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活着与存在

“我感觉得到心脏的跳动、肺部的呼吸、身体的活跃,但却感觉不到自己的存在。”一位遭遇过性侵的年轻姑娘说道。“我觉得自己是透明的。”另一位姑娘哀叹。“我不再有存在感。”一个男人突然决定离开他的妻子和孩子,这是他给出的理由。

十多年来,类似的话语不断从我耳边传来,它们出现的频率让我震惊。当这些男人和女人向我吐露心声,告诉我他们的存在感虽然没有被完全摧毁,但至少被狠狠打击了之时,我能感受到他们内心真正的绝望。

几经思考,我认清了生命与存在的区别。

我们被赋予生命,而生命需要养护。身体有其需求,我们需要吃饭、喝水,需要留意自己的身体状况。而存在则不然。我所说的存在感是要与生活方式保持一致的。这种感觉的强度十分多变。有时,我们完全存在于生活中、恋爱中、工作中,我们与自己和睦相处,与周边的人和睦相处,这时的我们会感觉幸福临近。有时,我们的存在感则弱了许多。如果这种状态持续下去,绝望感将会向我们袭来。这种绝望感,用医学研究人员惯常引用的气象学术语来说,便是“抑郁(低压)”

当生活顺风顺水时,我们几乎不会意识到存在感,除了某些个别的时刻,正如卢梭在《一个孤独漫步者的遐想》一书中所表达的:“夜幕降临时分,我从小岛的高处走下来,悠然自得地坐到湖边沙岸一个隐蔽处;波涛声和水面的涟漪吸引了我所有的感官,驱走了我灵魂所有的纷乱,使我的心沉浸在甘美的遐想之中,黑夜就这样在不知不觉中垂降了。波澜起伏的湖水,一波又一波的涛声,不断震撼我的双耳和两眼,跟我的遐想在努力平息的澎湃心潮相互应答,使我无比欢欣地感到自我的存在,而无须费神去多加思索。我不时念及世间万事的变化无常,就像这湖面展现出来的影像,但这种想法不但模糊淡薄,而且倏忽即逝;这些微弱的印象很快消逝在轻轻抚慰着我的湖面均匀的波浪中。”

然而,如果有什么东西突然闯入,使得美好的一切出现一道缺口时,存在感便会压在我们心头,甚至离我们远去。

我们往往是在存在感缺乏时才意识到它。感知自我存在不是一种生理本能,而是一个建构的过程。

当然,生命与存在是紧密相连的。如果我们的存在感特别弱,那么面临威胁的是我们的身体,也就是生命。相反地,如果我们的身体被疾病困扰,那么存在感也会因此而受到影响。这一切与我们常有的对时间流逝的感知相关。一位病人在桌前放了一张便条,以便每天都能看到,便条上写着“今天是余生的第一天”。还有一位病人留存了一大堆安眠药,以提醒自己拥有“缩短”光阴的能力。在巴洛克时期,人类平均寿命只有35岁左右,那时的绘画中常常出现头盖骨,旨在提醒画的主人时间流逝之快。这就是我们所说的虚空画,即“记住你终有一死”。

既然我们都觉得生命短暂,为何不尽情欢愉、尽情享乐呢?原因有三。首先,任何欢愉都稍纵即逝,随之而来的是生理不易兴奋期 ,也就意味着一段不满足时期。其次,欢愉的理由会渐渐被我们用尽。因此我们总是在寻求新的刺激感。最后,我们的存在感与为人之尊严、与我们对自己的看法、与别人对自己的看法紧密相连。为人之尊严包含我们对自我的尊重,以及他人对我们的尊重。这种尊重是上升到伦理道德层面的,通常以宗教伦理或一种信仰体系的形式传达给我们,而这种信仰体系是自我建构的产物。

存在与信仰相关,也与我们对存在的认知相关。存在是一个建构过程,一个永远持续的建构。西班牙作家乔治·松伯朗(Jorge Semprun)在《写作与生活》一书中,讲述了他在离开集中营后,是如何通过写作来找回存在感的。他写道:“我们还活着,现在,重要的是让我们存在。”这话十分有理。

医生们所说的“抑郁症”,在我看来是这样的:人失去存在感或存在感减少,具体表现为感觉没有未来、没有规划、没有时间概念。

然而,这并不是一种疾病,而是一种症状,即一件事扰乱了我们的存在感建构,使我们开始怀疑自己是否有权在这世上存在。这种痛苦的状态让我们尝到被火灼烧般的感觉,并释放出一个信号,告诉我们:“我的存在感被打击了!被什么打击的?如何被打击的?”这是遭遇一次重大打击的正常结果。因为这打击到的是我们自幼儿时期起就产生于心中的、让我们得以存在的、得以拥有尊严的、得以拥有活下去的权利与理由的存在感建构。

存在感与生命的意义是不相同的。维克多·弗兰克尔(Viktor Frankl)、欧文·亚隆(Irvin Yalom) 以及存在主义疗法的拥护者认为,人要找到生命的意义才能活下去。但我认为这是一个结果而非原因。当一个人拥有存在感时,生命的意义自然会显现。不是意义赋予存在感,而是感觉到存在这一事实让人觉得存在是有意义的。不过维克多·弗兰克尔提出的一个重要观点我是认同的,他认为,存在之虚无不是一种疾病。“面对存在之虚无,我们不能躲避,要记住这并非疾病,而是我们人性的证明。”

不过,选择何种方式让自己存在这一问题与我们所处的环境相关。如果我们生活在一个轻松自由的环境中,我们的存在由我们建构。如果我们生活在一个等级森严的压抑环境中,我们的存在则是由上位者、有话语权者来建构的。一位妇女来到我的咨询室,她说她感觉自己不是抑郁,而是存在虚无。她问我诊断结果如何,我告诉她:“您的病,解药是自由!”

本书首先会向各位读者介绍我们是如何建构存在感的,并说明哪些要素能够赋予我们存在感。这些要素主要包括我们与他人建立的相互关系,以及我们与所属群体的关系。

接下来,我会分别介绍存在感建构出现缺陷的情况和存在感遭受打击的情况。当存在感遭受打击时,我们的反应分为两种,一种是消极反应,内心感到绝望;另一种是尝试自主修复,有些杰出的艺术作品就是源于这种尝试。

最后,我将结合临床实践来介绍一种在病理学之外解读内心痛苦的疗法。读者将通过临床实践看出,人出现的症状越多,就越应该着重关注人的尊严。我认为人们除了需要化学药品帮助自己消除症状,更多的还需要去关注、重视自己拥有选择的自由。 KrOQmCO59Y+7P82xljPbHhT5BTfAOJoZYKi4WRU9a2sOZFvAo8aXc918SSYe0hvN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