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段时间跟一个上市公司的老板吃饭。
他本来是一个普普通通的农村小子,小时候家里穷,初中辍学后在矿上找了一份工作,不知道是什么原因,他突然和别人一起去新疆做了矿产生意。
其他一起去的人因为各种原因回到了家乡,只有他一个人坚持在新疆做了二十多年,直到公司上市,才携家带口返回北京。
好多人请教他生意经,他常说:“我这辈子什么都不会,就懂看矿。我对什么都不感兴趣,只喜欢看矿。所以,我就只看矿。”
饭局结束后回来的路上,我一直在想,太多人不懂得,自己到底懂什么。
李小龙在文章中写过这样一句话:要改变我们现在的状况,我们必须意识到我们是什么样的人。
所谓的有前途的事情,我们不一定要做。
我妹妹毕业于名牌大学中文系,从出校门就一直待在出版行业,做了五六年,很多朋友都劝她从出版行业跳出来,说这一行“日落西山”,利润薄。
但是没有谁能劝得动她,她说自己就懂做书。
现在她成为一个很厉害的编辑,在“日落西山”的出版行业,做得风生水起。
所以你看,在制定目标的时候,除了客观因素之外,我们会受到主观因素的影响。
我们会想:我喜欢吗?我擅长吗?我适合吗?
球类术语中,有一个名词叫作甜蜜点,意思是,每一个球杆的杆头上,都有一个用于击球的最佳落点。
如果你挥杆很正,击球的时候正中这个甜蜜点,你的球就会飞得很直,而且球速很快;如果接触的区域离这个点很远,那么越远,能量损失就越大。
类比到人身上,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甜蜜点,离这个点越近,球就能打得越远,花费的力气就越小,效果就会更好。而离这个点近的区域,就可以形成一个甜蜜圈。
巴菲特曾说过一个概念叫作“能力圈”,和这个是一样的意思,这是一个对他而言很重要的投资理念。
巴菲特说:“若干年后你会开发出一种过滤器,我明白我所谓的能力圈,所以我就待在那个圈子里面,我不担心那个圈子以外的东西。明确你玩的是什么、你在哪里有优势非常重要。”
这个圈子就是他的过滤器,他不会管这个圈子之外的事情,他自己定义自己的游戏,自己定义自己的优势。
所以他和他的朋友查理·芒格就以不频繁交易作为自己的投资特色。
查理·芒格甚至还说:“我能有今天,靠的是不去追逐平庸的机会。”
没有必要对着成千上万的公司去考虑要不要投资,只需要正确评估几家公司就可以。总有一定比例的公司,是自己了解的。
我后来看关于巴菲特的纪录片时,对于他为什么会秉持这样的投资理念更有体会。
纪录片中有一个镜头,可以看到在巴菲特办公室的墙上,贴着一位美国棒球手的海报,这位棒球手是波士顿红袜队的击球手泰德·威廉斯。
棒球之神泰德的击球理念是这样的,他只打进入高分区的球,其他的球不打。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高分区。这个社会上确实有一些区域,投入产出比更高。如果你能找到自己能力圈里那些投入产出比高的机会,让这两个区域重合,你的人生就会爆发出巨大的成功。
举个例子,一个人特别擅长写作,但是传统媒体行业显然不是投入产出比高的区域,相对来讲,新媒体是一个很好的机会。新媒体和写作二者重合,就是一个很好的选择,可以给你带来收入的N倍递增。
不懂的事千万不要做,这个已经成为我现在做事的守则。
其实我也走过许多弯路:
做过视频节目,浪费过几十万,这几十万是我人生当中的第一笔积蓄;
做过网站,因为完全不懂技术,无法管理团队,浪费过一百多万,后来幸好及时止损。
从此以后每每想要做不懂的事情,我都要求自己,弄懂再开始。
如果你想着通过合作来解决,找懂的人替你做,那就等于把成功赌在别人身上,风险很大。
如果找不到靠谱的人,那就是逢赌必输的命运。
千万不要迷迷糊糊地去碰运气,因为你这辈子挥起球杆的机会本身就不多。
能够合理地避免错误,离成功才更近,错误本身不是问题,错误带来的时间和资源的浪费,才最致命。
以前我们总是鼓励别人,要多尝试、多看看,其实这些话都忽略了一个重要的前提,那就是精力跟时间都有限。
“我还年轻”就是浪费年轻的最佳理由。
多少人以年轻之名,做一些漫无目的的糊涂事,以追求之名,犯一些自以为是的错误。不怕你任性,就怕你内心不够明白。
我们每个人都要有这种意识,寻找和建设自己的能力圈,对于这个圈内的东西,你必须非常了解、擅长、精通,这个圈子越大,你的世界就越大。
这个圈子可以是基于能力方面的,假设你特别擅长经销,你可以做产品,也可以去做游戏。当然,它也可以是一个行业,假设你特别懂游戏,你就可以在这个行业里做选择。
当然,道理大家可能都懂,但最严重的一个问题是:大多数人根本就不知道自己的能力圈在哪儿。
不知道自己能干什么,不能干什么。
我们好像真的就是这样长大的,学习了很多年,学英语、学数学、学物理,然后别人问你擅长什么——“对不起,我好像什么都不会。”
这个问题的解决方式,有下面几种:
第一,记录自己的成就感瞬间。
我们很习惯反思错误,可从小到大也没有人提醒过你,要去留意自己的成功,去记录自己的成就。通过记录,我们可能会发现自己的能力圈,我就是从多次记录中觉察到我在沟通方面是有特长的。
每次老师派我去沟通一件事情,我总能讲得比同学更清楚。虽然那时候,我觉得自己是个内向的人,不会说话,但是想象是主观的,记录是客观的。你记录的痕迹,会清清楚楚地告诉你,你的优势在哪里。
第二,记录周围人的评价。
有时候,我们会自以为自己某一个方面特别好,但可能并非事实;
有时候,可能我们自己都没有发现自己身上的一些优点,结果被别人发现了。
所以我都会很仔细地记录下别人对我的评价。
听到不好的,也不羞恼,只是记下来。听到好的,会说谢谢,然后记下来。有时候觉得这个人足够诚恳,我还会追问一些细节,明确一下自己到底是哪一方面做得比较好。
我有个朋友做得更极致,他设计了一个匿名问卷发给我们,让我们评价他。
看到这个表格的时候,我在心里倒抽一口凉气,一方面佩服他内心强大。
要知道,大多数人是很害怕被评价的,仅仅听到别人马上要评价他,都会心跳加速。
“有人在背后说你坏话”,这句话是很多人的噩梦。敢于直面大多数人的评价,确实需要勇气。
另一方面,我朋友的问卷设计得非常认真,并不单纯是评价社会交往这一方面,也让大家说说他其他的长处和短处。
这种评价的可参考性就很强。
除此之外,确认自己的能力圈还有一个方法,就是基于现在已有的背景知识和相对熟练的领域,继续去深挖、去研究,刻意地发展出一个能力圈,并且努力地扩大它。
知道自己能做什么很重要,但知道自己不能做什么,有时候更重要。
你必须知道自己能力圈的边界在哪里。这样你就能知道你面临的这个机会到底在不在你的圈子里面,进而你才能决定要不要抓住这个机会,要不要挥杆。
我们必须克制住随意挥杆的冲动。
记得自己刚创业那会儿,好多人都来找我,告诉我应该做这个。每一个建议都有理有据。
有时候你会被眼前的短期利益吸引,丢掉自己本来的优势,去各种不同的区域努力,干干这个,干干那个。最后只是积累了一些蝇头微利,没有在任何一点上有长足的发展和成长。我们还给自己冠一个理所当然的理由,说“我这是多见识、多学习”。
其实是人为地把自己的成长线,从上升调成了上下浮动的模式,把自己未来的道路变得既阻且长。
钻进去,遇到困难,克服困难,才能学习。
最后,除了明确自己的能力圈以外,还要敏锐地观察好机会的来临,否则你也会错失高分球。
看好了一个行业机会,就从自己的能力圈出发,去找到一个切入点开始努力。不要吝啬自己的努力,全情投入最好。
这时候,犹豫是愚蠢的,不肯付出是愚蠢的,害怕失败也是愚蠢的。
找到自己的能力圈,是一种什么感受?
相比周围的人来说,我的学习能力、记忆能力和表达能力是比较强的。有些技能我不会,但是我的能力可以转移,这些能力在许多领域都帮助过我,最终我把能力转移到了在线教育事业,去帮助他人学习。大概率是我终生都围绕这一甜蜜点,不断地挥出自己的球杆。
正好,在线学习逐渐形成了一种潮流,于是我的事业获得了爆发式的增长,确实也获得了甜蜜的感受。
在帮助更多人的时候,不仅得到了丰厚的物质回报,更让我摸索出“使命感”这三个字的秘密。
记得那次饭局结束的时候,我跟那位上市公司的老板说,我们不是一样有钱,但是有一点我和你一样成功——
我们都甜蜜地活在自己的能力圈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