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小学语文应该是“大语文”
——对“小语姓小”的质疑与厘清

“小语姓小”,是小学语文界颇为流行的一句话。它用判断的方式,对小学语文的本质特征作了概括和描述。应该说,这样的概括、描述有一定的合理性。但仅以“小”来概括小学语文的本质特性,又显然不严谨、也不准确。加之,至今还没有人对“小语姓小”作出明确的界分,其内涵比较模糊,囫囵地使用,以致在教学实践中产生了一些误区。现在看来,“小语姓小”作为口语使用还说得过去,但作为一个概念,就经不起推敲了。这样的误区如果不加以校正,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小学语文教学的进一步改革。为此有必要对“小语姓小”进行质疑,厘清内涵,矫正误区,再讨论、再认识,以推动小学语文研究的繁荣和深度改革。

一、“小语姓小”之“小”的厘清

整个语文世界中,语文有各种不同的学段,不同学段的语文有不同的特点,有各自特定的任务和特殊的要求。只要不同学段的语文坚守自己的边界,切实完成自己的任务,达到所规定的目标、要求,语文教育的总目标、总要求必然能实现,学生语文素养的整体提升是完全有可能的。

小学语文之“小”,强调的正是小学语文的学段性,强调小学语文的特点、规律和任务,它不是中学语文,更不是大学语文。学段性就是讲究梯度的设计与安排。事实上,忽略梯度的现象并不少见。温儒敏先生曾经严肃指出语文教学中常见的五种倾向,第一种倾向就是“不注重教学的‘梯度’,违背语文学习的规律”。他认为:“现在新编的小学和中学教材,都往新课程改革的方向靠,应当说各有特色,各有所长,这要肯定,但普遍不太讲究梯度。”“编高中教材的不太考虑初中,编初中的,又不太顾及小学,彼此的衔接以及梯度更成为问题。”“给一线教学带来一些麻烦,造成教学梯度的丧失。” 梯度的忽略以至丧失,不只是教材的编写问题,还有教学实践的问题。“小语姓小”的主张提醒我们,要牢牢确立小学语文的概念、意识,增强遵循小学语文教学规律的自觉性,不要好高骛远,制定并把握好适切性的目标和要求,脚踏实地做好小学语文应当做的事。

“小语姓小”之“小”,指的是儿童。小学语文是儿童自己的语文。这里的儿童与心理学及联合国《儿童权益公约》的“儿童”不完全是同一个概念,主要指的是小学生。这一时期,与幼儿园、初中阶段相比都有明显的不同。皮亚杰明确指出,“已经从前运算思维阶段转向‘运算思维阶段’”,而到了初中阶段又发生了变化,所以,“当你15岁时,你将看不到你10岁时所能看到的一切。” 小学阶段,我们应该让学生看到属于自己的语文,而这样的语文到了初中,他们可能就看不到了。

叶圣陶说得好,“必须自儿童立场出发,方得谓之纯良之儿童读物”,“凡学生所要明晓的,倾筐倒箧,不厌其详;凡学生所要解决的,借箸代筹,唯求其尽”。 南京市北京东路小学孙双金和他的团队构建“12岁以前的语文”,正是旨在运用心理学研究成果,着眼于儿童语文学习的可持续性,从儿童学习语文的规律、特点出发,在终身学习的框架中,探讨和把握小学语文的目标、任务,建构儿童语文体系,促进小学语文的进一步改革。小学语文之“小”,注重儿童的特性,是难能可贵的。

“小语姓小”之“小”,所凸显的是小学语文的学段性和儿童性,强调的正是小学语文的基础性和适切性。这两个“小”的特性,向当下小学语文教学提出了一个很严正的要求:应扎扎实实打好语文素养基础,切忌盲目地进行所谓的超前教育。

然而,小学语文教学中盲目地进行超前教育的现象仍然存在。比如,不切实际地提前读与学,以读写得早、读写得多为目标;缺少实验基础的主题单元结构,无形中加大了教学的难度,用高梯度代替适切的梯度;作文教学的要求凭想象任意拔高,以中学生甚至成人的标准评价小学生的作文,丢失了小学生作文文通字顺、真情实感等基本要求;把校本课程开发的重点放在语文的拓展、加深上,既忽略了校本课程的主旨——发展兴趣、爱好、特长,也忽略了校本课程开发应超越学科进行综合的特点。产生这些超前教学现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而对小学语文之“小”的特性缺乏认识,是一个不可忽视的原因。此外,这一现象也反映出对儿童的可能性缺乏真正的把握。不可否认,可能性是儿童的最伟大之处,但可能性“潜伏”在现实性当中,可能性与现实性尽管有很大的差距,但内在是密切关联的,绝不能跳离现实性去追求所谓的可能性。

当下,一些家长把自己的愿望投射在孩子身上,这种拔苗助长式的教育伤害了孩子的发展,作为语文教师更应深知这样的道理。倡导“小语姓小”,就是谨防这种“超前教育”对孩子的伤害,教师要把准基础、把准适切性、把准小学语文教学的真起点。

二、不能以“小”来限制自己

当然,仅以“小”来认识和践行小学语文的本质特性是很不够的,也是有一定危险的。因为“小”不是小学语文唯一的、更不是根本的规定性。此外,“小”绝不意味着无所作为,不能以“小”来限制自己、框住自己;“小”绝不是意味着低起点、低要求,不能以“小”降低标准,失却语文教育应有的引领使命;“小”也绝不意味着不应有大视野、大格局。实事求是地说,这些误区的产生,与缺少深入思考和真正研究有关,也与当下喜欢追风,不加辨别地赶新潮有关。但是,值得注意的是,正是这些认识上的误区,误导了实践,也影响了小学语文教学的研究。因此,有必要对这些误区作一些梳理和分析。

1. 在课程开发上,因“小”而把重点囿于教材的使用上。

教材是课程的主要载体,也是课程的重要形态,国家审定的教材,体现了国家对公民的基本要求,也体现了国家意志,对国家课程语文教材不可有任何的轻慢。但教材不能等同或取代课程,倘若小学语文囿于教材,就会闭塞语文与生活、语文与世界的通道。课改之初,我们勇敢地提出,教材不是圣经,教材可以质疑,可以创造;教材不是唯一的课程资源,语文教育应当开发更丰富的、多元的资源。这是我们从理念到行动的一大进步。但是,慢慢地,我们不难发现,关于教材改革上的一些理念,在一些地区、学校被遗忘,甚至丢弃了,其原因是复杂的,不过,这些与认为小学语文只能是“小”的影响还是相关的。因为“小”,就不能大;因为“小”,就不能多样;因为“小”,就不能“复杂”。总之,因为“小”,只能简单,甚至演变为单一。

前段时间,听到有人对教师自己创生语文教材有些议论,大概的意思是,教材都学不好,还能学其他的吗?认为这是舍本逐末的危险做法。对这些观点,我持怀疑态度。一位小学六年级的女学生,对上初三的邻居哥哥说,除了数学、物理、化学、生物以外,语文、历史的一些问题我都可以帮助你。后来,在她的帮助下,那位哥哥的语文、历史有了很大进步。而这位女学生正是在教师自己创编的教材中丰富、提升自己的。她“小”,但又不“小”,因为她学的是大语文、大课程。看来,“用好教材,超越教材”的理念是对的,应当提倡和坚持。的确,课程开发应当冲破因“小”而束缚自己创造性的教材观。

2. 在练习设计上,因“小”而把重点放在简单的内容和形式上。

语文练习的内容与形式一定要符合小学生语文学习的任务、要求和特点,力避练习内容在形式上的深、难、繁、杂,而应追求简约、适切、有效。但是,我们往往存在两种不同的倾向:一方面是不顾及实际地进行提前、超前教学,追求所谓的深度;另一方面又往往过于谨慎,编制一些偏于简单的练习题,如过多地抄写,过多地背诵某一段落,过多地体会某一句话的意思,就是单一、枯燥以及无意义的重复,不利于学生思维发展和创新精神的培养。这两种倾向看起来是相反的,在本质上却是一致的,那就是偏离了真正的适切性,又缺失了必要的真正价值的引领。这两种倾向,又与对儿童发展性认识与把握不准确有关。忽高忽低、忽难忽浅、忽远忽近,都是对“小”认识与把握的摇摆。

这里还涉及另一个问题,即什么是作业?作业的功能究竟作何定位?美国联邦教育部部长对作业的界定是:作业不只是为了复习和巩固知识,而是让学生又一次获得自主学习和探究的机会。不能准确把准作业的功能定位,往深处讲就是没有把准语文学习的目的,没有把握小语之“小”的尺度。“小”,不是简单,也不是浅近,更不是平庸,而应以“小”见大,以“小”见深,以“小”带动必要的难度、深度、广度。“最近发展区”理论同样适用于小学语文,适用于小学语文练习的设计和开发。

3. 在教学评价上,因“小”而过于注重教学的技术性和所谓的细节性。

由于对“小”的误解,在小学语文教学的评课中,往往拘泥于教学的技术、手段、方法和细节问题的评价。因为,在一些专家和教师意识的深处,“小”就要落实,要落实在教学过程中的细微末节之中。这原本是无可非议的,任何时候都不可忽略,更不可鄙薄技术、手段、方法和细节。

值得注意的是,任何技术都必须服从于理念和内容,任何细节等都应置于宏观的设计之中,缺少人文特征的技术再先进也是没有价值的,缺少宏观背景的细节不一定能决定成败。过多在教学细节等问题上的评价,缺少对总体设计、整体布局的把握,缺少对语文教学一些基本问题的深入认识,缺少对教学主张、教学风格的关注和追求,因而显得不大气,很可能陷入技术性的泥淖,剩下碎片而无整体,剩下工具理性而无价值理性,渐渐地会去钻不必要的“牛角尖”,而忘掉人发展的方向、原则,教师也很有可能被技术化、工具化和狭隘化。

需要说明的是,倡导听课评价的宏观意识和整体意识,绝不是说大话、空话,而是宏观与微观的结合、理念与细节的结合。这样的评课,好像是没有“大”“小”之别的,即使是小学语文亦应如此。

三、小学语文要进行“大语文”的再建

小学语文是什么样的语文?我们坚定地认为:小学语文不因是小学而成了“小语文”,恰恰相反,小学语文应当是“大语文”。

语文原本就是大的,其内涵与外延几乎与整个世界相等;语文原本就是一种生活,语文生活丰富多彩;语文原本就是一个世界,语文世界宏大、辽阔。

这是一个不断被理论和实践反复证明了的道理:语文应是大语文。但我们为什么常常会犯糊涂呢?深究起来,与对小学语文“小”的认识有一定关系。这样的“小”,实质上是一种自我隔绝。克里希那穆提曾有过重要的判断:“世界与我们是无分别的”,“我们都想找到脱离陷阱的方式,可是却不知道造成这个陷阱的就是我们”,“我们在自己的四周筑起了一道墙,然后把自己封闭在一个秘密的世界里,这道墙乃是由各种的程序、概念、语言及坚信的事物,小心翼翼地建构出来的”。 这些具有普遍意义的哲理,当然适用于小学语文。

小学语文应当警惕,千万别用所谓的“小”为自己造一道墙、造一个陷阱,把自己封闭起来、禁锢起来,与外面的世界隔绝起来,变成一个“小圈子”,变成一个“小时代”,变成一种“小语文”。

克里希那穆提也很中肯地对我们说,要打开那扇被关上的门,钥匙就在你自己手中。《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设置了综合性学习,倡导要贴近现实生活,应开放、多元,“提倡与其他课程相结合,开展跨领域学习”,“积极构建网络环境下的学习平台,拓展学生学习和创造的空间”。 这既为我们导了航,也为我们预留了很大的空间。语文应当自己解放自己,小学语文也应突破“小”的误解所带来的束缚,与生活相联系。语文课程丰富的综合性、实践性,语文的工具性与人文性相统一,才是小学语文的本质特征,而不要望文生义,以“小”解“小”。

小学语文应是大语文,应当有大视野、大格局。除了要与生活相联系,带领学生走向世界以外,还应着眼于学生的未来发展、终身发展。用叶圣陶的话来说,当下的语文教育就是要在孩子们的心田里播撒种子,帮助学生自主地、创造性地学语文,过有意义、有理想、有追求的语文生活,为其未来的语文学习以及终身发展打下语文基础、人文基础。

着眼于终身发展的语文,有价值理想的召唤,并在现有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语文教育的体系,改进当下的语文教学实践,让学生带得走的语文,一定是大语文。把头抬起来,向远处瞭望,胸中有大视野,小学语文才会有大格局。

如上所述,大语文还应在体系上下更大功夫。严格说来,当下的小学语文还没有建构起一个完整的体系,建构课外的语文学习、生活中的语文教育、与世界对话的语文教育,还有很多事要做;语文课程内容本身,以及课文组成的体系还有待研究、调整。

总之,小学语文是大语文,语文人应当有追求、建构大语文的理想和使命。 tfFqZN2U1HOm4gGYXrUI9VZgCk3l2HeM8aHo+O5BWV9Wu5Zon/qv9P68HD6eyO3l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