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四章
两汉魏晋之东北属部

上 史料

按,汉魏晋东北属部之礼俗文化具见《后书》《魏略》(《魏志》引)《魏志》《晋书》,今如重为编次成说,或能便于读者,然难免致巨大之错误。盖此等古代史料,分解则或得胜义,重编则不易存疑,如徇读者之便而有损史料,亦事之最不幸者。故今集录史料于前,缀录识语于本文之下,而以余所分解者置其后。史料之旁加圈识者,多是最可注意之事,在余所分析之中特为标出者也(其诸史相同之点,仅圈其最前见者)。

又按,汉魏晋东北属部,严格言之,夫余、高句骊、句骊、沃沮、貊也。更广其义,亦可将岁时朝谒之三韩列入,挹娄则并非中国属部,仅中国属部夫余之属部耳。然如不合挹娄以统论诸部,势感困难,故仍存之。至诸部之次叙则依《后汉书》。

又本章所抄者,大体不及《晋书》以次,然《魏书》《北史》之《勿吉传》与《后书》《魏志》者相发明,又《北史》之《百济新罗传》亦然,故并附焉。又两书文句大同小异者,并行录之,以便省览。

又范氏《后汉书》成于《三国志》之后,然范氏《后汉书》乃直录前人者,不可以其为刘宋时之史籍而轻之。故今仍录之于《魏志》前。

叙语

《后汉书》(上文已见前引)东夷率皆土著,喜饮酒,歌舞,或冠弁,衣锦,器用俎豆,所谓“中国失礼,求之四夷”者也。(按,所谓土著者,谓居处生活著土为定,非迁徙之游牧民族。所谓“中国失礼,求之四夷”者,盖缘中国本部文化进展特速,故后代礼俗每异先世,东夷转能保存中国古代之生活状态也。)

《魏志》虽夷狄之邦,而俎豆之象存。“中国失礼,求之四夷”,犹信。

一 夫余

《后汉书》夫余国在玄菟北千里,南与高句骊,东与挹娄,西与鲜卑接,北有弱水,地方二千里,本地也。初北夷索离国(按,索离,《魏略》作离,《通典》同,《梁书》作镈离,《隋书》直作高丽,然则《后书》作索离者,字之误也。)王出行,其侍儿于后身。王还,欲杀之。侍儿曰:“前见天上有气,大如鸡子,来降,我因以有身。”王囚之,后遂生男。王令置于豕牢,豕以口气嘘之,不死,复徙于马兰,马亦如之(按此数语酷似《诗·生民篇》言后稷生事)。王以为神,乃听母收养,名曰东明。东明长而善射,王忌其猛,复欲杀之。东明奔走,南至掩淲水。以弓击水,鱼鳖皆聚浮水上。东明乘之,得度,因至夫余而王之焉(说见前)。于东夷之域最为平敞,土宜五谷,出名马、赤玉、貂豽、大珠如酸枣,以员栅为城,有宫室、仓库、牢狱(按,此为东北民族与中国人生活之基本相同处,与漠南北游牧部落基本相异处)。其人粗大、强勇、而谨厚,不为寇钞。以弓矢刀矛为兵(然则戈非其主要兵器,或竟不用)。以六畜名官,有马加、牛加、狗加,其邑落皆主属诸加。[按清乾隆帝辩此名号甚力(见《满洲源流考》卷一),然不可通。乾隆帝以马加、牛加、猪加、狗加为司马、司牛、司猪、司狗。司马司牛犹可说,猪、狗非牧畜之物,不能成群,而属之个人,焉得有司猪司狗乎?此图腾之标识耳。]食饮用俎豆,会同拜爵,洗爵,揖让升降(按此亦中国风习)。以腊月祭天(按此亦秦俗),大会连日饮食歌舞,名曰迎鼓。是时断刑狱,解囚徒(按此当与秦汉大脯同)。有军事亦祭天,杀牛,以蹄占其吉凶(此当与殷代牛肩胛骨卜法为一类之变)。行人无昼夜好歌吟,音声不绝。其俗用刑严急,被诛者皆没其家人为奴婢,盗一责十二,男女淫皆杀之,尤治恶妒妇,既杀,复尸于山上。兄死妻嫂,死则有椁无棺,杀人殉葬多者以百数。其王葬用玉匣,汉朝常豫以玉匣付玄菟郡,王死则迎取以葬焉。建武中,东夷诸国皆来献见。二十五年,夫余王遣使奉贡,光武厚答报之,于是使命岁通。至安帝永初五年,夫余王始将步骑七八千人寇钞乐浪,杀伤吏民。后复归附。永宁元年,乃遣嗣子尉仇台诣阙贡献,天子赐尉仇台印绶金彩。顺帝永和元年,其王来朝京师。帝作黄门鼓吹角抵戏以遣之。桓帝延熹四年,遣使朝贺贡献。永康元年,王夫台将二万余人寇玄菟,玄菟太守公孙域击破之,斩首千余级。至灵帝熹平三年,复奉章贡献。夫余本属玄菟,献帝时其王求属辽东云。

《魏志》夫余在长城之北,去玄菟千里,南与高句丽,东与挹娄,西与鲜卑接,北有弱水,方可二千里,户八万。其民土著,有宫室、仓库、牢狱。多山陵广泽,于东夷之域最平敞(按,此平敞之地当即今吉林西境、黑龙江南境,以及洮南一带之大平原也。其曰多山陵,必兼括今吉林中部诸山,或北及兴安岭之南支)。土地宜五谷,不生五果。其人粗大,性强勇、谨厚、不寇钞。国有君王,皆以六畜名官,有马加、牛加、猪加、狗加、大使、大使者、使者。邑落有豪民名,下户皆为奴仆。诸加别主四出,道大者主数千家,小者数百家。食饮皆用俎豆,会同,拜爵洗爵,揖让升降。以殷正月祭天,国中大会,连日饮食歌舞,名曰迎鼓,于是时断刑狱,解囚徒。在国衣尚白(按,据《檀弓》,及汉人言五德者,皆谓殷尚白),白布大袂袍裤,履革鞜,出国则尚缯绣锦罽,大人加狐狸狖白黑貂之裘(此盖在国用其本国之俗,国用染于汉俗之服耳),以金银饰帽。译人传辞,皆跪,手据地窃语。用刑严急,杀人者死,没其家人为奴婢,窃盗一责十二,男女淫,妇人妒皆杀之,尤憎妒,已杀,尸之国南山上,至腐烂,女家欲得,输牛马乃与之。兄死妻嫂,与匈奴同俗。其国善养牲,出名马、赤玉、貂狖、美珠,珠大者如酸枣。以弓矢刀矛为兵,家家自有铠仗。国之耆老自说古之亡人。作城栅皆员,有似牢狱(据殷墟发掘,知商人宫室多作圆形)。行道昼夜无老幼皆歌,通日声不绝。有军事,亦祭天,杀牛,观蹄,以占吉凶,蹄解者为凶,合者为吉。有敌,诸加自战,下户俱担粮饮食之。其死,夏月皆用冰,杀人殉葬,多者百数,厚葬,有棺无椁。夫余本属玄菟,汉末,公孙度雄张海东,威服外夷,夫余王尉仇台更属辽东。时句丽鲜卑强,度以夫余在二虏之间,妻以宗女。尉仇台死,简位居立,无適子,有孽子麻余。位居死,诸加共立麻余。牛加兄子名位居,为大使,轻财善施,国人附之,岁岁遣使诣京都贡献。正始中,幽州刺史毌丘俭讨句丽,遣玄菟太守王颀诣夫余,位居遣犬加郊迎,供军粮。季父牛加有二心,位居杀季父父子,籍没财物,遣使薄敛送官。旧夫余俗水旱不调,五谷不熟。辄归咎于王,或言当易,或言当杀。麻余死,其子依虑年六岁,立以为王。汉时,夫余王葬用玉匣,常豫以付玄菟郡,王死,则迎取以葬。公孙渊伏诛,玄菟库犹有玉匣一具。今夫余库有玉璧珪瓒,数代之物,传世以为宝,耆老言,先代之所赐也。其印文言王之印,国有故城,名城,盖本貊之地,而夫余王其中自谓亡人,抑有似也。

《魏略》其俗停丧五月,以久为荣。其祭王者,有生有熟。丧主不欲速,而他人强之常诤引,以此为节。其居丧男女皆纯白。妇人着布面衣,去环珮,大体与中国相仿佛也。(按,此全是中国人之旧俗,儒者丧礼所自出也。然则夫余之族,溯其本始,当与诸夏同源矣。)又其国殷富,自先世以来未尝破坏也。

《晋书》(晋)武帝时,频来朝贡。至太康六年,为慕容廆所袭破,其王依虑自杀,子弟走保沃沮。帝为下诏曰:“夫余王世守忠孝,为恶虏所灭,甚愍念之。若其遗类足以复国者,当为之方计,使得存立。”有司奏,护东夷校尉鲜于婴不救夫余,失于机略。诏免婴,以何龛代之。明年,夫余后王依罗遣诣龛求率见人还复旧国,仍请援,龛上列,遣督邮贾沉以兵送之,廆又要之于路,沉与战,大败之,廆众退,罗得复国。尔后每为廆掠其种人,卖于中国,帝愍之,又发诏,以官物赎还,下司冀二州禁市夫余之口。(按,夫余自西汉臣服中国,玄菟外徼也。及其衰亡,中国犹为之存亡国恤遗民焉。)

二 挹娄(肃慎)

《后汉书》挹娄,古肃慎之国也,在夫余东北千余里,东滨大海,南与北沃沮接,不知其北所极。土地多山险。人形似夫余,而言语各异(按,人形似夫余者,明其有混合,言语各异者,明其为殊族)。有五谷、麻布,出赤玉、好貂。无君长,其邑落各有大人,处于山林之间。土气极寒,常为穴居,以深为贵,大家至接九梯。好养豕,食其肉,衣其皮,冬以豕膏涂身,厚数分,以御风寒,夏则裸袒,以尺布蔽其前后。其人臭秽不洁,作厕于中,圜之而居。自汉兴以后,臣属夫余。种众虽少,而多勇力,处山险,又善射,发能入人目。弓长四尺,力如弩矢,用楛,长一尺八寸,青石为镞,镞皆施毒,中人即死。便乘船,好寇盗,邻国畏患,而卒不能服。东夷夫余饮食类此,皆用俎豆,惟挹娄独无法俗,最无纲纪者也。

《魏志》挹娄在夫余东北千余里,滨大海,南与北沃沮接,未知其北所极。其土地多山险,其人形似夫余,言语不与夫余句丽同。有五谷、牛马、麻布。人多勇力。无大君长,邑落各有大人。处山林之间,常穴居,大家深九梯,以多为好。土气寒剧于夫余。其俗好养猪,食其肉,衣其皮,冬以猪膏涂身,厚数分,以御风寒,夏则裸袒,以尺布隐其前后,以蔽形体。其人不洁,作溷在中央,人围其表居。其弓长四尺,力如弩矢,用楛,长尺八寸,青石为镞,古之肃慎氏之国也。善射,射人皆入,因矢施毒,人中皆死。出赤玉、好貂,今所谓挹娄貂是也。自汉以来,臣属夫余,夫余责其租赋重,以黄初中叛之,夫余数伐之。其人众虽少,所在山险,邻国人畏其弓矢,卒不能服也。其国便乘船寇盗,邻国患之。东夷饮食类皆用俎豆,惟挹娄不法俗,最无纲纪也。(按,挹娄既服于夫余,又曰:“卒不能服也。”语似矛盾。然寻绎其意,乃谓挹娄并非国家,而为散漫之部落,一部分服于夫余,而其大部分终不能夷灭也。)

《晋书》肃慎氏一名挹娄,在不咸山北,去夫余可六十日行,东滨大海,西接寇漫汗国,北极弱水。其土界广袤数千里,居深山穷谷,其路险阻,车马不通。夏则巢居,冬则穴处。父子世为君长,无文墨,以言语为约。有马不乘,但以为财产而已。无牛羊,多畜猪,食其肉,衣其皮,绩毛以为布。有树名雒常,若中国有圣帝代立,则其木生皮可衣。无井灶,作瓦鬲,受四五升以食,坐则箕踞,以足挟肉而啖之,得冻肉,坐其上令暖。土无盐铁,烧木作灰,灌取汁而食之。(按,滨海之人而无盐,其文化之低可见。)俗皆编发,以布作襜,径尺余,以蔽前后。将嫁娶,男以毛羽插女头,女和则持归,然后致礼娉之。妇贞而女淫,贵壮而贱老。死者,其日即葬之于野,交木作小椁,杀猪积其上,以为死者之粮。性凶悍,以无忧哀相尚。父母死,男子不哭泣,哭者谓之不壮。相盗窃,无多少皆杀之,故虽野处而不相犯。有石砮皮骨之甲,檀弓三尺五寸,楛矢长尺有咫。其国东北有山,出石,其利入铁,将取之,必先祈神。周武王时,献其楛矢石砮,逮于周公辅成王,复遣使入贺,尔后千余年,虽秦汉之盛,莫之致也。及文帝作相,魏景元末,来贡楛矢、石砮、弓甲、貂皮之属,魏帝诏归于相府,赐其王傉鸡锦罽緜帛。至武帝元康初,复来贡献。元帝中兴,又诣江左贡其石砮。至成帝时,通贡于石季龙。四年方达。季龙问之,答曰:“每候牛马向西南眠者三年矣,是知有大国所在,故来云。”

《魏书·勿吉传》《北史·勿吉传》勿吉国在高句丽北,旧肃慎国也(一曰靺鞨)。邑落各自有长,不相总一。其人劲悍,于东夷最强,言语独异。常轻豆莫娄等国,诸国亦患之。去洛阳五千里,自和龙北二百余里,有善玉山,山北行十三日,至祁黎山,又北行七日,至如洛环水,水广里余,又北行十五日,至太岳鲁水,又东北行十八日,到其国。国有大水,阔三里余,名速末水。其部类凡有七种,其一号栗末部,与高丽接,胜兵数千,多骁武,每寇高丽。其二伯咄部,在栗末北,胜兵七千。其三安车骨部,在伯咄东北。其四拂涅部,在伯咄东。其五号室部,在拂涅东。其六黑水部,在安车西北。其七白山部,在栗末东南。胜兵并不过三千,而黑水部尤为劲。自拂涅以东,矢皆石镞,即古肃慎氏也。东夷中为强国,所居多依山水,渠帅曰大莫弗瞒咄。国南有从太山者,华言太皇,俗甚敬畏之,人不得山上溲汙。行经山者,以物盛去,上有熊罴豹狼,皆不害人,人亦不敢杀。地卑湿,筑土如堤,凿穴以居,屋形似冢,开口向上,以梯出入。其国无牛,有马,车则步推,相与偶耕。土多粟、麦穄,菜则有葵,水气咸,生盐,于木皮之上,亦有盐池。其畜多猪,无羊,嚼米为酒,饮之亦醉。婚嫁,妇人服布裙,男子衣猪皮裘,头插武豹尾。俗以溺洗手面,于诸夷最为不洁。初婚之夕,男就女家,执女乳而妒罢。其妻外淫,人有告其夫,夫辄杀妻,而后悔,必杀告者,由是奸淫事终不发。人皆善射,以射猎为业。角弓长三尺,箭长尺二寸,常以七八月造毒药,传矢以射,禽兽中者立死,煮毒药,气亦能杀人。其父母春夏死,立埋之,冢上作屋,令不雨湿,若秋冬死,以其尸捕貂,貂食其肉,多得之。延兴中,遣使乙力支朝献。太和初,又贡马五百匹。乙力支称,初发其国,乘船泝溯难河西上,至太河,沉船于水,南出,陆行,渡洛孤水,从契丹西界,达和龙。自云,其国先破高句丽十落,密共百济,谋从水道,并力取高丽,遣乙力支奉使大国,谋其可否。诏敕三国同是藩附,宜共和顺,勿相侵扰。乙力支乃还,从其来道取得本船泛达其国。九年,复遣使侯尼支朝。明年,复入贡。其傍有大莫卢国、覆钟国、莫多回国、库娄国、素和国、具弗伏国、匹黎尒国、拔大何国、郁羽陵国、库伏真国、鲁娄国、羽真侯国,前后各遣使朝献。太和十三年,勿吉复遣使贡楛矢方物于京师。七年,又遣使人婆非等五百余人朝贡。景明四年,复遣使侯力归朝贡。自此迄于正光,贡使相寻,尔后中国纷扰,颇或不至。延兴二年,六月,遣石文云等贡方物,以至于齐,朝贡不绝。隋开皇初,相率遣使贡献,文帝诏其使曰:“朕闻彼土人勇,今来,实副朕怀。视尔等如子,尔宜敬朕如父。”对曰:“臣等僻处一方,闻内国有圣人,故来朝拜。既亲奉圣颜,愿长为奴仆。”其国西北与契丹接,每相劫掠,后因其使来,文帝诫之,使勿相攻击。使者谢罪,文帝因厚劳之,令宴饮于前。使者与其徒皆起舞,曲折多战斗容,上顾谓侍臣曰:“天地间乃有此物。”常作用兵意,然其国与隋悬隔,惟栗末白山为近。炀帝初与高丽战,频败其众。渠帅突地稽率其部降,拜右光禄大夫,居之柳城,与边人来往,悦中国风俗,请被冠带。帝嘉之,赐以锦绮而褒宠之。及辽东之役,突地稽率其徒以从,每有战功,赏赐甚厚。十三年,从幸江都,寻放还柳城,李密遣兵邀之,仅而得免,至高阳没于王须拔,未几,遁归罗艺。

三 高句骊 句骊

《后汉书》高句骊,在辽东之东千里,南与朝鲜貊,东与沃沮,北与夫余接,地方二千里。多大山深谷,人随而为居。少田业,力作不足以自资,故其俗节于饮食,而好修宫室。东夷相传,以为夫余别种,故言语法则多同,而跪拜曳一脚(按今满洲人之打千是也),行步皆走(此应是中国所谓趋也)。凡有五族,有消奴部、绝奴部、顺奴部、灌奴部、桂娄部(按,奴当为语尾之音,似与《左传》文十一年所记长狄侨如、焚如、荣如、简如诸名,同其语法)。本消奴部为王,稍微弱,后桂娄部代之。其置官有相加、对卢、沛者、古邹大加、主簿、优台、使者、帛衣、先人。武帝灭朝鲜,以高句骊为县,使属玄菟,赐鼓吹伎人。其俗淫,皆洁净自喜。暮夜,辄男女群聚为倡乐。好祠鬼神、社稷,零星以十月祭天大会,名曰东盟。其国东有大穴,号禭神,亦以十月迎而祭之。其公会衣服皆锦绣,金银以自饰。大加、主薄皆著帻,如冠帻,而无后,其小加著折风,形如弁。无牢狱,有罪,诸加评议便杀之,没入妻子为奴婢。其婚姻皆就妇家,生子长大,然后将还,便稍营送终之具,金银财币尽于厚葬,积石为封,亦种松柏。其人性凶急,有气力,习战斗,好寇钞,沃沮东皆属焉。

《后汉书》句骊,一名貊耳,有别种,依小水为居,因名曰小水貊。出好弓,所谓貊弓是也。王莽初,发句骊兵以伐匈奴,其人不欲行,强迫遣之,皆亡出塞,为寇盗。辽西大尹田谭追击,战死。莽令其将严尤击之,诱句骊侯驺入塞,斩之,传首长安。莽大悦,更名高句骊王为下句骊侯,于是貊人寇边愈甚。建武八年,高句骊遣使朝贡,光武复其王号。二十三年冬,句骊蚕支落大加戴升等万余口诣乐浪内属。二十五年春,句骊寇右北平、渔阳、上谷、太原,而辽东太守祭肜以恩信招之,皆复款塞。后句骊王宫生而开目能视,国人怀之,及长,勇壮,数犯边境。和帝元兴元年春,复入辽东寇,略六县,太守耿夔击破之,斩其渠帅。安帝永初五年,宫遣使贡献,求属玄菟。元初五年,复与貊寇玄菟,攻华丽城。建光元年春,幽州刺史冯焕、玄菟太守姚光、辽东太守蔡讽等,将兵出塞击之,捕斩貊渠帅,获兵马财物。宫乃遣嗣子遂成将二千余人逆光等,遣使诈降,光等信之,遂成。因据险阨以遮大军,而潜遣三千人攻玄菟辽东,焚城郭,杀伤二千余人。于是发广阳、渔阳、右北平、涿郡属国三千余骑同救之,而貊人已去。夏,复与辽东鲜卑八千余人攻辽队,杀掠吏人。蔡讽等追击于新昌,战殁,功曹耿耗,兵曹掾龙端,兵马掾公孙酺,以身扞讽,俱殁于陈,死者百余人。秋,宫遂率马韩貊数千骑围玄菟。夫余王遣子尉仇台将二万余人与州郡并力讨破之,斩首五百余级。是岁宫死,子遂成立。姚光上言,欲因其丧发兵击之,议者皆以为可许。尚书陈忠曰:“宫前桀黠,光不能讨,死而击之,非义也。宜遣吊问,因责让前罪,赦不加诛,取其后善。”安帝从之。明年遂成,还汉生口,诣玄菟降。诏曰:“遂成等桀逆无状,当斩断菹醢,以示百姓,幸会赦令,乞罪请降。鲜卑貊连年寇钞,驱略小民动以千数,而裁送数十百人,非向化之心也。自今以后,不与县官战斗,而自以亲附送生口者。皆与赎直,缣人四十匹,小口半之。”遂成死,子伯固立。其后貊率服,东垂少事。顺帝阳嘉元年,置玄菟郡屯田六部。质桓之间,复犯辽东西安平,杀带方令,掠得乐浪太守妻子。建宁二年,玄菟太守耿临讨之,斩首数百级,伯固降服,乞属玄菟云。

《魏志》高句丽在辽东之东千里,南与朝鲜 貊,东与沃沮,北与夫余接,都于丸都之下,方可二千里,户三万。多大山深谷,无原泽。随山谷以为居,食涧水。无良田,虽力佃作不足以实口腹。其俗节食,好治宫室,于所居之左右立大屋祭鬼神,又祠灵星社稷。其人性凶急,喜寇钞。其国有王,其官有相加、对卢、沛者、古雏加、主簿、优台、丞使者、皁衣、先人,尊卑各有等级。东夷旧语以为夫余别种,言语诸事多与夫余同,其性气衣服有异。本有五族,有涓奴部、绝奴部、顺奴部、灌奴部、桂娄部。本涓奴部为王,稍微弱。今桂娄部代之。汉时,赐鼓吹技人,常从玄菟郡受朝服衣帻。高句丽令主其名籍,后稍骄恣,不复诣郡,于东界筑小城,置朝服衣帻其中,岁时来取之。今胡犹名此城为帻沟溇,沟溇者,句丽名城也。其置官有对卢则不置沛者,有沛者则不置对卢。王之宗族,其大加皆称古雏加。涓奴部本国主,今虽不为王适统,大人得称古雏加,亦得立宗庙,祠灵星社稷。绝奴部世与王婚,加古雏之号。诸大加亦自置使者、皁衣、先人,名皆达于王,如卿大夫之家臣,会同坐起,不得与王家使者、皁衣、先人同列。其国中大家不佃作,坐食者万余口,下户远担米粮鱼盐供给之。其民喜歌舞,国中邑落,暮夜,男女群聚相就歌戏。无大仓库,家家自有小仓,名之为桴京。其人洁清自喜,善藏酿。跪拜申一脚,与夫余异,行步皆走。以十月祭天,国中大会,名曰东盟。其公会,衣服皆锦绣,金银以自饰。大加、主薄头着帻,如帻而无后,其小加著折风,形如弁。其国东有大穴,名隧穴。十月,国中大会,迎隧神还,于国东上祭之,置木隧于神坐。无牢狱,有罪,诸加评议便杀之,没入妻子为奴婢。其俗,作婚姻,言语已定,女家作小屋于大屋后,名婿屋。婿暮至女家户外,自名跪拜,乞得就女宿,如是者再三,女父母乃听使就小屋中宿,傍顿钱帛,至生子已长大,乃将妇归家。其俗淫。男女既嫁娶,便稍作送终之衣。

厚葬,金银财币尽于送死。积石为封,列种松柏。其马皆小,便登山。国人有气力,习战斗,沃沮东皆属焉。又有小水貊句丽,作国依大水而居,西安平县北有小水,南流入海,句丽别种依小水作国,因名之为小水貊,出好弓,所谓貊弓是也。王莽初,发高句丽兵以伐胡,不欲行,强迫遣之,皆亡出塞,为寇盗。辽西大尹田谭追击之,为所杀。州郡县归咎于句骊侯。严尤奏言:“貊人犯法,罪不起于,且宜安慰,今猥被之大罪,恐其遂反。”莽不听,诏尤击之。尤诱期句丽侯,至而斩之,传送其首诣长安,莽大悦,布告天下,更名高句丽为下句丽,当此时为侯国。汉光武帝八年,高句丽王遣使朝贡,始见称王。至殇、安之间,句丽王宫数寇辽东,更属玄菟。辽东太守蔡风、玄菟太守姚光以宫为二郡害,兴师伐之,官诈降请和,二郡不进,宫密遣军攻玄菟,焚烧候城,入辽队,杀吏民。后宫复犯辽东,蔡风轻将吏士追讨之,军败,没。宫死,子伯固立,顺桓之间复犯辽东,寇新安居乡,又攻西安平,于道上杀带方令,略得乐浪太守妻子。灵帝建宁二年,玄菟太守耿临讨之,斩首虏数百级,伯固降,属辽东。嘉平中,伯固乞属玄菟。公孙度之雄海东也,伯固遣大加优居、主簿然人等助度击富山贼,破之。伯固死,有二子,长子拔奇、小子伊夷模。拔奇不肖,国人便共立伊夷模为王。自伯固时,数寇辽东,又受亡胡五百余家,建安中,公孙康出军击之,破其国,焚烧邑落。拔奇怨为兄而不得立,与涓奴加各将下户三万余口诣康降。还住沸流水降胡,亦叛伊夷模。伊夷模更作新国,今日所在是也。拔奇遂往辽东,有子留句丽国,今古雏加位居是也。其后复击玄菟,玄菟与辽东合击,大破之。伊夷模无子,淫灌奴部生子,名位宫,伊夷模死,立以为王,今句丽王宫是也。其曾祖名宫,生能开目视,其国人恶之,及长大,果凶虐,数寇钞,国见残破。今王生,堕地亦能开目视人,句丽呼相似为位,似其祖,故名之为位宫。位宫有力勇,便鞍马,善猎射。景初二年,太尉司马宣王率众讨公孙渊,宫遣主簿、大加将数千人助军。正始三年,宫寇西安平。其五年,为幽州刺史毌丘俭所破,语在俭传。

四 东沃沮 北沃沮 勿吉别附挹娄下

《后汉书》东沃沮在高句骊盖马大山之东,东滨大海,北与挹娄夫余,南与貊接。其地东西夹,南北长,可折方千里。土肥美,背山向海,宜五谷,善田种,有邑落长帅。人性质直强勇,便持矛步战。言语、饮食、居处、衣服有似句骊。其葬,作大木椁,长十余丈,开一头为户,新死者先假埋之,令皮肉尽,乃取骨置椁中,家人皆共一椁,刻木如主,随死者为数焉。武帝灭朝鲜,以沃沮地为玄菟郡。后为夷貊所侵,徙郡于高句骊西北,更以沃沮为县,属乐浪东部都尉。至光武罢都尉官后,皆以封其渠帅为沃沮侯。其土迫小,介于大国之间,遂臣属句骊。句骊复置其中大人遂为使者以相监领,责其租税、貂布、鱼盐、海中食物,发美女为婢妾焉。又有北沃沮,一名置沟娄,去南沃沮八百余里,其俗皆与南同。界南(按南当作北)接挹娄,挹娄人喜乘船寇钞,北沃沮畏之,每夏辄藏于岩穴,至冬,船道不通。乃下居邑落。其耆老言,尝于海中得一布衣,其形如中人衣,而两袖长三丈。又于岸际见一人,乘破船,顶中复有面,与语,不通,不食而死。又说海中有女国,无男人,或传其国有神井,窥之辄生子(云此与高句丽祭隧之俗当同源)。

《魏志》东沃沮在高句丽盖马大山之东,滨大海而居。其地形东北狭,西南长,可千里,北与挹娄夫余,南与貊接。户五千,无大君王,世世邑落各有长帅。其言语与句丽大同,时时小异。汉初,燕亡人卫满王朝鲜时,沃沮皆属焉。汉武元封二年,伐朝鲜,杀满孙右渠,分其地为四郡,以沃沮城为玄菟郡。后为夷貊所侵,徙郡句丽西北,今所谓玄菟故府是也。沃沮还属乐浪,汉以土地广远,在单单大领之东分置东部都尉,治不耐城,别主领东七县,时沃沮亦皆为县。汉光武六年,省边郡,都尉由此罢,其后皆以其县中渠帅为县侯,不耐、华丽、沃沮诸县皆为侯国,夷狄更相攻伐,惟不耐侯至今犹置,功曹、主簿、诸曹皆民作之,沃沮诸邑落梁帅皆自称三老,则故县国之制也。国小,迫于大国之间,遂臣属句丽。句丽复置其中大人为使者,使相主领,又使大加统责其租赋、貊布、鱼盐、海中食物,千里担负致之,又送其美女以为婢妾,遇之如奴仆。其土地肥美,背山向海,宜五谷,善田种。人性质直强勇,少牛马,便持矛步战。食饮、居处、衣服、礼节有似句丽。其葬,作大木椁,长十余丈,开一头作户,新死者皆假埋之,才使覆形,皮肉尽,乃取骨置椁中,举家皆共一椁,刻木如生,形随死者为数。又有瓦,置米其中,编悬之于椁户边(按,今中国北方,犹通用此俗)。毌丘俭讨句丽,句丽王宫奔沃沮,遂进师击之,沃沮邑落皆破之,斩获首虏三千余级。宫奔北沃沮。北沃沮一名置沟娄,去南沃沮八百余里,其俗南北皆同,与挹娄接。挹娄喜乘船寇钞,北沃沮畏之,夏月恒在山岩深穴中为守备,冬月冰冻,船道不通,乃下居村落。王颀别遣追讨宫,尽其东界。问其耆老,海东复有人不。耆老言,国人尝乘船捕鱼,遭风见吹,数十日,东得一岛,上有人,言语不相晓,其俗常以七月取童女沉海。又言,有一国,亦在海中,纯女,无男。又说,得一布衣,从海中浮出,其身如中国人衣,其两袖长三丈。又得一破船,随波出在海岸边,有一人,项中复有面,生得之,与语,不相通,不食而死。其域皆在沃沮东大海中(此当指库页岛、阿落特群岛及虾夷岛等地)。

《后汉书》,北与高句骊沃沮,南与辰韩接,东穷大海,西至乐浪。及沃沮、句骊本皆朝鲜之地也。昔武王封箕子于朝鲜,箕子教以礼义田蚕,又制八条之教,其人终不相盗,无门户之闭,妇人贞信,饮食以笾豆。其后四十余世,至朝鲜侯准,自称王。汉初大乱,燕齐赵人往避地者数万口,而燕人卫满击破准而自王朝鲜,传国至孙右渠。元朔元年,君南闾等畔,右渠率二十八万口诣辽东内属,武帝以其地为苍海郡,数年乃罢。至元封三年,灭朝鲜,分置乐浪、临屯、玄菟、真番四郡。至昭帝始元五年,罢临屯、真番,以并乐浪、玄菟,玄菟复徙居句骊,自单单大领已东,沃沮、貊悉属乐浪。后以境土广远,复分领东七县,置乐浪东部都尉。自内属已后,风俗稍薄,法禁亦浸多,至有六十余条。建武六年,省都尉官,遂弃领东地,悉封其渠帅为县侯,皆岁时朝贺。无大君长,其官有侯、邑君、三老、耆旧。自谓与句骊同种,言语法俗大抵相类。其人性愚悫,少嗜欲,不请匄。男女皆衣曲领。其俗重山川,山川各有部界,不得妄相干涉。同姓不婚,多所忌讳,疾病死亡,辄捐弃旧宅,更造新居。知种麻养蚕,作绵布,晓候星宿。豫知年岁丰约,常用十月祭天。昼夜饮酒歌舞,名之为舞天。又祠虎,以为神。邑落有相侵犯者,辄相罚,责生口牛马。名之为责祸。杀人者偿死,少寇盗。能步战,作矛长三丈,或数人共持之,乐浪檀弓出其地。又多文豹,有果下马,海出班鱼,使来皆献之。

《魏志》,南与辰韩,北与高句丽沃沮接,东穷大海,今朝鲜之东皆其地也。户二万。昔箕子既适朝鲜,作八条之教以教之,无门户之闭,而民不为盗。其后四十余世,朝鲜侯准僭号称王。陈胜等起,天下叛秦,燕齐赵民避地朝鲜数万口。燕人卫满魋结夷服,复来王之。汉武帝伐灭朝鲜,分其地为四郡,自是之后胡汉稍别。无大君长,自汉已来,其官有侯、邑君、三老,统主下户。其耆老旧自谓与句丽同种。其人性愿悫,少嗜欲,有廉耻,不请句丽。言语法俗大抵与句丽同,衣服有异,男女衣皆著曲领,男子系银花,广数寸,以为饰。自单单大山领以西属乐浪,自领以东,七县都尉主之,皆以秽为民。后省都尉,封其渠帅为侯,今不耐皆其种也。汉末更属句丽。其俗重山川,山川各有部分,不得妄相涉入。同姓不婚。多忌讳,疾病死亡,辄捐弃旧宅,更作新居。有麻布蚕桑,作绵,晓候星宿,豫知年岁丰约,不以珠玉为宝。常用十月节祭天,昼夜饮酒歌舞,名之为舞天,又祭虎,以为神。其邑落相侵犯,辄相罚,责生口牛马,名之为责祻,杀人者偿死,少寇盗。作矛长三丈,或数人共持之,能步战。乐浪檀弓出其地。其海出班鱼皮,土地饶文豹,又出果下马,汉桓时献之。正始六年,乐浪太守刘茂、带方太守弓遵以领东属句丽,兴师伐之,不耐侯等举邑降。其八年,诣阙朝贡,诏更拜不耐王,居处杂在民间,四时诣郡朝谒。二郡有军征,赋调供给,役使遇之如民。

六 三韩

《后汉书》韩有三种,一曰马韩,二曰辰韩,三曰弁辰。马韩在西,有五十四国,其北与乐浪,南与倭接。辰韩在东,十有二国,其北与貊接。弁辰在辰韩之南,亦十有二国,其南亦与倭接。凡七十八国,伯济是其一国焉。大者万余户,小者数千家,各在山海间,地合方四千余里,东西以海为限,皆古之辰国也。马韩最大,共立其种为辰王,都目支国,尽王三韩之地,其诸国王先皆是马韩种人焉。马韩人知田蚕,作绵布,出大栗,如梨,有长尾鸡,尾长五尺。邑落杂居,亦无城郭,作土室,形如冢,开户在上。不知跪拜,无长幼男女之别。不贵金宝锦罽,不知骑乘牛马,惟重璎珠,以缀衣为饰,及悬颈垂耳,大率皆魁头露布袍草履。其人壮勇,少年有筑室作力者,辄以绳贯脊皮,缒以大木欢呼为健,常以五月田竟,祭鬼神,昼夜酒会,群聚歌舞,舞辄数十人,相随蹋地为节,十月,农功毕,亦复如之。诸国邑各以一人主祭天神,号为天君。又立苏涂,建大木,以悬铃鼓,事鬼神。其南界近倭,亦有文身者。辰韩耆老自言秦之亡人避苦役,适韩国,马韩割东界地与之。其名国为邦,弓为弧,贼为寇,行酒为行觞,相呼为徒,有似秦语,故或名之为秦韩。有城栅屋室。诸小别邑各有渠帅,大者名臣智,次有俭侧,次有樊秪,次有杀奚,次有邑借。土地肥美,宜五谷,知蚕桑,作缣布,乘驾牛马,嫁娶以礼。行者让路。国出铁,倭马韩并从市之,凡诸贸易皆以铁为货。俗喜歌舞饮酒鼓瑟,儿生欲令其头扁,皆押之以石。弁辰与辰韩杂居,城郭衣服皆同,言语风俗有异。其人形皆长大,美发,衣服洁清,而刑法严峻。其国近倭,故颇有文身者。初,朝鲜王准为卫满所破,乃将其余众数千人走入海,攻马韩破之,自立为韩王。准后灭绝,马韩人复自立为辰王。建武二十年,韩人廉斯人苏马等诣乐浪贡献,光武封苏马为汉廉斯邑君,使属乐浪郡,四时朝谒。灵帝末,韩并盛,郡县不能制,百姓苦乱,多流亡入韩者。马韩之西海岛上有州胡国,其人短小,髡头,衣韦衣,有上无下,好养牛豕,乘船往来,货市韩中。

《魏志》韩在带方之南,东西以海为限,南与倭接,方可四千里。有三种,一曰马韩,二曰辰韩,三曰弁韩。辰韩者,古之辰国也。马韩在西,其民土著种植,知蚕桑,作绵布。各有长帅,大者自名为臣智,其次为邑借。散在山海间,无城郭。有爰襄国、牟水国、桑外国、小石索国、大石索国、优休牟涿国、臣活国、伯济国、速卢不斯国、日华国、古诞者国、古离国、怒蓝国、月支国、咨离牟卢国、素谓乾国、古爰国、莫卢国、卑离国、占离卑国、臣衅国、支侵国、狗卢国、卑弥国、监奚卑离国、古蒲国、致利鞠国、冉路国、儿林国、驷卢国、内卑离国、感奚国、万卢国、辟卑离国、臼斯乌旦国、一离国、不弥国、支半国、狗素国、捷卢国、牟卢卑离国、臣苏涂国、莫卢国、古腊国、临素半国、臣云新国、如来卑离国、楚山涂卑离国、一难国、狗奚国、不云国、不斯邪国、爰池国、乾马国、楚离国,凡五十余国。大国万余家,小国数千家,总十余万户。辰王治月支国,臣智或加优呼臣云遣支报安邪踧攴臣离儿不例拘邪秦支廉之号。其官有魏率善邑君、归义侯、中郎将、都尉伯长。侯准既僭号称王,为燕亡人卫满所攻夺,将其左右宫人走入海,居韩地,自号韩王,其后绝灭,今韩人犹有奉其祭祀者。汉时属乐浪郡,四时朝谒。桓灵之末,韩强盛,郡县不能制,民多流入韩国。建安中,公孙康分屯有县以南荒地为带方郡,遣公孙模、张敞等收集遗民,兴兵伐韩,旧民稍出,是后倭韩遂属带方。景初中,明帝密遣带方太守刘昕、乐浪太守鲜于嗣,越海定二郡,诸韩国臣智加赐邑君印绶,其次与邑长。其俗好衣帻,下户诣郡朝谒,皆假衣帻,自服印绶衣帻,千有余人。部从事吴林以乐浪本统韩国,分割辰韩八国以与乐浪。吏译转有异同,臣智激韩忿,攻带方郡崎离营。时太守弓遵、乐浪太守刘茂兴兵伐之,遵战死,二郡遂灭韩。其俗少纲纪,国邑虽有主帅,邑落杂居,不能善相制御。无跪拜之礼。居处作草屋土室,形如冢,其户在上,举家共在中,无长幼男女之别。其葬有棺无椁,不知乘牛马,牛马尽于送死。以璎珠为财宝,或以缀衣为饰,或以悬颈垂耳,不以金银锦绣为珍。其人性强勇,魁头露,如炅兵,衣布袍,足履草蹋。其国中有所为,及官家使筑城郭,诸年少勇健者,皆凿脊皮,以大绳贯之,又以丈许木锸之,通日欢呼作力,不以为痛,既以劝作,且以为健。常以五月下种,讫,祭鬼神,群聚歌舞饮酒,昼夜无休。其舞,数十人俱起,相随踏地低昂,手足相应,节奏有似铎舞。十月农功毕,亦复如之。信鬼神,国邑各立一人,主祭天神,名之天君。又诸国各有别邑,名之为苏涂。立大木,悬铃鼓,事鬼神。诸亡逃至其中,皆不还之。好作贼,其立苏涂之义,有似浮屠,而所行善恶有异。其北方近郡诸国差晓礼俗,其远处直如囚徒奴婢相聚。无他珍宝,禽兽草木略与中国同。出大栗,大如梨,又出细尾鸡,其尾皆长五尺余。其男子时时有文身。又有州胡,在马韩之西海中大岛上,其人差短小,言语不与韩同,皆髡头如鲜卑,但衣韦,好养牛及猪,其衣有上无下,略如裸势,乘船往来,市买中韩。

辰韩在马韩之东,其耆老传世自言古之亡人,避秦役来适韩国,马韩割其东界地与之。有城栅,其言语不与马韩同。名国为邦,弓为弧,贼为寇,行酒为行觞,相呼皆为徒,有似秦人,非但燕齐之名物也。名乐浪人为阿残,东方人名我为阿,谓乐浪人本其残余人,今有名之为秦韩者。始有六国,稍分为十二国。

弁辰亦十二国,又有诸小别邑。各有渠帅,大者名臣智,其次有险侧,次有樊,次有杀奚,次有借邑。有已柢国、不斯国、弁辰弥离弥冻国、弁辰接涂国、勤耆国、难弥离弥冻国、弁辰古资弥冻国、弁辰古淳是国、冉奚国、弁辰半路国、弁乐奴国、军弥国(弁军弥国)、弁辰弥乌邪马国、如湛国(弁辰甘路国)、户路国、州鲜国(马延国)、弁辰狗邪国、弁辰走漕马国、弁辰安邪国(马延国)、弁辰渎卢国、斯卢国、优中国。弁辰韩合二十四国,大国四五千家,小国六七百家,总四五万户。其十二国属辰王,辰王常用马韩人作之,世世相继,辰王不得自立为王。土地肥美,宜种五谷及稻,晓蚕桑,作缣布,乘驾牛马。嫁娶礼俗男女有别,以大鸟羽送死,其意欲使死者飞扬。国出铁,韩倭皆从取之,诸市买皆用铁,如中国用钱,又以供给二郡。俗喜歌舞饮酒,有瑟,其形似筑,弹之亦有音曲。儿生,便以石压其头,欲其褊,今辰韩人皆褊头。男女近倭,亦文身。便步战,兵仗与马韩同。其俗,行者相逢,皆住,让路。

弁辰与辰韩杂居,亦有城郭衣服,居处与辰韩同,言语法俗相似,祠祭鬼神有异,施灶皆在户西。其渎卢国与倭接界。十二国亦有王,其人形皆大,衣服洁清,长发,亦作广幅细布。法俗特严峻。

《魏略》初,右渠未破时,朝鲜相历溪卿以谏右渠不用,东之辰国。时民随出居者二千余户,亦与朝鲜真蕃不相往来。至王莽地皇时,廉斯为辰韩右渠帅,闻乐浪土地美,人民饶乐,亡欲来降。出其邑落,见田中驱雀男子一人,其语非韩人。问之,男子曰:“我等汉人,名户来。我等辈千五百人,伐材木,为韩所击得,皆断发为奴,积三年矣。”曰:“我当降汉乐浪,汝欲去不?”户来曰:“可。”辰因将户来出诣含资县。县言郡,郡即以为译,从苓中乘大船入辰韩,逆取户来降伴辈,尚得千人,其五百人已死。时晓谓辰韩:“汝还五百人,若不者,乐浪当遣万兵乘船来击汝。”辰韩曰:“五百人已死,我当出赎直耳。”乃出辰韩万五千人,弁韩布万五千匹。收取直还,郡表功义,赐冠帻田宅。子孙数世,至安帝延光四年时,故受复除。

《晋书》马韩……太康元年二年,其主频遣使入贡方物,七年、八年、十年,又频至。太熙元年,诣东夷校尉何龛上献,咸宁三年复来,明年,又请内附。辰韩在马韩之东,自言秦之亡人,避役入韩,韩割东界以居之。立城栅,言语有类秦人,由是或谓之为秦韩。初有六国,后稍分为十二。又有弁辰,亦十二国,合四五万户,各有渠帅,皆属于辰韩。辰韩常用马韩人作主,虽世世相承而不得自立,明其流移之人,故为马韩所制也……武帝太康元年,其王遣使献方物,二年,复来朝贡,七年,又来。

《北史·百济传》百济之国,盖马韩之属也。出自索离国。其王出行,其侍儿于后妊娠,王还,欲杀之。侍儿曰:“前见天上有气,如大鸡子,来降感,故有娠。”王舍之,后生男。王置之豕牢,豕以口气嘘之,不死,后徙于马阑,亦如之。王以为神,命养之,名曰东明。及长,善射。王忌其猛,复欲杀之。东明乃奔走,南至淹滞水。以弓击水,鱼鳖皆为桥,东明乘之得度,至夫余而王焉。东明之后,有仇台,笃于仁信,始立国于带方故地。汉辽东太守公孙度以女妻之,遂为东夷强国。初以百家济,因号百济。其国东极新罗句丽,西南俱限大海,处小海南,东西四百五十里,南北九百余里。其都曰居拔城,亦曰固麻城。其外更有五方,中方曰古沙城,东方曰得安城,南方曰久知下城,西方曰刀先城,北方曰熊津城。王姓余氏,号于罗暇,百姓呼为鞬吉支,夏言并王也,王妻号于陆,夏言妃也。官有十六品,左平五人一品,达率三十人二品,恩率三品,德率四品,杅率五品,奈率六品,已上冠饰银华。将德七品,紫带,施德八品,皂带,固德九品,赤带,季德十品,青带,对德十一品,文督十二品,皆黄带,武督十三品,佐军十四品,振武十五品,克虞十六品,皆白带。自恩率以下,官无常员。各有部司,分掌众务。内官有前内部、谷内部、内掠部、外掠部、马部、刀部、功德部、药部、木部、法部、后宫部。外官有司军部、司徒部、司空部、司寇部、点口部、客部、外舍部、绸部、日宫部、市部。长吏三年一交代。都下有方,分为五部,曰上部、前部、中部、下部、后部。部有五巷,士庶居焉。部统兵五百人。五方各有方领一人,以达率为之,方佐贰之。方有十郡,郡有将三人,以德率为之,统兵一千二百人以下,七百人以上,城之内外庶及余小城咸分隶焉。其人杂有新罗、高丽、倭等,亦有中国人。其饮食衣服与高丽略同。若朝拜祭祀,其冠两厢加翅,戎事则不拜谒之礼,以两手据地为礼。妇人不加粉黛,女辫发垂后,已出嫁则分为两道,盘于头上。衣似袍而袖微大。兵有弓箭刀矟。俗重骑射,兼爱坟史,而秀异者颇解属文,能吏事,又知医药、蓍龟与相术、阴阳五行。法有僧尼,多寺塔,而无道士。有鼓角、箜篌、筝竽、篪笛之乐,投壶、摴蒲、弄珠、握槊等杂戏,尤尚弈棋。行宋元嘉历,以建寅月为岁首。赋税以布绢丝麻及米等,量岁丰俭差等输之。其刑罚,反叛退军及杀人者斩,盗者流,其赃两倍征之,妇犯奸,没入夫家为婢。婚娶之礼,略同华俗。父母及夫死者,三年居服,余亲则葬讫除之。土田湿,气候温暖,人皆山居。有巨栗,其五谷杂果菜蔬及酒醴肴馔之属,多同于内地,唯无驼、骡、驴、羊、鹅、鸭等。国中大姓有族沙氏、燕氏、刕氏,解氏、真氏、国氏、木氏、苗氏。其王每以四仲月祭天及五帝之神,立其始祖仇台之庙于国城,岁四祠之。国西南人岛居者十五所,皆有城邑。魏延兴二年,其王余庆始遣其冠军将军驸马都尉弗斯侯长史余礼、龙骧将军带方太守司马张茂等,上表自通云:“臣与高丽源出夫余,先世之时,笃崇旧款。其祖钊,轻废邻好,陵践臣境。臣祖须,整旅电迈,枭斩钊首。自尔以来,莫敢南顾。自冯氏数终,余尽奔窜,丑类渐盛,遂见陵逼。构怨连祸,三十余载。若天慈曲矜,远及无外,速遣一将,来救臣国,当奉送鄙女,执扫后宫,并遣子弟,牧圉外厩,尺壤匹夫,不敢自有。去庚辰年后,臣西界海中见尸十余,并得衣器鞍勒,看之,非高丽之物,后闻乃是王人来降臣国,长蛇隔路,以阻于海。今上所得鞍一,以为实矫。”献文以其僻远,冒险入献,礼遇优厚,遣使者邵安与其使俱还。诏曰:“得表,闻之无恙。卿与高丽不睦,致被陵犯,苟能顺义,守之以仁,亦何忧于寇仇也?前所遣使,浮海以抚荒外之国,从来积年,往而不反,存亡达否,未能审悉。卿所送鞍,比较旧乘,非中国之物,不可以疑似之事,以生必然之过。经略权要,已具别旨。”又诏曰:“高丽称藩先朝,供职日久,于彼虽有自昔之衅,于国未有犯令之愆。卿使命始通,便求致伐,寻讨事会,理亦未周。所献锦布海物,虽不悉达,明卿至心。今赐杂物如别。”又诏琏护送安等至高丽。琏称昔与余庆有仇,不令东过,安等于是皆还,乃下诏切责之。五年,使安等从东莱浮海赐余庆玺书,褒其诚节。安等至海滨,遇风飘荡,竟不达而还。自晋、宋、齐、梁据江左右,亦遣使称藩,兼受拜封,亦与魏不绝,及齐受东魏禅,其王隆亦通使焉。淹死,子余昌亦通使命于齐。武平元年,齐后主以余昌为使持节侍中车骑大将军带方郡公,百济王如故。二年,又以余昌为持节都督东青州诸军事东青州刺史。周建德六年,齐灭,余昌始遣使通周。宣政元年,又遣使来献。隋开皇初,余昌又遣使贡方物,拜上开府带方郡公百济王。平陈之岁,战船漂至海东耽牟罗国。其船得还,经于百济,昌资送之甚厚,并遣使奉表贺平陈。文帝善之,下诏曰:“彼国悬隔,来往至难,自今以后,不须年别入贡。”使者舞蹈而去。八年。余昌使其长史王辩那来献方物,属兴辽东之役,遣奉表请为军导。帝下诏厚其使而遣之。高丽颇知其事,兵侵其境。余昌死,子余璋立。大业三年,余璋遣使燕文进朝贡。其年,又遣使王孝邻入献,请讨高丽。炀帝许之,命觇高丽动静。然余璋内与高丽通和,挟诈以窥中国。七年,帝亲征高丽,余璋使其臣国智牟来请军期,帝大悦,厚加赏赐,遣尚书起部郎席律诣百济,与相知。明年,六军度辽,余璋亦严兵于境,声言助军,实持两端。寻与新罗有隙,每相战争。十年,复遣使朝贡。后天下乱,使命遂绝。其南海行三月,有耽牟罗国,南北千余里,东西数百里,土多麞鹿,附庸于百济。西行三日,至貊国,千余里云。

《北史·新罗传》新罗者,其先本辰韩种也。地在高丽东南,居汉时乐浪地。辰韩亦曰秦韩,相传言秦世亡人避役来适,马韩割其东界居之,以秦人故,名之曰秦韩。其言语名物有似中国人,名国为邦,弓为弧,贼为寇,行酒为行觞,相呼皆为徒,不与马韩同。又辰韩王常用马韩人作之,世世相传,辰韩不得自立王,明其流移之人故也,恒为马韩所制。辰韩之始有六国,稍分为十二,新罗则其一也。或称魏将毌丘俭讨高丽,破之,奔沃沮,其后复归故国,有留者,遂为新罗,亦曰斯卢。其人辩有华夏、高丽、百济之属,兼有沃沮、不耐、韩之地。其王本百济人,自海逃入新罗,遂王其国。初附庸于百济,百济征高丽,不堪戎役,后相率归之,遂致强盛,因袭百济,附庸于迦罗国焉。传世三十至真平,以隋开皇十四年遣使贡方物。文帝拜真平上开府乐浪郡公新罗王。其官有十七等,一曰伊罚干,贵如相国,次伊尺干,次迎干,次破弥干,次大阿尺干,次阿尺干,次乙吉干,次沙咄干,次及伏干,次大奈摩干,次奈摩,次大舍,次小舍,次吉士,次大乌,次小乌,次造位。外有郡县。其文字甲兵同于中国。选人壮健者悉入军,烽戍逻俱有屯管部伍。风俗、刑政、衣服略与高丽百济同。每月旦相贺,王设宴会,班赉群官,其日拜日月神主。八月十五日设乐,令官人射,赏以马布。其有大事,则聚官详议定之。服色尚画素。妇人辫发绕颈,以杂彩及珠为饰。婚嫁礼唯酒食而已,轻重随贫富。新妇之夕,女先拜舅姑,次即拜大兄。夫死,有棺敛葬送,起坟陵。王及父母妻子丧,居服一年。田甚良沃,水陆兼种,其五谷果菜鸟兽物产略与华同。大业以来,岁遣朝贡。新罗地多山险。虽与百济构隙。百济亦不能图之也。

下 分解

甲 地望

夫余 夫余初灭于慕容氏,继并于靺鞨,渤海之夫余府,其故地也。夫余府入辽为黄龙府,《旧五代史》谓其北至混同江仅百里,明其当在今长春之东北。辽之黄龙府入金属上京路,曰隆州[金天眷三年,改黄龙府为济州,置利涉军。天德四年,改名济州路转运司。大定二十九年,改名隆州。贞祐初,升为隆安府。(见《金史》)],入元属辽阳省开元路,入明属三万卫。今吉林省长春、农安、扶余等县,皆本土也。若言夫余四至,则地方二千里,不可但以黄龙府故地当之。《魏志》所谓“于东夷之域最平敞”者,明其当今吉林西境、黑龙江南境,或兼及洮南一带之大平原,其曰“多山陵广泽者”,明其兼有吉林省中部之山泽,或兼及兴安岭之南端。《后书》《魏志》皆谓其在玄菟北千里,不曰辽东,足征其区域括有今松花江东岸之地。

挹娄 按,挹娄地望,《后书》《魏志》言之甚明。西界夫余,东临大海,南接沃沮,北不知其所极。盖当今吉林省之东部,黑龙江省之东部,俄属东海滨州之大半及阿穆尔州。西向南向皆无与中国辖境接壤处,故与中国之关系甚少。《满洲源流考》以为兴京(今兴宾县)亦是肃慎之一地者,乃误以后来勿吉之范围逆论挹娄。且《满洲源流考》是清代官书,清代认肃慎为其远祖,故不免为之夸大。挹娄是散漫之部落,非一国家,故无都城可言。《松漠纪闻》谓“古肃慎城四面约五里余,遗堞尚存,在渤海国都三十里,以石累城脚”。既以石脚为城,四面约五里,必非汉时之挹娄所能有,盖亦是勿吉时代之经置也。[渤海都城在今宁安(宁古塔),则此所谓肃慎城,当亦在宁安附城。]

高句骊 句骊 按,《后书》高句骊与句骊同在一卷而分传,《魏志》无句骊传,其高句骊传乃与《后书》之句骊传相同。盖句骊本不止一部,其一曰高句骊,汉武时以为县,即昭帝始元五年玄菟郡移治之所。西汉末,句骊一支名小水貊者,渐强大,遂袭用高句骊之故名,然与汉武时名县者并非一部。高句骊既于西汉末有此重大之兴替,其疆土亦历代有变迁。下节详论之。

沃沮 沃沮之地望,按以《后书》《魏志》所记,盖当今朝鲜东北境,即咸镜道一带,并及吉林东南之区域,以至俄领东海滨州之南部。东沃沮者,大体在今咸镜道地及吉林东南端,北沃沮当在东海滨州之南部。沃沮非如夫余、句骊为一国家,乃是分散之部落,其民则民也。《辽史志》:“海州南海军,本沃沮国地,有沃沮县。”此地已不可考,然渤海以来所谓率宾,当即沃沮之本体。

境在汉属乐浪东部都尉,即金刚山脉迤东之地。大体当今朝鲜之江源道,北涉咸镜道与沃沮界,南涉庆尚道与辰国接。

三韩 三韩为辰国及其西邻部落之演变,对于汉人及部或可称朝鲜半岛之土著混合体,其文化较人为低。其地望当今庆尚全罗两道,盛时盖并有忠清道。《魏志》云“韩在带方之南”,明其北不至京畿道地。

三韩之分界今已不可寻,其相对之位置则甚明。东部为辰韩,西部为马韩,介于二者之间而位置偏南者为弁辰。南北朝时所谓任那者,当即以弁辰故地为大体。(《东国文献备考》所载历代疆域,既无图以表之,且年代每不标明,颇难采用,今故从略。)

乙 族类

汉魏晋时东北诸部之族别,《后书》《魏志》所记者未尝不明晰严整,然古代记述多不能合近代观念之要求,而诸书所记字里行间之意义如不细为体会,亦易将极重要之事实漫然读过。今试为分析之前,有二事宜先辨明者焉。

一、诸书所记东北部族,非一代事。自箕氏朝鲜至慕容氏,虽汉族及其文化之东进为一经恒之事件,然所谓诸夷者,历代消长不同,疆域分合乃异。如混为一世之事而观之,势必失其窍要,必依时代寻其消长,然后源流可观。

二、一国之内,一地之民,每非尽是纯一之部族。东北区域,北接黑水金山,西连瀚海松漠,南挟朝鲜半岛,西南与山东半岛相应,海陆皆不呈封锁之形势,故若干民族来来去去,为历史上必然之事。于是一地之中,统治者与众民或为不同之部族,且同为一地之众民,亦不必尽是渊源一脉,阶级之形成为不可免者。此等阶级之形势,如匆匆看过,势必淆乱史实。便如夫余,其下层乃民,其统治者乃“亡人”。又如辰韩,其本体与马韩等当为朝鲜半岛南部原民,其混合则秦人。又如百济,其众民为马韩之旧,其王朝则夫余之统治者之一支。又如箕氏卫氏之朝鲜,统治者虽迁自中国,其大部居民中应有不少之貊旧族。今如囫囵说去,将误会其涯略纲领,必先看清东北诸部族中之有阶级,然后可知东北诸地之民族分配也。(此一事实,为治史学最不可忽略者。例如所谓“大清帝国”,外国人谓之为中国,而革命之中国人则谓之为满清。两种说法,实皆不错,如以全民为观点,“大清帝国”自是中国,如以统治之组织为对象,清国固是满洲也。又索伦叶赫诸部之号女真,兀良哈之号蒙古,皆可如此看。契丹金人入元号汉人,此因辽金旧国之大部分人民皆是汉人,故国亡之后,从多数之名。契丹一词,在俄国及若干西北部族中为中国之称,亦复如此。如以为索伦出于女真,兀良哈出于蒙古,契丹本是诸夏,自是大错,然习俗之称,亦自有其原故,不可遽以为非。世上甚少单纯之民族,封建时代,社会之阶级每即是民族之阶级,少数之统治者与多数之被统治者常非一事。如忘其阶级,而谓某国出于某部,必穿凿也。)

以此两事为注意点,可得下列之分析。

武帝平朝鲜前中国人东向图

1 箕子东去之线(此为假定)2 燕人东向北向拓殖设辽东辽西诸郡之线 3 秦人东向拓殖之线4 秦人入辰国之线 5 古海路交通 6 卫满入朝鲜之线 7 卫氏据朝鲜向外拓土之线

一曰中国人 所谓中国人者,指自燕齐一带而往原以汉语为母语之民族而言。此民族挟其文化上之优越势力及巨大之政治组织,东向拓置,自荒古已然。所谓辽东半岛者,或自始便与山东半岛为同一民族所居。至于中国内部移出之记载,最早者有箕子之建东封,其地域容当在今鸭绿江(古名马訾水)之两边。其后燕秦拓土,曾越水(今大同江)而至洌水(今汉江之北支),辽东辽西皆置郡县。是则当纪元前三世纪之光景,中国势力已拓置于朝鲜西半部(朝鲜半岛之西南角除外)。汉武之设乐浪郡,非创造之事实,乃承前之再造也(详见本书上章)。中国人势力更东南向以入辰国,所谓辰韩,实即中国人与土著之混合国家,其语言不仅包含若干中国语成分,且包含秦人方言。《后书》云:“辰韩耆老,自言秦之亡人,避苦役,适韩国,马韩割东界地与之。其名国为邦,弓为弧,贼为寇,行酒为行觞,相呼为徒,有似秦语,故或名之为秦韩。”《魏志》云:“辰韩,其耆老自言古之亡人,避秦役,来适韩国,马韩割其东界地与之。有城栅。其言语不与马韩同,名国为邦,弓为弧,贼为寇,行酒为行觞,相呼皆为徒,有似秦人,非但燕齐之名物也。”是其显证。燕人卫满挟其数万之“亡人”东渡水,代箕氏以建国,濊貊、真番、沃沮皆服属,故收集之中国人尤多,逮武皇统一之后,辽外诸郡遂为固定之建置,而夫余、句骊、貊皆服属焉。下至慕容氏之兴四百余年间,皆汉人拓张并稳固其势力之时代。凡此东移之迹,略如附图。

二曰 貊 与貊为一事,上节五项下之,实不括有民之全体,夫余、句丽、沃沮皆民之区域,特其统治者非种耳,夫余之土著为民者,《后书》云:“夫余国本地也。”《魏志》云:“夫余……其印言‘王之印’,国有故城名城,盖本貊之地,而夫余王其中。”其明证也。句骊之为民者,《魏志》:“句骊一名貊耳。”耳当是语尾。又云:“别种依小水作国,因名之为小水貊,出好弓,所谓貊弓。”王莽时,句丽为寇,而“严尤奏言貊人犯法”,此《魏志》语,《后书》同,其文云:“于是貊人寇边愈甚。”又《后书·光武纪》,建武二十五年,“辽东徼外貊人寇右北平渔阳上谷太原,辽东太守祭肜捂降之”。此即本书《句骊传》所谓“祭肜以恩义招之”之事(类此之例不一,今姑举数事,不遍也)。凡此皆明句骊部族为貊人。沃沮之为民者,《魏志》记光武建武六年(公元30年)后省乐浪东部诸县,而以土民为县侯。其文云:“惟不耐侯至今犹置,功书主簿诸曹皆民作之。”其证也。且《后书》《魏志》记夫余、句骊、沃沮、貊之语言,称其大同小异,记其习俗生活亦然,必有共同之民族成分,然后可以大同,必与不同之异族混合或分化既久,然后可成小异。然则《后书》《魏志》所谓者,乃纯粹之民部落,直隶于汉官者,所谓夫余、句骊、沃沮者,固以人为底子,其上另有他族统治者,以转隶于汉庭耳。

秦汉间在东北各民族分布图

秦始皇帝一统至汉武帝平朝鲜置四郡之间中经秦卫氏汉三代

统治之阶级既辨明,然后可推夫余、句骊、沃沮、貊之关系,然后可察其语言之大同小异作何解。吾人于此不能不惊异貊人民分置之广溥,盖秦汉魏时,自中国人外,东北最众之民族也。此一民族既如此众繁,必非卒然而成,其先世在东北当有相当之历史。《后书》《魏志》均系箕子之教于之一节中,明民原为东北民族之主体,箕子建国之所凭藉,其后割裂子汉人及北部戎狄耳。《后书》云:“东夷率皆土著。”其明证也。中国人与貊之关系经典鲜记,惟《诗·大雅·韩奕篇》云:“溥彼韩城,燕师所完。以先祖受命,因时百蛮。王锡韩侯,其追其貊。奄受北伯,因以其伯。”韩之故国相传在河之西渭之阳,后代之韩城县也。然其城不得由燕师完之,王应麟《诗地理考》云:

《水经注》,王肃曰:“涿郡方城县有韩侯城。”(《后魏志》,范阳郡方城县有韩侯城。李氏曰:“溥彼韩城燕师所完。”琢郡乃燕地也。又有“奄受北国”之言,《水经注》:“圣水径方城县故城北,又东南径韩城东。”引《韩奕》之言为证,粱山恐是方城县相近梁门界上之山。此亦一说,存之以备参考。《括地志》,方城故城在幽州固安县南十里。)

是则今河北省中部在西周时犹为貊人所居,周之封建势力驱逐其向外。(《诗》此处《郑笺》云:“追也貊也,为俨狁所逼,稍稍东迁。”郑玄汉人,此说如不误,是汉之貊,即周之貊也。)当有一部分留遗于本土,而为中国人所吸收同化。汉族与东北部族之类同,此或其一因也。

于此或不免置问曰,《诗》所为貊,果汉代所谓貊乎?吾人于此无确切之证明,然东人之泛名曰夷,不曰貊。胡之一字自汉始乱,古人标识民族之号,除蛮夷戎狄而外,鲜有杂用。貊非通名,容非转用。且以地望求之,秦汉时貊在辽东徼外,燕秦未拓土时貊之地位当更向内,《诗》所谓“以为北伯”,应是伯诸貊之北国,郑氏所谓“稍稍东迁”,当不误也。又《诗·鲁颂·宫》篇云:“至于海邦,淮夷蛮貊。”是春秋时山东半岛之南滨海处犹有貊人之遗。然则黄河流域诸部族未混合而成中国民族之前,貊人之分布或兼有山东、辽东、朝鲜三半岛之一部,中国民族既混成之后,其东部当以貊遗民为一重要本质也。

三曰夫余句骊统治族 夫余之统治者与其地之旧日土著不同,循《后书》《魏志》所记之语义,可以明确得之。夫余句骊统治族之最可注意者,为其原始神话,本卷第一章已论之。此神话与殷周之原始传说见于《诗经》者,若合符契,是此民族必与中国古代民族有密切之关系。然而夫余统治族将自中国而往乎?细玩《魏志》文义,当知其信然。《魏志·夫余传》云:“国之耆老自说古之亡人。”曰“亡人”,而不曰自何处亡,则应是自中国亡者,方可省以成此文句。下文果云:“今夫余库有玉璧珪瓒,数代之物,传世以为宝,耆老言,先代之所赐也。其印文言‘王之印’。”国有故城,名城,盖本貊之地,而夫余王其中。自谓亡人,抑有似也。所谓玉璧珪瓒,正是中国之文物,所谓耆老言先代之所赐,汉之先代正是周秦,此明明言自中国之边境出亡而往夫余。其结语云“自谓亡人抑有似”者,中国史家固承认其传说矣。此明明记载于《后汉书》《魏志》之义,后人忽而不察者,盖因《后书》等记其神话,皆云北夷索离国王子东明逃亡,南渡掩淲水,至夫余而王之,故后人皆以夫余王室自北而来。然此神话同样见于高句骊及百济部族中,其名东明(或朱蒙实一词)也同,其云南渡也同,其水名亦仅是音变(高丽《好太王碑》,朱蒙作邹牟,淹淲作奄利),是则此一神话中各节,只是一个神话中之成套语,历世传袭,不因迁地而变,诚不可以地理求之。此义既明,则所谓北夫余者不过是夫余之北部,非夫余之所自来。(《好太王碑》夫余有东北之别。按其地望,东夫余当即沃沮,北夫余当即夫余,自高句丽言之,沃沮在东,夫余在西耳,非另有一北夫余也。)且索离一词,尤可注意。索离《魏略》作稾离,《粱书》作櫜离,《通典》作橐离,《隋书》直作高丽,是《后书》索离之索,必是稾之误字,而《隋书》所言盖得其实。櫜离、句骊疑是一名之异文。句骊本是若干部落,散布甚广,后来句骊部中小水貊之统治者因出自夫余,而夫余之统治者乃本出原名稾离之一部也(句骊说详下)。

然则夫余统治者果于何时自中国边境“亡”而往夫余乎?循周秦之史迹,此一事件不在燕赵拓土之年,即当冒顿东并之日。《史记·匈奴传》云:“赵武灵王亦变俗胡服,习骑射,北破林胡楼烦,筑长城,自代并阴山下至高阙为塞,而置云中雁门代郡。其后燕有贤将秦开……破走东胡,东胡却千余里……燕亦筑长城,自造阳至襄平,置上谷、渔阳、右北平、辽东、辽西郡,以拒胡。”以时代及地望求之,此其东胡向东北亡之时矣。传又云:“东胡初轻冒顿,不为备,及冒顿以兵至,击,大破,灭东胡王而虏其民人及畜产。”此又东胡灭国之时也。东胡在周末为强族,内容甚复杂。所谓林胡、楼烦、山戎者,亦不知其是匈奴别部,或是东胡,但知其与中国关系不少耳。东胡裔有乌桓、鲜卑,然皆非近于中国者,其近于中国之东胡部,不容于灭后尽失其踪迹。秦时中国统一于南,匈奴统一于北,东胡山戎等之迁移必东其方向。东方土著之貊是城郭之族,农业之民,兵力当不及东胡山戎等,则东胡或山戎、楼烦、林胡之伦,以亡人而臣服其部落,正其当然之事。然则夫余句骊之统治阶级,东部胡类之遗,而阴山之故族也。且胡本游牧之民,与东夷之城郭农业畜豕者绝殊,《后书》《魏志》所记东夷部族之俗,独夫余染有胡化,殉葬多至百数,兄死妻嫂。明其本非纯粹之东夷,而有混杂之胡素耳。

此一统治民族本是亡人,而君夫余,更分支而辖句丽,百济亦其所出。是则汉时之民,除乐浪东部都尉所辖外,皆受制于此族。民之分若干部或是异族征服之结果然耳。

四曰挹娄族 据《后书》《魏志》《晋书》等,东夷、夫余、句骊、貊诸部语言大同,而挹娄独异。至于生活之习惯,则东夷皆用俎豆,而挹娄独不然。有马不乘,不畜牛羊,惟知饲豕。且“独无法俗,最无纪纲”,显然与夫余、句骊、 貊等不在一个文化阶级上。此正所谓通古斯人之远祖,后文详论之。

五曰韩族 后汉时所谓马韩、辰韩、弁韩者,其东部为西汉时所谓辰国之遗,其西部是西汉时乐浪徼外之蛮族,并非一个单族的民族,三韩之南界,有与倭人混合之成分,“故有文身者”。大约此三部中,马韩较纯粹,故文化亦最低,“其北方近郡(乐浪带方)诸国,差晓礼俗”,以其汉化之故,“其远处直如囚徒奴婢相聚”,盖犹在其原来文化状态中也。其东之辰韩人,乃乐浪之秦人因乱避往与土著混合者,故其语言中不仅有燕齐名物,且有秦方语。辰韩之文化差高,亦较富庶,然服属于马韩人。辰韩人不得自立为王,须用马韩人为之。

此若干部落北与貊不同,全体虽是混合者,然当有一基本原素,故若干习俗虽较近于貊,而自有其独立之文化阶级。盖无大政治组织之农业部落,以其地理之形势,最便于接受海外及陆上之影响者也。

文化

分析东夷之文化最可注意者两端:一此若干民族中之文化互异处,二彼等文化似中国处。

甲,生活状态 夫余、高句丽、沃沮、貊诸部人饮食皆用俎豆,与中国同,其居处皆城栅,虽(或)为大国,(夫余)或为部落(貊)要非游牧。此为历代东夷与北狄之绝对不同处。亦即东夷生活近于中国、别于朔漠部族之最要点。持此可知历代东夷,虽时与北部相混,究非一本一原,而东夷之与中国易于混同者以此。夫余、句丽、貊、沃沮皆是农业部族,其中仅夫余稍染游牧之习,高丽亦善用骑,此当与中国之改习骑射者同,或由其统治者本为骑牧之民,其人民大体固是城栅农业者也。此若干部族中似以貊之中国化为最著,不特用中国之生活状态,且染中国之禁忌,《后书》谓“东夷似中国人”,《魏志》又独系箕子之教于乐浪东部之纯粹貊部落中,明其中国化之显著。夫余、句骊本以民为基,然其汉化稍远者,以后来颇染胡俗,故略有变态耳。沃沮以地理之形势,不便发达文化,且北近于挹娄,夏日须避居,故文化不能不简陋。然以诸书所记测之,亦与句骊、 貊为一体。

乙,习俗 凡是民之地,无论夫余、句骊与乐浪东部,皆以十月为成岁,盖农功既毕之节也。《尔雅》曰:“夏曰岁,殷曰祀,周曰年。”年者,其字形表秋收之义;祀者,每年祭天之礼;岁者,其农功之义尤显。民盖以岁功既成为节,亦诸夏之风。其染于俗之韩族亦然,以十月为祭天节,夫余更以殷正月(腊月)祭天,尤类秦俗。句骊以十月祭天之大会为东盟,此或是人相沿之旧号。

丧礼则《魏略》所记夫余之俗全与中国同(引见上文本书第八六叶)。沃沮之瓦悬椁,亦为今中国北方通用者(见本书九六叶)。其他可注意之习俗均释于前节所录史料,本文之下,今不重举。

古代人最重发饰,发饰之别竟是民族之别。中国人束发加冠,南蛮断发文身,北狄被发左袵。此一分布之形势在古代东北若合符然。最北之挹娄人,编发者也。中间之夫余、句骊、貊,用弁或帻,明其与中国大同。其南部之韩族,则“魁头露”。章怀太子注曰:“魁头,犹科头也,谓以发萦绕,成科结也。音计。”然则虽不编发,亦非弁冠,此事可供分别民族之资。

综合《后书》《魏志》所记,及上所标举之点,可得下列之断定:文化最高者为民诸部,其中乐浪东部之纯民最驯良,俨然华风。其北之夫余、句骊虽长于兵革,犹不失其民之基本素,夫余之若干习俗尤与相传之殷俗合,盖略变于胡,亦以近于中国之故,所受之中国化或更多也。三韩部落文化颇低,在组织(无大国)及生活(犹处土穴)上皆简略,然已至农业状态。其文化之稍进步处,皆秦汉人在乐浪者影响之也。文化最低者为挹娄,仍在石器时代,处土穴中。句骊以好洁著,挹娄以不洁闻,显非同类。至于挹娄人形似夫余者,盖以如此邻近之国,易有混合,其本非一系,可断言也。

诸部之推迁

上列数事既经辩解,可分求诸部之推迁矣。中国之殷代本自东北来(说详傅斯年著《民族与古代中国史》),其亡也向东北去(箕子之往朝鲜)。或与貊族有一密切关系。按之《诗经》,号貊人者,在西周春秋初犹有存于今河北省境及山东省东南境者。凡此遗民,以战国时文化之混同,秦汉时政治之一统,已化于中国人之冶炉中矣。其东北之貊人当即箕氏建国之所本,箕氏朝鲜或尚及于今鸭绿江以北,不徒以今大同江流域为本体。貊人之东向当予本地土著以大打击,所谓韩人,或即朝鲜半岛之土著,迫于貊人及燕秦势力而南保者。其中更合以自海上来自中国往各样之成分耳。箕氏朝鲜或不能是一个统一的国家,而是若干封建的部落。卫满承之,收集汉人,威服四邻,所建国家之大,箕氏或未有也。按以箕准亡国后奔马韩而王之之形势,参以后来高丽高王李三朝皆起自北方之局,三韩之保守南端,或亦自北方退往者。

在朝鲜半岛中民族移动有自南向北之形势,在辽东徼外则有自西向东折而向南之形势。夫余句骊统治族之据地,盖自中国北边往者(说见前)。夫余传世数百年,为汉魏时东北最大之属国,未尝为中国患,亦未尝有大变动,至慕容氏起,然后失国,至高句骊兴,然后再亡。高句骊之高必与句骊为二词,《后书》有《高句骊传》,又有《句骊传》,《魏志》所记高句骊事皆在《后书·句骊传》中。且王莽改高句骊为下句骊,明高为形容词,冠于句骊之上者。推寻此意,当由于句骊有若干部落,其居山地者曰高句骊,以别于其他句骊诸部。且后来之高句骊国王曰高氏,更足明高之一字不与句骊为一词。汉武帝时,已平高句骊,故昭帝时玄菟西徙,以高句骊为郡治,所谓“去辽东千里”者,此之高句骊也。《后书》所记高句骊事,习俗部居而已,无寇边事,明其已在郡县之中。西汉末,其小水貊之一支独强,遂袭高句骊之旧号,此虽亦名高句骊,实与汉县非一事。此小水貊之高句骊后来逐渐发展,至隋唐遂为中国之劲敌。后高丽金富轼所著《三国史记》,以新罗、高句丽、百济建国皆在西汉末,其世系斑斑举列,按以高丽《好太王碑》所记,其说高句骊世系及史迹,当有所本,虽语言过夸,要亦国史之遗文,或传说之流遗者。金氏以高句丽始祖东明建国于元帝建昭二年(公元前37年),以《后书》所记句丽事皆系于《高句骊纪》,此亦足明东汉后所谓高句骊本是句骊之一部,非汉武置县之高句骊也。此小水貊之高句骊自后汉殇帝时即为辽东玄菟害,汉末尤强,公孙康、毌丘俭、慕容皝三次征伐之,大被创夷,然终未能遏其兴起。

乐浪东部之貊,在汉武时为临屯郡,昭帝以后并入乐浪郡,所谓东部都尉领东七县也[七县中兼有沃沮(夫租)县]。后汉光武时许其自治,然“四时朝谒,二郡有军征赋调,供给役使之如民”,犹是徼内也。

沃沮之地,西隔大山,东滨大海,成一南北修长之条,故自成南北部落之分。所谓沃沮者,《满洲源流考》以为即满洲语之窝集,其言云:“今自长白山附近,东至海边,北接乌拉黑龙江西,至俄罗斯,丛林密树,绵亘其间。魏毌丘俭讨高丽,绝沃沮千余里,到肃慎南界,则沃沮者,实即今之窝集。”(按,窝集,满洲语森林也。)沃沮为分散之部落,不成一国家。南沃沮初为玄菟郡治,后属乐浪东部都尉,北沃沮则困于挹娄人,至于“每夏辄藏于岩穴,至冬船道不通,乃下居邑落”,其困可知。后汉时已如此,果也至南北朝时(或晋时已然)挹娄人已兼并沃沮而袭其名矣。《魏书》《北史》所谓勿吉,一作靺鞨者,其地望大体当《后书》《魏志》所谓南沃沮及挹娄,其名称则沃沮、勿吉、靺鞨,显然为一声之转,于是沃沮乃不见于史书,而靺鞨入唐为强国焉。此等“以牛易马”之史实甚多,忽之每致不得要领。挹娄之为肃慎者,今日殊不能知史家果何所凭藉而作是语,或以其用石矢巨弓,出自东北远方,而“稽古”以定此名,亦未可定。然此等部落文化极低,未必从汉人稽古建号之习,而肃慎一词,却在被一带流行至于后世,宋时所谓女真,明时所谓珠申(建州自号其民之称,见《满洲源流考》),皆肃慎之声转,是则不可遽以“挹娄古肃慎也”一语为中国史家所造矣。《左传》记周王述其祖烈曰:“肃慎燕亳,吾北土也。”如是,则肃慎必近在今辽西或滦河一带,然箕氏建国,以貊为本,《后书》《魏志》皆暗示此义,而汉时族溥居于今辽宁省东部、吉林省大部,或北及黑龙江省南端,在朝鲜更居东部,此貊之民以其生活习俗又可决定其决非出自瀚海原为游牧族者。果西周初诸夏与挹娄之前世肃慎接壤,则后来横断二者间之貊族原非土著可知,此貊族又何自来乎?貊族与挹娄非同族,又显然记之于诸史。然则挹娄是否即“古肃慎之国”,只好阙疑。今更将名词传变图之如下:

辰国政治情形在西汉时者无可考。其地当朝鲜半岛之南端,一切在朝鲜北部及辽外之民族被迫于后起之部族者,势必群集于此,更无路可走,而海上又可有若干部民来住,倭人来此最便,然不仅倭人已也。是辰国本是一大混合场,或以文化较低于貊之朝鲜半岛原始民族为其基本耳。箕准于亡国之后袭此地而王之,不久旋灭。马韩部落特强,辰韩文化最高,然莫能抗马韩,故但以马韩人为王焉。自新罗崛起,然后辰韩之部族始大,既不服属于马韩(百济),更北袭人,与高句骊拮抗。此新罗者,在魏曰斯卢,为辰韩十二国之一(见《魏志》),在刘宋始曰新罗。《北史》云:“或称魏将毌丘俭讨高丽,破之,奔沃沮,其后复归故国。有留者,遂为新罗,亦曰斯卢。其人辩有华夏、高丽、百济之属,兼有沃沮、不耐、韩之地。其王本百济人,自海逃入新罗,遂王其国。初附庸于百济,百济征高丽,不堪戎役,后相率归之,遂致强盛,因袭百济,附庸于迦罗国焉。”其先辰韩之混合既如彼,其后新罗之混合又如此,实不成一种族。然隋唐之世,新罗独能事大,故高丽、百济以抗中国而丧国迁遗,新罗以事唐之故,独能为中国外臣,不亡于倭,而保世滋大。唐高宗后,武氏篡国,东方照顾不及,新罗乃得特殊之宠异。而安史之乱,中国与东方之陆路交通绝,新罗乃得据有半岛之大部分。至五季时,始改历数于后高丽朝之王建。高丽、新罗、百济三国中,新罗之强大最后,然《三国史记》《东国通鉴》皆以新罗建国为最早者,盖新罗独不亡于唐,半岛之古史材料传自新罗,故新罗人得饰造其词也。[此虽饰造,然必有一部分依据传说,不可一笔抹杀之。若《三国史记·新罗记》初数卷所载日食等,必是依《春秋》而妄造。梁时彼尚“无文字,刻木为信,语言待百济而后通”(见《梁书》),其登梁朝,亦凭百济使臣,焉能记日食于汉代首?《三国史记》之材料,必经辨析,然后可用也。]

马韩初为辰国之统治者,其后百济亦以武力著。百济本马韩列国之一(见《魏志》)。其名据《好太王碑》当作百残,其作百济者,汉土文书之假借。《北史》释百济来原及名号云:“东明之后有仇台,笃于仁信,始立其国于带方故地。汉辽东太守公孙度以女妻子,渐以昌盛,为东夷强国。初以百家济海,因号百济。”百济既非本字,此说当不可通。按《魏志》,辰韩“有似秦人……名乐浪人为阿残。东方人名我为阿,谓乐浪人本其残余人”。然则所谓百济者,其谓乐浪百户南徙之邑乎?此说如可信,则百济王之出于夫余,更无可怪。盖本是乐浪流寓者,故能自北至南。否则百济于仇台(自仇台始皆以夫余为氏)建国时,中国人之势力未衰,乐浪郡之统治犹壮,且正值公孙氏雄海东而置带方郡时,出自夫余之人何路远越汉郡而至马韩乎?《三国史记》所记三国先世,盖将中国史籍及本邦后世之粗记与传说混为一事者,金富轼实未造伪史,然其所凭之本土材料非汉籍之比也。或曰,百济在晋末魏初,曾越海而据辽西一带,南朝诸史多以百济本在辽东,与高句骊比邻,《魏书》且以为“北去高句骊千里,甚矣其疏也!”(按百济据辽西事,殊费索解。辽西疆域经前燕、前秦、后燕、北燕四国,皆为燕之本土,百济焉能越海据之。此当是南朝史臣不解东北地理而误,而魏收藏书之无稽,亦不足论也。)百济在唐高宗时,以联倭为唐所灭,唐将刘仁轨尽歼日本舟师于白江,百济遂夷(参看唐平百济碑,《海东金石苑》卷一)。

上节所说如不误,则今人(日本人犹甚)谓古代东北及朝鲜为通古斯人所居者,实毫无凭藉之论也。自挹娄诸部扩张疆土转号勿吉(靺鞨)后,通古斯人始以渐雄视于东北。前此强大者,为夫余句骊之横介于中国与通古斯族间者。隋代以前,中国与代表通古斯族之挹娄、勿吉往来绝少,唐代彼始与中国交兵。高句丽之亡,靺鞨之兴,可谓在东北汉族以外居住区域中最大之转变,前此为最近于中国之貊人世界,后此为稍远于中国之通古斯族世界矣。此一升降之所系,其重大或不在中央亚细亚由印度日耳曼世界转入土耳其世界之下。从此朝鲜独立为一民族,白山黑水之间,历世强不能驯,非复句骊、貊时代之礼乐人文矣。

民族之认识

上文既依地望、语言、习俗迁变以疏解其民族部落,兹再依此民族部落之别以探其与后来之民族有若何之关系焉。

一、汉族 或曰中国族。此族人在古代中国东北及朝鲜之经历已见本卷各节,兹不赘论。

二、挹娄族 挹娄族之必即通古斯族,可以其流派确知之。挹娄之后为勿吉,勿吉之转音为靺鞨,靺鞨之遗而复振者为女真,女真之受中国节制者为建州,建州之改名曰满洲。满洲语女真语确然为通古斯语族之南支,则其本源之挹娄、勿吉、靺鞨必通古斯族也。且《后汉书》《魏志》所记挹娄生活习俗多与今之通古斯人合,不仅语言有线索可寻而已。

三、 貊 挹娄既为通古斯族,则与挹娄不同语之夫余、句丽、沃沮、貊一系必非通古斯族也。通古斯者,本语言族系之名词,并非种族,然语言族系大体上可为民族分别之标准,以语言之单位每即文化之单位故也。挹娄人形似夫余,明其以邻近而有血统混合,其语言不同,明其不衍自一派。若日,夫余等所谓貊之一系,虽不与挹娄同语,亦不妨与挹娄俱为通古斯之分支。殊不知《后汉书》所记夫余、句骊、挹娄事,乃去今两千年前者。今通古斯人之居土,东滨大海,西界叶尼赛河,其东南端与汉人朝鲜人分界,其中部之南端,与蒙古人界,其西北一支则横穿于说突厥语之部族间(其东北为突厥之叶库克族,其西南为突厥之鞑靼各族)。其形势实见凭陵于蒙古突厥。居西伯利亚平原之地,非可长久固持者。按之中国史,挹娄(后为勿吉)之地望,及其迤北之山河交错地,当为此族之本土,而以金山黑水为中心。其西北之长线,在近二千年历经迁变,蒙古突厥各族与之代有其地。然则今之通古斯族部落,当不能为远古造成之民族,而二千年前夫余、句骊等人先与确可认为通古斯族先世之挹娄人绝异其语言生活状态及习俗,其文化程度之高低尤悬殊,是则夫余、句骊等貊国必不能为今日通古斯各部之同族无疑也。且所谓通古斯族者,除其南支以受汉化而文化大进外,其北部至今尤在甚低之文化中,其文化程度正与古所谓挹娄者相应,而与夫余、句骊、貊等全不能合。穴居、石镞、“独无法俗,最无纲纪”之挹娄人,与城栅、俎豆、揖让、好洁、守丧、耕稼、冠冕之夫余、句骊、貊诸部必不能有近属之关系,然若假设今所谓通古斯族者,自夫余、挹娄前数百乃至千余年,即分文野绝然不同之派,亦不可通矣。

四、三韩部落 三韩不可以民族名也,三韩之为甚复杂的混合部落者,可以数事明之。夫余、句骊、貊、沃沮分散若干万方里,而语言大同,三韩部落局促于半岛之南端,而语言各异,一也。辰韩多中国遗民,故名秦韩,而“汉末,百姓苦乱,多流亡入韩者”,二也。“近倭,故有文身者”,则自海上来之成分,其数非可忽略者,三也。箕准于亡国后,夫余尉仇台于变动中,皆往而王之,必带其部族俱往,四也。辰国之字谊今虽未能确知,然日本人有以辰国之辰为十二辰之谊者,其说似不误。辰韩、弁辰皆十二国,而汉化区域之中以十二种动物代十二辰之金石记载,恐亦以朝鲜庆州西岳角干墓十二神画像为最古(汉镜纪十二辰者,并不配以十二兽)。此虽近后之石刻,其神话或亦渊源自昔。十二兽配十二辰者,北虏之俗,非中国之习。浮屠教在东汉已大自海上来中国,三韩又殖其变形之教。海南山北,远方殊俗,萃于一土,此土之常受远方影响可知,五也。[州胡岛上有髡头如鲜卑之民,亦可注意之事实。按,朔漠旧族故皆编发或被发,其髡头者自鲜卑始。盖鲜卑自北南移之前,或已间接受希腊波斯在中央亚细亚之影响,故不编发被发而髡发。州胡者,州为岛之本字,胡之一词在汉世亦以之名身毒(天竺)人。此州胡当是来自南洋或印度者,其韦衣裸下,乘船往来市贾,皆暗示其所来之方向,佐以此事,知马韩所谓苏涂必即浮屠,非仅名近貌似而已。]保半岛之孑遗,集四方之亡人,承汉化于乐浪,混胡俗与竺教,可为三韩立体之说明。三韩时先已如此,则后来新罗百济之混镕时可知。《北史·百济传》云:“其人杂有新罗高丽俀(按即倭字)等,亦有中国人。”《新罗传》云:“其人辩有华夏、高丽、百济之属,兼有沃沮、不耐、韩之地,其王本百济人,自海逃入新罗,遂王其国。”凡此皆足证新罗百济之不由纯一民族而成。

今朝鲜语与四邻各语之关系皆不明了,朝鲜语中汉字极多,然皆是借字。亦有与日本语偶合之点,亦由倭人据任那颇久,或不免差有影响于南端诸处,其前更可以三韩文身之俗,证其小有同化,然此只是渺小的偶同,绝不能曲成日韩语同源之一说。朝鲜语与满洲语及一般之通古斯语亦间有相类处,此当由邻居影响或小小同化而成。总之,借字是一事,语法及音系受邻近人之影响又一事,小量之混合又一事,大混合又一事,而同系分支则绝然另一事也。至今治语言学者,未丝毫能证明日本、朝鲜、通古斯之同源,但有若干提示以想像摆布之而已。且所谓乌拉阿尔泰语族自身是否一事,先是一问题,其中语族间差别实太大,且乌拉阿尔泰一词远非印度日耳曼语族或赛米提语族各名词合义之比。今持此内含不明之名词,以括源流尚未晓知之语言,实难有科学的弋获,徒为国别的成见及政治的喧嚷而已。

参看(一)S.Kanazawa:The Common Origin of the Japanese and Korean Languages, Tokyo 1910.

(二)A.Meillet et M.Cohen:Les Langues du Monde, Paris 1924.

然吾人不妨试问今之朝鲜语出于古之朝鲜半岛中何部?此问题果能解决,岂不大妙,盖如出于高句骊,便是貊,若出于新罗百济,则另一事也。无奈《朝鲜史》并不给吾人以明确之叙述。朝鲜之制字母是明初年事,前此皆用汉文,故古语存者,仅用汉字汉文书写之若干官名地名人名而已。此虽可凭以揣猜,究不能得上等结论,于是对此一东方文明古国竟不能知其语族来源,亦憾事也。按近代李氏朝鲜建国于洪武朝,虽为中国易其国号,且在明朝“视同内地”(《明史》语),然对于其前之王氏后高丽朝实无何等重大的文化及民族之改易。王氏朝时,历为契丹女真所凭陵,更为蒙古所蹂躏,然均未影响及于民族之改变。王氏高丽建国于五季之初,与辽差同,虽起自半岛之北境,究以唐代新罗为其底子。自唐高宗时,百济、高句骊以背唐而亡国,新罗以事大而保业之后,虽安东都护设置将及百年,然武后之牝鸡司晨,徒与东人以进展之机会。故高丽、百济唐代虽复其国,终以新罗故,未能就藩,新罗事唐,奉羁縻之臣节而已。高宗后数世皆新罗扩大其势力于半岛之时代,新罗未亡之前,几统一半岛之政治权。后高丽凭此而起,则新罗之有大影响于后高丽可知。然新罗在三国中建国独后,初不见于经传,后附庸于百济。且其自身先是一个大混合,今又不能得其混合之相互分量。无论朝鲜语基本上出于高句骊或新罗,其为混合语,可以其亲属难明知之也。

“三韩民族”一名词在三韩时或即不能成立,其是否为后高丽之本体尤不可知也。 EHAKZfe5z6qoL96LPPlsTWpNvlhiQvXzLZOJlNm0GTjDEKIxHEP4Ie9dULAnoBPZ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