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 帝 画 野 , 始 分 都 邑 ; 夏 禹 治 水 , 初 奠 山 川 。 宇 宙 之 江 山 不 改 , 古 今 之 称 谓 各 殊 。 北 京 原 属 幽 燕 , 金 台 是 其 异 号 ; 南 京 原 为 建 业 , 金 陵 又 是 别 名 。 浙 江 是 武 林 之 区 , 原 为 越 国 ; 江 西 是 豫 章 之 郡 , 又 曰 吴 皋 。 福 建 省 属 闽 中 , 湖 广 地 名 三 楚 。
黄帝画野:相传黄帝最早将中国划分为若干区域。宇:整个空间世界。宙:古往今来。三楚:即东楚、西楚、南楚,湖广地区别号。
武林之名最早出自《汉书》,与境内武林山有关。班固《汉书·地理志》记载:“武林山,武林水所到之处出。东入海,行八百三十里。“一般认为,武林山即今灵隐、天竺一带群山的总称,这很可能是杭州古称武林的由来。“武林”又称“虎林”,据传唐朝为避李虎之讳而改“虎林”为“武林”,而“武林”在之前的《汉书》《晋书》均有记载。
东 鲁 西 鲁 , 即 山 东 山 西 之 分 ; 东 粤 西 粤 , 乃 广 东 广 西 之 域 。 河 南 在 华 夏 之 中 , 故 曰 中 州 ; 陕 西 即 长 安 之 地 , 原 为 秦 境 。 四 川 为 西 蜀 , 云 南 为 古 滇 。 贵 州 省 近 蛮 方 , 自 古 名 为 黔 地 。 东 岳 泰 山 , 西 岳 华 山 , 南 岳 衡 山 , 北 岳 恒 山 , 中 岳 嵩 山 , 此 为 天 下 之 五 岳 ; 饶 州 之 鄱 阳 , 岳 州 之 青 草 , 润 州 之 丹 阳 , 鄂 州 之 洞 庭 , 苏 州 之 太 湖 , 此 为 天 下 之 五 湖 。
五湖:其中的鄱阳湖、洞庭湖、太湖现仍在。青草湖已与洞庭湖连在一起,丹阳湖逐渐淤塞。
五岳的说法始见于《周礼·春官·大宗伯》:“以血祭祭社稷、五祀、五岳。”现在公认《周礼》成书于战国后期,是儒家思想融合道、法、阴阳等诸家而形成的。因此我们认为五岳的思想是糅合商代以来的四方神和战国初期的五行观念而形成的山岳崇拜。五岳中“岳”意即高峻的山。中国古代,认为高山“峻极于天”,把位于中原地区的东、南、西、北方和中央的五座高山定为“五岳”。魏晋南北朝时期,佛教和道教开始在五岳修建佛寺、道观,进行宗教活动,每个“岳”均尊奉一位“岳神”或称“大帝”、“神君”等作为掌管该岳的最高神祇。这几座山上的天然风景亦逐渐被开发出来,供朝山信徒游览。于是,五岳又成为中国以山岳自然景观之美而兼具佛、道人文景观之胜的风景名胜区。唐宋以前,五岳大抵是佛、道共尊,寺、观并存。宋以后,佛教和道教各自依靠政治背景和社会势力彼此展开争夺。到明清时期,南岳、北岳和中岳仍保持着佛、道共尊的局面,东岳和西岳则以道教势力为主,成为中国道教的中心。
金 城 汤 池 , 谓 城 池 之 巩 固 ; 砺 山 带 河 , 乃 封 建 之 誓 盟 。 帝 都 曰 京 师 , 故 乡 曰 梓 里 。 蓬 莱 弱 水 , 惟 飞 仙 可 渡 ; 方 壶 员 峤 , 乃 仙 子 所 居 。 沧 海 桑 田 , 谓 世 事 之 多 变 ; 河 清 海 晏 , 兆 天 下 之 升 平 。 水 神 曰 冯 夷 , 又 曰 阳 侯 , 火 神 曰 祝 融 , 又 曰 回 禄 。 海 神 曰 海 若 , 海 眼 曰 尾 闾 。
蓬莱、方壶、员峤:传说中东海之仙山。河:指黄河。晏:安宁。冯夷:也称“冰夷”,传说是轩辕之子,黄河水神。又说他过河时淹死了,天帝署其为河伯,故称阳侯。祝融:伏羲时有祝融氏,以火为纪,名赤帝。海眼:《十洲记》记载,海中叫尾闾的地方,有一块石头方圆四万里,海水全部从它下面流走。
传说中的“三山”是“神仙”居住的地方,格外受到古人的神往。“三山”又称“三神山”,《史记·秦始皇本纪》载:“齐人徐市等上书,言海中有三神山,名曰蓬莱、方丈、瀛洲。”以后三神山的名字,便在古代小说、戏曲、笔记中经常出现,然而它是传说,不存在的。后人为了延续三山五岳的美丽神话,就在五岳之外的名山中间选择新的三山,目前广为流传的三山是:浙江雁荡山、江西庐山、安徽黄山。
望 人 包 容 曰 海 涵 , 谢 人 恩 泽 曰 河 润 。 无 系 累 者 曰 江 湖 散 人 , 负 豪 气 者 曰 湖 海 之 士 。 问 舍 求 田 , 原 无 大 志 ; 掀 天 揭 地 , 方 是 奇 才 。 凭 空 起 事 , 谓 之 平 地 风 波 ; 独 立 不 移 , 谓 之 中 流 砥 柱 。 黑 子 、 弹 丸 , 漫 言 至 小 之 邑 ; 咽 喉 、 右 臂 , 皆 言 要 害 之 区 。
河润:黄河水可以滋润周围广大的地区。江湖散人:唐代陆龟蒙常乘小船,载着书、茶、灶、笔、床、钓具,往来烟波之上,号曰“江湖散人”。湖海之士:汉代陈登(字元龙),狂傲有豪气,被许汜称为“湖海之士”。问舍求田:问安居之宅,求腴美之田,故胸无大志。砥柱:黄河三门峡中的一座石山,立在黄河激流之中。黑子:黑痣。弹丸:弹弓用的泥丸。
相传砥柱是大禹治水时留下的镇河石柱,又说是一位黄河老艄公的化身。很久以前,一位老艄公率领几条货船驶往下游,船行到神门河口,突然天气骤变,狂风不止,大雨倾盆。刹那间,峡谷里白浪滔天,雾气腾腾,看不清水势,辨不明方向。老艄公驾船穿越神门,眼看小船就要被风浪推向岩石。老艄公大喝一声:“掌好舵,朝我来。”他纵身跳进了波涛之中。船工们还弄不清是怎么回事,就听到前面有人高呼“朝我来,朝我来”,原来是老艄公站在激流当中为船导航。船工们驶到跟前正要拉他上船,一个浪头将船推向下游,离开险地。船工们在下游将船拴好,返回去找老艄公,见他已经变成了一座石岛,昂头挺立在激流中,为过往船只指引航向。因此,人们把这座石岛——“中流砥柱”也叫“朝我来”。
独 立 难 持 , 曰 一 木 焉 能 支 大 厦 ; 英 雄 自 恃 , 曰 丸 泥 亦 可 封 函 关 。 事 先 败 而 后 成 , 曰 失 之 东 隅 , 收 之 桑 榆 ; 事 将 成 而 终 止 , 曰 为 山 九 仞 , 功 亏 一 篑 。 以 蠡 测 海 , 喻 人 之 见 小 ; 精 卫 衔 石 , 比 人 之 徒 劳 。 跋 涉 谓 行 路 艰 难 , 康 庄 谓 道 途 平 坦 。 硗 地 曰 不 毛 之 地 , 美 田 曰 膏 腴 之 田 。
东隅:太阳升起的地方。桑榆:太阳落山后余光照在树上,意指日落的地方。九仞:极言其高。仞,古代七尺为一仞。篑:盛土的筐。蠡:用葫芦做的瓢。精卫:《山海经》记载,炎帝之女溺死于东海,化为精卫鸟,常衔西山之树枝和石块,欲填平东海。跋:登山。涉:过河。康庄:《尔雅》:“五达谓之康,六达谓之庄。” 硗:土地坚硬而瘠薄。膏腴:油脂、肥肉,意指土地肥沃。
得 物 无 所 用 , 曰 如 获 石 田 ; 为 学 已 大 成 , 曰 诞 登 道 岸 。 淄 渑 之 滋 味 可 辨 , 泾 渭 之 清 浊 当 分 。 泌 水 乐 饥 , 隐 居 不 仕 ; 东 山 高 卧 , 谢 职 求 安 。 圣 人 出 则 黄 河 清 , 太 守 廉 则 越 石 见 。 美 俗 曰 仁 里 , 恶 俗 曰 互 乡 。 里 名 胜 母 , 曾 子 不 入 ; 邑 号 朝 歌 , 墨 翟 回 车 。
岸:指学业、真理的彼岸。淄渑:指淄水、渑水,都流经山东。泾渭:指泾水、渭水,都流经陕西。泌水:涌出的泉水。越石见:传说福州城东有越王石,平常隐没在云雾里,太守中贪婪者皆不得见,只有五代宋时晋安太守虞愿公正廉明,越王石才出现。仁里:有仁厚风俗的乡里。互乡:交相为恶之乡。曾子:曾参,古代孝子。曾参到了胜母里,认为里名不孝,就没有进去。墨翟:战国时期思想家,墨家学派创始人。他来到朝歌城,认为名字不好,就驾车返回。
泾渭分明是一个成语,源自一大自然景观。渭河是黄河的最大支流,泾河又是渭河的最大支流,泾河和渭河在古城西安北郊交汇时,由于含沙量不同,呈现出一清一浊,清水浊水同流一河互不相融的奇特景观,形成了一道非常明显的界限,成为关中八景之一而闻名天下。后人就用泾河之水流入渭河时清浊不混来比喻界限清楚或是非分明,也用来比喻人品的清浊,比喻对待同一事物表现出来的两种截然不同的态度。
古人认为是泾水浊而渭水清的。据考证,唐代诗人杜甫的《秋雨叹》中“浊泾清渭何当分”,大概是这则成语的雏形了。但是,当我们今天来到二河汇合的地方,看到的却是渭水浊于泾水。许多专家亲赴实地考察,看到的也是泾清渭浊的现象。《现代汉语词典》因此将这一成语解释为:“泾河水清,渭河水浑,泾河流入渭河时,清浊不混。”
击 壤 而 歌 , 尧 帝 黎 民 之 自 得 ; 让 畔 而 耕 , 文 王 百 姓 之 相 推 。 费 长 房 有 缩 地 之 方 , 秦 始 皇 有 鞭 石 之 法 。 尧 有 九 年 之 水 患 , 汤 有 七 年 之 旱 灾 。 商 鞅 不 仁 而 阡 陌 开 , 夏 桀 无 道 而 伊 洛 竭 。 道 不 拾 遗 , 由 在 上 有 善 政 ; 海 不 扬 波 , 知 中 国 有 圣 人 。
让畔而耕:传说文王治理的地区,风俗仁义,耕田的人互相推让田界。畔,田界。缩地之方:费长房向壶公学习道术,壶公就给了他一根缩地鞭,想到哪里,就可用缩地鞭缩到眼前。鞭石之法:《三齐略》中说,秦始皇欲渡东海观日出,有神人鞭石作桥,石头行动不迅速,神人用鞭子抽得石头流血。阡陌开:商鞅废井田,开阡陌,秦国因此强大起来。阡陌,田地之间的道路和地界。伊洛竭:伊水、洛水都流干了。
《帝王世纪》载:“尧时有壤父五十人,击壤于康衢,或有观者曰:大哉,尧之为君也。壤父作色曰:吾日出而作,日入而息。凿井而饮,耕田而食。帝力于我何有哉!”(白话文译作:白天出门辛勤地工作,太阳落山了便回家去休息,凿井取水便可以解渴,在田里劳作就可以过上自给自足的生活。这样的生活多么惬意,遥远的皇帝老我也不稀罕喽!)这首民谣描绘的是在上古尧时代的太平盛世,人们过着无忧无虑的生活,太阳出来就开始干活,太阳落下就回家休息,开凿井泉就有水饮,耕种田地就有饭吃……这反映了农耕文化的显著特点,是劳动人民自食其力的生活的真实写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