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出版说明

《十二楼》是李渔继《无声戏》一、二集之后创作的拟话本小说集,约成书于顺治末年。李渔(1611—1680),初名仙侣,后改名渔,字谪凡,号笠翁。浙江金华人。明末清初文学家、戏曲家。十八岁补博士弟子员,在明代中过秀才,入清后无意仕进,从事著述和指导戏剧演出。后居南京,把居所命名为“芥子园”,并开设书铺,编刻图籍,广交达官贵人、文坛名流。著有戏剧《凰求凤》《玉搔头》等,小说《肉蒲团》《觉世名言十二楼》《无声戏》《连城璧》等,另还有《闲情偶寄》等书。

全书共收小说十二篇,每篇故事中都用一座楼作为中心关目,可见它们是作者有计划创作的,这也体现着作者一向追求故事新颖奇巧的创作思想。这些小说的个别篇章,如《十卺楼》《生我楼》,因过分追求情节的奇巧,不免有描写失真之处,但总的看来,它们还是非常生动地反映了明末清初这一特定历史时期多方面的社会生活,不愧为清代拟话本小说中的佼佼者。这些小说在体制上与《无声戏》的不同之处在于,各篇除三字标题外,又另分回目,多则六回,少则一回。此种较为自由灵活的体制,打破了“三言二拍”式的一篇一回的格局,便于故事的展开和情节的安排,有一定的创造性。由于这些小说多创作于《无声戏》之后,它们在语言运、描人状物诸方面的艺术表现,也就显得更为成熟。所以,无论对于研究李渔创作思想,或者对于研究李渔小说艺术技巧的发展情况来说,《十二楼》都具有十分重要的价值。

《十二楼》的刻本主要有两种,即顺治末年的初刻本和出于其后不久的消闲居刻本。更后的多种翻刻本,分别以这两种版本为依据。今见嘉庆间宝宁堂刻本书前杜濬序署“顺治戊戌(十五年,1658)中秋曰钟离濬水题”,当是初刻本的翻刻。此本为中型,分十二卷,每卷前右下均题“觉世稗官编次、睡乡祭酒批评”;正文每半页九行,每行二十字,篇后有杜濬评,无眉批,无夹批,无插图,刊本不甚精。但此本扉页板框内大字题“笠翁觉世名言十二楼”,目录前题“觉世名言目次”,每卷前右上依次题“觉世名言第×种一名十二楼”(“一名十二楼”五字偏右刻)。如卷一《合影楼》前题“觉世名言第一种一名十二楼”,卷二《夺锦楼》前题“觉世名言第二种一名十二楼”,卷三《三与楼》前题“觉世名言第三种一名十二楼”,余类推。由此可知,《觉世名言》乃《十二楼》原来的书名,同时可知“觉世名言第一种”并非《十二楼》全书之别题。消闲居刻本为大型,亦分十二卷,每卷前右下亦均题“觉世稗官编次、睡乡祭酒批评”。书前杜濬序署“钟离睿水题于茶恩阁”。扉页板框内大字题“绣像十二楼”,板框外上方横行小字仍题“觉世名言”,而每卷前右上却只依次题“十二楼卷之×”。如《合影楼》前题“十二楼卷之一”,《夺锦楼》前题“十二楼卷之二”,《三与楼》前题“十二楼卷之三”,余类推。据此,则知《十二楼》的书名实始自此消闲居本。此消闲居本刊刻极精,正文每半页九行,每行十九字,篇后有杜濬评,有眉批,有夹批,并有精刻插图十二页。再者,此消闲居本的文字与与宝宁堂本时有出入,它很可能是依照作者的修订本刊刻的。

本书即以消闲居本进行标点,并校以宝宁堂本及文宝堂本。点校的原则是尽量保持底本的原貌,但鉴于语言规范化及词语内涵形式演变的需要,对底本中的部分词语进行了规范化处理,如将“堤防”改为“提防”、“担误”改为“耽误”、“服事”改为“服侍”等。另有一些词语,因语义无明显变化,读起来不会发生歧义,为保留历史轨迹和旧小说的历史面貌,暂不做改动,如“原故”“顽耍”“甚么”及“他”不分做“他”“她”等,在此一并说明。另,文中配有十二幅插图。 Nvw8pwLCGuAbaEzJT+SH25q5Dri8rOVsmFznmcjb7OcFGhUWnrfkWbjnPuTD4KQW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