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成功三角形:逆袭必备的三种技能

我偶尔会觉得,自己没有拿到好牌。

在我出生的那个村子里,几乎没有人读书和上大学。

六年级的时候班上差不多有120人,其中考上大学的,不超过3个人。剩余的人基本上就是初中辍学,打工,结婚,生孩子。

上学期间,我也没有接受过什么像样的教育。

小学的大部分老师都是初高中毕业,直接从一年级带到六年级。五年级的时候,校长在周会上宣布国家要让农村小孩也能够学习英语,于是聘请了我邻居家的姐姐来教,而她那时候不过是个十多岁的初中生,辍学在家,居然还执起教鞭来教我们“ABC”。

终于到了初中,进城读书。

误打误撞居然进了一所艺术中学,周围的同学基本上都不怎么学习,在一起除了攀比还是攀比。我刚开始说话还因为口音被嘲笑过,以致后来就变得自卑起来。去超市里买香皂,还被服务员取笑:“我们这边洗澡都是用沐浴露的。”

我跟我妈说起这件事,我妈说:“沐浴露是什么?”

是的,我如此窘迫地度过了自己的青春期,那敏感的、自尊心强的青春期。

后来好歹在初中毕业之际,我争了一口气,考入了当地的重点高中,结果进了高中以后成绩直接垫底,那时候每天都憋着一口闷气,满心都是不平。

但是现实就是现实,没有超级英雄,也没有奇迹发生。

我长相普通,是那种拍照的时候需要从头发丝修图修到脚后跟的人;

没有任何其他才能,吹拉弹唱一窍不通,华山只有一条路,除了通过读书出人头地,人生基本上没有其他可能。

家境连普通都算不上,父母倾尽全力拼命赚钱,不过是让我们兄妹三个不至于辍学和满足基本温饱。

如此拼了三年熬到了高考。

高考前的某天晚上,室友忽然离校去了天津,原来父母通过异地买房给她置办了天津户口,所以她可以轻松考入南开大学。

要知道,我拼命学习,最后的分数也不过是上南开大学和南京大学。

再后来大学毕业,一切从零开始。机会寥寥,缺乏资源,没有人脉,没有资金,就这样出发。有多少穷人家的小孩奋斗十年,连拥有房贷的资格都没有。更可怕的是,你回头看下自己的行囊,没有米就算了,居然也没有箭。

从小到大除了应试教育之外,没受过什么像样的教育,从思维眼界、为人处世,到策略习惯,都落后于人。

未来怎么做,没人可以教你。

有多少人跟我一样,拿了一手不好的牌,却要用它打出一把花,打出无怨无悔,打出惊天动地?

我改变不了拿到的牌面,但是我擅长改变自己。

十几岁时认识的初中同学,不敢相信我在高中的成绩可以蝉联年级第一名。

大学时期一起玩的朋友,在得知我报考北大后,觉得惊讶,毕竟我们曾手挽手一起堕落,不像是有宏图大志的人。

我的北大同学也不相信我能拿下《超级演说家》的冠军,他们都觉得,我们毕业后最多只能找到一份好工作。

然而这就是我成长的特点。我会挑战超出能力范围的事情,抓住别人看不到的机会,然后倒逼自己去凶猛成长,最后完成脱胎换骨式的转变,实现所谓的逆袭过程。

一次一次完成以后,我发现自己身上亦有天赋。

我管这个天赋叫作积极竞争力。

不是美貌,不是聪明,就是积极。

积极竞争力的第一个体现,就是擅长抓住机会。

但凡一个值得被称为机会的事情,就一定存在风险。

人在同一件事情中看到的内容并不相同,即便这两个人实力相同,甚至际遇相同。

因此,可以把人分为积极型和防御型。

积极型的人,看到一个机会,会觉得跟自己有关系。看到厉害的人,会认为自己也会成为那样的人。看到一项伟大的事业,会觉得自己将来有一天也能参与其中。

但是防御型的人看到一个属于自己的机会,未必觉得跟自己有关,因为他在追求成功之前,最敏感的是风险问题。

人的视角可以不一样到什么地步?

前两天我的两个妹妹在一起看《中国成语大会》。

其中一个妹妹说:“姐,我也想去这个节目。”

另外一个妹妹说:“真好看。”

其实这就是视角的不同。

一个是参与者视角,一个是旁观者视角。

我曾经是参与者视角。

23岁那年我刷微博看到《超级演说家》在招募选手,想都没想就决定报名。我并不觉得自己是个看客和观众,而是野心勃勃地打算参与这个世界上所有好玩的事情。

但现在我的视角又变了。

我已经很习惯用创造者的视角去看问题了,所以每次看到一个好看的节目,我都会想:是怎么做出来的?我能不能做出来?

这就是为什么积极思维的人更容易抓到机会。因为他们经常会问自己:为什么没有我?为什么不是我?

此外,积极型的人看到目标时,会把目光集中在命中的概率上,能一眼看到成功的可能性。

防御型的人就比较谨慎,他们厌恶出错,希望可以保持在一个完全完美的状态。

过年全家在家打斗地主的时候,我抓到了一手烂牌,看到后我的第一个想法是:如果我能唬着对手把大小王先打出来,那么我还是有可能赢的。

于是我的大脑中闪过好几个可以唬着他们打出大小王的方法。

恰好,我爸在后面点评了一句,说:“你这个牌面太烂,连个大小王都没有,怎么打怎么输。”

如果这件事情的成功概率是30%,我看到的是这30%的成功率,而我爸看到的则是70%的失败率。我会觉得还有机会成功,所以想办法把30%变成现实,我爸则会因为失败率太高直接放弃。

所以,积极型的人做出的尝试更多。

你看到的是失败的重点,我看到的是成功的画面;你看到的是无能为力的自己,我看到的是可能被解决的问题;所以你决定放弃,而我决定闯下去。这是积极思维的人更容易抓住机会的第二个原因。

经常问自己:问题有没有解决的可能?有,就不要放弃。

我的人生也类似一场不具备优势的斗地主。一个普通的寒门小孩,向上的路又窄又陡,翻越命运的可能性小而又小,但是你说,爬还是不爬?我看到的是剩余的可能性,所以地主要抢,高山也要爬。

问题不是不能解决的。

确实因为金钱而窘迫过,但是我从来没有觉得赚钱是个难题。即便最穷的时候,我也没有为钱发过愁。

上大学的时候我和同学暑期兼职卖保险,去到北京一个豪华高档的小区,同学惊呼:“天哪,我一辈子都买不起这里的房。”

而我的脑海中盘算:我怎么样才能买得起?

在所有方法都尝试穷尽之前,我绝对不会跟自己说“做不到”三个字。

我把这个做事的方法命名为:穷尽方案法则。

懂得这个法则,你就能在坏事发生的时候保持镇定。

有一次要坐飞机飞往国外的头一晚,助理把我的护照弄丢了。

她慌慌张张的,吓得快要哭出来了,因为我们出国是有很重要的事情要办。

我说:“你不要慌,我们现在还没有把所有的方法都试过,还没有把所有的地方都找过。”

我让她把护照可能出现的地方列举出来,从公司到家,沿途的路上,我们把需要寻找的地方分为几个区域,然后一寸一寸地翻过去。

我叮嘱她不要放过任何一个角落,即便你认为不可能在这里。

最后我们在她家里的一个不常用的背包侧袋里找到了,而这个包她也翻过,但是觉得不可能放在里面就草草略过了。

我用穷尽方案法则找过许多东西,大部分还真的都找到了,朋友都说我是找东西高手,心态稳定,寻找仔细。

心态当然会稳定了。

我明明知道,还有许多方法没有尝试,你让我坐在那里大哭或者抱怨,那不纯粹是浪费时间吗?

不管发生了多坏的事情,不管面对的困难是什么,当我进入到穷尽方案法则这个思路时,整个人的状态都是积极的,我很习惯把遇到的问题写下来,然后在后面写上这个问题的所有解决方法,一个不行,就去换另外一个,试着试着,这些问题就都被解决了。

这也是我们能抓住更多机会的原因,因为我们常常问自己:怎样才能做到,是不是所有的方法都试过了?为什么没有我?为什么不是我?问题是不是可以解决的?是不是每一个方法都试过?

常自问,就会很积极,就更擅长抓住机会,拥有积极竞争力。

积极竞争力的第二个体现,就是擅长吸收失败。

太积极的人,更容易失败。

俗话说“没有期待,就没有失望”。

消极的人必然是更安全的,因为他不会把自己暴露在可能失败的风险当中,他每次都选择不尝试,所以很少有机会失败。

相反,积极的人总是认为问题是可以解决的,机会都是属于自己的,但有的时候问题确实没有解决好,机会没有抓住,所以就失败了。

可这时候,如果你一蹶不振,就不会有下一步的行动,也不可能有什么成功可言。

有些积极是虚伪的积极,被打击的次数多了,负能量会加倍地反弹,怨天尤人,萎靡不振。

能不能消化失败,就是积极竞争力的第二个关键步骤。

关于失败这件事情,我早就看开了。

每有十个尝试,有七八件事都被我搞砸了,抱着满腔热情扑上去,然后伤痕累累地退下来。

但是人们看不到十之七八,他们只是看到了一二,就觉得你很厉害。

有人在我公众号后台留言问:为什么你的人生好像开了挂?

他只能看到我身上开的挂,看不到我身上挂的彩。

实际上我的人生只是偶遇了那么几次所谓的成功,我最熟悉的朋友,反而都是失败。

每次遭遇挫折,我都会问自己,最坏的结果,你能不能承受?

失败带来的后果,一般有四个方面:首先是物质的,可能会赔钱;然后是精神的,失败之后自信受损,周围的人也可能对自己有看法,所以精神压力很大;然后是人际的,可能会失去一些朋友;最后是机会的,失败之后,可能会失去一些后续的机会。

一般人面临挑战的时候,他只要想到“失败了别人会怎么看我”,仅仅这一点,就足够他恐惧到退却了。

这种恐惧其实是夸张的,远远超过失败真实发生后给我们带来的痛苦。

举个例子,打针的时候,看着针头会很恐惧。

每次去抽血,护士拿起针头的那一刻,我会怕到极点。但实际上针头真的扎进去之后,那种疼并非不可忍受,打针带来的后果,实际上配不上我们之前的恐惧。

失败亦如是。

如果要打破恐惧的话,可以先把失败带来的后果一一列明,物质的、精神的、人际的、机会的,最好为每一个后果标注上对应的办法。

我当时选择考研的时候,就是列了一下后果,觉得是可以承担的,然后就报了名。

其实考研失败没有那么严重,最严重的反而是心理遭受的打击。

人生很长,现在80岁都不算长寿,比别人晚一年开始工作,也不是什么特别严重的事情。

这是列明后果带来的第一个好处,就是降低恐惧程度。

这样做的第二个好处,就是当我可能又要面临失败的时候,翻开以前自己做的记录,发现自己原来可以承受许多本以为无法承受的东西。

我会好好的,我会更勇敢。

当然,也有一种情况是列完了之后,发现自己接受不了。

我养过一只小狗,病重的时候需要决定是否接受治疗。

那时候是真的无法接受它的死亡,也无法接受它受苦,这对年幼的我来说是一件根本不能想象的事情:一个生命,就此消失。

后来经历了痛苦的治疗之后,小狗还是死了。

我抱着断气的它从医院回来,那一刻觉得全世界都空了,不只是它的离开让我伤心,不只是因为我对它的感情,还因为我被死亡狠狠地教育了一顿。

没有来生,没有天堂,没了就是没了,它受过的所有痛苦,我们之间的所有遗憾,无法被弥补。

没有经历过的人可能无法理解。

但我没有想到的是,时过境迁,对死亡的思考竟然成了消化现实的力量。

每次觉得自己无法接受某种失败的时候,我就会想,人都是会死的。

一切都会结束,现在正在倒计时,所以没有那么多值得计较的,你的灰头土脸,除了自己,不会有人记得。

无论是否能够承受,分析一下,总有结论。

提高失败承受力的第二个方法,是从根源上改变自己的认知。我管它叫“允许失败法则”。

败而不倒确实是一种能力。

在我们成长的过程当中,由于缺乏失败教育,导致我们根本就没有失败的能力。本质上,许多父母给的教育本身就不允许失败。

小时候没有考好,妈妈会说:“没有关系,下一次一定会考好的。”她看似宽容开明,但实际上这句话背后的意思是:我可以暂时接受你的失败,却不能接受你永远失败。这次考不好可以被原谅的前提,是你以后一定能考好。妈妈从未告诉我们,她可以接受一个一直失败的孩子。

结果下一次你还是没有考好。

在你的挫败感慢慢增加的时候,妈妈又温柔地走了过来,她说:“我相信你,这次只是失误。”

这些话仍然是不允许失败的思维模式,它背后的意思是:如果没有失误的话,你本应该成功的。

有些人,到老,到死,都没有学会和失败相处。

人有两个思维,荒谬到可笑。

要求自己一开始就成功。

要求自己永远都成功,一次失败都不行。

很多人不承认自己有这样的思维。

反思一下:为什么第一次创业失败,就觉得痛苦难耐,就开始否定自己。为什么第一次追求异性不成功,就想自杀?

再反思一下:为什么优等生小测验没有考好,排名靠后,就接受不了?

被这两种荒谬的思维控制,就会把正常的事情当成值得恐惧的事情。

孩子刚学走路的时候,你不能要求他不摔跤,在人生中做任何一件以前没有做过的事情,你也不能要求自己不可以跌倒。

即便跌倒,也不要产生恐惧,没有哪个孩子摔跤了以后不敢站起来继续走的。

对待失败正确的思维应该是这样的:

我们的人生当中,面临失败的次数,远远比成功的次数要多。

所以当你经历失败的时候,必须以一种长线思维,来看待自己所处的失败点,你得允许自己的人生有起伏。

乔丹曾在一个广告当中这样说过:我有超过9000次投篮不中,输了将近300场比赛,我还有26次错失了绝杀的机会。当你每次投篮不中的时候,你要想这是9000次当中的一次就可以了,这样的话失败就更容易接受了。

所以我就跟自己约定:在同一件事情上,一般允许自己失败三次。

就连恋爱和结婚,也要允许自己失败。

如果将来错判了恋爱对象,导致婚后不幸,也要宽容自己,毕竟我们之前又没有结过婚。

婚姻失败,其实也挺正常的。

我不仅允许自己失败,还允许自己比别人失败得多。

原因也很简单,因为我是超强积极型的人,所以我挑战的次数比别人多,我遭遇的超出自己能力范围的情境也比别人多。

我们可以给防御型和积极型的人画一个能力圈。

防御型的人只在圈内做事,当然面临失败的可能性要小。但是积极型的人总往外闯,自然会面临更多挫折。

所有的失败,对我来说都是练习。

高考失败了你会难过,但平时做练习失败了,就没什么。

因为练习是学习的过程。

这就是我总结的另外一种对抗失败的思维,叫作“练习法则”。

我们把自己做的每一件事情,都当作人生中的一次练习。

事实上整个人生都是一个漫长的练习过程,我们在这个过程当中优化自己的各项技能,这个过程就犹如日常测验,考得不好,才知道自己哪里做得不好,才有优化的可能。

有了这种思维之后,你会发现自己的反弹力会变得非常好。

触底不见得会有反弹,因为反弹力不是来自你跌得多惨,落得多低,而是源于分析和消化失败的能力。

接受失败是第一步,怎么分析这个失败比接受失败更重要。

就像乔丹,失败了之后他必须要回到球场寻找原因,不是说对着失败坦然一笑而过就可以。

分析不到位,他就会一直重复错误的练习。

我见过许多演讲差劲的人,他们一直用打鸡血的方式在坚持,告诉自己应该去地铁上演讲,去广场上演讲,去人群中演讲,但是始终在用同一种方法。

这样坚持下去,除了脸皮越来越厚,进益其实很少。

原因诊断是一个很厉害的技能,找到失败的原因,然后消灭它,这个失败才是有效失败。

怎么去分析错误和失败呢?

我在面试的时候,特别喜欢问求职者这样的问题:你对当时高考的成绩满意吗?你当时为什么没有考得更好?你有没有想过怎么做,才能考得更好?

这样的问题可以让我知道这个人的思路清不清楚,反思的能力强不强,可成长性好不好。

我很惊讶地发现,大多数人没有思考过这个问题。

那些曾经高考失败要考研翻身的人,高考不如意,学历低受歧视的人,并没有分析过自己失败的原因,居然就这么往前走了。

所以在我问到这个问题的时候,大多数人首先一愣。

然后他们告诉我“因为我当时不够努力”,或者说“因为我没有好好复习”。还有一次,有一个男生给我的答案是“因为我高三的时候谈恋爱了”……

我想,如果再多给这些人一次机会,他们仍然会失败。

到底什么叫好好复习,到底什么是足够努力,估计他们自己也不知道。

在我分析失败的时候,我不会上来就问为什么,我会分析根本原因是什么。

没有考好,因为没有好好复习。

不好好复习当然是没有考好的原因,复习时间不够,不专心,方向不对,这些都可以叫作不好好复习。

可是这个原因分析出来也没有用。

什么是好好复习,接下来应该怎么做,你还是没有答案。

换句话说,我们找到的失败原因,必须给我们清楚的行动指示。

到底做到什么程度,就不会再失败了,这样的分析才是有效的。

所以有效的失败分析用一句话就可以形容——如果我这么做了,一定能避免失败吗?

问自己“为什么”并不能避免失败,问“是什么”,却能够避免。

这次失败,是因为最后一道大题做错了,这道题的解法我没有见过,只要学会这个解法,我下次遇到这道题,一定可以避免再次失败,这就是“是什么”的魔力。

然后可以在“是什么”之后,再问“为什么”。

为什么最后一道大题做错了?

是因为我没有见过这道题。

为什么没有见过?

因为我选择的练习册不对,那就需要换一本练习册。

换一本练习册就能避免更多的错误发生。

以上就是我分析失败的方法,从“是什么”到“为什么”。

有效的失败原因分析,必须给一个行动的脚本,按照这个行动脚本去做,一定可以避免失败。

如果你分析完了之后,给自己的指示是模糊的,或者按照行动脚本去做并不能避免失败的话,那么你这个分析就是无效的。

再换一个案例,比如最近我的学员群里,有人在问:“怎么办?我最近对接的一个客户不搭理我了。”

也就是说这次销售失败了,然后我们就问他:“为什么失败?”

他给的原因是:因为我这个人不太会说话,下一次要好好说话。

分析出来的这种原因,压根儿就没有指导意义,所以他下一次还会犯错。

你要找出这个失败是什么,先不要问为什么。

你到底跟客户说了一句什么话,导致客户不再买你的东西了。把这句话找出来之后,告诉自己不应该这么说,应该换成什么话。

下一次你碰到同样情况的时候,你就知道如果用一句对的话去回应,就可以避免诸如此类的失败。

这就是分析失败的第一个要求:具体归因。

还有两个要求就是:短暂归因和内归因。

有一段时间,我跟室友的相处出了问题。

我们确实太不一样了,我是典型的内向型,在外面与人打交道,看上去也自信大方,但是必须要靠独处来恢复自己的能量。

回到家以后,我并不想进行任何社交活动。

而她过于活跃,一会儿要跟你推荐她追的CP(即Coupling,配对),一会儿要跟你一起打游戏。

最极端的一次,是夜里两点她回来后,看我没有睡,跑来要和我谈谈心。

我无力应付这种热情,自然就显得比较冷淡,慢慢地她开始故意对我排斥,主动对我冷漠。

这类似一种自卫手段,一旦发现你不喜欢我,我就先不喜欢你。

这让我挫败感很强。

不是因为她不喜欢我——我并不把他人的喜欢作为成功的标准,而是如果我们的关系这么僵硬,会带来许多生活上的不便,并且会把家里的氛围弄得很尴尬,非常不利于休息。

挫败感来自我对于这个问题解决的不力。

我朋友说,这就是你的性格,你没办法改变自己的性格,所以只能这样。

而我做事失败时,不喜欢把原因归结到这种长期因素上,比如性格、环境,因为这些因素很难做出调整,所以一旦归因于此,你就会放弃努力。

我把这个问题最终归因到沟通方法上。

沟通方法是很快就可以调整的,自那之后我读了二十多本关于人际关系的书,手机里存了数十种沟通方法,只要多试几次,总能改善我们之间的状态。

果然,我找机会跟她重新沟通了几次,最终我们终于接受了,对方跟自己是不一样的人,但是遇到问题的时候,其实都非常善良热心。

还有,我很少做外归因,除非外因是我可以控制的。

上大学的时候有个朋友想出国读书,但是一直考不过雅思,跟我抱怨家里人不支持,没有给她报辅导班。

她父母只不过是县城的普通公务员,月收入加起来七八千,不支持出国读书,不是很正常吗?

从此我就有些看轻她。

我也想出国读书来着,但是就连托福报名的钱,我父母也出不起,都要我自己打工去赚。

可是父母是你无法选择的,甚至有时候父母的态度也不是你能影响的。

在他们身上找原因,不如多看看自己,每天的有效学习时间够不够长?学习的方法对还是不对?自己到底是不是适合做这件事?

就连长得丑,都不能怪父母的基因。

你控制不了脸形,但能控制体重,对吗?

用正确的方法去分析失败,这样失败才是礼物,才是所谓的成功之母,它们是生活里的练习题,正是它们检查出了我们的薄弱之处,让我们成长为更强劲的人。

而在这个过程中,我始终冷静地旁观自己:我在做什么?我是怎么做的?到底是哪里出了错?怎么做才能行?

所做的事情就好比一项实验,甚至我自己都是一项实验,另一个我在清楚地做着自我分析。

如此一来,你就拥有了对失败的“吸星大法”,失败就是你吸收能量的对象。

这是拥有积极竞争力的第二个步骤。

第三个体现,拥有积极竞争力的人,认为自己是可以学习和改变的。

以前我一直觉得自己是一个特别不会说话的人,一开口就说错,尤其在人多的时候。这种情形着实让我苦恼了一阵子,每次跟朋友聚会,回到家后都要自责。

后来我想,无非有两个选择。

第一种选择,少说少错。干脆闭嘴,当一个“壁花”,这样就不会出错了。

第二种选择,越错越要多说。这样才能知道哪里说错了,才有改进的可能。

当时我选择了第二种做法,因为我认为自己的可塑性是很强的。

所以我要勇敢地说,勇敢地面对自己的缺点,然后勇敢地去做自我矫正。

不过这样还不算积极,更积极的做法是,在开口之前,研究好说话的方法,然后把每次的说话当作一项实验和练习。

当遭遇到否定的时候,例如别人跟你讲:“你怎么这么不会说话?”

这时候你一点都不难过,你只是觉得暂时不行,目前这个方法不行,你脑海当中只有一个念头:回去之后再调整,下次我试试另外一种方式。

积极者相信自己可以努力变得更好。

他们的自我监测能力和自控力很强。

自我监测能力,是指知道自己在做什么,能监测自我并且教育和指导自我。所谓自控力,是可以控制自己的行为。

我可以控制我自己,绝不懒惰而是立即行动;

我可以控制我自己,绝不丧气而是积极学习;

我可以控制我自己,绝不害怕而是去适应各种环境。

怎么能拥有这种积极的心态?

首先,需要积累一点习得的经验。

很多人在学习上其实是很无力的,因为从来没有真正学会过什么东西,也没有拿学会的这些东西去解决过什么问题,更没有因为学习而成功过。

所以体会不到这种习得的过程,体会不到这种变化和自我改造的过程。

而有些人就比较幸运。

我上高中的时候花了一个多月的时间,从一个差生冲刺到了年级前十几名。

这个经历对我影响特别大,就好比普通人忽然有了超能力,我忽然感受到了自己对自己的控制力。

我能感受到自己做出积极改变的时候,能力增强的过程。

在以后的人生当中,哪怕落后,哪怕失败,也不要紧,因为我可以学习,我可以变化。

除了习得的经验之外,掌握学习的技术和方法,也会让人对自己的改变更有信心。

当一个人知道怎么学习,就不必惧怕问题。

我从学校一毕业就创业了,没有融资,也没有合伙人,刚开始公司只有三个人,可是就连三个人我也管理不好。我没有被人带过,也没有带人的经验,管理问题对我来说,比做事本身要难得多。但是我知道怎么学习,应该向谁学习,所以也从未害怕。

就连马云,从英语教师转行创业,从十几个人的小公司到中国最赚钱的互联网公司之一,难道一开始就具备了所有技能?

每个人都是一步一步学过来的。会学习,则无敌。

这就是积极竞争力的第三个体现。

为什么我说积极竞争力能提高一个人的成功概率?

你看它的三个作用:

首先,能让你发现和抓住更多的机会;

其次,能让你承受和消化失败;

最后,你始终具备学习和改变自我的信心。

这三点,形成了一个成功的闭环。

能发现并抓住更多的机会,其中有些尝试后成功了,由此信心加强,便能做更多尝试。

我去《超级演说家》,就是幸运的成功,从此我在演讲这个领域更敢于尝试,于是更多说话的机会纷至沓来。

即便不成,你也能承受失败,并且在失败中再学习,积极地自我改变。

高考一战无缘北大,差12分,这口气一直憋了四年。四年后重来的时候,考试这件事情已经被我参得透透的了,再战的我,已经不是当日的我。

改变后再尝试,成功的概率会提升,一直这样循环往复直到做成为止。你再次确认了,自己是可以改变的,便大可自信面对人生。

这就是我称之为“成功闭环”的原因:从抓住机会,到消化失败再行动,再到学习和积累经验,本身就是一个正向循环。

无论如何,总能走向属于自己的成功。

每个人都应该去追求成功。

在这个过程中,无论是靠天分、靠勤奋,还是靠机遇,都靠不住。

最可靠的是属于自己的方法论。

方法论带来的成功是必然的,只不过来得早或晚而已。

我对成功的态度,犹如我对待失败,坦然到不能再坦然。

它们都提升了我对人生的掌控能力。

这个世界上,没有成功的人或者失败的人,衡量一个人成功或失败的标准并不相同。但是对每个人来说,都有成功的事和失败的事。

拥有积极竞争力的人,更容易做成事,这是不可否认的事实。 n82vUAagRhn5+VWkpDtD9nvghadAjQySovj3loqbSnIbhCG3SG6sTec/LaImgFNU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