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东梁村元武楼|

洪洞县刘家垣镇位于县城的西北方,镇子辖区的东南角上有一座叫东梁的村庄,这里处于山区和平原的交汇地带,西北方有土山绵延不绝,放眼东南则是沃野千里。新村面积不小,整齐的红砖瓦房队列一直排到了公路边。老村被压缩在南边一个不大的区域内,似乎已经是半荒废的状态,但这里保存有一座充满了沧桑之美的古楼阁——元武楼,仿佛具有千里召唤的神奇魔力,让我在一个清晨披着晨曦的露气径直来到它的身旁。

这是一座类似城市鼓楼般大体量的楼阁建筑,通高约25米,下部为近7米高巨大的方形砖石城台,设东西贯通的门洞。城台上建三重檐十字歇山顶木楼阁和献殿各一座。楼阁平面呈正方形,一层深广各五间,二层深广各三间,两层皆有回廊。一层外北侧设木梯可登楼,二层在内部设梯可达三层。楼体砖墙内包砌了四根贯通上下的金柱承托起全楼的构架。楼门开在西侧,与献殿屋檐相连。献殿是简陋的硬山房,外墙与下部城台平齐,好像在楼阁前面加了一个口罩,显得拥挤局促。城台北侧靠在一处与之高度持平的黄土崖上,所以想要进楼只能从北侧的大门登上城台。楼阁现在破败不堪,整体构架都已明显倾斜,尤其楼顶破损最为严重,北侧的屋檐几乎全都要塌了。鸱吻、脊刹和脊兽也掉的差不多了,整座楼看起来好像个破衣烂衫的老翁。

城台下东西向的门洞早已被封堵起来,四周建有不少窑洞,但也都废弃了,我仰头努力辨认东边门洞上的匾额,分明写的是“玄武阁”三个大字。楼阁北侧回廊下陈列着一通清朝同治二年(1863)的《重修元武楼碑誌序》,记载此楼由一个叫陈大名的人创建于明朝万历二年(1574),看起来这位陈先生颇通风水堪舆之学,“见夫脉发云山,蜿蜒而来数十余里,至村若天马行空一涌而下,沛然莫御,因相地基建楼于此,开池于侧,栽树引水,非但为游息之所,抑将凝祥聚瑞,转移风气”,看来是出于本村风水之考量而建此楼。碑文中说“时人名其楼曰元武”,但我看未必可信。楼下边匾额上明明写着“玄武阁”,说明本楼初创时候叫的是此名,里面必定供奉的是玄武大帝。应该是到了清朝康熙年间,为了避讳康熙帝之名玄烨,才将“玄”字以“元”代替,变成了元武楼。碑中还说“康熙三十四年(1695)夏四月望二日戍时地震楼崩,至三十七年增其旧制,复重修”。所以现在的元武楼是清代建筑无疑。

|山西省洪洞县刘家垣镇东梁村元武楼

我趴在楼北的大铁门向内张望时,一个五十多岁的中年男人走过来,两眼充满了敌意的审视,并警告我不要靠近,想进去看看更是绝对没门。我顿时明白了,就如同以前多次经历的那样,我这个背着大包的外乡人被当成心怀不轨的盗贼了,而这个人则很可能是村中的领导。我见商量不成,无奈地退到附近开始画起来,他见轰不走我,就找了两个村民来盯着我,一个扛着锄头,一个拎着镰刀,轮流在我身旁转悠,甚至翻开我的背包检查里边到底装着什么东西,还名曰看我画画。为了画成元武楼,也就随他们便吧。后来画作初具规模,扛锄头的大叔也就不像之前那么如临大敌了。打开话匣子一聊我才知道,这楼内原有许多塑像,就在不久之前刚刚被窃贼把头都割走了,却根本无从追查,大家最近正气的不行,看见外地人就觉得可疑。而且这偏僻的村子平时根本就没有外来的人,所以我才被重点怀疑。 bWzSfjS1bqffH9AEGN4n32ZH+Kl1MDzodW4ANhLUStDReTc4tjTbLECAACiFwqwc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