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三章
两汉魏晋之东北郡县

在汉武帝设朝鲜四郡以前,已置苍海郡。《汉书·武纪》元朔元年,“东夷君南闾等口二十八万人降,为苍海郡”。又《食货志》云:“彭吴穿秽貊朝鲜,置沧海之郡,则燕齐之间,靡然发动。”又《后汉·东夷传》条下云:“元朔元年,君南闾等畔右渠,率二十八万口诣辽东内属,武帝以其地为苍海郡”。三条所记,以后书为最明白,其地望可以貊求之。貊即句骊之部类,名见《后汉书》,则“北与高句骊沃沮南与辰韩接,东穷大海,西至乐浪”(同见《后汉书》)。然则苍海郡当在今朝鲜东北境,吉林东南境,其所谓苍海,乃东朝鲜海,非渤海也(《册府元龟》以夫余当苍海郡地,全误)。灭朝鲜后,此地当分属玄菟、临屯。若谓灭朝鲜前,置郡不应如此辽远,则须知此二十八万口由于归服,非由征伐,故未平朝鲜时,虽不能用兵于此,却可受其归附,一也。汉与朝鲜之争多在水(今大同江)上,即今朝鲜西北境,其东北境之部族,正可缘北边而款辽东塞,二也。且《食货志》云“彭吴穿秽貊朝鲜,置苍海郡”,曰穿,则其地必在秽貊朝鲜外矣,三也。然则置苍海郡一事,无异扰乱朝鲜之后方,此郡于元朔三年废者,正以朝鲜未平时,越国统治之不易,而朝鲜既平之后,综分四郡,是一整个的计划,无须更有此郡也。

真番、临屯二郡,至昭帝始元五年罢,以半乐浪玄菟(见《后汉·东夷传》)。故其县名不尽见《汉志》。按,真番、临屯旧治仅见于《汉书·武纪》注臣瓒引茂陵书曰:“临屯郡治东暆县,去长安六千一百八十三里,十五县;真番郡治霅县,去长安七千六百四十里,十五县。”东暆在《汉志》属乐浪,又后置乐浪东部都尉,所属有七县,而东暆为之首,其中虽华丽沃沮旧属玄菟,然此乐浪东部都尉辖境,大体上可从此测知即故临屯也(按,杨守敬《汪士铎〈汉志释地驳议〉》一文,载在《晦明轩稿》中,论此郡之地望,既明且信。此篇于汉武所置四郡之形势,言之历历可征,读者宜参看之)。真番一郡最难考,兹先列举有关真番所在之材料如下:

一、《史记·自叙》燕丹散乱辽间,满收其亡民,厥聚海东,以集真藩,葆塞为外臣。

二、《史记》(《汉书》同)《朝鲜传》自始全燕时,尝略属真番朝鲜,为置吏筑鄣塞。秦灭燕,属辽东外徼。

三、《史记》(《汉书》同)《朝鲜传》满亡命……渡 水、居秦故空地上下鄣,稍役属真番朝鲜蛮夷,及故燕齐亡命者王之,都王险。

四、《史记·朝鲜传》满得兵威财物,侵降其旁小邑,真番、临屯皆来服属。

五、《史记·货殖传》北邻乌桓、夫余,东绾秽貉朝鲜真番之利(《汉书·地理志》作“北隙乌桓、扶余,东贾真番之利”)。

六、《汉书·朝鲜传》真番辰国(《史记》作“真番旁众”《通鉴》从《汉书》)欲上书见天子(王右渠),又雍阏弗通。

七、《汉书》注臣瓒引茂陵书(已见本段上文)。

八、《史记·朝鲜传》索隐引应劭“玄菟本真番国”。

九、《(史记)集解》引徐广(“略属真番”句下)。辽东有番汗县。

据第六项,朝鲜当夹在汉土与真番之间,据第七项,真番郡治比临屯郡治更远千余里。且第六项《史记》《汉书》之异文似指示吾人以《史记》所谓“真番旁众国”者即汉国之辰国,辰国之地望既无问题,则真番当在其南,即当在今朝鲜南境矣。持此说之有力者为杨守敬,其《前汉·地理志》图云(二十四叶乐浪郡下),据《汉书·朝鲜传》,真番在朝鲜之南。魏以屯有以南置带方郡,以《晋志》照之,是带方、列口、吞列、长岑、提奚、含资、海冥七县,皆在乐浪之南。又昭明一县云,南部都尉治,亦在乐浪之南无疑,并武帝时真番故县也。

杨氏之汪士铎《〈汉志〉释地驳议》论此更详,兹录其要语如下:

《汉书·朝鲜传》,真番国欲上书见天子,朝鲜雍阏弗通,是真番在朝鲜之南,故朝鲜得以阏之,且远于临屯千里,直与三韩相接矣。

此说甚有可信之处。杨氏所论,乃综合四郡地望而言,互相照应,愈见其说之有力。然吾人对此事不免先发一问曰,据上列一二两项,全燕时已略属真番,以彼时燕之国力能及于朝鲜中南境乎?朝鲜未灭时,燕能置吏筑鄣于朝鲜南境乎?秦之辽东外徼最南果至何地乎?此等问题,今固不能充分作答,然秦之东至实甚辽远,可以《晋书·地理志》为证。《晋志》乐浪郡遂城下云,“秦筑长城之所起”。此遂城见《汉志》,作遂成,又见《续汉志》,作遂城(并属乐浪)。《史记·燕世家》索隐引《晋太康地记》曰:“遂城县有碣石山,长城所起(《读史方舆记要》三十八,遂成废县在朝鲜平壤南境)。”此说必非无稽。秦筑长城,所谓东起辽东者,已远在水(今大同江)或马訾水(今鸭绿江)之南,则其辽东外徼必更广阔。秦于东陲只承燕旧,未用力拓土,是则但据长城起点以立论,燕时势力,就最小限度言,固已东南至于今朝鲜中部,所谓略属真番、朝鲜者。以文义论,正为略其地而属之,与羁縻之义差不同也。燕秦威力如此远及之形势,乍看或觉可异,然较诸差后之置郡日南,征伐大宛,亦无足异。且燕秦皆似环渤海黄海四围而拓土,渤海者正燕秦之地中海,海陵交通均便,与山泽所限者不同。燕秦威力及于马訾水之南者既如是,则上文所引一、二、三、四四项,燕秦略土与卫满创代所及之真番,果置之朝鲜中部之南,所谓马韩者之北,固无不可通之处。《货殖传》云“北邻乌桓、夫余,东绾秽貉朝鲜真番之利”,所举部族之次叙,均似由近及远者。此叙述之次如无例外,真番当在马韩矣。杨守敬之说诚是最可能之解释也。

然与此说相反之记载亦有不可忽略者,上文所举八、九两项,皆以为真番在玄菟北。九项为徐广说,徐广无何等权威,其时代又后,可以不论。八项为应劭说,应劭乃汉末之史家及民俗研究者,蔚成师儒,其说固不可无端抹杀。且果如应劭说,一二三四诸项,亦更不待说明即可释然。特与五六两项乖违耳。至于七项,如从应劭说,便应以霅县置之今吉林东境然后可,准以夫余为汉部属之例,此亦非不可能者。

在此情形之下,吾等得一头绪,即《汉书》与应劭互乖,不能并从。应劭有史学、地学之权威,惟固不敌班氏,且吾等所见之《汉书》是全书,所见之应劭说乃他书引用。今试看一切集佚工作之结果,一书尚存而有佚文者,其佚文每与存书有异,佚文之不可据也如是(以简为书、以帛为卷之时代,文籍本无定本,故经后人征引成为佚文者,其出于本书或出于追加,每难论定)。今权衡两端,自以从《汉书》为正,杨守敬之解辩,其信然乎?

今以考真番所在之结果,连带证明一事,即燕秦东向已据朝鲜半岛沿黄海之一大部是也。彼时箕子之朝当已夷为附属,逮汉初,威不及远,箕氏或更延余绪。然中国人卫满终有之,并以和汉之政策,兼并四邻,而臻箕氏所不及之版图。汉武之划为四郡,特中国人最后之成功耳,事非创举,遂延绵也。

至于玄菟、乐浪二郡,《汉志》俱在,然武帝初置时,真番、临屯皆在乐浪、玄菟之外,真番自身有十五县,临屯自身亦有十五县,并后乐浪有二十五县,玄菟有三县,非昭帝以来疆土有所失,盖因初为统治部人,多置郡县,守尉之费不赀,故昭帝后历渐归并。其统治不便者,又付之土侯,故不列郡国之籍焉。东汉光武帝时尤好以土侯代汉官,岁时朝贺依然,边境兵革鲜用,此经济的政策也。

汉代诸郡中在东北角者有四,曰辽东、辽西、乐浪、玄菟。历魏晋北朝,代有改动,今制表以明其沿革。此表为余逊君撰,特声明之(表中于涉及诸秦各事中引用洪亮吉《十六国疆域志》。洪志每以意为之,实少可取,杨守敬《四燕疆域图》亦难据。今不得已用之,洪志实不可尽信也)。

汉至隋东北诸郡县沿革表

辽东郡

秦郡,汉领县十八,治襄平,属幽州。后汉省县三,又分二县属辽东属国(《续志》辽东及辽东续国并有无虑。从惠栋、钱大昭、杨守敬诸家说,定辽东属国之无虑为夫黎之讹,而以无虑属辽东。详见《辽东属国夫黎下考释》),分二县属玄菟(《续志》候城重出于两郡,从钱大昕说,以候城属玄菟郡),领县十《续志》有候城,故作十一)。汉末公孙度自立为平州牧,传康恭渊皆屯襄平。初平元年,又分辽东置辽西中辽郡(见《魏志本传》领县未详)。景初二年,渊灭,郡复合于辽东,又分一县属玄菟省二县,领汉旧县七,汉末新置县一(从吴增仅说,《见北丰县下考释》)。是年置平州,郡属焉。寻复合于幽州(见《晋志》)。晋领旧县六,新置县二。咸宁二年,置平州,郡复属。慕容廆于州初置时为刺史,前燕建号,遂有其地。领旧县八,复汉废县三,新置县二,共领县十三。前秦后燕北燕因之(据洪亮吉《十六国疆域志》)。北魏辽东郡领县二,移治固都城(《地形志》)。北齐以后,郡盖没入高句骊矣。(《北史·高句骊传》载慕容宝以句骊王安为平州牧。封辽东带方二国王。略有辽东郡。魏太武拜琏为辽东郡公,高句骊王。琏子孙历受魏封为辽东郡公,至齐周亦然。隋文帝开皇十八年,高句骊率靺鞨万余骑寇辽西,隋文帝命汉王谅讨之,师次辽水。炀帝大业七年,帝亲将讨高句骊,唯于辽水西拔贼武厉逻,置辽东郡及通定镇而还。是后燕以后,高句骊强盛,渐略有辽东郡之大部,故魏置辽东仅领襄平新昌近辽水之二县,隋时高句骊进犯辽西,帝征之,仅拔其辽水西之地,则北齐以来,辽水以东,盖全部没入高句骊,其势力达辽水之西矣。至辽东郡以东之乐浪、玄菟带方,其失陷当在辽东之先。观后魏辽东犹领二县,而乐浪郡带方县则侨置于辽西,玄菟郡则地形志不著其名,可以知其故矣。)

辽西郡

秦郡(故燕郡),前汉领县十四,属幽州,治且虑,后汉徙治阳乐,省六县,又分三县隶辽东属国,故仅领五县。三国魏因。晋复省二县。惠帝之后,幽州没于石勒(《晋志》),郡遂为后赵有,领旧县三,复汉废县一,移属营州(《晋书》石虎建武五年,以李农为使,持节监辽西北平诸军事,营州牧,镇令支。《通鉴》注,赵置营州统辽西北平二郡)。慕容氏强,郡入于前燕,领县如故,移属平州[洪亮吉曰,按《地形志·平州》晋置治肥如城,则郡盖自前燕时移属(《前燕疆域志》)]。历前秦至后燕,又移属营州(洪亮吉曰,《晋书·地理志》慕容熙以营州刺史镇宿军)。载记熙营州刺史仇尼倪。按《地理志》熙以幽州刺史镇令支,冀州刺史镇肥如。是熙时幽、冀、营三州皆在辽西一郡。今幽冀二州,仍从垂时治中山及苏,而以辽西郡归营州(《前燕疆城志》),领旧县四,新置县二。北燕又移属幽州(《晋书》载记冯万泥为幽、平二州牧,镇肥如),领旧县六,复汉废县一(据洪亮吉《十六国疆域志》)。后魏移属营州,领三县(《地形志》)。北齐省郡,并所领海阳入肥如,属北平郡。隋开皇六年,省肥如入新昌。十八年改名卢龙,大业初置北平郡领之,属冀州(《隋志》)。

乐良郡 自前燕已徙乐浪郡治于辽东。后魏时,郡入高句骊侨置于汉辽西故地,治连城,邻二县,属营州。北齐移属冀阳郡。

北平郡 本西汉右北平郡,至三国魏去“右”字(《太平寰宇记》),遂只名北平。至后魏侨置朝鲜于肥如,置新昌于肥如之南,置北平郡以领之,治朝鲜,属营州(《地形志》)。于是北平郡,遂移于汉辽西地。北齐合为一县,又省辽西郡以所领肥如属北平。大业初,复置北平郡领之(据《隋志》)。

辽东属国 昌黎郡

后汉安帝时分辽东二县,辽西三县,新置一县(《续志》辽东属国有无虑县,从惠栋、钱大昭、杨守敬诸家说,定为扶黎之误。《前汉志》无夫黎,当为后汉时置,详见《夫黎下考释》),属辽东属国都尉,汉末陷公孙氏郡中废。公孙氏灭后,地入魏。正始五年复置,旋改为昌黎郡(吴增仅曰:“《魏志·齐王芳纪》:‘正始五年鲜卑内附,置辽东属国都尉,立昌黎县以居之。’据此,则辽东属国,汉已省废。《魏志·公孙瓒传》瓒为辽东属国都尉长史,时在光和前。建安十八年,省州并郡,《献帝起居注》所载幽州属郡,犹有辽东属国,盖废于公孙氏,至是复置也。其改为昌黎郡,疑在是年立县后矣”《三国郡县表》)。领县二。晋因。咸宁二年,置平州,郡属焉(《晋志》魏分辽东、昌黎、玄菟、带方、乐浪五郡为平州。吴增仅曰:“《方舆纪要》引《典略》云:‘景初二年,始以辽东昌黎等五郡为平州,独不言有辽西。’今考昌黎置郡,当在正始中,景初二年安得有昌黎郡乎?昌黎盖辽西之讹。”按如吴说,景初二年置平州,不得有昌黎郡,其说良是。然昌黎郡处辽西辽东之间,其南临海。昌黎不属平州,必依旧隶幽州。然使辽西属平州,则辽西与其他平州领郡,中间昌黎,不相联络,必无是理。疑魏平州只领四郡,《晋志》或因晋平州置后领五郡,有昌黎郡,因而致误。今于昌黎郡从吴说不隶魏平州,辽西郡则依旧属幽州,不列入魏平州)。慕容廆以平州刺史领郡,永嘉乱后,前燕建国,遂有其地。领旧县二,复汉废县一,新置县二。历前秦、后燕、北燕,领县无所增省(据洪亮吉《十六国疆域志》)。后魏领旧县一、新置县二(《魏地形志》)。北齐以昌黎旧县二移属建德郡。隋开皇元年,惟留龙城一县属建德,寻废郡,改县为龙山。十八年,改为柳城,大业初,置辽西郡领之(《隋志》)。

营丘郡《晋书》载记:“廆置营丘郡,以统营州流人。”领二县,属平州,历前秦、后燕,存废不可考。惟郡至北燕时犹存(《北史·冯跋传》,太武亲讨之,宏婴城固守,其营丘、辽东、成周、乐浪、带方、玄菟六郡皆降),疑未尝间废。北魏正光末,置营丘郡属营州(《地形志》案据此是后魏初尝废,至是复置),其所领二县,方位与前燕营丘郡同,疑即因故城置县,特更易其名耳(详见二县下考释)。齐篡东魏,郡县并省。

冀阳郡《晋书》载记慕容廆置冀阳郡,以统冀州流人,领柳城及汉右北平郡之平刚二县,属平州。历符秦后燕废置不可考。北燕有冀阳郡,领县与前燕同(据洪亮吉《十六国疆域志》及杨守敬《四燕疆域图》),疑自前燕立郡后,中未尝间废。《魏地形志·冀阳郡》注云,并昌黎。武定五年复。至北齐冀阳郡,则所领为北魏侨置之乐浪郡二县。旧县悉省。至隋开皇元年,则郡县并废矣(据《隋志》)。

玄菟郡

武帝灭朝鲜,元封三年置郡(《史记·朝鲜传》《汉书·武帝纪·朝鲜传》均作元封三年置,唯《地理志》作四年。按郡当与乐浪郡同置。《地理志》乐浪郡亦作元封三年置,知此处四为三之误)。初治沃沮,后以夷貊交侵,徙治高句骊(《魏志·东夷传》)。昭帝始元五年,罢临屯郡,分属乐浪玄菟(《魏志·东夷传》)。前汉领县三,属幽州。后汉安帝即位之年,分辽东三县来属,共领六县。汉末,公孙康,徙郡于辽东东北二百里,侨置句骊县为郡治(从吴增仅《三国郡县表》,说见《高句骊下考释》)。魏因之。景初二年,置平州,郡属焉。寻复还合幽州(《晋书·地理志》)。领汉旧县二,移辽东一县来属,凡领三县。晋咸宁二年,置平州,郡复属焉(《晋书·本纪》泰始十年,置平州。此从《地理志》)。平州初置,以慕容廆为刺史。永嘉乱后,郡遂入前燕。历前秦后燕北燕,领县皆如魏旧,无所增损(据《十六国疆域志》)。至后魏建国后,郡遂失。

乐浪郡

武帝灭朝鲜,元封三年开郡(后汉属幽州),治朝鲜县。昭帝始元五年,省临屯真番属焉(《汉书·昭纪》及《魏志·东夷传》)。领县二十五(《地理志》)。后汉建武六年,罢都尉官,省单单大岭以东东部都尉所领七县(《魏志·东夷传》),凡领县十八。献帝建安中,公孙康分屯有县以南七县置带方郡(《魏志·东夷传》),省五县,凡领县六。魏因之。景初二年,置平州,郡属焉,寻复还合幽州(见《晋书·地理志》及《方舆纪要》引《典略》)。晋领县如旧(咸宁二年,《晋书·本纪》在泰始十年),置平州,郡复属。慕容廆为平州刺史,遂有其地,复徙郡治于辽东。(洪亮吉曰:“《晋书》,张统归廆,廆为之置乐浪郡,以统为太守。按此,则郡及县皆非汉乐浪旧地也。”按为之置乐浪郡者,盖谓在辽东置乐浪郡治所耳,非必更于辽东,侨置郡邑也。郡治移辽东后,所在地今不能详。)自前燕历前秦、后燕、北燕,无所增损(据洪亮吉《十六国疆域志》)。北魏失郡,侨置于汉辽西郡地,治连城,领县二(《地形志》)。北齐省。

带方郡

后汉建安中,公孙康分屯有县以南荒地置郡,治带方,领县七(《魏志·东夷传》)。魏因之。景初二年,置平州。郡属焉。寻复还合幽州(《晋书·地理志》及《方舆纪要》引《典略》)。晋因之。咸宁二年,置平州(《晋书·书纪》在泰始十年),郡复属。慕容廆为刺史,永嘉乱后,前燕建国,遂有其地历前秦、后燕、北燕,领县无增损。北魏以后,遂不能复有其地。 noSA4yPZ64XiajmV866SKJu8oxAk76QnfstofGMlJl1VBzWectWwbK0xgMKNIWGe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