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出版说明

《牡丹亭》又名《还魂记》,全称《牡丹亭还魂记》,是明代杰出的戏剧家汤显祖的代表作。汤显祖的传世剧作,依据其创作时间的先后,计有《紫箫记》、《紫钗记》(据《紫箫记》未完稿加工改写)、《牡丹亭》、《南柯记》、《邯郸记》,后四者因为都涉及梦境,被称为“临川四梦”。

汤显祖(1550—1616),字义仍,号若士,又号海若,别署清远道人,临川(今江西临川)人。二十一岁中举,由于不肯依附权贵,至三十四岁才考中进士,到南京做一名太常博士的闲官。四十岁时,升任南京礼部祠祭司主事。万历十九年(1591),他因为上疏抨击时政,被贬到广东雷州半岛的徐闻做典史。两年后,调任浙江遂昌知县。在任期间,由于采取了一些较为开明的政治措施,而为人们所称道。万历二十六年(1598)春,弃官回到临川,《牡丹亭》即完成于这一年。此后十八年,他绝意仕进,家居玉茗堂,从事读书和写作。

《牡丹亭》是继元代王实甫的《西厢记》之后,以青年男女爱情为题材的古典戏曲名著。它一问世,即不胫而走,“家传户诵,几令《西厢》减价”。汤显祖说过:“一生四梦,得意处唯在《牡丹》。”剧本取材于明代话本小说《杜丽娘慕色还魂》,而又予以创造性的改编。它通过贵族少女杜丽娘和青年书生柳梦梅的爱情故事,反映了那一时代青年男女,特别是青年女性青春的觉醒,对自由幸福的爱情生活的执着追求以及要求个性解放、反抗封建礼教的斗争精神。剧中写杜丽娘为爱情而死去,又为爱情而复活,反映了“情”和“理”、理想和现实的矛盾。但是正像作者在《牡丹亭题词》中所说的:“第云理之所必无,安知情之所必有耶!”它不仅符合杜丽娘的性格发展,也寄托了作者的愿望和理想。这种由梦而病,因病而死,死而复生的情节结构,既表现了作者独特的艺术构思,同时也使全剧充满了浪漫主义色彩。

《牡丹亭》的想象丰富奇特,曲词优美抒情,尤长于以诗的语言宣泄人物的内心感情,点染环境气氛。《闺塾》《惊梦》《寻梦》《写真》《闹殇》《冥誓》等出,尤为脍炙人口。诚如同时代的戏曲评论家王骥德所说,“妙处种种,奇丽动人”,在艺术上达到很高的成就,其影响亦十分深远。

本书以明怀德堂刊本《牡丹亭还魂记》为底本,以古本戏曲丛刊初集影印明朱墨刊本、毛晋六十种曲本、钮少雅格正还魂记词调本、吴吴山三妇合评本、光绪同文书局印本、暖红室刊王思任评校本以及暖红室覆刻冰丝馆本参校,择善而从,不一一列举各本异同。附录部分收入了有关汤显祖的两篇传记和一篇《杜丽娘慕色还魂》的话本,有助于我们了解汤显祖的生平思想、杜丽娘故事的来源以及作者如何进行创造性的改编。不当之处,敬请方家和读者批评指正。 nMRWDaurS5yplykPrWukf3DPKVTrxATnQnx/nzuugmm1kEq/RqyqLNBqPUOcu8TZ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