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个男人,想找一位完美的女人做妻子,所以他总是抱怨周围的姑娘说:“她们都太傻、太肤浅、太沉默,总之,不是太这样,就是太那样。”
终于有一天,他向众人宣布:“我找到了世界上唯一一个最完美的女人!”
大家向他祝贺:“你终于找到了完美的伴侣,可以结婚了!”
这个男人却哭丧着脸说:“她正在寻找世界上那个最完美的男人!”
在经济学中,有一个“帕累托最优”理论,它是资源分配的一种状态,是指在不使任何人境况变坏的情况下,不可能再使某些人的处境变得更好。帕累托最优是公平与效率的“理想王国”,已经达到了无法再进行帕累托改进的余地。一般来说,要想达到帕累托最优,需要同时满足以下3个条件:
1、交换最优。即使再一次进行交换,个人也不会从中获得更大的利益,此时,对于任意两个消费者和任意两种商品来说,他们的边际替代效率都是相同的,而且同时使两个消费者的效用获得最大化。
2、生产最优化。对于任意两个生产不同产品的生产者来说,需要投入的两种生产要素的边际替代效率是相同的,同时,两个生产者的产量也得到了最大化。
3、产品混合最优。产出产品的组合必须要反映消费者的偏好。此时,任意两种商品之间的边际替代率,必须要和任何生产者在这两种商品之间的边际产品转换率相同。
如果一个经济体没有处在帕累托最优的状态,则可能会在不使其他人的境况变坏的情况下,使自己的境况变变得更好。从市场的角度来解释,比如一家企业,如果在不损害合作伙伴利益的情况下,能够使自己获得更大的利益,则可以进行帕累托改进,从而达到双赢的局面。而当处于帕累托最优的状态时,就不可能再进行帕累托改进的,所以帕累托最优是评价经济体的重要标准。
美国心理学家赫伯特·西蒙认为,在繁琐复杂的环境面前,人们对各种情况的认知、分析是有限的,赫伯特·西蒙把这种认识的有限性称之为“有限度的合理性”。他通过对这种“有限度的合理性”的分析,说明在现实的生活中,我们所追求的“最大化原则”是很难实现的,这时可以用“令人满意的行为原则”来代替“最大化原则”。
所谓“令人满意的行为原则”,是指决策者在制定决策方案的时候,会考虑一套“合适”的标准,如果制定出的方案满足甚至超过了这些标准,就算它不是足够的完美,但是这个方案是令人满意的,这便是令“人满意的行为原则”。因为在选择“人满意的行为原则”时,我们放弃了“最大化原则”的追求,所以又把这种选择称为“次优理论”。
“次优理论”的选择,在我们生活中处处可见,比如,我们都认为“金童玉女”是爱情最完美的组合,但是很多“玉女”身边的男人,他们并不是所谓的“金童”,而是那些小鼻子小眼睛,又矮又胖的丑男,很多人不解:为什么美女总是嫁给丑男呀?
从经济学的观点来分析,婚姻是男人和女人之间进行资源交换的行为。比如,一个相貌丑陋的男人非常有钱,所以他愿意在金钱上多牺牲一点,找一个漂亮的女人做妻子。而一个漂亮但缺乏挣钱能力的女人,她感觉漂亮是自己的最大的资本,她就会凭着自己的脸蛋找一个有钱的男人,就算这个男人丑一些也无所谓。
从人的心理满足上来说,无论是男人和女人,都希望找一个漂亮(或者帅气)、有钱、爱自己、自己又爱的人做终身伴侣,但是这种完美的结合几乎是不可能实现的,所以大部分人在爱情和婚姻的选择中运用了“次优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