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一、秦的先世及其统一

公元前221年,中国的历史进入了秦代。

秦王朝的历史很短,自统一迄于灭亡,只有十五年(前221—前207)。

秦王朝虽然像纸炮一声,轰然而灭,但它结束了春秋战国以来封建诸侯长期割据的局面,在中国史上开创了一个中央集权的封建专制主义的新的历史时代。

秦王朝已经消逝在遥远的古代,它的最繁华的城市,最富丽的宫殿,早已付于蔓草荒烟,只有举世闻名的万里长城还留下一些断垣残迹,在两千年后,闪出它的历史光辉。至于秦的历史的最古之部,留下来的更少,只有一些国王的名字飘浮于神话与传说的云雾之中。司马迁在他所写的《史记·秦本纪》中,关于秦的古史,也只是神话与传说的集成而已。

虽然如此,根据神话与传说,仍然可以把秦的历史追溯到最遥远的古代。《史记·秦本纪》谓秦的始祖母女脩吞玄鸟卵生子大业,大业是秦的始祖。又说秦的远祖大廉,“实鸟俗氏”。“大廉玄孙曰孟戏、中衍,鸟身人言”。这些神话传说,反映出秦在远古时代,是一个以玄鸟为图腾的氏族部落。

根据《史记·秦本纪》的记载,这个以玄鸟为图腾的氏族部落,原来是居住在古代中国的西陲。一直到西周时期,秦的先世,还是转徙于陇坻以西,今日甘肃境内。春秋时期,开始由甘肃东徙,进入陕西西北汧、渭两河流域之间。到战国时,才奠都于渭水下游的咸阳。从秦的先世的迁徙之迹看来,秦是来自古代中国西陲的一个部落。

传说和考古发现都证明,渭水上游一带肥美的河谷,从古以来就有许多游牧部落在这里活动。他们说着与黄河中游和下游的古代居民不同的语言,保持着不同的生活方式和风俗习惯。这些部落,就是中国古史上所说的西戎。很多资料证明,秦是属于西戎的一个部族。一直到商鞅变法以前,秦人的风俗习惯与西戎无别。

由于渭水上游的自然条件和秦人的低级生产水平,畜牧在秦人的古代经济生活中,长期地占着支配地位。《史记·秦本纪》谓秦的远祖大费,曾“与禹平水土”。又曾“佐舜调驯鸟兽,鸟兽多驯服”。以此赐姓嬴氏。直到殷商时代,秦的远祖还是一些游牧于渭水上游的粗野的牧人。这些牧人和殷代奴隶制国家,曾经发生过隶属关系。《史记·秦本纪》谓秦的远祖“费昌,当夏桀之时,去夏归商,为汤御,以败桀于鸣条”。又谓费昌的后裔中衍曾为帝太戊御。自太戊以下,中衍之后世代有功于殷,遂为诸侯。直到殷末,秦的远祖蜚廉和恶来“父子俱以材力事殷纣”。

周人克殷,秦人又役属于周。《史记·秦本纪》谓秦的远祖孟增、造父、非子等都做过周天子的臣属。孟增曾“幸于周成王”。“造父以善御幸于周缪王”,为周缪王这个在传说中被描写为周游过古代世界的君王,赶着神奇的马车,“长驱归周,一日千里以救乱”。造父以此被封于赵城,造父之族,“由此为赵氏”。非子曾为周孝王“主马于汧、渭之间,马大蕃息”。孝王以此“分土为附庸,邑之秦……号曰秦嬴”。

周厉王时,“西戎反王室”,并侵占秦的犬丘。为了保卫周人在渭水流域的农业居民不遭受游牧民族的破坏,周宣王对西戎诸部落发动了一连串的战争。在这些战争中,秦人和周人是站在一边的。《史记·秦本纪》谓周宣王“以秦仲为大夫,诛西戎。西戎杀秦仲”。又谓周宣王召秦仲之子庄公昆弟五人,“与兵七千人,使伐西戎”。庄公破走西戎,收复了犬丘,周封他为西垂大夫。

公元前7世纪初,西戎犬戎与申侯伐周,打到郦山下,杀死了周幽王这个在传说中被描写为迷恋于一个美丽的妃子褒姒而以点燃烽火为游戏的君王。在这个战争中,“秦襄公将兵救周,战甚力,有功”。周避犬戎难,东徙洛邑,襄公又以兵送周平王。平王以此封襄公为诸侯,赐之岐以西之地,“襄公于是始国,与诸侯通聘享之礼”。

岐以西是周人文化摇篮之地,这里有周的余民,他们已经掌握了农业生产技术。秦人占领岐西以后,很快就由游牧生活转向定居的农耕生活。史载秦文公(前765—前715)卜居汧、渭之会,“即营邑之”。又载文公十三年,“初有史以纪事”。文公二十年,“法初有三族之罪”。这些记载说明了秦至文公时,即在周室东迁以后,已经开始经营城邑,并且有了文字和最初的法律。显然,当时的秦人已经走进了历史上文明时代的入口。

春秋时期是秦从一个游牧部落,发展成为一个强大的封建国家的时期。

在春秋初将近一个世纪的时期中,秦国的国君们继续扩大他们的势力。在不断的战争中,秦国并吞了它附近的一些部落。史载秦宁公(前715—前703)伐荡社,与亳战。秦武公(前697—前677)伐彭戏氏,又伐邽戎、翼戎,灭杜,灭郑,灭小虢,把这些部落的土地变成自己的县。

跟着军事的进展,秦国的都城不断迁徙。秦文公居汧、渭之会,秦宁公迁居平阳,到秦德公时(前677—前675)又徙居雍城。不到一百年,迁都三次。秦武公时,秦国的军队已经出现在华山之下。到秦德公徙居雍城以后,便“以牺三百牢祠鄜畤”,举行了豪奢的祭祀,并且表示了他对于黄河流域的愿望。

正当秦国向东发展的时候,强大的晋国也在向南发展,灭虢灭虞,占领了今日山西平陆、河南三门峡一带的土地,堵住了秦国东进的道路,因而秦、晋的冲突就排上了历史的日程。

在秦国杰出的国君秦缪公(前659—前620)统治的三十九年中,秦、晋之间发生了不断的战争。在公元前645年的一次战役中,秦国在韩的地方(今陕西韩城县境内)打败了晋国,俘虏了晋国国君惠公夷吾,迫使晋国割让黄河以西大片的土地,把秦国的国界向东推到黄河的边沿。在此后的二十几年中,秦国的势力继续东进,并曾越过周境远侵郑国。虽然在侵郑之役的归途中,秦军在韩一个狭小的山谷中,遇到了晋军的奇袭,以致全军覆没;但在不久以后,秦国的军队又渡过黄河,侵入了晋国西南河东地区。

为了压服诸戎,并从而巩固自己的后方,秦缪公又发动了进攻西戎的战争。在这个战争中,秦国“益国十二,开地千里”,从此秦国在西戎诸部落中,巩固地树立了自己的霸权。

秦缪公在胜利中死去了。在他的继承人秦康公的统治时期(前620—前608),秦、晋之间仍有频繁的战争。康公以后,楚国强大起来。楚庄王压服了郑国,北败晋军于河上,成为晋国严重的威胁。以后,晋国的几个贵族集团,即所谓六卿,发生了内哄。因而在春秋末叶很长一个时期中,秦、晋之间基本上处于休战状态。

战国时期是秦国从一个被视为半开化的国家,发展成为一个统一全国的封建专制主义国家的时期。

战国初期,历史形势有了变化。这时强大的晋国,已经被它的最大的贵族世家分裂为韩、赵、魏三个国家;但它们并没有因为分裂而遭到削弱,反而因为各自进行了一些政治改革而强大起来,其中最强大的是魏国。当时的秦国则以“数易君,君臣乖乱”。自厉共公(前476—前422)以后的半个世纪中,换了六个国君,其中怀公是大臣发动政变被迫自杀的;出子及其母是被大臣杀害的。由于秦国内部纷乱,魏国乘机夺取了秦国的河西之地。到献公时(前384—前361),秦国结束了内部的纷乱,徙都栎阳,才开始向魏国反攻。献公二十一年(前364),与魏国战于石门(今陕西三原县),斩首六万。二十三年(前362),又在少梁的战役中,打败了魏军。

秦国的更加强大,是从秦孝公时(前361—前338)开始的。秦孝公面临的形势,司马迁曾作过概括的叙述。他说:“孝公元年,河山以东强国六,与齐威、楚宣、魏惠、燕悼、韩哀、赵成侯,并淮、泗之间小国十余,楚、魏与秦接界。魏筑长城,自郑滨洛以北,有上郡。楚自汉中,南有巴、黔中。周室微,诸侯力政,争相并。”显然这是中原诸国为了争夺霸权而展开的一个大混战的局面。

在中原诸国中,魏国最为强大,它已经从楚国手中夺取了黄河以南的大片土地。在秦孝公即位的那年,魏国迁都大梁(今河南开封),把鲁、卫等小国放在它的控制之下。但是魏国面临着齐、楚两个强大的邻人,同时和韩、赵也有矛盾。它的每一个加强自己的行动都会引起战争,或者说只有用战争的手段才能加强自己,因而魏国就把自己陷入日益加剧的相互混战之中。这种形势对秦国是有利的,它可以在中原诸国的混战中选择最有利的机会,去进攻那些在混战中受了伤的国家,特别是魏国。

比历史形势更重要的是,卫鞅在秦国内部实行的政治、经济和军事等方面的改革,特别是土地改革。他废除了周人留下来的封建贵族世袭的土地所有制,也摧毁了西戎诸部落的土地公社所有制,实行了土地的私人所有制,这一改革就替秦国封建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开辟了道路。

秦国的政治、经济的改革,保证了它在军事上的优势。在秦孝公统治时期,秦国利用中原诸国混战的机会,攻占了魏国不少的土地。并曾一度强渡黄河,围攻魏的安邑。孝公十二年,秦国迁都咸阳。以后连续发动对魏国的进攻。秦孝公二十二年(前340),在卫鞅指挥的一次战役中,秦国把魏国打得大败,卫鞅以功受封为商君。两年以后,秦国又在岸门的战役中,大败魏军。

秦孝公把他的国家巩固地安放在新的历史基础之上以后死去。在他以后的几个秦国国王,惠文王、武王、昭襄王,继续了和中原诸国的斗争。在惠文王统治秦国的二十七年中(前337—前311),秦国以压倒的军事威力,迫使魏国一再割让自己的土地,以缓和秦国的攻势。惠文王六年(前332),秦国迫使魏国割让阴晋(今陕西华阴县)。八年(前330),又大败魏军于雕阴(今陕西富县北),迫使魏国献出河西。九年(前329),秦国的军队渡过黄河,占领了魏国河曲东部的土地。十年(前328),秦国又攻占魏国的蒲阳(今山西永济县北),迫使魏国献出上郡十五县。从此秦国就把魏国的势力从今日陕西境内全部赶了出去,并把黄河天险变成了自己前进中的战壕。到了惠文王后元十一年(前314),秦国的军队便出现在黄河中游,在岸门(今河南许昌市西北)的战役中,大败韩军。

秦国不仅在中原地区显示了它的威力,惠文王后元九年,秦国的另一支军队又出现在四川。这支军队在司马错指挥之下,先后覆灭了蜀国、苴国和巴国,占领了今日四川的大部分土地,从此秦国的势力远远地伸入中国的西南。惠文王后元十三年(前312),秦国又攻占楚的汉中之地六百里,在汉水上游建立了它南进的阵地。

秦惠文王死,武王继立。这位国王曾对他的丞相甘茂说:“寡人欲容车通三川,以窥周室,而寡人死不朽矣。”但秦武王并没有实现他的愿望,在即位的第二年就因举鼎绝膑,抱恨而死。

秦武王死,昭襄王继立。在昭襄王统治秦国的五十六年(前306—前251)中,是秦国以不可抗拒的威力扫荡中原诸国的时期。

在昭襄王时,秦国的军事攻势,首先还是指向韩、魏。昭襄王十四年(前293),秦将白起大败韩、魏联军于伊阙,联军死者二十四万余人。以后又接连向韩、魏进攻,到昭襄王十七年(前290),秦国迫使韩国割让武遂二百里之地,魏也被迫献出了河东四百里之地。从昭襄王三十一年(前276)以后的二十几年中,韩、魏两国几乎每年都遭受秦国的军事进攻。秦国对韩、魏的战争是带有毁灭性的,《战国策·魏策三》说到魏国在战争中遭到损失云:“秦十攻魏,五入国中,边城尽拔,文台堕,垂都焚,林木伐,麋鹿尽,而国继以围。又长驱梁北,东至陶、卫之郊,北至乎阚,所亡乎秦者,山北、河外、河内,大县数百,名都数十。”和魏国一样,韩国遭受的破坏也是惨重的。《战国策·秦策四》云:“韩、魏父子兄弟,接踵而死于秦者百世矣。本国残,社稷坏,宗庙隳,刳腹折颐,首身分离,暴骨草泽,头颅僵仆,相望于境。父子老弱系虏,相随于路,鬼神狐祥无所食,百姓不聊生。族类离散,流亡为臣妾,满海内矣。”《战国策·燕策二》也说:“龙贾之战,岸门之战,封陆之战,高商之战,赵庄之战,秦之所杀三晋之民数百万,今其生者,皆死秦之孤也。”《战国策》上的记载,可能有些夸张,但韩、魏两国的残破是惨重的。这种残破,已经使它们丧失了抵抗的能力,它们只能一次又一次地割让自己的土地、城邑,来换取暂时屈辱的生存。

在压服了韩、魏以后,秦国的矛头便转向楚国。为了进攻楚国,秦国派张仪出使楚国,通过楚怀王的大臣靳尚和他宠爱的妃子郑袖,用贿赂和离间的手段,拆散了齐楚联盟,使楚国闭关绝齐,孤立自己。昭襄王八年(前299),秦国又用欺骗的手段,引诱楚怀王入秦。楚怀王囚于秦三年,死于秦。以后,秦便对楚国发动一连串的军事进攻。昭襄王二十七年(前280),秦使司马错发陇西兵,因蜀攻楚黔中。二十八年,又使白起取楚之鄢、邓、西陵。二十九年,秦军攻陷了楚的郢都,又东攻竟陵,南略洞庭湖沿湖之地,迫使楚国退保于陈。楚从此一蹶不振,以后迁都寿春,苟延残喘。

削弱了楚国以后,秦国的攻势就转向赵国。赵在武灵王时,就以胡服骑射教百姓,它和秦国一样,是一个拥有强大骑射部队的强国,它是秦国的劲敌。公元前296年,赵国灭了中山,以后又北击林胡、楼烦,拓地至漠南。《史记·苏秦列传》云:“当今之时,山东之建国,莫强于赵。赵地方二千余里,带甲数十万,车千乘,骑万匹,粟支数年。”但自韩、魏削弱以后,赵国就面临着可怕的危险。昭襄王三十七年(前270),秦国果然越过韩、魏去进攻赵国。但是在这个战争中,秦国遇到了真正的抵抗。赵将赵奢迎击秦军,使秦国遭遇到从来未有的惨败。昭襄王四十五年(前262),秦国攻取韩的野王,把韩的上党郡和韩的本土切断。韩桓惠王想献上党郡求和,而上党郡守不从,求援于赵。赵派廉颇援韩,与秦将白起、王龁相拒于长平,于是展开了战国时期从来未有的大战。战争持续了三年不分胜负,后来赵国中了秦国的反间之计,罢免廉颇,以赵括为将,因此赵国大败。在这次战役中,秦军坑赵降卒四十余万人,赵国的主力军几乎全部被歼灭。

昭襄王四十八年(前259),秦国全部攻占了韩的上党郡和赵的太原郡,又围攻赵的都城邯郸。五十年(前257),楚、魏救赵。魏将晋鄙率军十万驻守汤阴,畏秦不敢前进。魏相信陵君无忌击杀晋鄙,夺晋鄙军攻秦。同时楚春申君黄歇也派景阳率军援赵,击败秦军,迫使秦军从赵的邯郸和魏的河东撤退。这是秦国在进攻赵国的战争中又一次大败。但是到了秦庄襄王三年(前247),秦国又全部攻占了韩的上党和赵的晋阳,从此赵国就不是秦的敌手。

剩下来的是齐国和燕国。齐国在昭襄王二十一年(前286)灭宋,占有宋国的淮北之地,曾经一度强大。但却因它的强大,威胁了韩、魏、赵,也引起秦、燕的不安。二十三年(前284),这几个国家联兵攻齐,齐国被燕将乐毅打得大败,燕军攻入齐都临淄,以后又连陷齐七十余城,齐湣王奔莒,齐国几乎灭亡。后来齐将田单收复了失地,但齐国从此衰弱,燕国也在这个战争中削弱了自己。

秦国的强大和它愈来愈严重的军事进攻,不仅使邻近它的韩、魏感到致命的威胁,其他中原诸国也看到了共同的危险。它们不止一次结成政治的和军事的联盟,共同反对秦国。惠施、公孙衍、田文、苏秦等先后组织了三国或五国的合纵,反击秦国。但是由于中原诸国相互之间的矛盾超过了它们的利害一致性,因而它们的联盟不能巩固。在秦国威胁最严重的时候,它们结成了联盟。当这种危险因为它的联盟而减轻的时候,便纵约俱解。即使在危险最严重的时候,也没有一个国家愿意承担反击秦国的先锋任务,而是把战争的灾难转移到邻人的身上,甚至还要在邻人的灾难中去寻找廉价的利益。在去拆散它们的联盟,把强有力的国家拉到自己的方面,组成以秦国为首的连横,用这样的方法孤立它的要打击的那个国家,张仪就是在连横运动中最成功的活动家。由于这样的原因,中原诸国的联盟总是以失败而告终,结果还是被秦国各个击破。

昭襄王五十一年(前256),秦国敲响了中国封建领主制的丧钟,被中原诸国当作最高封建领主的西周君,被迫把属于它的三十个邑和三万人口全部献给秦国。庄襄王元年(前249),秦灭东周。作为最高封建领主象征的圣物九鼎,在自己的位置上移动了,据说其中之八,作为胜利品搬到秦国,其一飞入泗水自沉了。

到秦王政即位之年(前246),秦国已经拥有广阔的领土。《史记·秦始皇本纪》云:“当是之时,秦地已并巴、蜀、汉中,越宛有郢,置南郡矣;北收上郡以东,有河东、太原、上党郡;东至荥阳,灭二周,置三川郡。”显然这时的秦国,已经把自己提升到当时中国境内各封建国家的首位。当时的中原诸国则正如盛开之花,临于萎谢。而秦则如暴风雷雨,闪击韩、赵、魏、楚、燕、齐六国。到公元前221年,秦国就在六国的废墟上,建立起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封建专制主义的帝国。 XlhIvWmMN2UMTODOzgms7GqIcnALZ5wATMGkHx/kTpgT7cFpuYl0yV21Oy4t++2h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