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建专制主义的政治与宫廷是分不开的。因为这种政治的特征,是皇帝个人的独裁,皇帝深居高拱于宫廷之内,所以宫廷就必然要成为国家大政的机枢。即因如此,在封建专制主义时代,皇帝往往于其御用的中央政府以外,又再有其宫廷政治机构的组织。皇帝就运用这种宫廷政治的机构,把政权从朝堂集中到自己的卧室。亦即因为如此,在中国史上,皇帝的近侍,往往渐变而为掌握国家大权的执政。两汉的尚书,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
考尚书之职,在战国时代就已经有了,如魏之主书,齐之掌书,实际上就是尚书。不过当时的主书或掌书,其职位并不重要,只是替封建诸侯主管文书的小吏而已。
尚书的官名,始见于秦。《通考·职官考》云:“秦时少府遣吏四人在殿中主法书,故谓之尚书。”又云:“尚,犹主也。”“主”与“掌”同义,故秦之尚书,实即由战国时之“主书”及“掌书”发展而来。
据《宋书·百官志》云:“秦时有尚书令、尚书仆射、尚书丞。”是秦代尚书,虽系少府属吏,但已形成其自己的机构。虽然形成其自己的机构,但其地位,仍不重要。《唐六典》云:“秦置尚书禁中,有令、丞,掌通章奏而已,事皆决于丞相。”换言之,秦代的尚书,尚不过皇帝与丞相间之一传达吏而已。
汉兴,官制多承秦旧,仍设尚书之官,到武帝时,随着诸侯王国势力的削弱,边疆战争的展开,因而建立了中央集权的政治体制,从而提高了总理中央政府之丞相的权力。为了削弱丞相的权力,武帝乃改用宦官为尚书,更尚书之名曰中书,组成其宫廷的办公厅,转移丞相之权于其自己,自是尚书之权,渐次重要。虽然如此,当武帝之世,中书的地位,尚不尊崇。司马迁即曾任武帝的中书令,他写给友人任安的信中有云:“今已亏形为扫除之隶。”这里所谓“扫除之隶”,即指中书令而言,由此可以想见。
自武帝以后,随着君权的发展,尚书的职权,亦因之而扩大。降至西汉末叶,建三公分权之制。以前以丞相总理庶政之中央政府,一变而为司徒、司马、司空三公平等的中央政府。自是三公各不相属而总隶于皇帝,因而皇帝遂成为中央政府之实际的首领。但不论怎样专制独裁的皇帝,总不能一手揽尽天下之事;而天下万事,又非通过他的裁决,不能实施。因此,皇帝就不能不委政于其近侍。因而扩大尚书的名额,提高尚书的权力,组成其宫廷政府的机构,遂成为必要。于是以前隶属少府的尚书,遂从中央的组织中分离出来,一变而直接隶属于皇帝的尚书台。《文献通考·尚书省》云:“尚书,总谓之尚书台,亦谓之中书台。”这个中台,与被称为外台之谒者、宪台之御史,总称曰三台(《初学记》一二引《汉官仪》)。但是在三台之中,尚书台的地位,最为重要。因为尚书台是皇帝私人的办公厅,是独裁政治的出发点,是超中央政府的御用政治机关。虽然如此,但直至成帝时,尚书还不过“通掌图书、秘记、章奏之事,及封奏宣示内外而已”(《通考·尚书省》)。
尚书的地位之更加重要,是在东汉时代。东汉光武,以商人地主,乘天下之乱,篡窃新市背叛农民,剿灭新市、平林等农民革命军的力量,揭起复兴汉室的旗帜,以后又背叛农民,剿灭赤眉、铜马,以取媚于地位;更后,削平群雄,统一天下,而致身于皇帝。因为他自己反复无常,欺诈成事,所以他对任何臣民,都不信任。他虽然也组织了一个以三公为首、九卿为职的中央政府,但这只是为了完成国家的政治体制,实际上,国家的大权,完全集中于宫廷,后集中于尚书台。《后汉书·仲长统传》云:“光武皇帝愠数世之失权,忿强臣之窃命,矫枉过直,政不任下,虽置三公,政归台阁。自此以来,三公之职,备员而已。”《唐六典》亦云:“光武亲总吏职,天下事皆上尚书,(尚书)与人主参决,乃下三府。”
自此以后,迄于东汉之末,尚书的威权,日益高涨。《通考·尚书省》云:“至后汉,(尚书)则为优重,出纳王命,敷奏万机,盖政令之所由宣,选举之所由定,罪赏之所由正,斯乃文昌天府,众务渊薮,内外所折衷,远近所禀仰。”由此看来,则东汉的尚书,已由少府的属吏,变为三公的上司,东汉的尚书台,已由皇帝私人的办公室,变成了高居中央政府之上的国家最高权力机关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