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主要人物小传

阿塔鲁斯(Attalos,公元前4世纪前半期—前336年)

马其顿贵族。腓力二世的外戚,亚历山大的宿敌。公元前337年,在其侄女克娄巴特拉与腓力二世结婚的喜宴上,声称祝福二人将来诞下正统的继承人。这一举动激怒了亚历山大,两人变成不共戴天的死敌。此后,他作为克娄巴特拉的监护人,在宫廷中具有很大的影响力。公元前336年,在腓力二世派遣远征东方的先遣部队前往小亚细亚时,阿塔鲁斯被选为三名指挥官之一。然而同年,腓力被暗杀,阿塔鲁斯也被亚历山大派遣的部下暗杀。

阿里安(Flavios Arrianos,公元2世纪)

罗马帝国时期的军人、政治家、作家,亚历山大传的作者之一。公元1世纪末出生于小亚细亚城市尼科美底亚(今天的伊兹米特)一个拥有元老院议员身份的希腊名门之家。曾师从哲学家爱比克泰德,后受某罗马高官的赏识,参与图拉真皇帝对帕提亚王国的远征。这次远征被视为亚历山大远征的翻版。在哈德良皇帝时代,担任罗马帝国东部边境行省卡帕多西亚的总督,曾与北方斯基泰系的游牧民交战。因其在罗马和平时代历任要职,拥有巨大声誉,而被称誉为“第一等的罗马人”。余生专心于著作,题材广泛,除了《亚历山大远征记》《印度志》以外,尚有其出生地乡土志《比提尼亚志》、彰显图拉真远征的《帕提亚志》、依据总督时期经验的《黑海环游记》等。他的亚历山大传,以公认可信度最高的托勒密和阿里斯托布鲁斯的作品为依据,批判当时流传的亚历山大暴君说,描绘了作为伟大统帅的亚历山大形象,在近代的研究中,被认为是最为准确的,长期被视作正史。

亚里士多德(Aristoteles,前384年—前322年)

古代希腊哲学家。亚历山大的老师。出生于卡尔基迪克半岛的小城市斯塔基拉。其父是马其顿宫廷的侍医尼科马科思,因此其少年时期在马其顿首都佩拉度过。十七岁时,赴雅典游学,在柏拉图的希腊学园学习了二十年。公元前347年,柏拉图逝世后,辗转小亚细亚的阿索斯、莱斯博斯岛的米蒂利尼,公元前343年,应腓力二世之邀,担任亚历山大的宫廷教师,在米埃扎任教三年。其间培养亚历山大对文学乃至医学的兴趣,以自己所校订之《伊利亚特》相赠。亚历山大即位的第二年,即公元前335年,亚里士多德移居雅典,在吕克昂创立学院,因漫步在柱廊间辩论,而得名为“逍遥学派”。公元前327年,其外甥卡利斯钦斯被处死,相传亚里士多德开始对亚历山大怀有恶意,甚至流传有亚里士多德参加暗杀亚历山大的计划,并亲自调制毒药的谣言,然而这是没有根据的。公元前323年,亚历山大辞世,雅典加入反马其顿的起义。亚里士多德被视作亲马其顿派,以渎神罪遭到起诉。后逃至优卑亚岛的卡尔基斯,第二年去世。

阿里斯托布鲁斯(Aristobulos,公元前4世纪前半期—公元前3世纪初)

亚历山大传的作者之一。远征途中,亚历山大命其修复波斯国王居鲁士二世的陵墓,可见他曾是工程师、建筑家。亚历山大逝世后,回到马其顿,为卡山德的统治效力。相传公元前3世纪初,八十四岁时开始执笔亚历山大传。他的作品被认为可信度较高,既不刻意迎合亚历山大,亦不歪曲事实,被罗马时代的阿里安广泛运用。

亚黑大由斯(Arrhidaios,前358左右—前317年)

腓力二世之子,亚历山大的兄弟。马其顿名义上的国王。其母为色萨利贵族出身的菲莉纳。其本人是智障,不能参加宗教仪式以外的国事。远征东方时期他的情况尚不明确,在亚历山大逝世之时,他身处巴比伦宫廷。马其顿将领达成协议,由他继承王位,是为腓力三世。后处于摄政帕迪卡斯的保护之下,并与自己的侄女欧鲁迪凯结婚。公元前321年,帕迪卡斯死后,随新任摄政安提帕特回到马其顿。安提帕特死后,王权分裂,王室也一分为二,与拥护亚历山大四世的奥林匹亚斯对立。公元前317年,双方展开决战,其妻欧鲁迪凯率领的军队临阵倒戈,与妻子一起被奥林匹亚斯擒获,然后被杀害。

亚历山大四世(Alexandros IV,前323年—前310年左右)

亚历山大与王妃罗克珊娜所生之子,马其顿名义上的国王。在亚历山大去世两个月后出生(另一种说法是四个月后)。依据马其顿将领们达成的协议,腓力三世与亚历山大四世共同为国王。王室分裂后,受到祖母奥林匹亚斯的保护。在公元前316年奥林匹亚斯被杀害后,掌握马其顿实权的卡山德将他和母亲罗克珊娜一起移至安菲波利斯,置于自己监视之下。公元前311年,四位继业将军缔结合约,规定亚历山大四世成人之前,由欧洲将军卡山德负责监护。但公元前310年左右,卡山德将这对已没有利用价值的母子秘密杀害。至此马其顿王族血脉断绝。在公元前306年左右,两人的死讯散播开来,继业将军们以此为契机纷纷称王。

安提柯(Antigonos,前382年—前301年)

马其顿将军,继业者战争的中心人物,绰号独眼。他与腓力二世同龄,参与并见证了马其顿王国的崛起。在远征东方初期,负责指挥希腊同盟军。公元前333年,被任命为小亚细亚要塞弗里吉亚的总督。此后他平定周围地区;击溃由伊苏斯会战中残存的波斯将领们发动的反攻等,为小亚细亚地区统治的确立做出巨大贡献。亚历山大逝世后,与摄政帕迪卡斯对立,后逃往欧洲,揭露其野心,成为继业者战争爆发的原因之一。帕迪卡斯死后,公元前321年,在特里帕拉迪苏斯会议上被任命为马其顿全军指挥官,掌握亚洲的最高权力。此后,与其他将军们的战争持续不断,身处继业者战争的旋涡中心长达二十年。公元前306年,在塞浦路斯岛大胜托勒密的舰队,以此为契机,与儿子德米特里一起称王,成为希腊化王国的先驱。公元前301年,在小亚细亚的伊普苏斯会战中,被塞琉古与利西马科斯的军队击败而亡,其王国也土崩瓦解。

安提帕特(Antipatros,前399年左右—前319年)

马其顿将军,与帕曼纽同为国家重臣。腓力二世即位以前就活跃在军界。腓力被暗杀后,立即支持亚历山大继位,为王权的稳定做出了贡献。在远征东方时期,作为代理统治者统治马其顿及希腊本土,同时持续向前线输送增援部队。公元前331年,斯巴达国王亚吉斯发动起义,他率含希腊同盟军在内的四万军队南下,翌年春,在麦加洛波利斯会战中击败起义军。亚吉斯战败而亡。在本国的统治方面,苦于亚历山大母亲奥林匹亚斯的干涉。两人都向亚历山大写信中伤对方。与亚历山大的隔阂加深。公元前324年,亚历山大决定更换他,将他召至巴比伦。因此,也有流言称亚历山大骤亡是由于安提帕特派的毒杀。在巴比伦的会议上,安提帕特重新被认可,担任马其顿及希腊的全权将军。公元前322年,镇压了希腊各国的叛乱(拉米亚战争)。公元前321年,帕迪卡斯死后,在特里帕拉迪苏斯会议上被任命为摄政,率王室回国。公元前319年,在指定波利伯孔继任摄政后逝世,享年八十岁。这一指定激怒了儿子卡山德,成为王权分裂的原因。

昂西克里特斯(Onesikritos,公元前4世纪70年代—前305年之后)

希腊的哲学家,亚历山大传的作者之一,师从犬儒学派的第欧根尼。他似乎从一开始就参与远征东方。在印度的塔克西拉时,曾被派遣会见印度哲学家,在其劝说下,印度哲学家与亚历山大进行了会面。同时,他精通航海,在沿印度河南下的过程中,曾担任旗舰舵手,并参加了奈阿尔科斯的航海探险。他的亚历山大传是一部事实与空想随意混合的作品,与卡利斯钦斯的作品一样,强烈地奉承亚历山大。其作品中残留有描写印度的自然、风俗及婆罗门僧侣的片段记载。

奥林匹亚斯(Olympias,公元前4世纪70年代中期—前316年)

亚历山大的母亲,腓力二世的王后,品都斯山脉西侧摩洛西亚王国的公主,其父为涅俄普托勒摩斯。曾在萨莫色雷斯岛参加秘密宗教仪式,与蛇共舞,陶醉于激情的信仰之中。公元前357年,与马其顿国王腓力二世结婚,次年诞下亚历山大,再次年诞下克娄巴特拉。公元前337年,腓力娶了马其顿某贵族的女儿作为第七任妻子。奥林匹亚斯与儿子亚历山大感到王位继承权受到严重威胁,与腓力产生矛盾,于是回到故国摩洛西亚。第二年,腓力被暗杀,有传言称此母子二人为幕后黑手,但无确切证据。远征东方期间,曾频繁写信关注儿子的身边情况,并与代理统治者安提帕特对立。亚历山大逝世后,为了生存,企图将女儿克娄巴特拉嫁给继业将军中的一位,然而未果。亚历山大的正妻罗克珊娜和孙子亚历山大四世归国后,马其顿王权分裂,为了保住儿子的血脉,与波利伯孔联手。公元前317年,捕获反对派腓力三世(亚黑大由斯)及其妻子欧鲁迪凯,并将二人杀害。然而,不久在皮德纳城被卡山德的大军包围,第二年春,被擒获后杀害。

卡山德(Kassandros,公元前4世纪50年代—前297年)

重臣安提帕特的长子,继业者战争时代马其顿的国王。远征东方时期,留守马其顿,未随军参战。其父安提帕特冒犯亚历山大,为替父辩白,曾于公元前324年访问巴比伦。然而,此举反招致亚历山大的怒火。此后对亚历山大心怀恐惧。曾有传闻称亚历山大就是被他毒死的,但这主要来源于继业者战争时期的反对派的政治宣传。公元前318年,对其父指定波利伯孔继任摄政之职心怀不满,在得到安提柯的支持后,举旗造反。在王室中,腓力三世(亚黑大由斯)及妻子欧鲁迪凯加入其阵营。然而,此二人在与奥林匹亚斯的决战中被捕获并被处死。他率军疾行赶到后,将奥林匹亚斯包围,公元前316年春,擒获奥林匹亚斯并处死。此后,他成为马其顿的独裁者,迎娶亚历山大异母妹妹塞萨洛尼基为妻,建设新首都并命名为塞萨洛尼基。又将亚历山大四世与其母罗克珊娜软禁于安菲波利斯。公元前310年左右,秘密将母子二人杀害。公元前305年左右,宣布称王。

卡利斯钦斯(Kallisthenes,前370年左右—前327年)

希腊哲学家,历史学家,亚历山大传的作者之一。出生于卡尔基迪克半岛的希腊城市奥林托斯,哲学家亚里士多德的侄子。经亚里士多德推荐,随军远征东方,并负责执笔远征的官方记录。因其自尊心强,沉默寡言,厌恶交际,在宫廷中常被孤立。然而,他在年轻人中极受欢迎,作为哲学教师备受仰慕。公元前327年,因反对引入波斯宫廷的跪拜礼,当面反驳亚历山大,从而与亚历山大产生矛盾。侍从们暗杀亚历山大的阴谋暴露后,因主谋者是他的弟子,所以受连累而被处死。他的亚历山大传是一部将亚历山大赞美成英雄阿喀琉斯再世的史诗,对亚历山大神话的形成发挥了作用。此外,书中对远征所经各处的地志及典故等的记载较为详细,多被罗马时代的传记作家普鲁塔克和地理学家斯特拉波引用。

克拉特鲁斯(Krateros,公元前4世纪60年代初—前322年)

马其顿的武将。出生于上马其顿的奥雷斯蒂阿斯地区。远征之初,曾担任密集步兵部队的指挥官,在伊苏斯和高加美拉会战中负责指挥左翼步兵部队。公元前330年,揭发菲罗塔斯,这主要由于他个人对菲罗塔斯怀有敌意,并联合亲信护卫官们要求处死菲罗塔斯。他还与亚历山大的挚友赫菲斯提昂发生激烈争执。亚历山大称赫菲斯提昂为“亚历山大之友”,称克拉特鲁斯为“国王之友”,在此两人发生争执时,曾表示自己“在所有人之中最爱你们二人”。由于他固守马其顿自古以来的习俗,受到一般士兵的敬慕。据说在继业者战争中,士兵们只要看到他的帽子、听到他的声音,就拿起武器奋勇前进。在与波罗斯王的会战中,他被部署在印度主力部队的正对面,追击败走的印度军队。离开印度的归途中统率机动队,在卡曼尼亚与主力部队会合。在苏萨与大流士三世兄弟欧克西亚提斯的女儿结婚。公元前324年,被亚历山大任命为本国的代理统治者,率领一万名退伍老兵回国。第二年夏,在西利西亚得到亚历山大去世的消息。此后,回到马其顿。公元前322年,在小亚细亚的战斗中战死。

库尔提乌斯(Curtius Rufus,公元1世纪)

罗马元老院议员,亚历山大传的作者之一。因其作品(共十卷)遗失了前两卷,所以正确的题名并不明确。其本人生平经历不详,据推测是在克劳狄皇帝时代执笔亚历山大传的。其作品是极其精彩的传奇故事,然而不时以作者自己的伦理判断来明确批判亚历山大。他认为亚历山大采纳了东方风格的宫廷礼仪,陷入傲慢和懒惰,加之过度酗酒,人格已经堕落。另外,他的作品被认为运用了许多波斯方面的史料,如阿契美尼德王朝的惯例、波斯王与亲信们的对话等,保存了其他作品所见不到的丰富信息。

克莱塔库斯(Kleitarchos,公元前4世纪后半期—公元前3世纪前半期)

希腊化时代初期的作家,亚历山大传的作者之一。出生于小亚细亚的希腊城市科罗封,历史学家狄农之子。师从哲学家斯提尔波,并随其移居亚历山大城。在托勒密的庇护下,执笔完成十二卷的亚历山大传。其作品在迎合庇护者托勒密的同时,也迎合了一般民众心中的亚历山大形象,因此与史实相去甚远。然而,其作品从希腊化时代到罗马时代被广泛阅读,可以说对古代亚历山大形象的形成产生了决定性的影响。狄奥多罗斯、库尔提乌斯也将其作为主要的典证之一。

克莱特(Kleitos,公元前4世纪60年代—前328年)

马其顿武将,亚历山大幼年时代的好友,姐姐兰妮斯是亚历山大的乳母。在三大会战中担任亲卫骑兵队的指挥官,特别是在格拉尼库斯河战役中,曾在千钧一发间救了亚历山大的性命。公元前331年年末因病留在苏萨,第二年在帕提亚地区与主力部队会合。菲罗塔斯被处死后,与赫菲斯提昂一起担任骑兵部队的指挥官。公元前328年秋,被任命为巴克特里亚总督,接替辞职的阿尔塔巴祖斯。然而,他将此视为明升实降的人事安排。赴任前夜,在马拉甘达(今撒马尔罕)举办的宴会上,积蓄已久的不满大爆发,公然指责亚历山大的东方路线。同样酩酊大醉的亚历山大在暴怒之下,用矛将他刺死。

科那斯(Koinos,公元前4世纪60年代中期—前326年)

马其顿武将。上马其顿艾利弥奥特斯地区贵族出身。腓力二世时代开始担任指挥官。公元前335年,与重臣帕曼纽之女、被亚历山大肃清的阿塔鲁斯的遗孀结婚。他因此成为菲罗塔斯的内兄弟、帕曼纽派的一员。在三大会战中指挥密集步兵部队,尤其在伊苏斯与高加美拉会战中,处于近卫步兵部队稍左、重装步兵最右侧的位置。远征第一年冬天,率领孤身在外的新婚士兵回国。翌年春,与增援部队一起进发,在戈尔迪乌姆与主力部队会合。公元前330年,菲罗塔斯涉嫌谋反而被告发,他为了自保而倒戈。此后,在索格底亚那地区与斯基泰人作战;在印度北部的斯瓦特频频独当一面;在与波罗斯王的会战中负责指挥骑兵部队等,军事才能得到充分发挥。公元前326年,在希法西斯河畔,士兵们拒绝继续远征。亚历山大召集指挥官们商议对策,称无论如何都要继续前进。在所有人保持沉默之际,他挺身而出,代表大家表态,劝谏班师回朝。此后不久病死,亚历山大为其举行了盛大的厚葬。

塞琉古(Seleukos,公元前4世纪50年代初—前281年)

马其顿武将,塞琉古朝叙利亚王国的缔造者。其父安条克是腓力二世时代的高官。他本人比亚历山大略年长,曾担任腓力二世的侍从。在中亚地区的战斗中崭露头角,在同波罗斯王的会战中指挥近卫步兵部队。在苏萨的集体婚礼中与波斯贵族斯皮塔米尼斯的女儿阿帕玛结婚,最终两人相伴一生。亚历山大逝世后,作为摄政帕迪卡斯的直属部下,负责保护两位国王。在公元前321年的特里帕拉迪苏斯会议上被任命为巴比伦尼亚总督。五年后,被安提柯驱逐,逃往埃及。公元前312年回到巴比伦,恢复总督之职。此后把目光投向东方,从公元前306年开始远征巴克特里亚地区,进而入侵印度,最终被孔雀王朝的旃陀罗笈多击败,缔结和约。在此期间,在巴克特里亚宣布称王。继承了阿契美尼德王朝的大部分领土,以底格里斯河畔的新首都塞琉西亚为开端,在叙利亚北部和小亚细亚西部兴建了许多城市。公元前282年,与以色雷斯地区为根据地的利西马科斯交战,取得胜利。第二年企图从欧洲一侧登陆,进军马其顿本国,但是被从埃及逃亡到他身边的托勒密·克劳诺斯暗杀。

大流士三世(Dareios III,前380左右—前330年)

波斯阿契美尼德王朝的末代国王。属王族旁系,本名为阿塔沙塔,父亲是阿萨米斯,祖父是阿尔塔薛西斯二世的兄弟欧斯塔尼斯。在其担任亚美尼亚总督时,因王族直系在宫廷内的阴谋混战中中断了血脉,遂于公元前336年即位。相传其本人身材高大,勇武且品格高洁、温文尔雅。在亚历山大即位之后,他向希腊各城邦输送资金,支援反马其顿运动。公元前333年秋,在伊苏斯战役中败北,自身虽得以逃脱,但全家都成为俘虏。此后,曾向亚历山大递送亲笔信,提出以割让领土、将女儿嫁给亚历山大等为条件,要求释放自己的家人,然而未果。公元前331年10月1日,在高加美拉战役中再次败北,逃到埃克巴坦那。公元前330年5月,得知马其顿军队向波斯波利斯进发后,继续向东方撤退,但被巴克特里亚总督贝索斯剥夺实权,成为阶下之囚。7月,当亚历山大逼近之际,被贝索斯杀害。

狄奥多罗斯(Diodoros,公元前1世纪)

出生于西西里岛的希腊历史学家。亚历山大传的作者之一。著有《历史丛书》全四十卷,记述了从远古时代到恺撒的高卢战争为止的历史。当时的罗马正处于由共和政治向君主政治的转型期,这部著作对于将地中海视为内海的罗马人来说,无疑是一部“世界史”。保留完整的部分有第一至五卷、第十一至二十卷,其中第十七卷是亚历山大统治的时代,描绘了亚历山大的英雄形象。因过于强调亚历山大的伟大,其夸张的描写和带有个人感情的表现手法,给人以哗众取宠的印象。

奈阿尔科斯(Nearchos,公元前4世纪60年代—?)

马其顿的武将,亚历山大传的作者之一。本是出生于克里特岛的希腊人,其父移居至马其顿的安菲波利斯,并得到市民权,因此他从小就被视为马其顿人。远征第一年的冬天,被任命为小亚细亚西南部吕基亚和潘菲利亚的总督。任职期间,与弗里吉亚总督安提柯建立了密切的联系。此后,被召至前线,率雇佣兵部队于公元前328年春在巴克特拉与远征军会合。主力部队向印度河进发之际,由其指挥先行的侦察部队。公元前326年秋,在希达斯皮斯河畔负责组装三层划桨战舰。沿印度河南下之后,受命探察印度洋沿岸的航路。公元前325年晚秋,乘东北季风出发。在经历了充满苦难的航程之后,在12月左右抵达哈尔莫泽亚,实现了与亚历山大意想不到的重逢。公元前324年3月,在苏萨与主力部队会合。在集体婚礼上,迎娶了亚历山大的情人巴尔茜妮与前夫门托所生的女儿。公元前323年,被任命为舰队指挥官,负责准备环游阿拉伯半岛的航程,但因亚历山大的逝世而未能实现。在继业者战争中,处于安提柯阵营,公元前312年作为德米特里的顾问,留在叙利亚。后来引退,为执笔亚历山大传记和航海志奉献了余生。

帕曼纽(Parmenion,前400年左右—前330年)

马其顿的将军,与安提帕特同为支撑王国的重臣。公元前336年,作为远征波斯先遣部队的指挥官之一,被派往小亚细亚。腓力二世被暗杀后,他支持亚历山大即位,并默认了同为指挥官的阿塔鲁斯被亚历山大设计杀死。他的支持为亚历山大王权的稳定做出很大贡献。亚历山大对帕纽曼论功行赏,其家族全员晋升,成为最大的一股势力。他本人在远征军中的地位仅次于亚历山大,在三大会战中指挥整个左翼部队。从波斯波利斯进发后,与追击大流士的亚历山大分开,留驻埃克巴坦那。这一时期,亚历山大推进东方合作路线,加之欲完全控制军队,因此迫切需要清除已成为障碍的帕曼纽一族。公元前330年秋,在弗拉达,其长子菲罗塔斯因与暗杀亚历山大的阴谋有牵连而被处死。帕纽曼虽与这一事件无关,但亚历山大为除后患,派坡利达米斯前往埃克巴坦那将其杀害。

腓力二世(PhilipposII,前382年—前336年)

马其顿国王,亚历山大之父。公元前4世纪60年代中期,在其兄佩尔狄卡斯三世的统治期间,曾作为人质被送往底比斯,在那里度过三年时光。公元前359年,伊利里亚人入侵,其兄战死,二十三岁的腓力二世继位。他重建军队,击败伊利里亚人,除掉王位挑战者,度过了危机。此后,多次通过政治联姻,扩展与周边各国的同盟关系,确保国家边境地区的安全。继而通过开采金矿、改良和整顿军队、建设城市和开垦农地、强制所征服的各民族移居等措施,迅速增强国力,使马其顿成为巴尔干半岛首屈一指的强国。对希腊则运用战争和外交双重手段,逐步控制。公元前338年,取得喀罗尼亚战役的胜利,成功征服希腊。他把希腊各城市组成科林斯同盟,由自己担任全权统帅,着手准备远征波斯。然而,公元前336年秋,在女儿的婚礼上,被亲信护卫官帕萨尼亚斯暗杀。被杀的原因是同性恋关系产生的纠葛。腓力二世作为亚历山大的父亲而广为人知,但他毫无疑问是西方古代史上最优秀的国王之一。

菲罗塔斯(Philotas,公元前4世纪60年代后期—前330年)

马其顿贵族,亚历山大亲信中职位最高者之一,重臣帕曼纽的长子。远征出发之际,担任马其顿骑兵部队的指挥官。在三大会战中,紧随亚历山大指挥作战。他能居如此高位,是由于亚历山大对其父帕曼纽论功行赏的原因。他本人性格豪爽大方,却又自大傲慢,曾在情人面前吐露过蔑视亚历山大的言辞。公元前330年秋,在弗拉达,几名年轻人谋划暗杀亚历山大。菲罗塔斯两次得到密报,却没有向亚历山大禀报,因此被怀疑参与这一阴谋。亚历山大的亲信们团结起来,纷纷指责菲罗塔斯,进入审判阶段,他被判有罪,最终被处死。其父帕曼纽在埃克巴坦那被谋杀。

托勒密(Ptolemaios,公元前4世纪60年代中期—前283年)

亚历山大的亲信,埃及托勒密王朝的缔造者。亚历山大传记的作者之一。出生于上马其顿的艾奥勒代伊亚地区。从最开始就参加了远征,公元前330年秋,接替受谋反事件牵连的德米特里担任亲信护卫官。第二年抓捕了暗杀大流士三世的贝索斯,在索格底亚那和印度等多次战役中表现出色。在苏萨的集体婚礼上,与阿尔塔巴祖斯的女儿,即亚历山大情人巴尔茜妮的姐妹阿塔卡玛结婚。亚历山大逝世后被任命为埃及总督。公元前321年,摄政帕迪卡斯运送亚历山大遗体回国时,他在叙利亚夺走了灵车,成为引发继业者战争的契机之一。此后,在地中海东部扩展势力,逐步发展为海上大帝国。公元前313年左右,移都亚历山大城,设立缪斯学院等,奠定了城市发展的基础。公元前305年,宣布称王。晚年指定儿子托勒密二世为继承人,与自己共同统治国家,致力于王朝的稳定。其晚年执笔的亚历山大传,是一部详尽记载亚历山大所参与的战役的军事史,后来成为阿里安亚历山大传的主要出典。然而,他在作品中也有夸大自己的功绩、轻视甚至无视继业者战争时期对手功绩的偏向。

普鲁塔克(Plutarchos,50年以前—120年以后)

罗马帝国初期的传记作家,亚历山大传的作者之一。生于希腊小城市喀罗尼亚的名望之家,少年时代赴雅典游学,学习哲学。三四十岁左右时曾访问罗马,与社会上层人士索希乌斯·谢涅齐奥交往甚密。后在其《希腊罗马名人传》中也列举了这一人物。普鲁塔克没有从事过突出的政治活动,一生的大部分时间都生活在喀罗尼亚,晚年担任德尔斐的最高神官及近邻同盟的负责人。他一生中约完成二百五十篇作品。在著名的《希腊罗马名人传》中,将希腊、罗马的著名人物组合成二十二篇合传和四篇单独传记。其中,亚历山大与恺撒为一组合传。他的作品以大量的文献阅读为基础,内容广泛,在刻画、描写人物方面细致入微。他一方面刻画出亚历山大勇武和果敢的性格,另一方面详尽地描述了他的弱点和缺点,塑造了一个极具人情味的亚历山大形象。

赫菲斯提昂(Hephaistion,前356年—前324年)

亚历山大的挚友,出生于首都佩拉,与亚历山大同龄,并一起成长,一起在米埃扎接受亚里士多德的教导。据推测,两人是同性恋关系。远征第一年,接替战死的托勒密(与后来的埃及王不是同一人)担任亲信护卫官。菲罗塔斯被处死后,与克莱特共同担任骑兵指挥官。然而,他在战斗中并没有突出的表现,晋升主要依靠与亚历山大的亲密关系。与军事方面相比,他在组织方面更有才能。在腓尼基的西顿,他负责新任国王的选举;在巴克特里亚、索格底亚那地区负责建设城市、确保粮草、架设桥梁、完善联系网等工作。此外,在印度时,他负责印度河的渡河准备工作,以及在印度河口的帕塔拉建造要塞及船坞等工作。在政策方面,他支持亚历山大的东方化路线,自身也采用东方风格,因此与反对东方化的克拉特鲁斯发生激烈争执。他还受亚历山大的母亲奥林匹亚斯的忌妒,双方以书信的方式激烈争吵。此外,他还与历史学家卡利斯钦斯及其他亲信有矛盾。由此可见,他的性格应该是易妒且容易起争执的。在苏萨的集体婚礼上,迎娶了大流士三世的女儿德莉比娣丝,与同样迎娶大流士女儿的亚历山大成为连襟。他甚至被任命为相当于宰相的千人队长,成为仅次于亚历山大的二号人物。然而,公元前324年秋,在埃克巴坦那突然死亡。亚历山大将其作为半神的英雄祭奠。

帕迪卡斯(Perdikkas,前360年左右—前321年)

马其顿的武将,出生于上马其顿的奥勒斯提斯地区。腓力二世被暗杀时作为国王的护卫官,追踪并杀死暗杀者帕萨尼亚斯。作为优秀的指挥官,很早就显露出军事才能,在三大会战中指挥密集步兵部队。公元前331年年末,被任命为亲信护卫官,此后依然指挥密集步兵部队战斗在最前线。在索格底亚那担任骑兵部队的指挥官。在印度,与赫菲斯提昂一起负责印度河渡河的准备工作。他被认为是支持亚历山大的东方政策的。回到苏萨后,与波斯总督的女儿结婚,并与其他同僚们一起接受亚历山大的赏赐。赫菲斯提昂死后,继承了千人队队长的职务,成为二号人物。亚历山大去世之前,把指环委托给他,这可以看作是事实上指定了继承者。此后,担任摄政辅佐徒有虚名的两位国王,企图继承整个帝国,但其他将军对他的野心有所戒备,与他作对。公元前321年,进攻埃及失败,被部下杀害。

查士丁努斯(Junianus Justinus,公元3世纪?)

罗马的修辞学家,亚历山大传的作者之一。奥古斯都时代的历史家庞培·特洛古斯著有四十二卷的《腓力史》(原书已失传),查士丁努斯将其压缩成《地中海世界史》一书。在罗马帝国时期,编写了许多超过一百卷的大型著作,为方便一般读者阅读,经常广泛征集提要、压缩本。《地中海世界史》就是这种性质,该书记述了从亚述帝国到罗马统一地中海为止的历史。其中第十一至十二卷是有关亚历山大的内容。但总体来讲,很多记述并不正确,是现存的亚历山大传中可信度最低的一本。其叙述的基调是对亚历山大染上东方恶习、逐步堕落,最后成为暴君进行道德批判。

罗克珊娜(Roxane,公元前4世纪40年代后半期—前310年左右)

亚历山大的正妃。索格底亚那地区豪族奥克夏特斯的女儿。公元前328年,与家人一起藏身于岩石堡垒中。堡垒被攻陷后成为俘虏,与亚历山大初次相见。第二年春,与亚历山大结婚,成为正妃。在印度时生下一个男孩,不幸夭折。亚历山大逝世之时,已怀孕八个月(另一种记载为六个月)。后与摄政帕迪卡斯联手,以伪造的信件,将竞争对手、同为王妃的斯妲忒拉唤来并杀害。依据将军们的协定,罗克珊娜所生之子即位,即亚历山大四世。公元前321年,与其他王族成员一起,随摄政安提帕特赶往马其顿。安提帕特死后,其子卡山德与摄政波利伯孔之间争权夺势,由此导致王权分裂,王族也分为两派。亚历山大的母亲奥林匹亚斯为保护孙子亚历山大四世和罗克珊娜,于公元前317年,将敌对的腓力三世(亚黑大由斯)和欧鲁迪凯抓捕并杀害。然而,此后奥林匹亚斯被卡山德的军队包围,第二年被捕获并被处死。罗克珊娜和亚历山大四世母子被掌握实权的卡山德转移到安菲波利斯,置于监视之下。公元前310年左右,已没有利用价值的二人被秘密杀害,马其顿王族血脉断绝。 a9j1UiXNgAKJfqiHxevKZvNtHq1fW+KbY6JZ2aZPGz+bol7rAug+apQRXLgf59jM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