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5.家长如何在日常生活中保卫孩子的健康

首先,我把孩子的身体调理分为两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 在疾病急性发作的时候,可以用药,但是原则是药量尽量小,点到为止。 因为药物皆有偏性,容易伤到孩子,所以我们要尽量用最少的药味数,最少的分量,不可贪多贪大。

很多家长在找到我的时候,一般都会带着以往的病历,我翻开病历,看到很多方子,上面药物的味数和分量比大人的还多,这让我很担心。

我仔细问这些家长,原因往往是这些药物服用了很长时间都没有任何效果,试想:这些药物没有起到治病的作用,那么会不会起到相反的作用呢?

第二个阶段: 在疾病的平稳期,尽量采用食疗的方式,尽量采用推拿、按摩等方式,这样平稳,而且可以在平缓之中,见到日日改善的效果,这是我最推崇的调理孩子身体的方式。

需要提醒各位家长朋友的是,治疗一个孩子,如果按照时间来分配的话,可以这样说,一百天里,可能只有五六天是在治疗急症,服用了药物,剩下的九十几天都是在食疗的,都是通过外治或者锻炼的方式来调理的。

所以,大家应该明白的是,在绝大多数的时间里,我们家长都需要通过食疗、推拿、锻炼等方式来调理孩子的身体。

这个观念家长们一定要牢记,否则会有很多孩子长期服药的。

为什么我这么强调要通过食疗来调理呢?

因为我发现,在找我调理身体的孩子中,有一个非常奇怪的现象,就是脾胃出现问题的居多,这让我很费解。很多非常复杂的病,最后诊断再三,还是从脾胃那里找到发病的根源。

这种现象让我逐步形成了一个调理思路,就是在看到患儿的时候,本能地先从脾胃方面寻找诊断依据,寻找病因病机。结果发现,疗效往往出人意料的好。

举个例子,曾经有位朋友找我,他的孩子是鼻炎,总是感觉鼻子堵、有鼻涕。其实,当他把孩子带来的时候,我反倒没有关注鼻炎的各种症状,只是注意看孩子的脸色——这是向望诊大师王鸿谟老师学习的思路。这个孩子给我印象最深的地方,就是脾胃不足。虽然看着他在沙发上跳来跳去的,感觉精神头儿很足,但是他的脸色告诉我,他的脾胃有问题。

我要告诉大家的是,孩子贪玩,他们的生机很强,所以总是很活泼,这不是正气是否足的依据。很多脾胃不足的孩子,一样多动。一般如果孩子蔫了,那除了急症,就是真的出大问题了。

所以我对这个孩子的调理,就是开始的时候用了点儿通窍的药物——没用几天,后来就直接调理脾胃了。结果,调理了一段时间,我的这位朋友告诉我,孩子的鼻炎基本没有什么症状了。

这样的情况很多,这样就促使我去总结脾胃和肺的关系。

现在让家长最头疼的,往往就是呼吸系统的问题。当然,感冒谁都会得,但是绝大多数的情况是,感冒好了,呼吸系统的问题也就好了。可是偏偏有的孩子,感冒之后,往往还是有各种复杂的呼吸系统问题,什么鼻炎、哮喘、顽固性咳嗽等,不一而足。这是为什么呢?

原来,这往往就是脾胃不足导致的。在中医里面,脾胃属土,肺属金。在五行里面,土生金,也就是说,土是金的“母亲”。这样,脾胃和肺的关系就明晰了,原来脾胃是肺的“母亲”。中医里面有个说法,就是“虚则补其母,实则泻其子”。按照这个治疗原则,如果肺虚,那么就要补肺的“母亲”——脾胃。

这就是中医的奥秘。很多人问,如果直接补肺不就可以了吗?为什么要绕个弯子,先补脾胃呢?

原来,这就是我们老祖宗的聪明之处。您想,一棵树,叶子枯萎了,是先浇树根,还是先浇树叶呢?就是这个道理。要滋补一个脏器,我们先滋补它生发的源泉,这就是一种智慧。

还有脾胃和肝的关系。钱乙说得好,“土虚则木摇”,这是很多肝经问题的一个方面。很多肝经的问题,如果追溯,都可以找到脾胃的问题。

还有脾胃和肾的关系。这两者一个是后天生化之源,一个是先天之本;我们肾里面的肾精,是从先天继承来的。但是,在出生之后,就要靠饮食吸收的精微物质,和呼吸吸入的精微物质结合,再结合先天之精,来形成肾精并储藏在肾中。这是我们生长的根本。所以,如果脾胃虚弱,则会影响肾精,导致孩子生长缓慢。

那么,该怎么调理脾胃呢?

我主要是使用食疗的方法,因为脾胃本来就是运化饮食的,所以食疗更加合适。在中医里面,有很多药食同源的好东西,这些东西,既是药物,也是我们平时吃的食物,所以比较平稳。

脾胃出现问题,主要分两个方面,一是积滞,一是虚弱。

所谓的积滞,就是指本来应该运化的食物,没有完全运化,结果形成了积滞。这种积滞,是一种病理性的停滞,并不一定就是食物停留在脾胃中了。

有的家长问我,孩子吃得已经非常少了,怎么还有积滞?

这个问题的答案就是:积滞并不一定是食物停留,可能还是一些其他的病理性产物。有的孩子食积的表现就是胃口不好,不吃东西,面黄肌瘦,肚子大;而有的孩子则表现为非常能吃。

明代有位著名的医学家叫薛立斋,我曾经写过的。这位是太医院的院长,他的父亲也是御医。他父亲之所以入太医院,就是因为擅长儿科;他们家传的,就是宋代名医钱乙的学术思想。可以说,薛立斋对儿科是非常精通的,他在他的儿科专著《保婴撮要》中说:

“凡小儿积滞或作痛,皆由乳哺不节,过餐生冷,脾胃不能克化,停滞中脘,久而成积。或因饱食即卧,脾失运化,留而成积。”

他说孩子食积是因为喂养不当。比如过去讲究哺乳之后不能马上喂食,喂食之后不能马上哺乳,就是说不能混食;又比如孩子最好不要多吃生冷,现在很多孩子从冰箱里拿出东西就吃;薛立斋还提出,不能吃饱就躺着睡觉 (饱食即卧) ,这个恐怕很多人都没有注意,这样会伤脾的。让小孩子吃饱了就睡觉,这恐怕也是很多家庭的习惯吧。

调理这种食积的药食同源之品,可以用“焦三仙”。这是焦山楂、焦麦芽、焦神曲的合称,如果加上焦槟榔,就叫“焦四仙”。另外常用的是莱菔子,就是萝卜籽,它具有下气导滞的作用,还可以化痰。有的时候,我还会使用鸡内金。这个鸡内金如果生用,化瘀的力量比较强,所以我们通常给孩子用炒的鸡内金。它作为中药的名字就叫炒鸡内金。

您看,再伟大的中医大师,用的也就是这么多药物。最后讲究的,可能就是用哪味药、用多大分量。只要辨证准确,大的方向就不会出问题。我在书中介绍的方中所用药材、食材都比较平和,是我们比较熟悉的药食同源之物,所以用来给孩子调理是比较合适的。 nwEyYIgzRE0VgYJHxCnsSvHF0oA6bqQ29yGc0hNM0zEnzJ9DEQhN+m8SbTTxlL8J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