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传》僖公二十四年
介之推是随从晋文公流亡国外的功臣,曾割股给晋文公充饥。晋文公登基后,封赏功臣,介之推没有声张,晋文公因事情繁多,一时疏忽,没有封赏他,他便隐居绵上以终。传晋文公曾放火烧山逼介之推出山,介之推与母亲誓不出山被烧死,后人因此用寒食禁火的风俗来纪念他。本文着重记载了介之推决定隐居时与母亲的一番对话:所说的是当时也是后世一直很敏感的问题:即从龙功臣怎样正确对待皇帝与自己。介之推认为皇帝上应天命,功臣不应该徼功求赏,这一出世高蹈、功成不居的思想,被后世奉为隐士的清高淡泊的准则。晋文公的表现,在本文中虽则仅一二句话,但仍反映了他爱贤改过的高尚品格,《左传》每多此类点睛之笔。
晋侯赏从亡者 〔1〕 ,介之推不言禄,禄亦弗及。推曰:“献公之子九人,唯君在矣。惠、怀无亲,外内弃之。天未绝晋,必将有主。主晋祀者,非君而谁?天实置之,而二三子以为己力 〔2〕 ,不亦诬乎?窃人之财,犹谓之盗,况贪天之功以为己力乎?下义其罪,上赏其奸;上下相蒙 〔3〕 ,难与处矣。”其母曰:“盍亦求之?以死谁怼 〔4〕 ?”对曰:“尤而效之 〔5〕 ,罪又甚焉。且出怨言,不食其食。”其母曰:“亦使知之,若何?”对曰:“言,身之文也。身将隐,焉用文之?是求显也。”其母曰:“能如是乎?与汝偕隐。”遂隐而死。
〔1〕晋侯:晋文公。
〔2〕二三子:指跟随晋文公逃亡的大臣。
〔3〕蒙:欺骗。
〔4〕怼(duì 队):怨恨。
〔5〕尤:过失,罪过。
晋文公赏赐跟随他逃亡的人,介之推不称功求禄赏,禄赏也没有轮到他。介之推说:“献公的九个儿子,只有国君还在世。惠公、怀公没有亲近的人,国内国外的人都抛弃他们。上天不绝晋国,必定会有君主。主持晋国祭祀的人,不是国君又是谁?这实在是上天的安排,而这几个人却以为是他们的力量,这不是欺罔吗?偷别人的财物,尚且称之为盗,何况贪天之功以为自己的力量呢?下面的人把罪过当作合乎义,上面的人对这欺骗行为加以赏赐,上下互相欺蒙,这就难以和他们相处了!”介之推的母亲说:“你何不也去求赏?不求而死,将能怨谁?”介之推回答说:“明知是错的而又效仿他们,罪就更大了。而且我既口出怨言,不能再得他的俸禄了。”介之推的母亲说:“也让他知道一下,怎么样?”介之推回答说:“言语,是身体的纹饰。身体将要隐藏,怎还用得着纹饰?这样做是去求显露了。”他母亲说:“你能这样做吗?我与你一起隐居。”于是隐居而死。
晋侯求之不获,以绵上为之田 〔1〕 ,曰:“以志吾过 〔2〕 ,且旌善人 〔3〕 。”
〔1〕绵上:在今山西介休县。 田:私田,封地。
〔2〕志:记载。
〔3〕旌:表扬,表彰。
晋文公寻找他们,没找到,就把绵上的田作为介之推的祭田,说:“用这来记录我的过错,并且表彰善人。”
(李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