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二节 西汉时期统一的专制国家的确立

一 西汉初年的“休养生息”政策和削弱王国势力的措施

汉高祖稳定社会秩序的措施 秦末农民战争推翻了秦朝的统治,但跟着而来的,是楚汉之际争夺国家统治权的长期战争。在这场战争中,生产受到严重的破坏,社会经济凋敝。农民大量流亡异乡,不得耕作。还有一些农民为生活所迫,不得不卖妻鬻子,或者自卖为奴。经过战乱的城市,也是人口减少,商业萧条。投机商人囤积居奇,物价踊贵,米一石值万钱,马一匹值百金。新建立的西汉政权,府库空虚,财政困难。史载当时“自天子不能具钧驷,而将相或乘牛车,齐民无藏盖” [21]

面对这种残破局面,以刘邦为首的西汉统治者,不得不把恢复农业生产,稳定社会秩序,作为自己的首要任务,陆续采取了一些重要的措施:

一、“兵皆罢归家”,“以有功劳行田宅”。 [22] 入关灭秦的关东人愿留在关中为民的,免徭役12年,回关东的免徭役6年。军吏卒无爵 [23] 或爵在大夫(五级爵)以下的,一律晋爵为大夫;大夫以上的加爵一级,并一律免除本人及全家的徭赋。爵在七大夫(即公大夫,七级爵)以上的,“先与田宅”,并给以若干户租税的封赏,叫做食邑。从军归农者除少数高爵的上升为地主外,大部分还是普通农民。这些农民由于获得了一份土地,提高了生产积极性,因此是汉初稳定农村社会秩序、恢复农业生产的一支重要力量。

二、号召在战乱中流亡山泽的人各归本土,恢复故爵、田宅。各地小吏在战争时期占夺的土地,也事实上予以承认。这些人大多数是地主。那些出身于农民或贫民、以军功获得高爵和较多土地的人,也成为汉初的地主。

三、以饥饿自卖为奴婢的人,一律免为庶人。

四、抑制商人,不许他们衣丝、操兵器、乘车骑马,不许他们做官,加倍征收他们的算赋,以限制商人对农民的兼并。

五、减轻田租,十五税一。

六、命丞相萧何制定九章律,代替临时颁行的约法三章。在湖北江陵张家山发现的汉墓竹简中,有《二年律令》和《奏谳书》 [24] 。前者是吕后二年以前发布的汉初律令的部分内容,共有《贼律》、《盗律》、《具律》、《告律》、《捕律》、《亡律》等27种律和一种令。后者是议罪案例的汇编,其中有汉高祖时期郡县上报廷尉的16件疑难案例。这些资料使我们知道,汉初的法律大量继承了秦律的内容,但量罪处刑较秦法缓和,对东方王国地区的干预也较少。

以上这些措施,是农民战争后西汉王朝适应社会的变化而采取的唯一可行的政策。汉高祖推行了这一政策,一方面使国家的统治秩序重新得到稳定,另一方面也使脱离生产的农民回到了土地上,得到生产的条件,从而使农业生产逐步恢复起来。

汉高祖命陆贾著书论说秦失天下的原因,陆贾在他所著《新语》一书的《无为》篇中指出:秦代“事逾烦天下逾乱,法逾滋而奸逾炽,兵马益设而敌人逾多。秦非不欲为治,然失之者乃举措暴众而用刑太极故也。”从陆贾所揭示的历史教训中,汉初统治者认识到,在当时的条件下,只有轻徭薄赋缓刑,才能缓和农民的反抗,以巩固自己的统治。这样就形成汉初统治者的所谓“黄老无为”的政治思想。汉高祖以及文景时期“与民休息”的各项措施,正是这种无为思想的体现。

“文景之治” 惠帝、吕后时期(公元前194-前180年),无为思想在政治上起着显著作用。丞相曹参沿袭萧何辅佐汉高祖的成规,“举事无所变更” [25] 。在这15年中,很少兴动大役。惠帝时几次发农民修筑长安城,每次为期不过一月,而且都在冬闲的时候进行 [26] 。惠帝四年(公元前191年)又“省法令妨吏民者,除挟书律” [27] ,吕后元年(公元前187年)“除三族罪、妖言令” [28] 。边境戍卒一岁一更的制度,也在这时重新确定了。

文帝、景帝统治时期(公元前179—前141年),继续“与民休息”,社会经济逐渐发展,史称“文景之治”。

文帝重视农业,屡诫百官守令劝课农桑。文帝十三年(公元前167年)下诏全免田租;景帝元年(公元前156年)复收田租之半,即三十税一 [29] ,并成为汉朝定制。文帝时,丁男徭役减为“三年而一事” [30] ,算赋也由每年120钱减为40钱。长期减免田租徭赋,对地主有利,但也促进了广泛存在的自耕农民阶层的发展。西汉初年“大侯不过万家,小者五六百户”;到了文景之世,“流民既归,户口亦息,列侯大者至三四万户,小国自倍,富厚如之” [31] 。户口繁息的迅速,就是自耕农民阶层得到发展的具体说明。

农业的发展,使粮价大大降低,史载文帝初年每石“粟至十余钱” [32] 。商业也活跃起来了。文帝十二年取消过关用传的制度 [33] ,有利于行旅来往和商品流通。文帝弛山泽之禁,促进了盐铁业的发展,对农民的副业生产,也有一些好处。

随着粮价的降落和商业的活跃,也出现了新的问题,即大商人势力膨胀,囤积居奇,侵蚀农民,使广大农民破产流亡。文帝、景帝都曾重申商人不得为吏的禁令,企图限制商人的发展。为了提高谷价,缓和谷贱伤农的现象,晁错向文帝提出了“入粟拜爵”的建议,准许富人(主要是商人)买粟输边,按所输多少授予爵位。输粟达600石者爵上造,达4000石者爵五大夫,达1.2万石者爵大庶长。晁错又建议,入粟拜爵办法实行后,边境积粟足以支五年,可令入粟者输于郡县,使郡县也有积粟;边境和郡县都已充实,就可以免除天下田租。入粟拜爵办法的实行,使农民的处境暂时有所改善。

文帝提倡节俭,在他统治期间,宫室苑囿,车骑服御,都无所增益。史载文帝为了节省黄金百斤 [34] 而罢建露台,他说:“百金,中人十家之产也。吾奉先帝宫室,常恐羞之,何以台为!” [35] 皇帝尚节俭,对地主、商人中正在兴起的侈靡之风,多少会起一些制约作用。

文景时期,在法律方面也有一些改革。文帝废除了汉律中沿袭秦律而来的收孥相坐律令,缩小了农民奴隶化的范围。文帝、景帝又相继废除了黥、劓等刑,减轻了笞刑。这个时期许多官吏断狱从轻,但责大指,不求细苛,所以有“刑罚大省,至于断狱四百,有刑错之风” [36] 之说。

文景时期推行“与民休息”的政策,目的是使农民能够稳定地提供赋税徭役,使汉朝的统治进一步巩固起来。一些看来对农民有利的措施,都对地主、商人更为有利。例如文景减免田赋,地主获利最大;入粟拜爵,也大有助于商人政治地位的提高。所以这些措施归根到底还是会助长兼并势力的扩展,加剧社会矛盾。

削弱王国势力 汉初70年的历史,是社会经济从凋敝走向恢复和发展的历史,也是中央集权逐步战胜地方割据的历史。

西汉初年,六国旧贵族如齐之田氏,楚之昭、屈、景氏和怀氏以及燕、赵、韩、魏之后,仍然是强大的地方势力。汉高祖把这些旧贵族以及其他“豪杰名家”十余万口,迁到长安附近。这次迁徙的规模很大,一度使得关东“邑里无营利之家,野泽无兼并之民” [37] ,六国旧贵族和关东豪杰的分裂活动基本上被控制了。

西汉社会中还有另一种割据势力,这就是诸侯王。西汉初年,功臣为王者七人,即楚王韩信,梁王彭越,淮南王英布,韩王信,赵王张敖,燕王臧荼,长沙王吴芮,史称“异姓诸王”。异姓诸王据有关东的广大区域,拥兵自重,专制一方,是统一的隐患,是中央集权的严重障碍。汉高祖采取了断然手段,来消灭异姓诸王。他首先消灭燕王臧荼,立卢绾为燕王。以后又接连消灭楚、韩、赵、梁、淮南和燕等六王。只有长沙王由于其封国僻远,又处在汉与南越的中间地带,可以起缓冲的作用,所以直到文帝时才由于无后而国除。

在消灭异姓诸王的同时,汉高祖无力直接控制全国,又“惩戒秦孤立之败”,所以在异姓诸王的旧土上分封自己的子弟为王,用以藩屏汉室,史称“同姓诸王”。同姓王国辖地共达39郡,而中央直辖的土地只有15郡,其中还夹杂了不少列侯的封国和公主的“汤沐邑”。这依旧是干弱枝强的局面。王国“大者跨州兼郡,连城数十” [38] ,例如齐国辖地六郡73县,代、吴各辖地三郡53县,楚国辖地三郡36县。为了控制诸侯王国,汉政府规定中央派太傅辅王,派丞相统王国众事,并重申无中央虎符不得发兵。但是王国得自置御史大夫以下的官吏,自征租赋,自铸货币,自行纪年,实际上仍然处于半独立状态。

吕后统治时期,大封诸吕为王、侯。吕后死,刘氏诸王与西汉大臣合力消灭了诸吕的势力,迎立代王刘恒为帝,是为文帝,同姓王的势力更加发展。贾谊在《治安策》中陈诉当时中央和王国形势说:“天下之势,方病大瘇,一胫之大几如腰,一指之大几如股”;而且“病非徒瘇也,又苦踱戾”,这就是说“亲者或亡分地以安天下,疏者或制大权以倡天子”。贾谊认为:“欲天下之治安,莫若众建诸侯而少其力。力少则易使以义,国小则亡邪心。” [39] 贾谊的建议,在当时没有引起文帝的重视。但是贾谊死后四年,即文帝十六年(公元前164年),文帝分齐国之地为六国,分淮南国之地为三国,实际上就是贾谊“众建诸侯”之议的实现。

继贾谊之后,晁错屡次向文帝建议削夺诸王的封土。景帝时,吴国跋扈,晁错又上“削藩策”。他说诸王“削之亦反,不削亦反。削之,其反亟,祸小;不削之,其反迟,祸大” [40] 。景帝三年(公元前154年),用晁错之策,削楚王东海郡,削赵王常山郡,削胶西王六县,以次削夺,将及吴国。这时吴王濞就联络楚、赵、胶西、胶东、淄川、济南等六国,发动叛乱,史称“七国之乱”。

七国之乱,是地方割据和中央集权之间矛盾的爆发。由于梁国的坚守和汉将周亚夫所率汉军的进击,叛乱在三个月内就被平定了。七国之乱平定以后,景帝损黜王国官制及其职权,降低诸侯王权力,规定诸侯王不再治民。从此诸侯王强大难制的局面大为缓和,中央集权逐渐巩固。

对匈奴的和亲和对南越的安抚 汉高祖消灭异姓诸王时,邻接匈奴的诸王有的投降匈奴,有的勾结匈奴内侵。汉七年(公元前200年),高祖进击投降匈奴的韩王信时,曾被匈奴围困在白登(今山西阳高境),史称“白登之围”。以后,匈奴常常寇边,掳略人畜。娄敬向汉高祖建议与匈奴结“和亲”,劝高祖以嫡长公主嫁给匈奴冒顿单于,“厚奉遣之”,并于每年馈赠絮缯酒食等礼物,以缓和匈奴的侵扰。娄敬说:“冒顿在,固为子婿;死,外孙为单于。岂曾闻外孙敢与大父亢礼哉!” [41] 汉高祖用娄敬之议,取“家人子”为公主,与匈奴结和亲,并开放汉与匈奴之间的关市。

文景时期,继续与匈奴和亲,厚予馈赠,但是匈奴仍然不断侵犯边境,每次入塞,都要抢走人畜,毁坏庄稼。文帝十四年(公元前166年)匈奴南下,游骑迫近长安。为了抵抗匈奴的侵扰,文帝用晁错之议,募民迁徙塞下,垦田筑城,加强边防。晁错所倡入粟边塞者得以拜爵的办法,也是在匈奴的严重威胁下提出来的。

南越之地本是秦朝的郡县,越、汉杂居。秦末农民战争中,秦龙川令赵佗行南海尉事占据岭南,绝道聚兵自守,自立为南越王。赵佗依靠汉越地主贵族,采用秦和汉初的政治制度,进行统治。赵佗治理南越“甚有文理,中县人以故不耗减,粤(越)人相攻击之俗益止” [42] ,在一定的时期内起了保境安民的积极作用。

汉高祖十一年(公元前196年),派陆贾出使南越,册封赵佗为南越王,剖符通使,使他“和集百越”。赵佗接受了汉朝封号,愿为藩辅。吕后统治时期,严边防之禁,曾令曰:“毋予蛮夷外粤金铁田器;马牛羊即予,予牡,毋予牝。”这个禁令对南越地区农业经济的发展极为不利,也破坏了民族关系。赵佗反对吕后的这项政策,他自称南越武帝,“乘黄屋左纛称制” [43] ,与汉朝皇帝相抗衡。他还进攻长沙国,控制闽越、西瓯,使南越成为一个“东西万余里”的大国。吕后派周灶征南越,军未逾岭而罢。汉初汉军使用过的两幅帛制长沙国南部地区地图,已在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

文帝为了“休养生息”,尽量避免对南越用兵。他按照赵佗的要求,罢省边界戍军,并为赵佗修治真定(今河北正定)祖坟,给赵佗在故乡的兄弟以尊官厚赐。在这种情形下,陆贾再次出使南越,赵佗答应取消帝号,恢复藩属关系。

闽越贵族无诸和摇,率部众参加过反秦战争,以后又助汉灭楚。汉初,无诸受封为闽越王,都东冶(今福建闽侯);摇受封为东海王(又称东瓯王),都东瓯(今浙江温州)。景帝时,东瓯王、闽越王都参与了七国之乱,但景帝对他们没有追究。

二 西汉社会经济的发展

铁农具、牛耕的普遍使用和农业的发展 汉初至文、景的六十多年内,社会经济逐渐由凋敝走向恢复和发展,到武帝时,便出现了一种繁荣的景象。史载当时“都鄙廪庾皆满,而府库余货财。京师之钱累巨万,贯朽而不可校。太仓之粟陈陈相因,充溢露积于外,至腐败不可食” [44]

西汉初年,铁制农具已推广到中原以外的很多地区;武帝时冶铁制器归国家垄断,铁器的传播更为迅速。今辽宁、甘肃、湖南、四川等省以及更远的一些地方,都有西汉的铲、 、锄、镰、铧等铁制农具出土。出土铁犁铧数量很多,宽窄大小不一,这是各地区因地制宜地发展犁耕技术的结果。最大的铧宽达42厘米,这也许就是武帝时期以来“县官鼓铸铁器,大抵多为大器,务应员程,不给民用” [45] 的所谓“大器”(一说“大器”指兵器和煮盐牢盆)。

马耕和牛耕(主要是牛耕)已很普遍。除了二牛三人的耦犁以外,还有二牛一人的犁耕法,山西平陆发现的王莽时期墓葬画像砖上有二牛一人的犁耕图。这种犁耕法较之二牛三人的耦犁,是一个重要的进步。武帝以后,随着大规模徙民边陲,进行垦田,牛耕技术也传到西北。与犁耕技术的传播同时,播种用的耧也开始使用,西汉晚期,耧已传到辽阳一带,辽阳的汉末村落遗址和北京清河汉代遗址中,都发现铁制耧足。

武帝时由于大规模战争的消耗,耕马、耕牛严重不足,价格昂贵,北方一度出现以人挽犁的现象。经济落后的淮南地区,还是蹠耒而耕。江南大部分地区仍处于“伐木而树谷,燔莱而播粟,火耕而水耨” [46] 的阶段,同北方的农业生产水平相差很远。

西汉初期,农民已有“深耕概种,立苗欲疏” [47] 的经验。武帝末年,赵过推行代田法。代田法是先把土地开成深广各一尺的沟,叫做甽,甽旁堆成高广各一尺的垅。一亩之地(广1步,长240步),开成三甽三垅。下种时把种子播在甽中,苗长出后进行耨草,用垅上的土和耨除的草培植苗根。盛夏垅土用尽,甽垅培平,作物的根既深且固,不畏风旱。甽垅的位置每年互相调换,轮流种植,以恢复地力。代田法在长安附近试验的结果,每亩产量比别的田超过一斛甚至二斛以上,所以很快就被推广。边远各郡也使用了代田法,居延(在今内蒙古额济纳旗境)的代田,在汉简上有很多记载。赵过除了推行代田法以外,还改进了农具,史载“其耕耘下种田器,皆有便巧” [48]

西汉时期,水利事业也很发达。武帝时,关中开凿了许多渠道,形成一个水利灌溉网。漕渠自长安引渭水东通黄河,便利了漕运,还能溉地万余顷。泾水与洛水之间,修建了白渠,与原有的郑国渠平行,溉田四千五百余顷。当时有歌谣赞美这一渠道说:“田于何所?池阳、谷口。郑国在前,白渠起后。举臿为云,决渠为雨。水流灶下,鱼跳入釜。泾水一石,其泥数斗,且溉且粪,长我禾黍,衣食京师,亿万之口。” [49] 其他如龙首渠、六辅渠、灵轵渠、成国渠等溉田都很多。龙首渠在洛水旁,由于渠岸易崩,它的某些段凿成若干深井,井与井间有水流通,叫做井渠。这种修渠方法,在沙土地带特别有用。京畿以外,关东地区也兴修了一些水利。如汉初羹颉侯刘信在舒(今安徽舒城)修造七门三堰,灌溉田亩。文帝时文翁在蜀郡穿湔江以溉灌繁县土地。稍后,“朔方、西河、河西、酒泉,皆引河及川谷以溉田……汝南、九江引淮,东海引巨定,泰山下引汶水,皆穿渠为溉田,各万余顷。它小渠披山通道者,不可胜言。” [50] 西汉时,中原种植水稻,主要就是依靠这些水利灌溉。至于凿井灌溉,北方到处都有,甚至居延边地,也凿井开渠,进行屯垦。

西汉时期最重要的水利工程,是治理黄河。文帝时黄河曾在酸枣(今河南延津)决口,武帝元光三年(公元前132年),黄河又自瓠子(今河南濮阳附近)经巨野泽南流,灌入淮泗,泛滥达16郡。丞相田蚡封地在鄃(今山东高唐),地在黄河以北,他为了使自己的封地不受水灾,力阻修复故道,所以黄河泛滥越来越严重。元封二年(公元前109年),武帝发卒数万人堵塞决口。武帝曾巡视工地,并命随从官员“自将军以下皆负薪填决河”。经过这次修治,黄河才流归故道,此后80年中未成大灾。

铁农具、牛耕的普遍应用,水利的发达,农业技术的进步,使西汉时的农业生产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据西汉末年的统计,当时全国有户1220多万,口5956多万;全国垦田数达到827万多顷。这就是西汉农业发展规模的一个说明。

手工业的发展 在西汉的手工业中,冶铁业占有重要地位。西汉冶铁的技术,铁器的种类、数量和质量,都比战国时有了重大的进步。西汉后期“吏卒徒攻山取铜铁,一岁功十万人以上” [51] ,规模是很大的。西汉铁器出土的地点,已发现六十多处。在山东、河南、江苏等省都发现冶铁遗址,其中河南巩县、郑州的冶铁遗址规模最大,包括矿坑、冶铁工场,以及从开采矿石到制出成品的全部生产设备。巩县遗址发现了矿石加工场所,发现冶炼炉、熔炉、锻炉共20座。遗址中炼铁的燃料,除木材外,还有原煤和煤饼,这是现在所知的我国历史上最早用煤的遗存。“淬火法”已开始应用,这大大提高了铁器的坚韧和锋利程度。汉初的铁兵器,各地经常有出土;武帝以后,铁兵器更多,替代了铜兵器所居的主要地位。西汉中期以后,铁制的日用器皿也逐渐增多。

西汉的采铜和铜器手工业也很发达。铜主要产在丹阳郡和西南的蜀、越巂、益州等郡。汉初准许私人仿铸货币,所以铸钱场所分布在一些郡国中,武帝时铸币权集中到中央,在上林苑三官铸钱。西汉货币发现极多,铸币用的铜料、铸范以及铸所遗址也有发现。铜器制造主要属少府和蜀、广汉等郡工官,也有很多出于私人作坊,所制器物种类繁多,其中最著名的是铜镜。

丝织业是西汉的重要手工业之一。当时的临淄(今山东临淄)和襄邑(今河南睢县)设有规模庞大的官营作坊,产品供皇室使用。元帝时,临淄三服官“作工各数千人,一岁费数巨万” [52] 。长安的东西织室规模也很大,每年花费各在5000万钱以上。已有了提花织机,钜鹿陈宝光的绫机“用一百二十蹑” [53] ,能织成各式各样的花绫。西汉的精美织物通过馈赠、互市或贩卖,大批输往边陲各地,远至中亚各国和大秦(罗马帝国)。

西汉漆器出自蜀、广汉以及其他各处工官,漆器加鎏金扣或银扣,称为 器。漆器和 器都是名贵的手工业品,《盐铁论》所举当时富人使用的“银口黄耳”,“金错蜀杯” [54] ,就是这类器物。在国内许多地方的墓葬中,出土漆器??器很多。今朝鲜境内的乐浪王盱墓及其他墓葬中,蒙古境内诺颜乌拉匈奴贵族墓中,也发现了大量的汉代漆器和 器。漆器制作的分工很精细,见于漆器的工名有素工、髹工、上工、铜耳黄涂工、画工、雕工、清工、造工以及各种监工等十几种,这说明《盐铁论》中的“一杯棬用百人之力,一屏风就万人之功” [55] 的说法,是有一定根据的。

此外,煮盐(包括海盐、池盐、井盐等)、制陶、造船、造车、酿造等业,在西汉时都有发展,生产规模和技术都超过前代。

在上述各种手工业中,官营作坊的劳动者主要是吏、卒、刑徒、官奴婢和少数佣工;私营作坊主要是僮仆、佣工,他们之中很多来自逃亡农民。他们在极度的剥削压迫和极艰苦的条件下所从事的创造性的劳动,使当时的物质文化表现得丰富多彩。

商业的发展 随着农业、手工业的发展,商业也繁荣起来了。据《史记》记载,西汉时期全国已形成了若干经济区域,每个区域都有大的都会。关中区域膏壤沃野千里,最为富饶,其地“于天下三分之一,而人众不过什三,然量其富,什居其六” [56] 。首都长安户8万余,口24.6万,是关中的交换中心,也是全国最繁华最富庶的城市。长安城周围65里(据实测,周长25700米,合当时62里强),有9市、16桥、12门,每个城门都有3个宽达6米的门道,以三条并列的道路通向城中。长安城的城市布局规整宏伟,各种建筑物稠密巍峨。长安市面上除有本地和附近的各种物产包括官府手工业的产品以外,还有从全国各地运来的货物出售。

洛阳、邯郸、临淄、宛、成都(当时合称五都)、番禺(今广州)等城市,是全国主要的都会。蓟、阳翟、江陵、寿春、合肥、吴,也都是一方的都会。全国各地区、各都会之间,有大道相连。在这些大道上,驿传罗布,车马杂沓,货物转输,络绎相属。江南多水,船和车同是重要的交通工具。今广州、长沙等地的汉墓中,发现有木车、木船和陶船的模型,船有锚、舵,结构坚固,可载重致远。

出现在通都大邑里的商品,有牲畜、毛皮、谷物、果菜、酱醋、水产、帛絮、染料、木材、木器、铜铁器等类。奴隶被当作一种商品,在市场上出卖。高利贷也成为一种重要行业。高利贷者被称作子钱家,列侯封君有时也向他们告贷。

西汉中期以后,对外贸易发达起来了。自河西走廊经塔里木盆地南北边缘通向中亚、西亚以及更远地区的道路,已经畅通。沿着这条道路,运入各种毛织物和其他奢侈品,运出大宗丝织物。西方人称这条道路为“丝绸之路”。海上贸易的重要港口是番禺。近年来广州、贵港、长沙等地,经常发现玻璃、琥珀、玛瑙等物,其中一部分是从海外运进来的。 VOnCsOh5syEy2gbcTyxtxVfz0dPV2tSmOCWODpbBfitVzPDLON08OL3JK0bvKeKg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