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学而第一

1.1 子曰 〔1〕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2〕 ?有朋自远方来 〔3〕 ,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 〔4〕 ,不亦君子乎 〔5〕 ?”

【注释】

〔1〕子:古代对有学问、有道德男子的尊称,在本书中是指孔子。时:用以修饰“习”的副词,指一定或适当的时候。习:练习、温习。

〔2〕说(yuè月):通“悦”,高兴,快乐。

〔3〕朋:具有共同见解的人。有人认为,这里的“朋”是指弟子。自远方来:朱熹《论语集注》(以下简称《集注》)说:“自远方来,则近者可知。”形容自己学说的影响广泛。

〔4〕愠(yùn韵):怨恨,发怒。

〔5〕君子:此指有道德、有修养的人。

【译文】

孔子说:“学了能按时温习,不也很快乐吗?有共同见解的人从远方来,不也很快乐吗?不为他人所理解而不怨恨,不也是君子吗?”

【段意】

此章从学习的角度阐述了君子的要求。这一章的三句话,由于缺失语境,很不容易确切解释,前人对此另有一解,谓“学而时习之”是指其学为时人所习,故而快乐;因而有人从远方来谈道就非常高兴,反之,不为人所知亦不怨恨。可备一说。

1.2 有子曰 〔1〕 :“其为人也孝弟 〔2〕 ,而好犯上者 〔3〕 ,鲜矣 〔4〕 ;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君子务本 〔5〕 ,本立而道生 〔6〕 。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 〔7〕 !”

【注释】

〔1〕有子:鲁国人,名若,孔子的弟子。他的面貌很像孔子,所以孔子死后,孔门弟子一度“相与共立为师,师之如夫子时也”。在《论语》中,对孔子的弟子一般都称字,唯独对有若和曾参特称为“子”,因此有人认为《论语》可能是他们两人的弟子所编集的。

〔2〕其:语助词,表示虚拟或猜度。弟(tì替):同“悌”,敬爱兄长。

〔3〕好(hào耗):喜好。

〔4〕鲜(xiǎn显):少。

〔5〕务:致力于。本:根本、基础。

〔6〕道:事物的基本道理。

〔7〕为:实行、做。与:同“欤”,感叹词。

【译文】

有子说:“为人孝顺悌爱而喜好冒犯在上者的,很少见;不喜好冒犯在上者而喜好作乱的人,还从未有过。君子致力于根本,根本确立了,事物的基本道理就形成了。孝顺悌爱大概是实行仁的根本要点吧!”

【段意】

孔子曾教导有子,道德修养要从根本上着手。

1.3 子曰:“巧言令色 〔1〕 ,鲜矣仁 〔2〕 !”

【注释】

〔1〕巧言:花言巧语。令色:修饰仪表。

〔2〕鲜矣仁:朱熹《集注》云:“专言鲜,则绝无可知,学者所当深戒也。”

【译文】

孔子说:“花言巧语、仪容伪善,几乎就不具备仁了。”

【段意】

孔子认为,仁主要是内在的道德,外在表现是末节。花言巧语、仪容伪善都是为了取悦于他人而做的行为,所以几乎无仁德可言。

1.4 曾子曰 〔1〕 :“吾日三省吾身 〔2〕 :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 〔3〕 ?传不习乎 〔4〕 ?”

【注释】

〔1〕曾子:鲁国人,名参(shēn身),字子舆,孔子的弟子。

〔2〕吾:人称代词,我。日:每天。三:古人常以三、九来表示多的意思。此处正好列举了三件事,与“三省”巧合,不可因此释为“三次”或“三件事”。省(xǐng醒):省察,检查自己的思想行为。

〔3〕友:具有共同志向的人。

〔4〕传(chuán船):此指传授他人的学业。

【译文】

曾子说:“我每天多次省察自身:替他人谋事是否忠诚?与朋友交往是否守信?传授他人的学业是否熟习了?”

【段意】

曾子认为,修身必须事事谨慎、天天自省。朱熹《集注》说:“曾子以此三者日省其身,有则改之,无则加勉,其自治诚切如此,可谓得为学之本矣。”

1.5 子曰:“道千乘之国 〔1〕 ,敬事而信 〔2〕 ,节用而爱人 〔3〕 ,使民以时 〔4〕 。”

【注释】

〔1〕道:治理。千乘(shèng剩)之国:具有千乘兵车的国家。春秋时代以兵车的数量来计算国家的实力,所谓“千乘之国”,指能动员千乘战车、千乘防御用车的国家,即拥有十万军队、八千匹战马和十万户居民。这在当时属于中等水平的诸侯国。

〔2〕敬:严肃慎重。

〔3〕人:指士大夫以上的统治阶层。

〔4〕使民以时:春、夏、秋三个季节不妨碍百姓从事农业生产,只在冬季征调劳动力。

【译文】

孔子说:“治理具有千乘兵车的国家,谨慎处事而守信,节约用度而爱护他人,按时令来役使民众。”

【段意】

此章是孔子论治国的大纲。

1.6 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弟 〔1〕 ,谨而信,汎爱众而亲仁 〔2〕 。行有余力 〔3〕 ,则以学文 〔4〕 。”

【注释】

〔1〕弟子:此指年纪幼小的人。

〔2〕汎:同“泛”,广泛。

〔3〕行:指做到以上这些事。

〔4〕文:朱熹《集注》取郑玄的说法,认为此处的“文”是指古代贵族必修的礼(礼仪)、乐(音乐)、射(射箭)、御(驾车)、书(书法)、数(算术)六项技艺。

【译文】

孔子说:“后辈小子在家孝顺、出外悌爱,谨慎而守信,泛爱众人而亲近仁者。做到这些还有余力,就用来学习技艺。”

【段意】

此章说,学习以修身、实践为本,艺文的修习是次要的。

1.7 子夏曰 〔1〕 :“贤贤易色 〔2〕 ,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 〔3〕 ,与朋友交言而有信 〔4〕 。虽曰未学,吾必谓之学矣。”

【注释】

〔1〕子夏:卫国人,姓卜,名商,子夏是他的字。孔子的弟子,孔门高材生,擅文学。

〔2〕贤贤:敬重德行。前一个“贤”作动词用。易色:轻视容貌。

〔3〕致:献出。

〔4〕交:交往。

【译文】

子夏说:“敬重德行而不看重容貌,事奉父母能竭尽其力,事奉君主能献出自己的生命,与朋友交往言而有信。即使自称未曾学习,我必定说他学了。”

【段意】

学习的根本目的是完善品德,如果达到了要求,就等于是学了。

1.8 子曰:“君子不重则不威,学则不固。主忠信 〔1〕 ,无友不如己者 〔2〕 ,过则勿惮改 〔3〕 。”

【注释】

〔1〕主:为主。郑玄《论语注》释为亲近,亦通。

〔2〕无:通“毋”,不要。友:此作动词用,结交。

〔3〕过:过错。惮:害怕。

【译文】

孔子说:“君子不庄重就不威严,所学就不稳固。以忠诚守信为主,不要与不如自己的人交往,有了过错就不要怕改正。”

【段意】

此章是讲君子自我修养的功夫。

1.9 曾子曰:“慎终追远 〔1〕 ,民德归厚矣。”

【注释】

〔1〕慎终:慎重处理父母的丧事。追远:刘宝楠《正义》云:“言凡父祖已殁,虽久远,当时追祭之也。”下文既谓“民德归厚矣”,显见以上是指统治者的行为,《左传·成公十三年》云:“国之大事,在祀与戎。”

【译文】

曾子说:“谨慎送终、追念远祖,民众的德行就归于淳厚了。”

【段意】

此章是说统治者应如何以自己的行为来影响民众的道德。

1.10 子禽问于子贡曰 〔1〕 :“夫子至于是邦也 〔2〕 ,必闻其政,求之与,抑与之与 〔3〕 ?”子贡曰:“夫子温、良、恭、俭、让以得之。夫子之求之也,其诸异乎人之求之与 〔4〕 。”

【注释】

〔1〕子禽:姓陈,名亢(káng抗)。郑玄《论语注》说他是孔子的学生,但从本书《子张》篇的最后一章来看似乎又不像,故而朱熹《集注》怀疑他是子贡的学生。子贡:卫国人,姓端木,名赐,子贡是他的字。孔子的弟子,擅言语。

〔2〕夫子:当时对曾经当过大夫的人的敬称,后来也用来称呼长者。邦:指国家。

〔3〕抑:或者、还是。

〔4〕其诸:表示或然的语气词。

【译文】

子禽问子贡说:“夫子来到一个国家,必定知悉它的政务,是特意去打听的呢,还是人家告诉他的呢?”子贡说:“夫子凭藉温顺、和善、恭敬、节制、谦逊而得知的。即使夫子特意去打听,恐怕也不同于别人的打听吧。”

【段意】

此章主要说孔子德行的感召力。

1.11 子曰:“父在,观其志 〔1〕 ;父没,观其行 〔2〕 。三年无改于父之道 〔3〕 ,可谓孝矣。”

【注释】

〔1〕观其志:观察父亲的志向。意思是说,父亲在世时,当儿子的不能自专,应该顺从父亲的志向。

〔2〕观其行:观察父亲的行为。意思是说,父亲去世后,应该遵循父亲生前的行为。

〔3〕三年:古人以三年子女为父母的服丧期,所以此处的“三年”当指实数。

【译文】

孔子说:“父亲在世,观察他的志向;父亲去世,观察他的行为。三年不改变父亲的准则,可以说是孝了。”

【段意】

此章说孝的行为。儒家认为,孝包括抚养父母,但主要不在于生活方面,而在于感情上的抚慰。父母最感欣慰的莫过于子女有所作为,因此,遵循父亲的训诫也是孝的一种具体表现。其次,在传统社会中,老年人的经验很有价值,一般情况下不可轻易否定,从这个意义上说,孝又是保持传统延续的手段。至于“父之道”是否一定不能改变,朱熹《集注》引尹氏说云:“如其道,虽终身无改可也;如其非道,何待三年。然则三年无改者,孝子之心有所不忍故也。”

1.12 有子曰:“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 〔1〕 ,斯为美 〔2〕 。小大由之 〔3〕 ,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礼节之亦不可行也。”

【注释】

〔1〕先王:前代君王。

〔2〕斯:此。

〔3〕由:遵循。

【译文】

有子说:“礼的作用,和谐为重。先王的准则,以此为美。大小事情都遵循它,有的地方不照办,是因为知道和谐虽然是和谐了,但如果不用礼来节制也是行不通的。”

【段意】

有子认为,和是礼的最高境界,但必须是用礼来加以节制的和。

1.13 有子曰:“信近于义,言可复也 〔1〕 。恭近于礼,远耻辱也。因不失其亲 〔2〕 ,亦可宗也 〔3〕 。”

【注释】

〔1〕复:复核、检验。

〔2〕因:依藉。失:失去、离开。

〔3〕宗:效法。

【译文】

有子说:“守信接近义,是说的话经得起检验的缘故。恭敬接近礼,是远离耻辱的缘故。所依藉的不离开自己的亲人,也是能效法的。”

【段意】

此章的意思是说,道德修养可以从相近的小事上做起。

1.14 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 〔1〕 ,可谓好学也已。”

【注释】

〔1〕就:请求。有道:朱熹《集注》云:“凡言道者,皆谓事物当然之理,人所共由者也。”

【译文】

孔子说:“君子饮食不要求饱,居住不要求舒适,敏捷处事而谨慎言语,请求有道者匡正,可以说是好学了。”

【段意】

此章是说好学者的行为。

1.15 子贡曰:“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何如?”子曰:“可也,未若贫而乐 〔1〕 ,富而好礼者也。”

子贡曰:“《诗》云‘如切如磋,如琢如磨’ 〔2〕 ,其斯之谓与!”子曰:“赐也,始可与言《诗》已矣,告诸往而知来者 〔3〕 。”

【注释】

〔1〕未若:不如、及不上。贫而乐:《史记·仲尼弟子列传》引此句作“贫而乐道”,与下文“富而好礼”对举,当系古本,但此处不加“道”字亦通。

〔2〕《诗》云:此处引文出《诗·卫风·淇奥》。切、磋、琢、磨是加工玉器的不同工序,《尔雅·释器》则说是指加工骨角、象牙、玉、石不同质料的工艺。

〔3〕诸:之于。往:过去,此指已知的东西。知来:此指推及其他的东西,即本书《述而》篇中所要求的“举一隅而以三隅反”。

【译文】

子贡说:“贫困而不谄媚,富有而不傲慢,怎么样?”孔子说:“可以啊,但不如贫困而快乐,富有而喜好礼。”

子贡说:“《诗·卫风·淇奥》说‘切割锉削,琢磨打光’,就是这个意思吧!”孔子说:“赐啊,可以开始和你谈《诗》了,告诉你道理就能知道其他的东西了。”

【段意】

孔子教导子贡,修养不仅是行善,更主要的是乐道。子贡由此悟到了学习要不断深化的道理。

1.16 子曰:“不患人之不己知 〔1〕 ,患不知人也。”

【注释】

〔1〕己知:不了解自己。

【译文】

孔子说:“不担心别人不了解我,担心我不了解别人。”

【段意】

此章告诉人们,遇到问题首先应寻求自身的原因。 Q+VIh1r2icN7UCxXTOyWWak0xdggx5obeppOBrch/e6++rLJNbbj/3i2STX6HeE+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