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前言

我们历史悠久的祖国以自身独特的文明形式屹立于东方,建筑艺术更是独步世界。城市的面貌由建筑来体现,中式建筑两千多年来传承延续不断发展,乃至影响了整个东亚地区的城市形态和构造理念,曾经是东方文明的象征,但却随着近代化的来临和西风东渐的冲击而走向了消亡。今天当我环顾四周林立的充满现代化气息的高楼大厦时不仅感到疑惑,我们中国的传统建筑在哪儿?我们赖以自豪的文明古国到底还留下了些什么?怎样才能够找到作为中国人的精神归属感?这是我多年来一直在追寻的方向,并且幸运地找到了保存着诸多古老村镇和庙宇以及精美城阙楼阁的如同诺亚方舟般保护着中国古建筑精华的地方,那就是山西。

山西省的外形好像一片狭长的叶子,东侧是太行山,西边有吕梁山,黄河沿着吕梁山一路南下又往东一挑勾勒出了叶子的大致轮廓。这片有表里山河之称的古老土地是华夏文明的发源地,是上古神话中女娲造人、黄帝战蚩尤的地方,尧、舜、禹在这里垂拱治天下,稷王于此处劝导稼穑农耕,叔虞执桐叶以创唐国,重耳据此地以成霸业。秦赵长平之战,刘邦白登之围,五胡乱华,北魏肇兴,李唐起事,五代割据,杨家将抗辽,三晋的历史紧紧联系着中华的兴衰。拥有如此深厚积淀的山西因而遗留下了众多的文物古迹,这里元代以前古建筑的保有量超过全国总量的70%,明清两代的古迹更是浩如烟海,难以计数,拥有这样无可比拟的优势,想领略中国古建筑的风采只能是非山西莫属了。

所以我只要有闲暇时间便会往山西跑,并且尽可能深入到更偏僻的地方,追寻那些未被更多扰动,仍保持着沧桑原貌的古老建筑。这些历经几百年甚至上千年的老屋不仅具有独特的造型和结构,更具有打动人心的古朴魅力,也是其所处时代工艺水平、审美取向和社会经济状况等诸多方面的一个反映与一种记载。有许多古建筑除了自身的构造外还附带保存有年代久远的珍贵壁画和雕刻、碑碣等文物,一些早已被社会遗忘或者消失了的宗教崇拜和艺术形式也会有所遗存,因而具有相当宝贵的艺术价值和历史研究价值,甚至就是一些重大历史事件曾经发生的地方。实地寻访既能感受建筑本身之美,更多地则是感受历史,追寻已经远去的华夏文明的点滴记忆,从精神上找到作为一个真正中国人的文化认同感和归属感,找到自己的根。

我多年来已经习惯用钢笔写生的形式将寻访到的古老建筑描绘和记录下来,并乐此不疲。其实我的工作和画古建筑并没有关系,为什么画呢,简单来说就是对古建筑喜爱到无以表达的程度,即使我围着一座庙转多少圈,拍多少张照片都不能让我觉得尽兴,如果仅仅是拍照留念然后离开,那么我千里迢迢赶来和这座庙宇相聚的时间就只是拍摄照片的一会儿工夫,实在觉得于心不安,于是尝试着拿起笔来画一画。因为绘画是个比较耗时的过程,需要集中精力观察写生对象的每一处细节,也就等于认真地盯着古建筑看了很久,最后几乎牢牢地印在脑海之中,甚至能够感觉到与写生对象在精神上的沟通和交流,将自己对古建筑和传统文化的深爱用绘画形式表达和释放出来。

山西南部的平阳(今临汾)、河东(今运城)地区保存古建筑多,跨越年代长,涵盖形式广,古建筑密度大,唐、宋、金、元、明、清各个时期的建筑无所不有,堪称古建筑的宝库。我多次来到这里寻访古迹遗存,进行写生描绘,感受原汁原味的中国古建筑独特之美和无穷魅力,探究其中的历史和故事,记录许多鲜为人知的古建筑现状,并加以整理分享给广大读者朋友。

说到古建筑的现状真是喜忧参半,我想大多数人看古建筑都会想看到它真实的本来面貌,也就是风尘仆仆地从历史中走来的模样,但这种愿望经常要面对残酷的现实。山西的古建筑为什么保存得多,一是古时候这里商业繁荣,比较富裕,有能力修建和修缮很多庙宇民居;再者山西的乡亲们淳朴善良,对祖先敬畏对信仰虔诚,无论是信奉佛道还是地方性神灵,都不是随便应付的,在建庙时候会认真造出精品,平时维护起来也会尽心尽力,不敷衍了事,在战争和各种运动中都竭尽所能保护这些庙宇少遭破坏,因此今天山西留给我们的古建筑是全国最多最好的。但随着经济的发展,农村的人口尤其是年轻人大量向城镇转移,乡下人口日益稀少,留守的多是老人和孩子,很多古老宅院无人居住,逐渐就坍塌了;还有的村庄比较富裕,盖起了大片新房子,传统的古民居或者被拆旧盖新,或者被废弃。许多村中的庙宇也多是如此,无人维护,年久失修,倾颓垮塌。再者现在的文物盗窃十分猖獗,从房顶的琉璃,檐下的木雕、房基的柱础到石刻石兽,只要能搬走的都有人偷,许多庙宇被偷得精光,连屋脊都光秃秃的。再比如我看见许多建筑的柱础被撬走,仅以几块砖头一垫了事,还有根本连砖头都不垫就强行拆走柱础的,可想而知,没有了柱础的房子构架很快就会变形下沉坍塌,这种仅为了一个价值并不高的柱础就不惜毁掉一座几百年古建筑的杀鸡取卵式的疯狂偷盗情况越来越多,达到了令人发指的恐怖程度。还有就是一些地方富裕之后,也许是出于好心对破败的庙宇或者古民居等古迹进行修缮,但由于缺乏专业的古建筑修缮理念和技术,没有专业的古建筑施工队伍参与,仅凭一腔热情就开工,经常把庙宇刷得花红柳绿,艳俗不堪,完全失却了文物本身应有的特征,和新建的仿古建筑别无二致,这样的修缮对于文物本身来讲又是一种伤害甚至等于毁灭。这些类情况见得多了,怎能不痛心疾首深感忧虑。近些年也有许多古建筑得到了专业的修缮,使一些濒临倒塌的古迹在尽可能保存自身文物信息的情况下获得新生,这就是好事,我支持这种专业性的修缮和保护,反对盲目胡乱的修缮。比如电视上曾经报导过山西一些古建筑状况堪忧的事情,之后不久我正好去当地写生,就看到好几处古建筑仓促上马,盲目开工,把红砖水泥这样的现代建筑材料都用上了,把有明确修造年代题记的旧木构件当垃圾给扔了,这种修缮实际上就是一种伤害,是我所不赞成的。有些古建筑在不具备修缮条件和资金的情况下,先行加固做保守治疗保证不进一步毁坏就可以了,没必要急于开工,对文物造成无法挽回的损失对祖先,对当代还是对后人都是没法交代的。

所以在这种严峻的现实面前,我只能尽量多走多看,抓紧记录,古建筑每一时刻的形象都很可能会成为它最后的留念。这些辛苦奔波所得来的作品是我这个深爱着中国传统文化的古建筑迷用所有的心血和真诚创作的,每一幅都浸透着我的汗水和辛劳。无论酷暑暴晒还是大风降温,我都会坚持完成作品;许多偏僻地方连人都没有,更不要说吃饭,就是饿着肚子也要画;交通不便的地方,背着沉重的行囊徒步十几里甚至几十里也决不退缩;吃过数不清的闭门羹,听过那么多的冷嘲热讽,也得到过热心老乡温暖的帮助,足迹踏遍了晋南的山山水水,这些经历和古建筑本身一样让我难以忘怀。我热爱古建筑,描绘古建筑,触摸历史感受沧桑之余也希望通过自己的画作和叙述使更多人能够进一步了解我们祖国传统文化的美好和所面临的严峻现状,为保护和传承我们中华民族的文明尽一份绵薄之力。

连达 ete2GLF28z85n1h0lmxG+uO53jdzj+pYONgaIdig30uVNjaMjISu5aCiZYa3BIaf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