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楚归晋知罃

《左传》成公三年

【题解】

这篇文章,记叙了楚共王与晋国的战俘知罃的对话。楚共王放走知罃,心中不无顾虑,同时又以施恩有德自居,所以对知罃作了试探性的盘问,从“怨我”、“德我”、“报我”三方面探讨,问得很有技巧,也充分展示了心中所思。知罃对这三个问题实在很难回答,因为答得不合楚共王的意,很有可能回不了国,甚至被杀。于是知罃别出心裁,看似直接回答问题,实际上把自己置身事外,从臣子应尽的道义与国家利益的高度上来表明自己应有的态度,不卑不亢,进退有度,恰到好处地应对了楚共王的盘问,既维护了国格,又维护了人格,赢得了楚共王的尊重。楚共王与知罃在这里行事都遵循了道义,所以《左传》的作者是带着赞赏的语气进行介绍的。

晋人归楚公子穀臣与连尹襄老之尸于楚 〔1〕 ,以求知罃 〔2〕 。于是荀首佐中军矣 〔3〕 ,故楚人许之。

【注释】

〔1〕公子穀臣:楚庄王之子。 连尹:官名。宣公十二年(前597)晋楚邲之战,知罃被楚军俘虏,其父荀首闻知冲入楚军,杀死连尹襄老,擒获公子穀臣。

〔2〕知罃:即荀罃,荀首之子。

〔3〕是:这个时候。 荀首:又称知庄子、知季,晋卿。

【译文】

晋国人把楚公子穀臣以及连尹襄老的尸体送回楚国,用以交换知罃。这时候荀首已经任中军副帅了,所以楚国人答应了晋国。

王送知罃,曰:“子其怨我乎?”对曰:“二国治戎 〔1〕 ,臣不才,不胜其任,以为俘馘 〔2〕 。执事不以衅鼓,使归即戮,君之惠也。臣实不才,又谁敢怨?”王曰:“然则德我乎?”对曰:“二国图其社稷,而求纾其民 〔3〕 。各惩其忿以相宥也 〔4〕 ,两释累囚以成其好 〔5〕 。二国有好,臣不与及 〔6〕 ,其谁敢德?”王曰:“子归,何以报我?”对曰:“臣不任受怨 〔7〕 ,君亦不任受德,无怨无德,不知所报。”王曰:“虽然,必告不穀 〔8〕 。”对曰:“以君之灵,累臣得归骨于晋 〔9〕 ,寡君之以为戮,死且不朽。若从君惠而免之,以赐君之外臣首 〔10〕 。首其请于寡君,而以戮于宗,亦死且不朽。若不获命,而使嗣宗职,次及于事 〔11〕 ,而帅偏师以修封疆,虽遇执事,其弗敢违 〔12〕 。其竭力致死,无有二心,以尽臣礼,所以报也。”王曰:“晋未可与争。”重为之礼而归之。

【注释】

〔1〕治戎:治兵,作战。

〔2〕俘馘(guó 国):俘与馘(割取战俘的左耳),这里仅为俘虏的意思。

〔3〕纾:舒缓。

〔4〕惩:懊悔。

〔5〕累囚:拘禁的囚犯。

〔6〕臣不与及:与臣无关。

〔7〕任:担负。

〔8〕不穀:不善,古代王侯自称的谦词。

〔9〕累臣:被拘禁的臣子。

〔10〕首:指知罃之父荀首。

〔11〕次及于事:轮到我担任国家政事。

〔12〕违:避。

【译文】

楚共王为知罃送行,说:“你怨恨我吗?”知罃回答说:“二国交战,下臣不才,不能胜任,所以做了俘虏。君王的左右没有用我的血来涂鼓面,让我回国接受诛戮,这是君王对我的恩惠。下臣实在没有才能,又敢怨恨谁?”楚共王说:“那么你感激我吗?”知罃回答说:“二国为自己的国家利益打算,希望让人民松口气,各自懊悔自己当初的怨恨而相互宽恕,双方释放被拘禁的人来建立友好关系。两国友好,与下臣没有关系,又敢感激谁呢?”楚共王说:“你回去后,用什么来报答我?”知罃说:“下臣没有什么可怨恨的,君王也对我没有什么恩德,没有怨恨没有恩德,就不知道要报答什么。”楚共王说:“尽管这样,你一定要告诉我你的想法。”知罃说:“因为君王的威灵,我这个被囚禁的臣子能够带着这身骨头回到晋国,寡君如果加以诛戮,死且不朽。如果由于君王的恩惠而免受惩罚,把我赐给君王的外臣荀首,荀首向寡君请求而按家法把下臣在宗庙中诛戮,也死而不朽。如果得不到寡君的同意,而让下臣继承宗族的职位,按次序承担国家政事,率领部分军队治理边疆,假使碰到君王的左右,我不敢避让,竭尽全力一直到战死,也不会有其他念头,以尽到做臣子的职责,这就是用来报答君王的。”楚共王说:“晋国是不能够与它争斗的。”于是对知罃倍加礼遇后放他回去。

(李梦生) dPH/jZhlVFbByRSWHmut2NDGnoipxVOVyMB1npnn309iAm2V/k5Y/i29Rwm1xcjR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