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三节
边缘型人格障碍
——悬崖边游走的孤寂灵魂

边缘型人格障碍,是精神科常见的人格障碍,属于人格障碍中较为严重的一种,主要表现就是反复无常的心境、情绪、人际关系、自我形象、行为等方面的不稳定,并且常常伴有多种冲动行为。

患有边缘型人格障碍的大学生张某,在大学毕业之后就把自己锁在了房门里,几乎过上了大门不出二门不迈的隐居生活。张某在与世隔绝的状态下,在自家二楼简陋的房间里,生活了整整十二年。

张某也曾经是家人的骄傲,聪明上进,学习成绩优异。村里的人都梦想着自己的孩子也能够像张某一样,刻苦学习,奋发向上,将来考上大学出人头地。可谁也没有想到,张某竟会变成这样。

张某毕业于某大学计算机应用专业,是村民眼中的高才生,脑子好使,他嫁接的桃树成活率非常高,还会用电脑,家乡的人都觉得是个有本事的孩子,很多同龄人都比不上他。毕业后,张某被一家公司录取,福利待遇都很丰厚,家里人也非常满意。本以为接下来的事情都会顺顺利利的,可始料未及的是,张某只上了半天班,就撂挑子不干了,问他原因,他只是说:“不想上班了,没意思。”

家里人都以为张某在单位受了委屈才负气辞职的,为此,张某的父亲还专门跑到那家公司了解状况,可是那家公司里的人都说张某在单位并没有被什么人欺负过。一连过了好几天,张某都没有出去上班的打算,也没有再找一份工作的想法,无论家里人怎么劝慰、怎么责骂,张某都无动于衷,并且已经打定主意,待在家里哪里也不去。就连开工厂的亲戚,让他去有偿帮忙,他也不肯去。

在张某隐居在家的12年里,出门的次数屈指可数,家里人怕他在家里闷坏了,就连哄带骗地把他领到了外边去赶集凑热闹。谁知没过多长时间,张某就因为觉得没意思而悄悄溜回去了。为了改变张某的状况,家里还给张某介绍了对象,可张某怎么也不肯出来跟姑娘见一面。无奈之下,张某的父亲使出了撒手锏,断绝他的零花钱,可一这招对张某来说完全不奏效,因为他根本就没有花钱的必要。

张某的母亲很早就去世了,上面有两个姐姐,都已经嫁人了,奶奶年迈,全靠父亲挣钱来维持家里的生计。本来张某要帮父亲分担养家糊口的责任,现在却成了不事生产的闲人,每天在二楼的房间里看电视剧、玩魔方,也不跟曾经的朋友、同学联络,非常自闭。张某在上学的时候就很内向,也不怎么跟其他同学亲近。如今,总是待在家闭门不出,张某几乎断绝了和外界的联络,电话也不接,见了生人就闪身到楼上自己的房间里,怎么喊也喊不出来。

据张某的朋友说,张某上学的时候虽然不像其他人一样朋友成群,但也不至于独来独往,性子还是挺活泼的,现在突然变得这么孤僻、自闭,肯定是有原因的。但除了张某自己,谁也不知道是什么缘故导致他变成现在这样厌世的性格。而张某根本不肯说,也不愿意跟生人见面。

对张某的状况进行分析后,专家判断他属于边缘型人格障碍,因为张某总是恐惧社交,一味地沉浸在自己的世界里,不愿意主动与他人接触,导致厌世、自闭、逃避现实生活,与社会脱节。

根据专家的临床经验来看,边缘型人格障碍产生的原因主要包括以下两个方面:

遗传因素

很多专家认为,人格障碍会伴随基因遗传给下一代,家庭成员中如果曾经出现患有人格障碍的人,那么后代患有人格障碍的概率也会比常人高。如果是直系亲属,如父亲、母亲、兄弟姐妹患有边缘型人格障碍的话,个体的患病率也会增高。

环境因素

环境对人的影响非常大,根据专家们的临床经验,许多患有边缘型人格障碍的患者在年幼时期都曾遭受过不同程度的虐待,有的是被迫与亲人分离,有的是被家长忽略,还有的是家庭关系紧张、家庭气氛极其不和谐等。童年缺乏关爱、有被遗弃经历和曾遭受家暴的人更容易患上边缘型人格障碍。

一个舒适安全的生活环境对于孩子的性格形成有着重要的作用,然而,如果孩子幼年时期生活环境动荡不安,这将会对孩子个性的形成和人格的完善产生极大的影响。

边缘型人格障碍的主要特征表现为:行为冲动,人际关系、个人情绪及自我意象等不稳定。临床表现一共可分为六个方面:

自我身份的识别障碍

每个人都对自己的性格特征、生活态度、价值观等有一定的认知,但是边缘型人格障碍患者缺乏这方面的认知和思考,他们自我认知紊乱,缺乏目标,感受不到自我存在的价值。

一般来说,人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是随着成长而不断完善的,其间有可能因为某些认知或重大变故而有所改变,但一些微小的事很难推翻我们的认知。边缘型人格障碍患者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经常会因为一点点小事而改变,从而质疑自己是怎样的人,找不到个人存在的价值。

情绪的不稳定性

边缘型人格障碍患者内心充满了孤独感和空虚感,容易陷入疲惫、厌倦的状态,在边缘型人格障碍患者的眼中,世界非黑即白,世人非好即坏,没有所谓的“差不多”或“中间状态”。边缘型人格障碍患者平时表现得非常温和而友善,且富有浪漫主义精神,令人喜爱,然而当他们生气的时候,这种温和的表象就会一扫而光,他们会情绪激动得难以自抑,会变得歇斯底里,暴躁不安。

性格中的敏感成分也会令他们所感受到的负面情绪成倍增加。他们高兴时能感受到加倍的喜悦、快乐、兴奋、欢欣,失落时也会感受到加倍的苦闷、烦躁、愤怒、悲伤。在遭受突如其来的打击时,这些负面情绪甚至会相互转换,引发暴力行为。一般来说,大部分边缘型人格障碍患者的真面目只有在亲密关系中才会暴露无遗。

害怕孤独和被人抛弃

边缘型人格障碍患者极度害怕被人抛弃,因为缺乏关爱和自我安慰的能力,他们的内心非常孤独,且没有安全感。当感觉到有被抛弃的可能时,他们会率先行动,主动离开,或是通过某些方式来进行挽留,如追问行踪、打电话纠缠等。更有甚者会通过自残、自杀的行为来阻止自己被抛弃。

人际关系的不稳定性

边缘型人格障碍患者担心被在乎的人抛弃,缺乏自信心,对于他人接触自己的动机充满怀疑。当他们喜欢一个人的时候,这个人做什么都是好的,容不得别人半点的诋毁;然而当这个人的某些做法没有满足他们的需求时,他们就会一改之前的善意,对原先所喜欢的人肆意贬低。

在恋爱过程中,他们患得患失,反复无常,喜欢一个人的时候看他处处完美,甚至能够将其捧到天上,一旦发现自己不再喜欢对方时,就恨不得将对方摔在地上再踩上两脚。这样喜怒无常、摇摆不定的状态对患者所在乎的人或是患者本人都是一种残忍的折磨。

冲动行为

边缘型人格障碍患者的情绪控制能力非常差,暴怒时会砸东西、伤人、自残、自杀,有强烈的自虐倾向。像张某那样隐居避世的行为其实也是一种自虐,通过否定自身存在价值的方式来自我惩罚,自我毁灭。

应激性的精神病症状

这类症状一般比较轻微,历史短暂,多发生在应激情况下,可在几分钟或几小时内恢复。经常表现为举动失常、言语紊乱,缺乏目标,感知能力失真等。

患有边缘型人格障碍的人内心充满了挣扎和煎熬,职场上不能与同事合作;生活上不能跟朋友坦诚相交;家庭中无法与亲人和睦相处。给他人带来痛苦的同时,自身也处于孤独苦闷的深渊中无法自拔。

经过心理学与医学领域专家的不懈努力,除了药物治疗和住院治疗外,边缘型人格障碍患者的心理治疗方案也有了突破性进展。患者可以通过辩证行为训练法来纠正自己的错误认知,形成正确的观念,进行情绪的自我控制和人际关系的训练。辩证行为训练法由美国华盛顿州立大学的Marsha.M.Linehan提出,这种方法依据辩证法的基本原则,引导患者学习辩证思维的方法,从而增强辩证、全面客观地看待事物的能力,缓解患者的情绪失调和行为异常症状。此外,家人和朋友的关怀也是帮助边缘型人格障碍患者改善症状的重要因素。 /4icI8jivR+8Y8M9iUhuzcVNTomlmLhuBMNbQCPfddhQ5Q6/0dPRUIEnndRL0XDL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