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里仁第四

4.1 子曰:“里仁为美 〔1〕 ,择不处仁 〔2〕 ,焉得知 〔3〕 ?”

【注释】

〔1〕里:此作动词用,居住。

〔2〕不处仁:不与仁相处。

〔3〕焉:怎么。知:同“智”,明智、聪明。

【译文】

孔子说:“与仁相处是完美的,不选择与仁相处,怎么能明智呢?”

【段意】

与仁相处能经常受到仁的熏陶,因此,对于着意修身的人来说,选择与仁相处是明智的。仁是孔子思想中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据统计,“仁”在《论语》中出现了一百多次。孔子认为,仁是个人道德修养的最高境界。然而,孔子从未对仁下过一个准确的定义,他对不同的人所解释的仁,往往根据谈话者的具体情况而有所不同。所以,要把握孔子所说仁的完整涵义,必须从整体上来体会。

4.2 子曰:“不仁者不可以久处约 〔1〕 ,不可以长处乐。仁者安仁,知者利仁。”

【注释】

〔1〕约:指受约束的困窘境地。

【译文】

孔子说:“不仁的人不能长久处于困窘,不能长久处于安乐。仁者安于仁,明智者利用仁。”

【段意】

此章是说,唯有仁者能安贫乐道。

4.3 子曰:“唯仁者能好人、能恶人。”

【译文】

孔子说:“只有仁者有能力喜好人、有能力憎恶人。”

【段意】

孔子认为,仁是区分善恶的准则,所以只有仁者之好恶才能当于理。

4.4 子曰:“苟志于仁矣,无恶也。”

【译文】

孔子说:“如果有志于仁,就不会有恶行了。”

【段意】

这一章是说,要修养德行,首先须从立志开始。

4.5 子曰:“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 〔1〕 ,不处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君子去仁,恶乎成名 〔2〕 ?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 〔3〕 ,造次必于是 〔4〕 ,颠沛必于是。”

【注释】

〔1〕其道:此指正当的手段。得之:达到“所欲”或“所恶”的目的。

〔2〕恶(wū污):哪儿。

〔3〕终食之间:吃完一顿饭的时间,比喻时间短促。

〔4〕造次:仓促、匆忙。

【译文】

孔子说:“富有和显贵是人们所想望的,不通过正当途径达到目的,就不承受;贫困和微贱是人们所嫌恶的,不通过正当途径达到目的,就不抛弃。君子抛弃了仁,怎么成就名声呢?君子任何时候都不违背仁,匆忙时必定如此,颠沛时必定如此。”

【段意】

这一章是说,君子在任何情况下都不能违背仁。

4.6 子曰:“我未见好仁者、恶不仁者。好仁者,无以尚之 〔1〕 ;恶不仁者,其为仁矣,不使不仁者加乎其身。有能一日用其力于仁矣乎?我未见力不足者。盖有之矣 〔2〕 ,我未之见也。”

【注释】

〔1〕尚:通“上”,超过。

〔2〕盖:大概。

【译文】

孔子说:“我未曾见到喜好仁的人、憎恶不仁的人。喜好仁的人,是无以复加了;憎恶不仁的人,他要是去行仁,是不让不仁的东西临加在自己的身上。有能一天致力于仁的吗?我未曾见到力量不足的。大概是有的,我未曾见到。”

【段意】

孔子感慨当时仁德的不行,勉励人们要尽力行仁。同样是行仁,其实有两种不同的态度。憎恶不仁当然比行恶要好,但这只是一种消极的态度,必须再提高一步。

4.7 子曰:“人之过也,各于其党 〔1〕 。观过,斯知仁矣。”

【注释】

〔1〕党:类别。

【译文】

孔子说:“人们的过错,各属于一定的类别。观察过错,就知道仁不仁了。”

【段意】

这一章是说,可以从过错上来观察人。

4.8 子曰:“朝闻道,夕死可矣。”

【译文】

孔子说:“早上闻知大道,晚上死去都行。”

【段意】

此章是说,求道要有迫切之心。

4.9 子曰:“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

【译文】

孔子说:“士人有志于道却以粗衣糙食为耻的,不足以与之相谋。”

【段意】

在孔子所处的时代,有志于儒家所说的大道不一定能得到高官厚禄,所以孔子认为,鄙视贫困生活的人不足以与之谋道。类似的意思,孔子曾多次提及。

4.10 子曰:“君子之于天下也,无适也 〔1〕 ,无莫也 〔2〕 ,义之与比 〔3〕 。”

【注释】

〔1〕适(dí嫡):许可。

〔2〕莫:不可。

〔3〕比(bì必):靠近、依从。

【译文】

孔子说:“君子对于天下的事情,没有什么一定可以或不可以的成见,只依从义来行事。”

【段意】

义是孔学中仅次于仁的道德观念,综观《论语》中的论述,义与仁是相为表里的。在这一章中,孔子认为,人的行为必须以义来规范。

4.11 子曰:“君子怀德,小人怀土;君子怀刑,小人怀惠。”

【译文】

孔子说:“君子关注德行,小人关注田宅;君子关注刑法,小人关注恩惠。”

【段意】

此章是说君子、小人的区别。

4.12 子曰:“放于利而行 〔1〕 ,多怨。”

【注释】

〔1〕放(fǎng仿):通“仿”,依据、遵循。

【译文】

孔子说:“依循利来行事,多招怨恨。”

【段意】

在本书的《子罕》篇中曾提及,孔子很少谈论利。本章就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孔子不言利的原因。

4.13 子曰:“能以礼让为国乎?何有 〔1〕 !不能以礼让为国,如礼何?”

【注释】

〔1〕何有:“何难之有”的省略,意为有什么困难呢。

【译文】

孔子说:“能以礼让来治国吗?这有什么困难呢!不能以礼让来治国,礼用来干什么呢?”

【段意】

孔子认为,礼不是空洞的条文和仪式,必须在实际中发挥作用,尤其是在治国这样的大事情上。

4.14 子曰:“不患无位,患所以立 〔1〕 。不患莫己知 〔2〕 ,求为可知也。”

【注释】

〔1〕立:通“位”。所以位,指能够任职的才能。

〔2〕己知:“知己”的倒装,即了解自己。

【译文】

孔子说:“不担心没有职位,担心用以任职的才学。不担心没有人了解自己,谋求能为他人所了解。”

【段意】

此章认为,遇到问题应首先省察自身。

4.15 子曰:“参乎!吾道一以贯之。”曾子曰:“唯 〔1〕 。”

子出,门人问曰 〔2〕 :“何谓也?”曾子曰:“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

【注释】

〔1〕唯:表示同意的答辞。朱熹《集注》云:“唯者,应之速而无疑者也。”

〔2〕门人:孔子的弟子。也有人认为,这里的“门人”是指曾参的门弟子。

【译文】

孔子说:“参啊,我的主张是用一个东西贯穿着的。”曾子说:“是的。”

孔子出去后,门徒们问道:“是什么意思呢?”曾子说:“夫子的主张,只是忠、恕罢了。”

【段意】

据孔子自己的解释,恕就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本书《卫灵公》篇),偏重于对己;忠是偏重于对人的态度,归根结底,两者都是仁的体现。

4.16 子曰:“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译文】

孔子说:“君子只知晓义,小人只知晓利。”

【段意】

孔子曾在不同的场合下谈论过君子和小人的分别,本章可以说是这种区别的根本点。

4.17 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译文】

孔子说:“见到有德行的想向他看齐,见到没有德行的就内心自我省察。”

【段意】

孔子非常强调修养中的个体主动性,这种主动性基于历史的责任感和对个人人格完善的追求。

4.18 子曰:“事父母几谏 〔1〕 ,见志不从,又敬不违,劳而不怨 〔2〕 。”

【注释】

〔1〕几(jī机):轻微、婉转。

〔2〕劳:心中操劳、忧虑。

【译文】

孔子说:“事奉父母要婉转地劝谏,见到他们的意向是不听从,仍然恭敬而不违背,虽然忧虑但不怨恨。”

【段意】

此章是说子女应该怎样劝谏自己的父母。这一章和以下的三章都是说孝的具体表现。

4.19 子曰:“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 〔1〕 。”

【注释】

〔1〕方:定规。一说是指一定的去处,亦通。

【译文】

孔子说:“父母在世不出远门,出游必须有定规。”

【段意】

此章的基本意思是要子女体恤父母的爱心。

4.20 子曰:“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

【译文】

孔子说:“三年不改变父亲的准则,可以说是孝了。”

【段意】

此章与《学而》篇父在观其志章重出。

4.21 子曰:“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 〔1〕 ,一则以喜,一则以惧。”

【注释】

〔1〕知:记住。

【译文】

孔子说:“父母的年岁不能不记住,一则是因此喜悦,一则是因此担心。”

【段意】

既喜悦又担心,准确地描绘了子女的心情。因为担心,所以应该在父母的有生之年更加尽心孝顺,这就是孔子这段话的言外之意。

4.22 子曰:“古者言之不出,耻躬之不逮也 〔1〕 。”

【注释】

〔1〕躬:自身。逮:及、做到。

【译文】

孔子说:“古时候言语不随便出口,是耻于自身的行为做不到。”

【段意】

孔子经常感叹“今不如昔”,多数场合是感慨古时候许多好的德行已经泯灭。孔子在人的行为上,非常强调谨慎,就言行关系来说,两者不一是违背仁和信的。

4.23 子曰:“以约失之者鲜矣 〔1〕 。”

【注释】

〔1〕约:节制、约束。一说指生活俭约。

【译文】

孔子说:“因为节制约束自己而失误的人是很少的。”

【段意】

此章是说,减少失误的重要途径是加强自律。

4.24 子曰:“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 〔1〕 。”

【注释】

〔1〕讷(nè纳):迟钝,此指言语谨慎。

【译文】

孔子说:“君子要言语谨慎、行动敏捷。”

【段意】

这一章的意思与前一章相同。

4.25 子曰:“德不孤,必有邻 〔1〕 。”

【注释】

〔1〕邻:邻居,转义为伙伴。

【译文】

孔子说:“有德行的人并不孤单,必定会有伙伴。”

【段意】

这一章是勉励人们修饬德行。

4.26 子游曰:“事君数 〔1〕 ,斯辱矣;朋友数,斯疏矣。”

【注释】

〔1〕数(sù速):通“速”,此指性急。一说是屡次烦扰的意思。

【译文】

子游说:“事奉君主过于性急会招致耻辱,结交友人过于性急会遭到疏远。”

【段意】

子游在这一章中特别强调与人相处不能性急。 u6wgAgl7YuBWQ5GjyCdyzNcfnWtLZlxdu12cDAw3JE3a7tlTXVjYKwndHRe7zWMV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