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前言

都市化是我在研究城市化理论时提出或者说做了全新界定的一个概念。长期以来,由于英文拼写均做urbanization,所以城镇化、城市化、都市化三个概念在使用上比较随意,而且基本上可以相互替换。但在当今世界进入城市时代,大城市与小城镇的本质区别越来越明显,我认为它们已经构成了一个城市化范畴群,很有必要在逻辑上严格区分这三种不同形式,并将其各自的特殊内涵加以揭示和固化,以便为规模宏大、层次繁复、矛盾交集的城市化进程提供清晰的“内在生产观念”和“客观理性指导”。

具体说来,当今世界是城市时代,不同层级和规模的城市,不仅在外观和形态上发生巨大变迁,更重要的是在功能和本质上也早已迥异于传统城市。从层级体系的角度看,当今城市化主要可分为三种形式:一是以县城(县级城市化区域)为中心的城镇化,二是以大中城市(区域性城市群)为中心的城市化,三是以国际大都市(世界级城市群)为中心的都市化。它们分别代表了农业人口和资源三种不同的流动和集聚方式,并对不同层级的城市生产生活方式、社会组织结构、文化审美趣味产生了举足轻重的影响。但在当下的主流城市研究中,无论西方还是中国,却很少对这三种城市化形式做严格区分,其后果是不仅在理论上容易导致各种“伪问题”的产生和流行(如“北上广”特有的大都市问题对中西部地区的城市和城镇就很不真实),在实践中也不利于制定系统性的层级战略规划和有较强针对性的政策法规。所以我认为,在城市化进程的层级差异越来越明显的当下,以townization(城镇化)、urbanization(城市化)、metropolitanization(都市化)为元概念,建构当代城市化进程研究的范畴群,分别指称当今世界的三种城市化形式,不仅有助于揭示大都市、大中城市和小城镇在形态、功能和本质上的巨大差异,使不同性质和来源的城市化问题得到正确的反映并获得体现其内涵的名称,同时也是全面了解和把握我国城镇化国家战略的复杂内在机制与真实背景,以及制定层级分明、具有分类指导功能的政策制度和路径的大前提,同时,这也是在我国城镇化进程中统一思想意识、形成发展共识及超越各种肤浅无根的理论研究与战略设计的当务之急。

同时,还要强调的是,都市化是城市化的升级版本与当代形态。在经济全球化的时代背景下,人力资本、经济资本、文化资本向少数国际化大都市、国家首位城市或区域中心城市高度与迅速集中,直接打破了人口流动平缓、空间流量均衡的传统城市化模式,对人类的政治、经济、社会与文化产生了极其重要和根本性的影响。在此背景下,我在马克思城市社会与文化观的理论指导下,以西方城市社会学、城市群理论等为参照,以中国文学学科体系中的文艺美学、文化研究及由此衍生的都市文化学为基本理论方法,首次建构了都市化进程理论,并对其中重大与重要的基本理论与实践问题,如都市化理论的理论渊源与中国经验、工业文化与后工业文化的区别与联系、现代科学与消费文化的对立与互补、城市化进程中的农村生活方式与文化传统变迁、都市人生活方式与审美观念的重构、文化功能重建对大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影响、文化城市模式及其对中国城市化的意义等问题,进行了较为系统与深入的探讨与研究,以期从人文社会科学研究的角度,揭示中国都市化进程的深层文化、精神与心理根源,并借此为当下高速发展的中国城市提供一些有益的精神资源与经验借鉴。

在都市化进程理论建构上,本书主要在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了具体探索。

一是对都市化的理论界定与意义研究。都市化是以“国际化大都市”与“世界级城市群”为中心的当代城市化模式。作为城市化的最新特点与最高表现,都市化构成了推动当代城市发展的核心机制与主要力量。在现代化的交通与信息技术条件下,都市成为中小城市乃至乡村竞相模仿的对象,其自身的优点与问题也超越了都市空间乃至于民族—国家的界限,成为人类共同的生存境遇和需要认真思考的世界性问题。同时,“都市化进程”还超出了经济社会领域,深刻地影响精神生产、文化消费乃至审美趣味等,成为当代人生存与发展的最重要的日常生活背景,这是需要从文化、美学等角度研究它的缘由。

二是城市化与都市化的差异研究。现代科学体系是城市化进程的内在精神资源,现代工业系统是其外在实践方式。城市化的问题在于:①理性的片面发展严重扭曲了主体的心理与情感世界,②工业生产的异化恶性损耗了大自然的环境与资源。以“后现代科学”与“后现代工业”为核心的都市化进程,为现代科学走向更高更新的境界,以及现代工业实现自身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现实可能。在都市化进程中,现代科学以环境哲学、生态哲学、信息科学、管理科学等融入当代科学系统中,现代工业生产空间则在都市化进程中通过文化产业等审美生产程序成为新的都市文化景观。

三是都市化进程中“新农村”与“城市群”的关系原理研究。大规模的农村人口在短时间内迅速迁移到城市地区,在当下导致了更为严重的“城市化过度”问题,而大城市“首位率”的迅速飙升反过来直接影响到其自身的可持续发展。这是“城市群”与“新农村”在目前十分突出的矛盾。但还要看到它们的相互依存关系:都市化进程在加剧农村与城市在人口迁移、资源分配、文化消费等固有矛盾的同时,也为它们在更高的历史平面上综合解决城乡之间的紧张与危机关系提供了重要的理论资源与先进的实践框架。实现中国社会的科学与和谐发展,最重要的是如何处理好“新农村”与“城市群”的关系并设计科学的统筹发展战略。

四是社会的都市化与当代审美问题研究。在都市化进程中产生的各种文化与精神问题,在很大程度上都涉及主体精神生态的“和谐与不和谐”及心理情感的“愉快与不愉快”,因而具有了相对纯粹的美学研究的可能。由于古典美学、现代美学对都市审美文化的隔膜与敌视态度,因而在当下中国美学研究中,一个重要的启蒙任务是如何培养出当代个体生命对都市文化健康的审美趣味与判断力。这是全球性的都市化进程对中国美学提出的最重要的当代性问题。

五是城市兴衰的文化阐释。文化始终是影响城市生存与发展的一个重要而永恒的关键要素。对于古代城市,与政治一体化的伦理文化结构是影响城市兴衰的核心机制。从伦理文化、审美文化与城市经济转型与可持续发展等方面看,当代文化与城市发展的关系不是在减弱或变简单,而是越来越重要和越来越复杂。人是城市的目的,文化决定着人的发展。文化兴则城市兴,文化亡则城市亡。尽管当代城市在发展中已恶性地损耗了城市固有的文化与精神资源,但由于它们在城市形态与功能上的发展程度更高,因而也是最有条件与能力重建与发展文化以从事自我拯救的。

六是文化都市理论研究。“文化都市”是都市文化学的一个新范畴。与传统的政治型、经济型城市不同,文化都市是以文化资源为主要生产对象、以文化产业为先进生产力代表、以高文化含量的现代服务业为文明标志的新城市形态,它最突出的特征是城市的文化形态与精神功能成为推动城市发展的主要力量与核心机制。都市化进程极大地改变了当代都市的形态、结构、功能与性质,使城市文化功能成为衡量城市发展水平、创新能力、综合竞争力与社会和谐的基本尺度。

七是大城市发展的“罗马化”问题研究。在西方城市发展史上,希腊与罗马既是两种相对成熟的形态,也代表了大城市发展与演化的两种基本模式。“罗马化”的本质在于“精神实质……在城市的发展中逐渐消失”。一个城市如果丧失了精神实质,必然会成为“死亡之城”。对已出现或将出现的“罗马化”迹象的城市,关键是如何保持城市的各种功能、各种势力与各种需要的平衡。从城市发展、生活习惯到精神生活,在当代大都市中已随处可见罗马城的幽灵与魅影。真正的城市理性与城市诗性获得了充分而协调的发展,可以在主客两方面为当代大都市走出“罗马化”阴影提供强有力的保障与支撑系统。

八是从“文学的文化研究”到“都市文化研究”的逻辑线路研究。作为人类城市发展及当代城市化进程的最高代表,都市文化为我们研究城市文化、文学、审美心理等提供了现实对象。目前与都市文化相关的研究主要有两大话语谱系:①以经济学、社会学为核心的社会科学研究。其研究主要集中在经济社会发展方面,对都市文化结构及其人文精神层面基本上没有触及。②以大众文化、审美文化、文化批评为主流的人文学科研究,由于缺乏必要的、切入“都市社会现实”的社会学与政治经济学的理论与方法,也不可能真正完成“解释都市现实”乃至“批判都市存在”的理论与思想任务。与西方都市文化研究不同,中国都市文化研究的学术渊源位于当代中国文学学科的理论建设与现实发展之中。中国文学研究在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后出现的“文化研究”方向是当代都市文化研究的原始发生形态;晚近十年来以“建设国际化大都市”为发展目标的中国城市化进程,为中国文学研究从“文化研究”转向“都市文化研究”提供了物质条件与学理契机。

就本书的理论价值与意义而言,我个人认为主要包括两方面:一是在理论上,本书具有鲜明的多学科合作与交叉研究特性,促进了文学、历史学、文化研究、城市社会学等的互渗与融合,对于推动传统人文学科的转型与创新,提升其服务社会功能,具有良好的示范与引领作用。二是在实践上,以当代城市文化传统的流失与重建为主题,探索文化与城市的历史渊源、分析当代城市发展的文化误区,探索通过重建城市文化功能防止城市单向发展的路径,并特别探讨了文化研究、美学研究对城市可持续发展的作用。 EcyKx2f5esQFORSpQ/jlb1spAvk6HwFQXA+n8MbAApphZiK4n5KLz9KsoNjyWykU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