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道德、品行

1.陈仲举言为士则 〔1〕 ,行为世范,登车揽辔 〔2〕 ,有澄清天下之志。为豫章太守 〔3〕 ,至,便问徐孺子所在 〔4〕 ,欲先看之 〔5〕 。主簿白 〔6〕 :“群情欲府君先入廨 〔7〕 。”陈曰:“武王式商容之闾 〔8〕 ,席不暇暖 〔9〕 。吾之礼贤,有何不可?”

【注释】

〔1〕陈仲举:陈蕃(?—168),字仲举,东汉汝南平舆(今河南平舆北)人。桓帝时历任尚书仆射、太尉等职,刚直方峻,屡遭贬谪。灵帝初,任太傅,与大将军窦武合谋诛灭宦官,谋泄,被杀。他是东汉末年士大夫中很有影响的人物,有“不畏强御陈仲举”之誉。

〔2〕登车揽辔(pèi配):登上公车,执持缰绳。指做官赴任。汉代朝廷征召授官,用公车传送。

〔3〕豫章:汉代郡名,治所在今江西南昌。刘孝标注(后简称“刘注”)引《海内先贤传》:陈蕃为尚书,因忠正忤违贵戚,出为豫章太守。

〔4〕徐孺子:徐穉,字孺子,东汉豫章南昌(今属江西)人。家贫好学,隐居不仕,时称“南州高士”。陈蕃在南昌不接待宾客,但尊重徐穉,特为徐设一榻,徐去后就悬挂起来。

〔5〕看:探望,访问。

〔6〕主簿:官名。汉以后在朝廷及郡县官府设主簿,掌文书印信,为掾史之首。

〔7〕府君:汉魏时对太守的称呼。亦用为对人的尊称。 廨:官署。

〔8〕武王:周武王姬发。 式:同“轼”。车上扶手的横木板。这里用作动词,乘车时站着俯身双手扶式,以示敬意。 商容:相传是商纣时贤人。 闾:里巷之门。

〔9〕席不暇暖:连席子都来不及坐暖。形容繁忙迫切。

【今译】

陈蕃的言谈是士人的准则,行为是世间的典范,登上公车手执缰绳,为官赴任,怀抱着使天下清平的志向。他出任豫章太守,刚到,就问徐穉住在哪里,打算先去探望他。主簿向他禀告:“大家都希望府君先进官府。”陈蕃说:“周武王即位之后,就立即到商容的住处去访问致敬。我尊重贤人,有甚么不对呢?”

2.周子居常云 〔1〕 :“吾时月不见黄叔度 〔2〕 ,则鄙吝之心已复生矣 〔3〕 。”

【注释】

〔1〕周子居:据《赏誉》1刘注引《汝南先贤传》:周乘,字子居,东汉汝南安城(今河南正阳东北)人。与黄宪、陈蕃相友好。为泰山太守,有惠政。 按:《后汉书·黄宪传》亦载此语,作陈蕃与周举相谈论的话。周举,字宣光。但《后汉书·周举传》并未提及此事。

〔2〕时月:泛指数月。 黄叔度:黄宪,字叔度,汝南慎阳(今河南正阳)人。出身贫贱,父为牛医。以德行著称,当时人称誉他是颜渊复生。

〔3〕鄙吝:庸俗贪婪。

【今译】

周乘经常对人说:“我如果几个月没有看到黄宪,那庸俗贪鄙的心思就又萌生了。”

3.郭林宗至汝南 〔1〕 ,造袁奉高 〔2〕 ,车不停轨 〔3〕 ,鸾不辍轭 〔4〕 。诣黄叔度 〔5〕 ,乃弥日信宿 〔6〕 。人问其故,林宗曰:“叔度汪汪如万顷之陂 〔7〕 ,澄之不清,扰之不浊 〔8〕 ,其器深广,难测量也。”

【注释】

〔1〕郭林宗:郭泰(127—169),字林宗,东汉太原介休(今山西介休)人。东汉末年太学生的领袖。家世贫贱,学问博通,到洛阳,得李膺赏识。后返回乡里,不就征召,他知人善论,奖拔士人;反对宦官专政,但不作“危言覈论”。党锢之祸起,他未遭害,闭门教授,弟子上千。死后,蔡邕为他撰《郭有道碑》,说:我替人作碑铭很多,未尝不自觉惭愧,只有为郭泰作碑颂扬他,是问心无愧的。

〔2〕造:过访。 袁奉高:袁阆,字奉高,慎阳(今河南正阳)人。他与黄宪是同乡朋友,又曾荐举陈蕃。被辟为太尉掾。按:刘注引《汝南先贤传》误袁阆为“袁宏”。

〔3〕轨:指车行所留的辙印。

〔4〕鸾:古代车乘上的铃,系在车轭上。 轭:车辕前横木,状如“人”字,驾车时套在马的颈部。

〔5〕诣(yì谊):拜访。 黄叔度:黄宪,见前则注〔2〕。

〔6〕弥日:整天。 信宿:连宿两夜。

〔7〕汪汪:形容深广。 陂(bēi杯):池塘。

〔8〕澄之不清,扰之不浊:黄宪为人柔顺缄默,言论无所传闻,官府荐举他为孝廉,征召他做官,他都不拒绝,但一到京城就回乡,也不做任何事。这两句形容他的高深莫测。

【今译】

郭泰到汝南,拜访袁阆,一到就走,连车轮辙印都没有消失,鸾铃还在车轭上震响。访问黄宪,竟逗留整日,还留宿两夜。有人问他原因,郭泰说:“黄宪器度深广,好像万顷湖池,你去澄清它也不显得清亮,你去搅扰它也不显得浑浊。他的度量之深广,实在难以测量。”

4.李元礼风格秀整 〔1〕 ,高自标持 〔2〕 ,欲以天下名教是非为己任 〔3〕 。后进之士,有升其堂者,皆以为登龙门 〔4〕

【注释】

〔1〕李元礼:李膺(110—169),字元礼,东汉颍川襄城(今属河南)人。汉末清议的领袖人物之一。桓帝时任司隶校尉,结交郭泰,反对宦官专政。太学生称他为“天下模楷李元礼”。遭宦官谗害下狱,释放后禁锢终身。灵帝时,外戚窦武执政,陈蕃为太尉,起用他任长乐少府。他与窦武、陈蕃谋诛宦官,失败,被废。最后被捕入狱而死。 风格:风度品格。

〔2〕标持:犹标置。

〔3〕名教:指儒家以正定名分为中心的礼教。

〔4〕登龙门:刘注引《三秦记》:“龙门一名河津,去长安九百里。水悬绝,龟鱼之属莫能上,上则化为龙矣。”这里比喻身价倍增。

【今译】

李膺风度秀美,品格严正。他对自己评价很高,要把天下正定名分、评论是非的事作为自己的使命。那些资历浅、辈分低的士人,有能登上他家厅堂受到接待的,都感到非常荣幸,认为是“登龙门”而身价大大提高了。

5.李元礼尝叹荀淑、钟皓曰 〔1〕 :“荀君清识难尚 〔2〕 ,钟君至德可师。”

【注释】

〔1〕荀淑:字季和,东汉颍川颍阴(今河南许昌)人。少有高行,博学,当世名儒李固、李膺都以他为师。官至朗陵侯相。后归隐。 钟皓:字季明,东汉颍川长社(今河南长葛)人。隐居密山,教授门徒千余人。曾为郡功曹,后自劾去,官府屡次征召,皆不就。 按:荀淑、钟皓与陈寔、韩韶,当时并称“颍川四长”。

〔2〕尚:胜过。

【今译】

李膺曾经赞叹荀淑、钟皓说:“荀君见识清明,难以胜过;钟君品德极高,足为师表。”

6.陈太丘诣荀朗陵 〔1〕 ,贫俭无仆役。乃使元方将车 〔2〕 ,季方持杖后从 〔3〕 。长文尚小 〔4〕 ,载著车中。既至,荀使叔慈应门 〔5〕 ,慈明行酒 〔6〕 ,余六龙下食 〔7〕 。文若亦小 〔8〕 ,坐著膝前。于时太史奏 〔9〕 :“真人东行 〔10〕 。”

【注释】

〔1〕陈太丘:陈寔(104—187),字仲弓,东汉颍川许县(今河南许昌东)人。曾任太丘长,故称“陈太丘”。党锢之祸,被牵连,不逃亡而自请囚禁,并说:“吾不就狱,众无所恃。”党禁解,辞征辟。卒后赴吊者三万余人。 荀朗陵:荀淑,见本篇5注〔1〕。

〔2〕元方:陈纪,字元方,陈寔长子。 将(jiāng浆)车:扶车前进。

〔3〕季方:陈谌,字季方,陈寔少子。 后从,一本作“从后”。

〔4〕长文:陈群(?—237),字长文,陈寔之孙,陈纪之子。三国时人。初为刘备别驾,后归曹操,任吏部尚书,建议推选各郡有声望之人出任中正,将当地人士分为九品,朝廷按品选用,称“九品官人法”,即九品中正制。魏明帝时,任司空、录尚书事。

〔5〕叔慈:荀靖,字叔慈,荀淑第三子。 应(yìng映)门:应接叩门的客人。

〔6〕慈明:荀爽,字慈明,荀淑第六子。 行酒:巡行酌酒劝饮。

〔7〕六龙:荀淑有八子:俭、绲、靖、焘、汪、爽、肃、敷,都有才能,时称“颍川八龙”。六龙,指靖、爽以外的六人。 下食:供设食品。

〔8〕文若:荀彧(163—212),字文若,荀淑之孙,荀绲之子。三国时人。少有才名,初依袁绍,后归曹操。建议迎汉献帝都许昌,使曹操取得有利的政治形势。任尚书令,参与军国大事。

〔9〕太史:官名,汉魏时为太常属官,掌国之治、教、礼、政及天文历法等。

〔10〕真人:有才德的人,这里指陈寔父子等。刘注引檀道鸾《续晋阳秋》,说贤人上应星象,陈寔文子出行向东,太史从星象上看了出来。

【今译】

陈寔去拜访荀淑,他家境贫穷,没有仆人。于是叫长子陈纪驾车,幼子陈谌拿着拐杖在后面跟随着。孙子陈群还年幼,放在车中。到了荀家,荀淑叫第三个儿子荀靖出来应接客人;坐定之后,叫第六个儿子荀爽斟酒,其余六个儿子安排菜肴食物。孙子荀彧也还年幼,坐在荀淑膝前。当时太史上奏:“从星象上看出有贤人向东出行。”

7.客有问陈季方 〔1〕 :“足下家君太丘 〔2〕 ,有何功德,而荷天下重名 〔3〕 ?”季方曰:“吾家君譬如桂树生泰山之阿 〔4〕 ,上有万仞之高 〔5〕 ,下有不测之深;上为甘露所霑 〔6〕 ,下为渊泉所润。当斯之时,桂树焉知泰山之高、渊泉之深?不知有功德与无也。”

【注释】

〔1〕陈季方:陈谌,见本篇6注〔3〕。

〔2〕足下:对人的敬称。这里指陈谌。 家君:本为对人称自己父亲,这里在前面加上“足下”敬称,用以称呼谈话对方的父亲。 太丘:陈寔,见本篇6注〔1〕。

〔3〕荷:担当;承受。 重(zhòng仲)名:大名;高名。

〔4〕阿(ē婀):山的曲隅,角落。 按:“吾”下疑当有“于”字。

〔5〕仞:古代长度单位,八尺为一仞。一说七尺。

〔6〕霑(zhān沾):浸润。

【今译】

有人问陈谌:“您的父亲太丘先生,究竟有些甚么功业和德行,而蒙受着天下如此崇高的名望?”陈谌回答:“我父亲就好比桂树生长在泰山山坳里,上有万仞高的山峰,下有难以测量的深潭;上面受到甜美的露水的滋润,下面为清洌的深泉所浸染。在这样的时候,桂树哪里能知道泰山有多高、渊泉有多深呢?我不知道有功德呢还是没有功德啊。”

8.陈元方子长文 〔1〕 ,有英才,与季方子孝先 〔2〕 ,各论其父功德。争之不能决,咨于太丘 〔3〕 ,太丘曰:“元方难为兄,季方难为弟 〔4〕 。”

【注释】

〔1〕陈元方:陈纪。 长文:陈群。并见本篇6注〔2〕、〔4〕。

〔2〕季方:陈谌,见本篇7。 孝先:陈忠,字孝先,陈谌之子。

〔3〕咨:询问。 太丘:陈寔,见本篇6注〔1〕。

〔4〕难为:不容易做。本篇6刘注引《先贤行状》,说陈纪和他父亲陈寔,都“至德绝俗”,“高名并著”,而陈纪的弟弟陈谌又同父兄相匹配,当世有“三君”的称号。这里两句是说陈纪、陈谌兄弟两人才德俱优,难分高下。成语“难兄难弟”出此。

【今译】

陈纪的儿子陈群,有杰出的才智,和陈谌的儿子陈忠,各自讲述他们父亲的功业德行。两人争论,相持不下,就去问祖父陈太丘,请他裁断。陈寔说:“元方做哥哥不容易,难以和弟弟分高下;季方做弟弟也不容易,难以和哥哥分高下。”

9.荀巨伯远看友人疾 〔1〕 ,值胡贼攻郡 〔2〕 ,友人语巨伯曰:“吾今死矣!子可去 〔3〕 。”巨伯曰:“远来相视,子令吾去。败义以求生,岂荀巨伯所行邪 〔4〕 ?”贼既至,谓巨伯曰:“大军至,一郡尽空,汝何男子 〔5〕 ,而敢独止 〔6〕 ?”巨伯曰:“友人有疾,不忍委之 〔7〕 ,宁以我身代友人命。”贼相谓曰:“我辈无义之人,而入有义之国 〔8〕 !”遂班军而还 〔9〕 。一郡并获全。

【注释】

〔1〕荀巨伯:东汉颍川(今属河南)人。刘注引《荀氏家传》,说是东汉桓帝时人,生平不详。

〔2〕胡:古代泛指西北少数民族。 攻郡:据《后汉书·桓帝纪》,桓帝永寿、延熹年间,南匈奴、乌桓、鲜卑等族,多次侵扰缘边九郡。其中鲜卑军常自来自去。本文所记,具体经过和年月,都无考。

〔3〕子:第二人称代词,您。

〔4〕邪(yé):通“耶”,表示疑问。

〔5〕汝何男子:你是甚么汉子?含有轻蔑之意。

〔6〕止:停留。

〔7〕委:抛弃,丢开。

〔8〕国:地区;地方。

〔9〕班军:撤回军队。

【今译】

荀巨伯到很远的地方去探望正在生病的朋友,恰巧碰上胡人军队攻打郡城,朋友对荀巨伯说:“我今天死定了!您应当离开此地。”巨伯说:“远道到此探望您,您却要我离开这里。损坏道义而求生存,难道是我荀巨伯所做的事吗?”胡军进城之后,对荀巨伯说:“大军一到,整个郡城都逃得空空的,你算个甚么好汉,竟敢单独停留在此地?”巨伯说:“我的朋友有病,我不忍心丢下他,宁愿用我的身体来换朋友的性命。”胡军相互议论说:“我们这些不讲道义的人,偏偏闯进了讲道义的地方!”于是撤回了军队。整个郡城都得以保全。

10.华歆遇子弟甚整 〔1〕 ,虽间室之内 〔2〕 ,严若朝典 〔3〕 。陈元方兄弟恣柔爱之道 〔4〕 。而二门之里,两不失雍熙之轨焉 〔5〕

【注释】

〔1〕华歆(huàxīn化欣,157—231):字子鱼,三国平原高唐(今山东禹城西南)人。举孝廉,为尚书郎。东汉献帝时任豫章太守。后被征入京,累迁至尚书令。魏国建立,任司徒,封博平侯。 遇:对待。整:严肃;庄重。

〔2〕间(xián闲)室:私室。

〔3〕严:庄严。一本作“俨”。 朝典:朝廷上的制度、规矩。

〔4〕陈元方:陈纪,见本篇6注〔2〕。 恣:放任。

〔5〕雍熙:和睦亲善。 轨:法度。

【今译】

华歆对待晚辈十分严肃,即使在非正式的场合,也庄重得好像是在朝廷典礼上。陈纪两兄弟格外施行温柔互爱的办法。不过两家人家,都不离和睦亲善之道。

11.管宁、华歆共园中锄菜 〔1〕 ,见地有片金,管挥锄与瓦石不异,华捉而掷去之 〔2〕 。又尝同席读书 〔3〕 ,有乘轩冕过门者 〔4〕 ,宁读如故,歆废书出看 〔5〕 。宁割席分坐 〔6〕 ,曰:“子非吾友也!”

【注释】

〔1〕管宁(158—241):字幼安,三国北海朱虚(今山东临朐东南)人。东汉末,避居辽东三十多年,后还乡。魏文帝、明帝先后征召,他都固辞不就。年轻时和华歆、邴原相友好,刘注引《魏略》,说管宁淡泊安分,常常笑邴原、华歆有做官的念头。 华歆:见本篇10注〔1〕。

〔2〕捉:持;拾。

〔3〕同席:古人在地上铺席,席地而坐。

〔4〕轩冕:古代一种有帷幕而前顶较高的车叫“轩”;天子、诸侯、卿大夫的礼帽叫“冕”。乘轩戴冕的是大夫以上的贵人。此处只取“轩”的意义,是偏义复词。

〔5〕废:放下。

〔6〕割席:割开席子。原来两人同坐一席,割断席子分开坐,表示鄙视对方。后用“割席”为绝交的典故,出此。

【今译】

管宁和华歆一起在园中刨地种菜,看到地上有一片金子。管宁仍旧挥动锄头,把金子看得如同瓦片石块一样,华歆却把金子拾了起来,后来才扔掉。他们又曾经同坐在一张席上读书,有乘坐华丽车子的贵官经过门前,管宁照旧读书,华歆却丢下书本跑出去看。管宁就割断席子,跟华歆分开坐,说:“你不是我的朋友!”

12.王朗每以识度推华歆 〔1〕 。歆蜡日 〔2〕 ,尝集子侄燕饮 〔3〕 ,王亦学之。有人向张华说此事 〔4〕 ,张曰:“王之学华,皆是形骸之外 〔5〕 ,去之所以更远。”

【注释】

〔1〕王朗(?—228):字景兴,三国东海郯(今山东郯城)人。东汉末,曾任会稽太守。后曹操辟为谏议大夫,参司空军事。魏文帝时,由御史大夫转司空。明帝即位,转司徒。 识度:见识气度。 华歆:见本篇10注〔1〕。

〔2〕蜡(zhà诈)日:古代于农历年终合祭百神的大祭之日。刘注引《礼记·郊特牲》:“天子大蜡八,伊耆氏始为蜡。蜡也者,索也,岁十二月,合聚万物而索飨之。”蜡祭之日,有会饮的习俗。

〔3〕燕饮:设宴喝酒。燕,通“宴”。

〔4〕张华(232—300):字茂先,西晋范阳方城(今河北固安西南)人。曾助晋武帝定灭吴之计。晋惠帝时历任侍中、中书监、司空。以博学著称,诗词藻浮丽。后为赵王司马伦所杀。

〔5〕形骸:形体,这里比喻外在的东西。

【今译】

王朗经常推崇华歆的见识和气度。华歆在年终蜡祭的日子,曾经聚集子侄辈一起宴饮,王朗也学他的做法。有人向张华说起这件事,张华说:“王朗学华歆,都是一些表面形式的东西,因而距离华歆反倒更远了。”

13.华歆、王朗俱乘船避难 〔1〕 ,有一人欲依附,歆辄难之 〔2〕 。朗曰:“幸尚宽,何为不可?”后贼追至,王欲舍所携人。歆曰:“本所以疑,正为此耳。既已纳其自托,宁可以急相弃邪?”遂携拯如初 〔3〕 。世以此定华、王之优劣。

【注释】

〔1〕华歆、王朗:见本篇10注〔1〕及12注〔1〕。

〔2〕辄(zhé哲):总是。 难(nàn南 去声 ):拒斥。

〔3〕拯(zhěng整):救援。

【今译】

华歆、王朗一起乘船逃难,有一个人要求搭船跟从,华歆总是拒绝。王朗说:“好在船还有宽裕的地方,为甚么不可以带带他呢?”后来,贼人追上来了,王朗想把所带的那人丢下。华歆说:“我当初所以犹豫,正是担心会出现这种危急之中不能相顾的情况。现在既然已经接受了他的请求,难道可以因为情况紧急而抛弃他吗?”于是仍旧像开头那样携带救助这个人。世人就根据这件事情来评定华歆和王朗的优劣。

14.王祥事后母朱夫人甚谨 〔1〕 。家有一李树,结子殊好,母恒使守之。时风雨忽至,祥抱树而泣。祥尝在别床眠,母自往闇斫之 〔2〕 。值祥私起 〔3〕 ,空斫得被。既还,知母憾之不已,因跪前请死。母于是感悟,爱之如己子。

【注释】

〔1〕王祥(184—268):字休徵,西晋琅邪临沂(今属山东)人。东汉末,隐居庐江。后出仕于魏,累迁大司农、司空、太尉。入晋,官至太保。魏晋间琅邪王氏从王祥与弟王览起成为高门大族。刘注引《王祥世家》,说王祥之父王融,娶薛氏,生祥;继娶朱氏,生其弟览。又引《晋阳秋》,说隆冬冰冻,后母要吃活鱼,王祥解下衣服,打算用力敲开冰捉鱼,忽然有一小块地方冰融开了,有鱼游出,就捉到了活鱼。后世所传“二十四孝”中有王祥“卧冰求鲤”的传说。

〔2〕闇(àn暗):暗中。 斫(zhuó灼):用刀斧砍。

〔3〕私起:因小便而起床。私,小便。

【今译】

王祥侍奉后母朱夫人非常恭敬。他家有一株李树,结的李子很好,后母经常叫王祥去守护这株李树。有时突然来了狂风暴雨,王祥就抱着树哭泣。有一次,王祥在另一张床上睡觉,后母亲自过去暗中用刀砍他。恰好王祥因为小便而起床,后母砍了个空,只砍在被子上。王祥回来,知道后母恨他,不肯罢休,就跪在她跟前,自请处死。这样,后母被感动而觉悟了,从此爱王祥如同爱自己的亲生儿子。

15.晋文王称阮嗣宗至慎 〔1〕 ,每与之言,言皆玄远,未尝臧否人物 〔2〕

【注释】

〔1〕晋文王:司马昭(211—265),字子上,三国河内温县(今属河南)人。司马懿次子。魏帝曹髦在位时,继其兄司马师任魏大将军,专擅朝政,并谋代魏。曹髦曾说:“司马昭之心,路人所知也。”后杀曹髦,立曹奂为帝。又灭蜀汉,称晋公,后为晋王。死后谥文,因称“晋文王”。 阮嗣宗:阮籍(210—263),字嗣宗,三国陈留尉氏(今属河南)人。他能诗善文,与嵇康齐名,为竹林七贤之一。因曾官步兵校尉,世称“阮步兵”。崇老庄,性旷放,尝以“白眼”看待“礼俗之士”。后期则极其谨慎。嗜酒。司马昭曾欲为子求婚于籍,他大醉六十日,不得言而止。钟会想办他的罪,也以酣醉而免。魏晋间名士多遭谗害,阮籍以“至慎”得保全。

〔2〕臧否(zāngpǐ赃痞):褒贬;批评。

【今译】

晋文王司马昭称道阮籍,说他为人极其谨慎,每次跟他谈话,他的言论都玄妙超脱,难以捉摸,从来不曾褒贬过别人的长短。

16.王戎云 〔1〕 :“与嵇康居二十年 〔2〕 ,未尝见其喜愠之色 〔3〕 。”

【注释】

〔1〕王戎(234—305):字濬冲,西晋琅邪临沂(今属山东)人。好清谈,与阮籍、嵇康等为友,为竹林七贤之一。累官尚书令、司徒。他贪吝爱财,积钱无数,自执牙筹昼夜计算;又苟媚取容,为当时人所鄙视。

〔2〕嵇康(223—262):字叔夜,三国谯郡(今安徽亳县)人。本姓奚,他是曹操之子沛王曹林的孙女婿,官中散大夫,世称“嵇中散”。他崇尚老庄,讲求养生服食之道。因声言“非汤武而薄周孔”,且对当时掌握朝政的司马氏集团有所不满,遭钟会构陷,被司马昭所杀。

〔3〕喜愠之色:喜怒的表情。刘注引《康别传》:“康性含垢藏瑕,爱恶不争于怀,喜怒不寄于颜,所知王濬冲在襄城面数百,未尝见其疾声朱颜。”

【今译】

王戎说:“我和嵇康相处二十年,从来不曾看见过他脸上露出高兴或发怒的神色。”

17.王戎、和峤同时遭大丧 〔1〕 ,俱以孝称。王鸡骨支床 〔2〕 ,和哭泣备礼 〔3〕 。武帝谓刘仲雄曰 〔4〕 :“卿数省王、和不 〔5〕 ?闻和哀苦过礼 〔6〕 ,使人忧之。”仲雄曰:“和峤虽备礼,神气不损。王戎虽不备礼,而哀毁骨立 〔7〕 。臣以和峤生孝,王戎死孝 〔8〕 。陛下不应忧峤 〔9〕 ,而应忧戎。”

【注释】

〔1〕王戎:见本篇16注〔1〕。和峤(?—292):字长舆,西晋汝南西平(今属河南)人。初为太子舍人,累迁中书令,参预灭吴之谋。惠帝时,官太子少傅。家富资财而性吝啬,杜预说他有“钱癖”。 大丧:指父母之丧。据《晋书·王戎传》,当时王戎遭母丧,和峤遭父丧。

〔2〕鸡骨:比喻瘦瘠。 支床:支离憔悴于床席。刘注引《晋阳秋》,说王戎性至孝,居母丧时不拘礼制,饮酒食肉,有时还看下棋,但是容貌憔悴,杖而后起。

〔3〕备礼:礼数周到完备。刘注引《晋阳秋》,说和峤以礼法自持,居父丧时,量米而食,然而憔悴哀毁,不及王戎。

〔4〕武帝:晋武帝司马炎(236—290),字安世,司马昭之子,西晋的建立者。继父为魏相国、晋王,不久代魏称帝。晚年荒淫,立痴呆儿子司马衷为太子,启贾后之祸及八王之乱。 刘仲雄:刘毅(?—285),字仲雄,西晋东莱掖(今山东掖县)人。官至司隶校尉,尚书左仆射(yè夜)。直言敢谏,主张废除九品中正制。“上品无寒门,下品无世族”就是刘毅所论。

〔5〕卿:第二人称代词。这里是帝王对臣下的当面称呼。 数(shuò朔):经常。 省(xǐng醒):看望。 不(fǒu缶):同“否”。

〔6〕过礼:超过礼制的要求。

〔7〕哀毁:因居大丧而哀恸伤身。

〔8〕死孝:指居亲丧而哀毁尽孝。

〔9〕陛下:殿阶之下。用为对君主的尊称。据东汉蔡邕《独断》说,群臣对天子讲话,不敢面指天子,所以呼“在陛下者”转告,是“因卑达尊”之意。

【今译】

王戎和和峤同时遭到大丧,他们都以孝顺著称。王戎瘦瘠憔悴,躺在床上。和峤痛哭流涕,丧礼周到完备。晋武帝对刘毅说:“你经常去看望王戎和和峤吗?听说和峤哀伤痛苦超过了礼数,使人为他担忧。”刘毅说:“和峤虽然礼数周备,人的神气却并不衰减。王戎虽然不拘礼制,却哀恸伤身而形销骨立。我以为和峤尽孝道而无害于性命,而王戎尽孝,悲痛哀伤到死才罢休。陛下不必为和峤担忧,倒应当为王戎忧虑。”

18.梁王、赵王 〔1〕 ,国之近属 〔2〕 ,贵重当时。裴令公岁请二国租钱数百万 〔3〕 ,以恤中表之贫者 〔4〕 。或讥之曰:“何以乞物行惠 〔5〕 ?”裴曰:“损有余,补不足,天之道也 〔6〕 。”

【注释】

〔1〕梁王:司马彤(tóng同;一作肜,音róng容),字子徽,司马懿之子,官至太宰,封梁王。 赵王:司马伦,字子彝,司马懿之子,官至相国,封赵王。

〔2〕国:指晋王朝。 近属:近亲。

〔3〕裴令公:裴楷,字叔则,西晋河东闻喜(今属山西)人。少与王戎齐名,通《老子》、《周易》。魏末为司马昭辟为相国掾,迁尚书郎,参与修《晋律》。入晋,任中书令、加侍中,与张华、王戎并掌机要,时称“裴令公”。 二国租钱:指梁、赵两个封国的税收。

〔4〕恤:救济。 中表:父亲姊妹(姑母)的儿女叫外表,母亲的兄弟(舅父)、姊妹(姨母)的儿女叫内表,互称中表。

〔5〕行惠:施行恩惠,指以财物与人。

〔6〕“损有余”三句:《老子》第七十七章:“天之道,其犹张弓欤?高者抑之,下者举之,有余者损之,不足者补之。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以奉有余。” 按:裴楷在当时有清明通达的称誉,他这次损有余以补不足的举措,就是“清通”的事例。

【今译】

梁王和赵王是朝廷的宗室近亲,位尊任贵,著称于当时。中书令裴楷要求每年从两国封地的租税收入中拨出几百万钱,用来救济中表亲中的贫困者。有人讥讽他说:“为什么乞讨钱物来施行恩惠?”裴楷说:“减损有余的,补给不足的,这是天道啊。”

19.王戎云 〔1〕 :“太保居在正始中 〔2〕 ,不在能言之流 〔3〕 。及与之言,理中清远 〔4〕 ,将无以德掩其言 〔5〕 ?”

【注释】

〔1〕王戎:见本篇16注〔1〕。

〔2〕太保:指王祥,见本篇14注〔1〕。 居在:处于。 正始:三国魏齐王芳年号(240—248)。当时,王弼、何晏等人崇尚玄学清谈。后称当时的风尚言谈为“正始之音”。

〔3〕能言之流:指善于清谈的人物。

〔4〕理中:得理之中。中,六朝人语,凡事理得当都称“中”。

〔5〕将无:莫非;也许。六朝人口语,表示揣测而倾向于肯定的口气。

【今译】

王戎说:“王祥太保处于正始年间,并不是善于清谈的一流人物。到同他谈论的时候,他说理得当,清雅高远,莫非他德行高明,因而掩没了善于言谈的名声?”

20.王安丰遭艰 〔1〕 ,至性过人。裴令往吊之 〔2〕 ,曰:“若使一恸果能伤人,濬冲必不免灭性之讥 〔3〕 。”

【注释】

〔1〕王安丰:王戎,见本篇16注〔1〕。因伐吴有功,进爵安丰侯,故称。 遭艰:遭父母之丧。

〔2〕裴令:裴楷,见本篇18注〔3〕。 吊:哀悼死者并慰问其家属。

〔3〕濬冲:王戎字。 灭性:因遭亲丧过于悲恸而危及生命,这是不符合礼制的。刘注引《孝经》:“毁不灭性,圣人之教也。”参看本篇17。

【今译】

王戎居亲丧,纯孝之性,过于常人。裴楷前去表示哀悼并慰问王戎,说:“假使一哀恸就果真损伤人体的话,那么你王戎就免不了哀伤过分危及性命的讥刺了。”

21.王戎父浑 〔1〕 ,有令名 〔2〕 ,官至凉州刺史 〔3〕 。浑薨 〔4〕 ,所历九郡义故 〔5〕 ,怀其德惠,相率致赙数百万 〔6〕 ,戎悉不受 〔7〕

【注释】

〔1〕王浑:字长原,历任尚书、凉州刺史。

〔2〕令名:美好声誉。

〔3〕凉州:州名,汉代辖区相当今甘肃、宁夏和青海、内蒙古部分地区。魏晋沿置。

〔4〕薨(hōng轰):周代诸侯死称薨。后君主及高官死都可称薨。

〔5〕九郡:指凉州所属统的郡。《晋书·地理志》记凉州统八郡,即金城、西平、武威、张掖、西郡、酒泉、敦煌、西海。《太平御览》卷五五〇引作“州郡”,当是。 义故:义从故吏,指部曲和旧部下官吏。泛指蒙受过恩泽的故旧。

〔6〕赙(fù富):资助别人办理丧事的财物。

〔7〕受:收。刘注引虞预《晋书》,说王戎因此而出名。

【今译】

王戎的父亲王浑,有好名声,官做到凉州刺史。王浑死后,凉州各郡蒙受过他恩惠的人,怀念他的恩德,彼此相继致送丧礼,多达几百万,王戎都不收受。

22.刘道真尝为徒 〔1〕 ,扶风王骏以五百疋布赎之 〔2〕 ,既而用为从事中郎 〔3〕 。当时以为美事。

【注释】

〔1〕刘道真:刘宝,字道真,高平人。 徒:刑徒;囚徒。

〔2〕扶风王骏:司马骏,字子臧,司马懿第七子。晋朝建立后封扶风王,镇关中。 疋:同“匹”。 赎:用财物换回。

〔3〕从事中郎:魏晋时官名,为将帅的幕僚。

【今译】

刘宝曾经是服苦役的囚犯,扶风王司马骏用五百匹布把他赎了出来;不久,又任用他为从事中郎。当时将这件事传为美谈。

23.王平子、胡毋彦国诸人 〔1〕 ,皆以任放为达 〔2〕 ,或有裸体者 〔3〕 。乐广笑曰 〔4〕 :“名教中自有乐地 〔5〕 ,何为乃尔也?”

【注释】

〔1〕王平子:王澄(267—312),字平子,西晋琅邪临沂(今山东临沂北)人。王衍弟。曾为成都王司马颖从事中郎。后任荆州刺史。日夜纵酒,投壶博戏,不理政事;又残杀巴蜀流民,激起杜弢等流民起义。后征为军谘祭酒,途中为王敦所杀。 胡毋彦国:胡毋辅之,字彦国,晋泰山奉高(今山东泰安东)人。嗜酒,不拘小节。初为繁昌令,迁尚书郎,以参与讨平齐王司马冏功封平阴男。中原大乱,渡江后官至湘州刺史。他自幼有高名,善知人,与王澄、王敦、庾 俱为太尉王衍亲近,号称“四友”。

〔2〕任放:任性放纵。

〔3〕裸体:刘注引王隐《晋书》,说三国魏末,阮籍嗜酒放任,露头散发,裸露身体,伸开两脚,箕踞而坐,不拘礼法。后来的一些贵族子弟,像阮瞻、王澄、谢鲲、胡毋辅之等人,都学阮籍,说是“得大道之本”。他们解下头巾,脱掉衣服,不堪入目。其中最厉害的称为“通”,其次的也称为“达”。

〔4〕乐广(?—304):字彦辅,晋南阳淯阳(今河南南阳东南)人。少孤贫,王戎举为秀才。善清谈,尚名教,论人必先称人之所长。与王衍齐名。代王戎为尚书令,故称“乐令”。

〔5〕名教:以正定名分为中心的儒家礼教。依魏晋人之说,“君臣父子,名教之本也。”三国魏以后,名教成为与老庄自然之教的对立面。阮籍、嵇康等发展了蔑弃礼法名教之说。乐广也是玄学名士,却不满意于任性放荡的风气。 乐地:快乐的境地。

【今译】

王澄、胡毋辅之等人,把任性放纵作为通达的表现,有人甚至赤身裸体的。乐广笑他们说:“正名定分的礼教中自有快乐的境界,为甚么竟然如此呢?”

24.郗公值永嘉丧乱 〔1〕 ,在乡里,甚穷馁 〔2〕 。乡人以公名德 〔3〕 ,传共饴之 〔4〕 。公常携兄子迈及外生周翼二小儿往食 〔5〕 ,乡人曰:“各自饥困,以君之贤,欲共济君耳,恐不能兼有所存。”公于是独往食,辄含饭著两颊边 〔6〕 ,还,吐与二儿。后并得存,同过江 〔7〕 。郗公亡,翼为剡县 〔8〕 ,解职归,席苫于公灵床头 〔9〕 ,心丧终三年 〔10〕

【注释】

〔1〕郗(xī希)公:郗鉴(269—339),字道徽,晋高平金乡(今属山东)人。博览经籍,以儒雅著称。西晋时累官太子中舍人、中书侍郎。东晋元帝时为兖州刺史。明帝即位,使都督扬州江西诸军,镇合肥,以牵制王敦。后迁兖州刺史,镇广陵。成帝时,领徐州刺史,与陶侃、温峤同平祖约、苏峻之乱,以功征拜司空,加侍中。后进位太尉。他位至三公,故称“郗公”。 永嘉:晋怀帝年号(307—313)。永嘉五年,匈奴族刘渊南侵,其将石勒攻陷西晋首都洛阳,俘怀帝。史称“永嘉之乱”。

〔2〕穷馁(něi内 上声 ):穷困饥饿。

〔3〕名德:名望和德行。

〔4〕传:轮流。 饴(sì嗣):通“饲”,拿食物给人吃。

〔5〕迈:郗迈,字思远。长大后有才干,累官少府、中护军。 周翼,字子卿,晋陈郡(今属河南)人。历官剡县令、青州刺史、少府卿。

〔6〕著(zhuó着):放置。

〔7〕过江:永嘉乱后,晋宗室琅邪王司马睿在江南重建政权,史称东晋。当时中原士大夫纷纷渡过长江南下。

〔8〕为剡(shàn善)县:任剡县(今浙江嵊县)令。

〔9〕苫(shān衫):居丧期间所睡的草垫。这里用作动词。 灵床:为死者神灵虚设的坐卧之具,备祭奠之用。

〔10〕心丧:古代弟子悼念师长之礼,后来不限于弟子对师长。不穿丧服而在心中悼念。

【今译】

郗鉴碰上永嘉之乱,避居在家乡,十分贫困,还挨饿。乡里人因为他有名望有德行,大家轮流供给他饭食。他常常带着侄子郗迈和外甥周翼两个孩子一同去吃。乡里人说:“大家都很饥饿穷困,因为您是贤德君子,才打算一起周济您而已,恐怕很难兼顾到两个孩子活命了。”于是郗鉴就一个人去吃饭,总是在嘴里两颊边含满了饭,回家后再吐出来给两个孩子吃。后来,两个孩子都得以存活下来,一同过了长江。郗鉴去世,周翼时任剡县令,放弃官职,回到家乡,在郗鉴灵床前铺上居丧用的草垫,穿丧服期满后,还守心丧整整三年。

25.顾荣在洛阳 〔1〕 ,尝应人请。觉行炙人有欲炙之色 〔2〕 ,因辍己施焉。同坐嗤之 〔3〕 。荣曰:“岂有终日执之,而不知其味者乎?”后遭乱过江,每经危难,常有一人左右己 〔4〕 ,问其所以 〔5〕 ,乃受炙人也。

【注释】

〔1〕顾荣(?—312):字彦先,晋吴郡吴县(今属江苏)人。三国吴丞相顾雍之孙。吴亡,与陆机、陆云同到洛阳,号为“三俊”。八王之乱后还吴,与甘卓等讨平陈敏之叛。琅邪王司马睿镇建康,用为军司,加散骑常侍。他是支持司马睿建立东晋王朝的江南士族领袖。

〔2〕行炙人:端送烤肉的侍者。炙,烤肉。

〔3〕同坐:同席的人。 嗤:讥笑。

〔4〕左右:扶助。

〔5〕所以:缘由。

【今译】

顾荣在洛阳时,曾经应人邀请赴宴。在宴会上,顾荣发觉那个端送烤肉的人流露出想尝尝烤肉的神色,于是把自己那一份炙肉送给了他。同席的人讥笑顾荣,他说:“哪有整天端着烤肉,却不知道烤肉滋味的道理呢?”后来遭遇永嘉战乱,顾荣渡江避难,每到危急的时候,常常有个人来扶助自己。顾荣问那个人所以这样做的缘故,原来那人就是当初吃到顾荣给烤肉的侍从。

26.祖光禄少孤贫 〔1〕 ,性至孝,常自为母炊爨作食 〔2〕 。王平北闻其佳名 〔3〕 ,以两婢饷之 〔4〕 ,因取为中郎 〔5〕 。有人戏之者曰:“奴价倍婢 〔6〕 。”祖曰:“百里奚亦何必轻于五羖之皮邪 〔7〕 ?”

【注释】

〔1〕祖光禄:祖纳,字士言,晋范阳遒县(今河北涞水)人。祖逖同母兄。历官太子中庶子、廷尉卿。西晋乱,他避地东南,任琅邪王司马睿军谘祭酒。后与异母弟祖约不协,免官。祖约与苏峻起事败后,温峤荐祖纳为光禄大夫。

〔2〕炊爨(chuīcuàn吹窜):烧火做饭。

〔3〕王平北:王乂,字叔元,晋初琅邪临沂(今属山东)人。司马昭为相国,征乂为司马。累迁大尚书,都督幽州诸军事、平北将军。

〔4〕饷:赠送。

〔5〕取:选录。 中郎:官名,为将帅幕僚。

〔6〕奴:男性奴仆。六朝人语又以“奴”为一种卑称。这里双关指祖纳。

〔7〕百里奚:春秋时人,字井伯。原为虞国大夫。晋献公灭虞,他被俘归晋。晋嫁穆姬于秦,他被用作陪嫁的臣仆。奚以为耻辱,逃到宛,为楚国人所执。秦穆公闻其贤,用五羖羊皮赎回,委以国政,称五羖大夫。与蹇叔、由余等助穆公成霸业。 羖(gǔ古):黑色公羊。 按:“奚”与“奴”同义,“皮”与“婢”古音同声韵。这里是巧用同义双关和同音双关。

【今译】

光禄大夫祖纳年少时孤苦贫穷,本性极其孝顺,常常亲自给母亲烧火做饭。平北将军王乂听到他的美好名声,就赠送给他两个婢女,并且任用他为中郎。有人开祖纳的玩笑,说:“男奴的身价不过倍于女婢。”祖纳说:“百里奚为什么一定比五张黑公羊皮价值低呢?”

27.周镇罢临川郡还都 〔1〕 ,未及上住,泊青溪渚 〔2〕 。王丞相往看之 〔3〕 。时夏月,暴雨卒至 〔4〕 ,舫至狭小,而又大漏,殆无复坐处。王曰:“胡威之清 〔5〕 ,何以过此!”即启用为吴兴郡 〔6〕

【注释】

〔1〕周镇:字康时,晋陈留尉氏(今属河南)人。官临川、吴兴郡守,清廉有政绩。 临川郡:郡名,在今江西。 还都:返回首都。东晋首都建康(今江苏南京)。

〔2〕青溪:水名,三国吴大帝赤乌四年开凿。发源于钟山西南,逶迤入秦淮河,长十余里。六朝时为京都漕运要道,溪上置栅,亦为防守要地。五代吴越以后渐湮,今仅存入秦淮河的一段。 渚(zhǔ主):水中小块陆地。这里指水边。

〔3〕王丞相:王导(276—339),字茂弘,东晋琅邪临沂(今属山东)人。西晋末,为琅邪王司马睿献策移镇建康。辅司马睿称帝,即晋元帝,任丞相。堂兄王敦掌重兵,镇长江上游;族人多居要职。当时有“王与马,共天下”之称。他历元帝、明帝、成帝三朝,都居宰辅之位,是调节南迁士族与江南士族关系,稳定东晋政权的重要人物。

〔4〕卒(cù促):同“猝”,突然。

〔5〕胡威:字伯武,晋淮南寿春(今安徽寿县)人。少有清操,父胡质为荆州刺史,威往省,归时父给绢一匹。威问清绢为父之俸禄之余,然后接受。官安丰太守,迁徐州刺史。晋武帝擢拜前将军、青州刺史,以功封平春侯。

〔6〕启用:举用。吴兴郡(今浙江湖州):这里指吴兴郡守。吴兴与吴郡、会稽郡合称“三吴”,是东晋时的经济发达地区。立即任周镇为吴兴郡守,含有重用之意。

【今译】

周镇被罢免临川郡太守的官职后,返回首都建康,没有来得及上岸居住,船停泊在青溪的小洲边。丞相王导去看望他。当时正是夏天,暴雨突然来了。周镇乘的船极为狭小,加上漏得厉害,几乎没有可坐的地方。王导说:“即便是胡威那样的清廉,又怎么能超过这种情况呢!”当即举用周镇为吴兴郡太守。

28.邓攸始避难 〔1〕 ,于道中弃己子,全弟子。既过江,取一妾 〔2〕 ,甚宠爱。历年后,讯其所由,妾具说是北人遭乱 〔3〕 ,忆父母姓名,乃攸之甥也。攸素有德业,言行无玷 〔4〕 ,闻之哀恨终身,遂不复畜妾 〔5〕

【注释】

〔1〕邓攸(?—326):字伯道,晋平阳襄陵(今属山西)人。为河东太守,石勒起兵,攸被俘,后得逃出,携家避难,危急中不能兼顾子侄,遂弃子存侄。东晋元帝时为吴郡太守,官至尚书右仆射(yè夜)。无后嗣,当时人云:“天道无知,使邓伯道无儿!”

〔2〕取:通“娶”。

〔3〕具说:详尽诉说。

〔4〕玷(diàn店):玉上斑点。比喻污点。

〔5〕畜(xù绪):养。

【今译】

邓攸当初避难的时候,在半路上丢弃了自己的儿子,保全了弟弟的儿子。过江以后,妻子不再怀孕,就娶了一个小妾,他很宠爱她。过了年余,讯问她的来历,小妾详尽地叙说原来是北方人,遭遇战乱而避难过江的,回忆她父母的姓名,竟是邓攸的外甥女。邓攸一向很有德行,一言一行都没有污点,听到小妾竟是自己的外甥女,十分哀伤悔恨,从此终身不再养妾。

29.王长豫为人谨顺 〔1〕 ,事亲尽色养之孝 〔2〕 。丞相见长豫辄喜 〔3〕 ,见敬豫辄嗔 〔4〕 。长豫与丞相语,恒以慎密为端 〔5〕 。丞相还台 〔6〕 ,及行,未尝不送至车后。恒与曹夫人并当箱箧 〔7〕 。长豫亡后,丞相还台,登车后,哭至台门。曹夫人作簏,封而不忍开。

【注释】

〔1〕王长豫:王悦,字长豫,王导长子。弱冠有高名,与王羲之、王承并称“王氏三少”。初侍讲东宫,历官吴王友、中书侍郎。早卒,无子。

〔2〕色养:和颜悦色地奉养父母。一说,能承顺父母脸色而孝养。语出《论语·为政》“子夏问孝。子曰:‘色难’”。

〔3〕丞相:指王导,见本篇27注〔3〕。

〔4〕敬豫:王恬,字敬豫,王导次子。少时恶文尚武,诞傲不拘礼法,不为王导所重。后好士,多才艺。官至会稽内史,加散骑常侍。

〔5〕恒:经常。 慎密:谨慎小心。 端:首要的。

〔6〕台:晋宋间称中央衙署。这里指尚书省。当时王导以丞相领尚书省事。

〔7〕曹夫人:王导之妻,名淑,彭城(今江苏徐州)人。 并当:收拾;料理。 箧:小箱。

【今译】

王悦为人谨慎恭顺,侍奉父母能曲尽孝道。王丞相看到王悦总是高高兴兴的,看到王恬就总生气。王悦与丞相讲话,经常把谨慎周到当作最要紧的事。丞相回尚书省去,到走的时候,王悦从来没有不送到车后的。他常常和母亲曹夫人一起收拾箱子什物。王悦死后,丞相回尚书省时,上车以后一直哭到尚书省门口。曹夫人则把贮存衣物的竹箱封起来,不忍心打开。

30.桓常侍闻人道深公者 〔1〕 ,辄曰:“此公既有宿名 〔2〕 ,加先达知称 〔3〕 ,又与先人至交 〔4〕 ,不宜说之。”

【注释】

〔1〕桓常侍:桓彝(276—328),字茂伦,东晋谯国龙亢(今安徽怀远)人。少孤贫,起家州主簿,累迁吏部郎、散骑常侍。参预定策讨王敦有功,封万寿县侯。晋成帝时,苏峻作乱,他集兵赴难,屯兵泾县,固守经年,城陷而死。五子温、云、豁、秘、冲,皆著名于东晋。 深公:竺法深(286—374),晋高僧,名潜,一名道潜,字法深。出身世家。十八岁出家,师事中州刘元真。永嘉初,避乱过江。晋元帝、明帝、丞相王导、太尉庾亮均加礼敬。晚年隐居剡山以避世。

〔2〕宿名:素来的名声。

〔3〕先达:有声望的前辈名流。 知称:赏识赞许。

〔4〕先人:子女称已去世的父亲。

【今译】

散骑常侍桓彝听到有人议论高僧竺法深的,总是说:“这位深公既是一向有名的人物,加上前辈名流的赏识赞许,又与先父是交情深厚的朋友,不宜背后说他。”

31.庾公乘马有的卢 〔1〕 ,或语令卖去。庾云:“卖之必有买者,即当害其主。宁可不安己而移于他人哉?昔孙叔敖杀两头蛇以为后人 〔2〕 ,古之美谈,效之,不亦达乎?”

【注释】

〔1〕庾公:庾亮(289—340),字元规,晋颍川鄢陵(今属河南)人。东晋元帝为镇东将军时,辟西曹掾,转丞相参军。妹为明帝皇后。明帝时,代王导为中书监。成帝初,以帝舅身份与王导一同辅佐,任中书令,掌朝政。苏峻、祖约起兵,他与温峤共推陶侃为盟主,平乱。后任江、荆、豫三州刺史、征西将军,代陶侃镇武昌,掌握重兵。曾拟北伐,未成而病死。追赠太尉。 的(dì地)卢:马名。相传是骏马,也是凶马。刘注引《伯乐相马经》:“马白额入口至齿者,名曰‘榆雁’,一名‘的卢’。奴乘客死,主乘弃市,凶马也。”

〔2〕孙叔敖:春秋时楚令尹, 氏,名敖,字孙叔。楚晋邲之战,助庄王大胜晋军。相传他儿时在路上见到两头蛇,据传看到的人必死,他怕别人在他之后再看到而被害,就把两头蛇打死并埋掉。这一传说一向为人所称道。

【今译】

庾亮骑乘的马中有一匹的卢马,有人劝他卖掉。庾亮说:“我如果卖它,就一定有买它的人,那就又害了马主人。岂可因此马对自己有害而把祸害转嫁给别人的呢?从前孙叔敖为了后来的人而杀死两头蛇,成为古来的美谈,我仿效他,不也是通达事理吗?”

32.阮光禄在剡 〔1〕 ,曾有好车,借者无不皆给。有人葬母,意欲借而不敢言。阮后闻之,叹曰:“吾有车而使人不敢借,何以车为 〔2〕 ?”遂焚之。

【注释】

〔1〕阮光禄:阮裕,字思旷,东晋陈留尉氏(今属河南)人。初为王敦主簿,以酒旷职而免祸。性好静,任临海、东阳太守,均不久即去职,退隐剡山。征秘书监、侍中、散骑常侍、金紫光禄大夫,皆不就。精《四本论》,主傅嘏才性同之说。卒年六十二。 剡(shàn善):县名(今浙江嵊县)。

〔2〕何以车为:要车子何用?何……为,表示反诘。

【今译】

阮裕在剡县时,曾经有一辆很好的车子,向他借车的人没有不借给的。有一个人要安葬母亲,很想借阮裕这辆好车而又不敢开口。事后,阮裕听说了这件事,叹气说:“我有车子而使别人不敢来借,要车子有甚么用?”于是把车子烧了。

33.谢奕作剡令 〔1〕 ,有一老翁犯法,谢以醇酒罚之,乃至过醉而犹未已。太傅时年七八岁 〔2〕 ,著青布裤,在兄膝边坐,谏曰:“阿兄,老翁可念 〔3〕 ,何可作此?”奕于是改容曰 〔4〕 :“阿奴欲放去邪 〔5〕 ?”遂遣之。

【注释】

〔1〕谢奕(?—358):字无奕,晋陈郡阳夏(今河南太康)人。谢安之兄,谢玄之父。曾任剡令,后官至安西将军、豫州刺史。

〔2〕太傅:指谢安(320—385),字安石。孝武帝时为宰相。前秦苻坚大军南下,他任征讨大都督,指挥谢石、谢玄等大破前秦军于淝水。继而北伐收复洛阳及青、兖、徐、豫等州。会稽王司马道子执政,他受排挤,出镇广陵。卒后追赠太傅。这里追记他幼年故事,但称“太傅”,表示尊重。

〔3〕可念:可怜悯。

〔4〕改容:改变神态。这里指谢奕受到幼弟谢安规劝的影响。

〔5〕阿奴:六朝人语,一种表示亲暱的称呼,用于长呼幼、尊呼卑。

【今译】

谢奕作剡县县令时,有个老翁犯了法。谢奕罚他喝浓烈的酒,竟使老翁大醉过量,但谢奕还不罢休。太傅谢安当时只有七八岁,穿着青布裤子坐在哥哥谢奕膝边,他劝道:“阿哥,这老翁很可怜,你怎么可以这样做呢?”谢奕听了,立即改变了神色,说:“阿囡要放他走吗?”于是打发这老翁走了。

34.谢太傅绝重褚公 〔1〕 ,常称:“褚季野虽不言,而四时之气亦备 〔2〕 。”

【注释】

〔1〕谢太傅:谢安,见前条注〔2〕。 褚公:褚裒(póu抔,303—349),字季野,东晋河南阳翟(今河南禹县)人。郗鉴辟为参军,苏峻事平,封都乡亭侯。女为晋康帝皇后。官征北大将军,镇京口。石虎死,他任征讨大都督率众三万进彭城,后败于代陂,上疏自贬。性慎于言,外无臧否而内有褒贬,桓彝说他有“皮里阳秋”。

〔2〕四时:四季。四季之气,有春有秋之意,即隐含如同《春秋》内寓褒贬的意思。

【今译】

谢安很看重褚裒,常常赞扬说:“褚季野虽然不说话,但是内心里就像四季那样分明,褒贬之意是具备的。”

35.刘尹在郡 〔1〕 ,临终绵惙 〔2〕 ,闻阁下祠神鼓舞 〔3〕 ,正色曰 〔4〕 :“莫得淫祀 〔5〕 !”外请杀车中牛祭神 〔6〕 。真长答曰:“丘之祷久矣 〔7〕 ,勿复为烦。”

【注释】

〔1〕刘尹:刘惔(tán谈),字真长,晋沛国相(今安徽濉溪西北)人。晋明帝婿,谢安妻舅。累官至丹阳尹,为政清静,好老庄,善清谈。卒年三十六。孙绰诔辞中称誉他:“居官无官官之事,处事无事事之心。”时人以为名言。

〔2〕绵惙(chuò辍):临终之时,气息若断若续,在鼻孔置丝绵以察看气绝与否。

〔3〕祠神鼓舞:祭神时巫者击鼓舞蹈。

〔4〕正色:颜色庄重。

〔5〕淫祀:不合礼制地滥行祭祀。

〔6〕车中牛:驾车的牛。晋人驾车用牛,乘骑方用马。杀驾车之牛祭神,是晋人常有之事。

〔7〕丘之祷久矣:语出《论语·述而》。孔子病重,子路请求祈祷。孔子说:“丘之祷久矣。”邢昺疏:“孔子不许子路,故以此言拒之。”这里刘惔借此说自己一生正直,不须祈祷。

【今译】

丹阳尹刘惔在郡城,病情危重,临终弥留之际,听到楼阁前有祭祀神灵击鼓舞蹈的声音,就脸色庄重地说:“不要滥行祭祀!”外面有人来请示打算杀驾车的牛来祭神。刘惔回答说:“正像孔子说的‘我祈祷已经很长久了’,不要再费事了。”

36.谢公夫人教儿 〔1〕 ,问太傅 〔2〕 :“那得初不见君教儿 〔3〕 ?”答曰:“我常自教儿。”

【注释】

〔1〕谢公夫人:谢安的夫人,刘惔(真长)之妹。

〔2〕太傅:指谢安,见本篇33注〔3〕。

〔3〕那得:如何;怎么。 初:表程度副词。相当于“从来”,后常接否定词“不”或“无”。

【今译】

谢安夫人常常教育子女,她问谢安:“怎么从来没有看到您教育孩子们?”谢安回答说:“我的言行经常都在教育孩子。”

37.晋简文为抚军时 〔1〕 ,所坐床上尘不听拂,见鼠行迹,视以为佳。有参军见鼠白日行 〔2〕 ,以手板批杀之 〔3〕 ,抚军意色不说 〔4〕 。门下起弹 〔5〕 ,教曰 〔6〕 :“鼠被害,尚不能忘怀;今复以鼠损人,无乃不可乎 〔7〕 ?”

【注释】

〔1〕晋简文:晋简文帝司马昱(yù育,320—372),字道万,晋元帝少子。初封琅邪王,徙封会稽王。穆帝即位时,褚太后摄政,他以抚军大将军总理政务。历事哀帝、废帝,位居丞相,而大权一归于桓温。后被桓温立为帝,不到一年,病死。

〔2〕参军:官名,晋以后军府及王国置为官员,助理政事。

〔3〕手板:即笏。古时官员随身携带的狭长形小板,质地有竹、木、象牙之别。插于腰带,有事就握在手中以记事。 批:击。

〔4〕说(yuè悦):愉快。

〔5〕门下:下属。 弹:弹劾。

〔6〕教:古称王侯、大臣发布的指示、命令。

〔7〕无乃:恐怕。表委婉语气。

【今译】

晋简文帝还在做抚军大将军的时候,他所坐的榻上灰尘也不让别人擦拭,看到老鼠走过的痕迹,认为很好。有个参军见到老鼠白天出来行走,就用手板打死了它,抚军露出不愉快的神情。下属提出弹劾,抚军发下指示说:“老鼠被杀,尚且不能不放在心;现在又因为老鼠而损害到人,恐怕不合适吧?”

38.范宣年八岁 〔1〕 ,后园挑菜,误伤指,大啼。人问:“痛邪?”答曰:“非为痛,身体发肤,不敢毁伤 〔2〕 ,是以啼耳。”宣洁行廉约,韩豫章遗绢百匹 〔3〕 ,不受。减五十匹,复不受。如是减半,遂至一匹,既终不受。韩后与范同载 〔4〕 ,就车中裂二丈与范,云:“人宁可使妇无裈邪 〔5〕 ?”范笑而受之。

【注释】

〔1〕范宣:字宣子,晋陈留(今属河南)人。幼聪慧,博综群书,精《三礼》。太尉郗鉴命为主簿,征太学博士、散骑郎,皆不就。居家清贫,以讲诵为业。

〔2〕“身体发肤”两句:旧时认为人的身体发肤,受于父母,无故毁伤被视为不孝。见《孝经》。

〔3〕韩豫章:韩伯,字康伯,晋颍川长社(今河南长葛)人。晋简文帝为藩王时引为谈客。官豫章太守,入为侍中。因称“韩豫章”。死后赠太常。 遗(wèi胃):赠送。 匹:布帛四丈为一匹。

〔4〕同载:同乘一车。

〔5〕裈(kūn昆):裤子。

【今译】

范宣八岁时,在后园挖菜,不小心伤了指头,大声啼哭。旁人问他:“痛吗?”范宣回答:“并不是因为痛,身体发肤是受之于父母的,不敢毁伤,因此而哭。”他品性纯洁,生活俭约,豫章太守韩伯送他一百匹绢,他不肯接受。减为五十匹,还是不受。就这样减半减半减到只剩一匹,结果还是不受。后来韩伯和范宣同乘一辆车,就在车中扯了二丈绢给范宣,说:“一个人难道可以让老婆连裤子都没有吗?”范宣才笑着接受了。

39.王子敬病笃 〔1〕 ,道家上章 〔2〕 ,应首过 〔3〕 。问子敬:“由来有何异同得失 〔4〕 ?”子敬云:“不觉有余事,惟忆与郗家离婚 〔5〕 。”

【注释】

〔1〕王子敬:王献之(344—388),字子敬,东晋琅邪临沂(今属山东)人。王羲之子,凝之、徽之弟,晋安帝王皇后之父。起家州主簿。后为谢安长史,建威将军、吴兴太守,官至尚书令,人称“大令”。善丹青,工书法,奔放豪迈,与羲之并称“二王”。传世书迹有《鸭头丸帖》、《十二月帖》等。

〔2〕道家:指道教徒。道教创始于东汉张道陵,入道者出五斗米,世称五斗米道,亦称天师道。《晋书·王羲之传》:“王氏世事张氏五斗米道。” 上章:道士替患病者向天帝上奏章。即把病人引咎自责、祈求保佑、以求愈病延年等内容写成奏章形式的黄表,由道士焚香陈读,与香火一起焚烧,说可以上达天庭。

〔3〕首过:道教用语,指道教徒自己交代罪过。

〔4〕由来:历来;向来。 异同得失:偏义复词,指违反常理的行为和过失。

〔5〕与郗家离婚:王献之原娶郗昙之女,名道茂,后离婚,原因不详。又选尚晋简文帝之女新安公主,生女王神爱,为安帝皇后。

【今译】

王献之病重,请道士向天帝上表祈求消灾除病,延长寿命,按例病人应当自陈罪过。道士问献之:“历来有甚么过失?”献之回答:“我不觉得有别的事情,只回忆起同郗家离婚的事。”

40.殷仲堪既为荆州 〔1〕 ,值水,俭食,常五碗盘 〔2〕 ,外无余肴 〔3〕 。饭粒脱落盘席间,辄拾以啖之。虽欲率物 〔4〕 ,亦缘其性真素 〔5〕 。每语子弟云:“勿以我受任方州 〔6〕 ,云我豁平昔时意 〔7〕 。今吾处之不易。贫者士之常,焉得登枝而捐其本?尔曹其存之 〔8〕 !”

【注释】

〔1〕殷仲堪(?—399):晋陈郡长平(今河南西华东北)人。殷仲文从兄。善清谈,与韩康伯齐名。孝武帝时授都督荆、益、宁三州军事、振威将军、荆州刺史,镇江陵。晋安帝时,王恭起兵诛王国宝,讨王愉,他都以军响应。后王恭被杀,他与桓玄相攻伐,兵败,为桓玄所杀。他在荆州,“纲目不举,而好行小惠”。又信天师道,俭于自奉而以大量财物奉神。见《晋书·殷仲堪传》。

〔2〕五碗盘:魏晋六朝流行于南方的一种成套食器。由一个圆形托盘和盛放其中的五只小碗组成。亦称“五盏盘”。一般形制都较小,用以盛菜,种类有限,量亦不多。

〔3〕肴:荤菜,指鱼、肉等菜肴。

〔4〕率物:做众人的榜样。

〔5〕真素:淳朴;自然。

〔6〕方州:大州。方,大。一说即指州郡。

〔7〕豁:舍弃。

〔8〕尔曹:犹言你们。 其:助词。表示祈使、期望的口气。

【今译】

殷仲堪任荆州刺史之后,正碰上水灾,食物不丰足,他吃饭常用五碗盘装少量菜肴,此外再没有别的荤菜了。吃饭时饭粒脱落在盘外席上,总是拾起来吃掉。虽然他这是要为众人做榜样,却也由于他生性比较淳朴。他常常告诫子弟们说:“不要以为我担任了大州刺史,就说我舍弃了往常的夙愿。现在我仍处在这种境界,并没有什么改变。清贫,原是士人的本分,怎么可以登上高枝而丢弃根本呢?你们要好好记住我说的道理!”

41.初,桓南郡、杨广共说殷荆州 〔1〕 ,宜夺殷觊南蛮以自树 〔2〕 。觊亦即晓其旨。尝因行散 〔3〕 ,率尔去下舍 〔4〕 ,便不复还,内外无预知者。意色萧然,远同鬭生之无愠 〔5〕 。时论以此多之。

【注释】

〔1〕桓南郡:桓玄(369—404),字敬道,小字灵宝。桓温子,袭父爵为南郡公。晋安帝时为江州刺史、都督荆州等八郡军事。元兴二年(403)率军东下,攻入建康,迫安帝禅位。建国号“楚”,年号“建始”,旋改“永始”。被刘裕起兵击败,斩于建康。 杨广(?—399):字德度,东晋弘农华阴(今属陕西)人。历官淮南太守、南蛮校尉,宜都、建平太守,征虏将军。安帝隆安三年,与弟佺期俱为桓玄攻杀。说(shuì税):劝说,用言语打动。 殷荆州:殷仲堪,见前则注〔1〕。

〔2〕殷觊(jì计):《晋书》作殷 (yǐ以),字伯通,一作伯道,晋陈郡长平(今河南西华东北)人。殷仲文兄。通达有才气,与从弟殷仲堪俱知名。孝武帝太元中由中书侍郎出为南蛮校尉,有政绩。王恭兴兵诛王国宝,仲堪邀他响应,他固辞不从。托疾离职,竟以忧死。 南蛮:指南蛮校尉。校尉是汉代军职,略次于将军。东汉以后,管领少数民族地区的长官亦有称校尉者。南蛮,古称南方少数民族。

〔3〕行散:魏晋人喜服五石散,因药性猛烈,服后需缓步调适宣导,称“行散”。

〔4〕率尔:随意;随便。 去:离开。 下舍:官员在衙署附近的宅舍。

〔5〕鬭生:指春秋时鬭穀於菟(dòugòuwūtú豆构乌徒):字子文,楚成王时为令尹。忠心为国,家无余财。三为令尹而无喜色,三去职而无忧色。孔子称他为“忠”。见《论语·公冶长》。 愠:埋怨,发怒。

【今译】

先前,南郡公桓玄和杨广一起游说荆州刺史殷仲堪,劝他夺取殷觊的南蛮校尉官职和所辖地区,以壮大自己的力量。殷觊也随即了解了他们的意图。一次,趁着服用五石散后出去行散的时候,随便地离开了自己的住宅,就再也没有回来。里里外外没有人预先知道他这一举动的。他一直安详潇洒,如果同遥远的古人相比,就像楚国令尹鬭穀於菟先生那样离开官位而一无怨怒。当时的舆论也因此而赞扬他。

42.王仆射在江州 〔1〕 ,为殷、桓所逐 〔2〕 ,奔窜豫章 〔3〕 ,存亡未测。王绥在都 〔4〕 ,既忧戚在貌,居处饭食,每事有降 〔5〕 。时人谓为“试守孝子” 〔6〕

【注释】

〔1〕王仆射:王愉(?—404),字茂和,晋太原晋阳(今山西太原)人。王坦之次子。任辅国将军、江州刺史,都督豫州四郡。安帝隆安二年(398),桓玄、殷仲堪起兵,他仓惶逃往临川,为桓玄所获。桓玄专权,征他为尚书仆射。刘裕攻破桓玄,他谋反裕,事泄被杀。

〔2〕殷、桓:殷仲堪,见本篇40注〔1〕。桓玄,见前则注〔1〕。

〔3〕豫章:郡名,治所在今江西南昌。

〔4〕王绥(?—404):字彦猷,王愉子。少有美称。桓玄为太尉,他以桓氏甥任右长史。玄称帝,他任尚书令。刘裕攻破桓玄,他任荆州刺史。与父共谋反裕,被杀。

〔5〕降:抑制。

〔6〕“试守孝子”:犹言见习孝子。试守,本为始于秦汉的官员任命办法,在正式任某官之前,先试任该职。

【今译】

仆射王愉在江州刺史任上时,被殷仲堪、桓玄所驱逐,仓皇逃亡到豫章郡,生死莫测。他的儿子王绥在京都得此消息,既是愁容满面,又在起居饮食等各方面都自我抑制。当时人把王愉叫作“见习孝子”。

43.桓南郡既破殷荆州 〔1〕 ,收殷将佐十许人,咨议罗企生亦在焉 〔2〕 。桓素待企生厚,将有所戮,先遣人语云:“若谢我,当释罪。”企生答曰:“为殷荆州吏,今荆州奔亡,存亡未判,我何颜谢桓公?”既出市 〔3〕 ,桓又遣人问所欲言,答曰:“昔晋文王杀嵇康 〔4〕 ,而嵇绍为晋忠臣 〔5〕 。从公乞一弟以养老母。”桓亦如言宥之。桓先曾以一羔裘与企生母胡,胡时在豫章,企生问至 〔6〕 ,即日焚裘。

【注释】

〔1〕桓南郡:桓玄,见本篇41注〔1〕。 殷荆州:殷仲堪,见本篇40注〔1〕。 按:淝水之战(383)后,谢安被迫离开朝廷,不久死(385)。晋孝武帝同母弟会稽王司马道子为相,掌大权。孝武帝以王恭为南兖州刺史,又以殷仲堪为荆州刺史,想以方镇力量牵制朝中权臣。孝武帝死(396),安帝即位。安帝痴而无能,大权仍在司马道子手中,道子又重用主张削弱方镇的王国宝。隆安元年(397),王恭从京口起兵,以诛王国宝为由。殷仲堪也在荆州起兵响应。司马道子杀王国宝,请王恭退兵。隆安二年(398),王恭再次起兵,荆州刺史殷仲堪、雍州刺史杨佺期、广州刺史桓玄起兵响应,沿江东下。后王恭部将刘牢之倒戈杀王恭,殷仲堪、桓玄等仓惶退兵至浔阳(今江西九江),共推桓玄为盟主。晋朝廷离间杨佺期、殷仲堪与桓玄关系,加桓玄都督荆州四郡。桓玄攻江陵(399),殷仲堪、杨佺期均败死。

〔2〕咨议:官名。晋以后诸王府设咨议参军,备咨询谋议。省称“咨议”。 罗企生:字宗伯,晋豫章(今江西南昌)人。殷仲堪镇江陵时为功曹,迁武陵太守。仲堪兵败,企生不屈而死,年三十七。

〔3〕市:指杀人刑场。

〔4〕晋文王:司马昭,见本篇15注〔1〕。 嵇康:见本篇16注〔2〕。

〔5〕嵇绍(253—304):字延祖,嵇康长子。康被杀时,绍十岁。晋武帝时经山涛推荐,征为秘书丞。官至侍中。敢直谏不阿权贵。八王之乱时,随晋惠帝与成都王司马颖战,侍卫皆败散,惟有他以身护惠帝,被乱箭射死,血溅帝衣。

〔6〕问:音问;消息。这里特指凶讯。

【今译】

南郡公桓玄打败荆州刺史殷仲堪之后,收捕了殷的将官僚属十多人,咨议参军罗企生也在其中。桓玄一向厚待罗企生,当他要杀一些人的时候,先派人去对罗说:“你如果向我认错道歉,我一定开脱你的罪责。”罗企生回答说:“我做了殷荆州的官,现在他逃亡出去,生死未卜,我有什么脸面去向桓公赔礼谢罪呢?”等到已经绑赴刑场的时候,桓玄又派人去问罗企生还有什么话要说的,罗说:“从前晋文王杀了嵇康,但他的儿子嵇绍却成了晋朝的忠臣。我想向桓公请求留一个弟弟来奉养老母。”桓玄也按罗企生的请求赦免了他的弟弟。桓玄以前曾经送给企生的母亲胡氏一件羔羊皮袄,胡氏当时在豫章郡,当罗企生被杀害的凶讯一传到,胡氏当天就烧掉那件羔羊皮袄。

44.王恭从会稽还 〔1〕 ,王大看之 〔2〕 。见其坐六尺簟 〔3〕 ,因语恭:“卿东来 〔4〕 ,故应有此物,可以一领及我。”恭无言。大去后,即举所坐者送之。既无余席,便坐荐上 〔5〕 。后大闻之甚惊,曰:“吾本谓卿多,故求耳。”对曰:“丈人不悉恭,恭作人无长物 〔6〕 。”

【注释】

〔1〕王恭(?—398):字孝伯,晋太原晋阳(今山西太原)人。孝武帝王皇后兄,安帝舅父。孝武帝时出为前将军、青兖二州刺史,假节,镇京口。后与殷仲堪、桓玄等起兵,兵败被杀。参见前则注〔1〕。 会(kuài快)稽:郡名。治所在山阴(今浙江绍兴)。

〔2〕王大:王忱(?—392):字元达,小字佛大,晋太原晋阳人。王坦之第四子。与王恭、王珣均享誉一时。孝武帝太元中为荆州刺史、建武将军。性嗜酒,或连月长醉。

〔3〕簟(diàn垫):竹席。

〔4〕卿:六朝语,尊称卑,平辈而亲昵的,可称“卿”。王忱与王恭同族,但王忱高于恭一辈,故以“卿”称恭,而下文恭以“丈人”尊称忱。

〔5〕荐:草垫子。

〔6〕长(zhàng丈)物:多余的东西。

【今译】

王恭从会稽回建康,王大来看望他。看到他坐着一领六尺的竹席,就对王恭说:“你从东边回来,自然会有这样的东西,可以拿一领给我。”王恭默不作声。王大离去之后,王恭就拿自己所坐的那领送给王大。他没有多余的竹席,就坐在草垫子上。后来王大听说此事,大为惊讶,对王恭说:“我本以为你有多余的,所以才向你要啊。”王恭回答:“阿叔您不了解我,我王恭为人处事,从没有多余的东西。”

45.吴郡陈遗 〔1〕 ,家至孝,母好食铛底焦饭 〔2〕 。遗作郡主簿 〔3〕 ,恒装一囊,每煮食,辄贮录焦饭 〔4〕 ,归以遗母 〔5〕 。后值孙恩贼出吴郡 〔6〕 ,袁府君即日便征 〔7〕 。遗已聚敛得数斗焦饭,未展归家,遂带以从军。战于沪渎 〔8〕 ,败。军人溃散,逃走山泽,皆多饥死,遗独以焦饭得活。时人以为纯孝之报也。

【注释】

〔1〕吴郡:郡名,治所在今江苏苏州。 陈遗:刘注:“未详。”《南史·孝义传上》有陈遗,东晋末吴郡人,少为郡吏,卒于南朝宋初。

〔2〕铛(chēng撑):平底锅。

〔3〕主簿:官名。主管簿籍。

〔4〕贮录:储藏。

〔5〕遗(wèi胃):送给。

〔6〕孙恩(?—402):字灵秀,晋末琅邪(今山东临沂北)人。世奉五斗米道。安帝隆安二年(398),其孙泰聚众起事被诛,恩遂领其众,自号征东将军,以东南沿海岛屿为依托,往来攻打会稽、京口、建康诸郡,东晋朝廷全力防守。后为刘裕所败,投水死。

〔7〕袁府君:袁山松,晋陈郡阳夏(今河南太康)人。尝著《后汉书》百篇。任吴郡太守,孙恩起事,他守沪渎,城陷,死。府君,对太守的称呼。

〔8〕沪渎:水名。在今上海市东北,即吴淞江下游一段,简称“沪”。

【今译】

吴郡陈遗,性行孝顺。他母亲爱吃锅底焦饭,陈遗任郡主簿,经常带着一个布袋,每次烧饭,就把焦饭贮藏在袋子里,回家时送给母亲。后来碰上孙恩在吴郡叛乱,太守袁山松当天就出兵讨伐。陈遗已经收集到的几斗焦饭,来不及送回家,就带着从军出发了。在沪渎作战,官军打败了。士卒溃散,逃到山林水泽,大部分都饿死了。只有陈遗靠带着的焦饭得以活了下来。当时人都认为这是他大孝所致的好报。

46.孔仆射为孝武侍中 〔1〕 ,豫蒙眷接 〔2〕 。烈宗山陵 〔3〕 ,孔时为太常 〔4〕 ,形素羸瘦 〔5〕 ,著重服 〔6〕 ,竟日涕泗流涟,见者以为真孝子。

【注释】

〔1〕孔仆射:孔安国(?—428),晋会稽山阴(今浙江绍兴)人。孝武帝时任侍中、太常。安帝时历任会稽内史、领军将军,尚书左、右仆射。 侍中:官名。魏晋间通常设专职者四人,备切问近对,拾遗补缺,预闻朝政,为皇帝左右亲信贵职。

〔2〕眷接:垂爱;厚待。

〔3〕烈宗:晋孝武帝司马曜的庙号。 山陵:这里是皇帝死亡的婉辞。

〔4〕太常:官名。位为列卿,掌礼乐郊庙等礼仪事宜。

〔5〕羸(léi雷)瘦:瘦弱。

〔6〕重服:穿重丧(父或母去世)的孝服。

【今译】

仆射孔安国是晋孝武帝的侍中,蒙受过优厚的宠遇。烈宗皇帝驾崩,孔安国当时任太常卿,他身体素来瘦弱,穿了重孝服,整天满脸眼泪鼻涕,看见他的人都以为他是真孝子。

47.吴道助、附子兄弟居在丹阳郡后 〔1〕 ,遭母童夫人艰 〔2〕 ,朝夕哭临 〔3〕 ,及思至 〔4〕 宾客吊省 〔5〕 ,号踊哀绝,路人为之落泪。韩康伯时为丹阳尹 〔6〕 ,母殷在郡,每闻二吴之哭,辄为悽恻。语康伯曰:“汝若为选官 〔7〕 ,当好料理此人 〔8〕 。”康伯亦甚相知。韩后果为吏部尚书 〔9〕 。大吴不免哀制 〔10〕 ,小吴遂大贵达。

【注释】

〔1〕吴道助:吴坦之,字处靖,小字道助,晋濮阳鄄城(今属山东)人。仕西中郎将袁真功曹,因母丧去官,哀泣而死。 附子:吴隐之,字处默,小字附子。坦之之弟。历任晋陵太守、广州刺史等职,以清廉著称。 丹阳:郡名,治所在今江苏南京东南。 郡后:指郡守府舍之后。

〔2〕遭艰:遭逢父母丧事。亦称“丁艰”、“丁忧”。

〔3〕哭临:举行仪式痛哭哀悼去世的父母。

〔4〕思至:通“缌绖”,指穿孝服守孝。

〔5〕吊省(xǐng醒):哀悼死者,看望家属。

〔6〕韩康伯:见本篇38注〔3〕。

〔7〕选官:负责选举之官。

〔8〕料理:安排,引申为照顾。

〔9〕吏部尚书:吏部的首长。吏部,主管官吏任免、铨叙、考绩、升降等。

〔10〕不免哀制:不胜服中的哀伤,指因守服而死。哀制,服中。

【今译】

吴坦之、隐之弟兄俩,住在丹阳郡太守府宅之后。他们遭到母亲童夫人的丧事,早晚举行仪式痛哭哀悼母亲,至守孝时,宾客来祭吊慰问,他们更是哭叫跳脚,哀痛欲绝,路过的人听了也为之感动落泪。韩康伯当时任丹阳尹,他母亲殷夫人也在郡中,每当听到吴氏弟兄的哀哭,总是也为之哀伤。她对康伯说:“你如果做了职司选举的官,应当好好安排这弟兄俩。”韩康伯也很了解吴氏兄弟。康伯后来果真做了吏部尚书。这时哥哥吴坦之守丧尽礼,已因哀痛而死,弟弟吴隐之终于显贵发达了。 Z+F+p+sGNBTrBM5lqoPP+nzhckrIhdfcYBNS5mEvm6u4qyV/hOACVsJJ9t+Hwq/m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