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生之日起,婴儿就想和自己的母亲建立某种联系,这就是他做出各种动作的目的。最初几个月中,于他而言,母亲就是生命中最重要的角色:孩子几乎完全依赖着母亲。这也正是一个人合作能力发展的起点。除了孩子本身,母亲是他接触到的第一个人,也是第一个让他感兴趣的人。母亲是孩子走向社会生活的第一座桥梁。如果一个孩子不能和母亲建立联系,那么他终将会走上灭亡的道路。
孩子与母亲的关系不仅非常密切,而且比我们所知的更为深远。因此,在之后的岁月中,我们很难确定孩子性格中的哪些部分完全是遗传的作用。每一种倾向的背后都有各种因素:遗传因素、训练因素、教育因素以及母亲的不断修正。母亲的技巧是否纯熟会直接影响孩子的潜力。我们所说的母亲的技巧,指的是她与孩子合作的能力,以及她是否能成功让孩子与自己合作的能力。这种能力无法从教科书上学到,因为每天都有新的情况出现,每天都有成千上万件事,母亲必须要用自己的洞察力和理解力明白孩子的需求。只有母亲对孩子真正感兴趣,全身心投入想获得孩子的情感,并保护孩子的利益,她才能逐渐变得有技巧。
母亲的各种活动中都透露着她自己的生活态度。母亲抱着孩子四处走动,对孩子轻声细语地讲话,为他洗澡或喂他食物时,就是她让孩子和自己产生联系的机会。如果母亲自己训练不足,或根本对这些工作不感兴趣,那她肯定会手忙脚乱,而孩子也会心生抗拒。如果母亲从未学过如何为孩子洗澡,那孩子也会觉得洗澡是非常不愉快的事,所以孩子不仅不会亲近自己的母亲,还会想尽方法排斥她;母亲必须能熟练地把孩子安顿在床上,这种熟练性体现在她的动作与动作发出的声音上;母亲还必须懂得如何看管孩子或如何让孩子独处,也必须考虑整体环境——空气是否新鲜、房间温度如何、孩子的营养如何、睡眠状况如何、身体习惯以及整洁程度如何等等。对母亲来说,每一种情况都是一个机会:让孩子喜欢或讨厌自己,愿意合作或拒绝合作。
为母之道中并不存在任何神秘的力量。母亲需要对孩子有持久的兴趣,她所有技巧都是长期训练的结果。成为母亲的准备在人生之初就已经开始。从一个女孩对小孩子、对婴儿和未来工作的兴趣中,就能看得出她最初的准备如何。让男孩和女孩接受同样的教育,让他们进行同样的工作是不明智的教育方式。如果我们想培养技巧娴熟的母亲,那女孩子们必须接受担任母亲的种种教育,让她们期望成为母亲,让她们认为成为母亲是非常有创造性的工作,绝不能让她觉得之后面对这样的角色只会让自己失望。
不幸的是,我们的文化中,让女性成为母亲的部分并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如果人们重男轻女,如果男性的角色占据主导地位,那么女孩自然不会喜欢自己未来的任务——没有人喜欢附属性的工作。如果这样的女孩结了婚,面临要生孩子的情况,她们就会通过这样或那样的方式表达自己的抗拒。这样的女性不想要孩子,也没有准备好要孩子——她们对此没有任何期待,也没觉得这是有创造性或有意思的行为。这可能是我们社会中最大的问题,可很少人有人会正视这个问题。整个社会都要靠母亲对身为人母这一角色的态度维系着。几乎在世界各地,女性一直处于从属地位,她们在生活中的地位都会被低估。哪怕在童年时期,我们也能看出来,男生经常把做家务当成是仆人的工作:好像男生的尊严决不允许他们插手家务事。整理家务和照顾家庭通常不会被视为女性的贡献,而是会被当作贬低她们的苦差事。如果女性能真正认为做家务就是一种艺术,能真正体会其中的乐趣,能通过这种方式丰富其他人的生活,那她就认为做家务和其他工作一样,是平等的。相反,如果女性觉得做家务是男生不会做的低端工作,那女性会抗拒工作、排斥工作,并设法证明一开始就显而易见的观点也就不足为奇了。这种观点就是:男女平等,女生也有权利得到照顾,得到发展自己能力的机会。毫无疑问,潜力只能通过社会感觉发挥出来,社会感会引领他们走向正确的道路,免受发展过程中一切额外的限制和束缚。
如果女性的地位被低估,那么婚姻生活的整体和谐必然会被破坏。如果一个女人认为对孩子感兴趣是一种低端工作,那就无法训练自己学会关心、理解和同情的技巧,而这些技巧正是孩子为了获得舒适的环境,应在生命之初从母亲处获得的。对自身角色不满意的女性,无法与自己的孩子建立最亲密的关系。她的目标与孩子们的目标并不一致,因为母亲会一直证明自己人格的优越性,在实现这一目标的路上,孩子只是一种负累。回顾过往人生失败的案例,我们几乎都会发现,人生之所以失败,就是因为母亲没有完成自己的任务——没能给孩子一个美好的开始。如果母亲失败了,如果母亲对自己的任务、对孩子不感兴趣,那么整个人类都会陷入危险之中。
然而,我们却不能将一切过错归结于母亲身上。母亲并没有错,也许母亲本身也没有接受过与他人合作的教育;也许婚姻生活让她倍感压抑,家庭生活毫无乐趣可言;周围的环境让母亲心绪不宁,深感不安,有时甚至还会让她深感绝望和无助。幸福的家庭生活中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阻碍。如果母亲生病了,那即使她想和孩子合作,也会有心余力绌之感;如果母亲去上班,那她回家的时候很可能就已经精疲力竭;如果经济条件不佳,那孩子们享受到的环境——食物、衣物和温度——都会受到影响。更重要的是,决定孩子行为的并不是经验,而是孩子从经验中提炼的结论。我们研究问题儿童的经历时,孩子们总会提到自己与母亲的关系不好,但如果同样的问题发生在优秀儿童身上时,他们总会有更好的应对方式。现在,我们再来回顾一下个体心理学的基本观点。性格的发展没有特别的理由,但孩子可以利用这些经历完成自己的目标,并将之变为理由。例如,我们不能断定,教养不好的儿童就一定会成为罪犯,我们必须要了解他从经验中总结出了怎样的人生观。
不难发现,如果一个女人对自己作为女性的角色不满意,那就会给她带来不少麻烦和紧张感。我们都知道努力想成为母亲的那种力量。很多研究清楚地显示:母亲保护孩子的本能最为强烈。举例来说,已有研究证明,老鼠和黑猩猩这类动物之中,母性的力量比性的力量和饥饿的力量更为强大。如果动物们要在上述几种动力中选择一种,它们肯定会选择母性的力量。这种力量的基础并非是性,而是合作这一目标。母亲常常会觉得孩子是自己身上掉下来的肉,是自己的一部分。通过孩子,母亲可以与整个世界相联系,觉得自己能主宰生与死。在每位母亲身上,我们都会发现,她们会觉得有了孩子就多少有创造了某种艺术品的成就感。我们几乎可以这样说:母亲觉得自己和上帝一样,都可以创造生命——从一无所有中创造出活着的生命。实际上,对母性的追求是人类追求优越感的一个方面:人类想成为神。这也清楚明了地告诉我们:为了全人类的幸福,我们通过最深刻的社会感,把优越感目标应用于他人的方式。
当然,母亲可能会夸大孩子是自己的一部分的感觉,从而把孩子强行变成为自己个人优越感目标服务的人。她可能会希望让孩子完全依赖自己,控制孩子的生活,好让孩子永远藏身于自己的羽翼之下。举个例子,有个已经七十岁的农妇,她的儿子五十岁的时候还和她生活在一起。有一次,母亲和儿子一起得了肺炎。送医之后,母亲活了下来,可儿子却没有那么幸运,永远离开了人世。母亲知道儿子去世的消息后,说了这样一句话:“我就知道我根本没法让这个孩子平安长大。”她觉得自己要一辈子为孩子负责,从未想过让孩子平等地成为社会的一部分。我们现在渐渐明白,要是母亲无法扩展自己与孩子的关系,让孩子学会与周围一切平等合作,那就是犯了大错。
母亲与其他人或其他事的关系绝不简单。此外,无论是为了孩子,还是为了母亲自己,母亲和孩子之间的关系都不应该被过分强调。因为过分强调一个方面,那其他方面就会受到很大影响。而且,过犹不及,太过重视一个问题反而不利于其解决。母亲与自己的孩子、丈夫和周围的一切都有联系。这三种联系必须得到相同的注意力:这三种情况都必须根据常识冷静对待和处理。如果母亲只考虑自己与孩子之间的关系,那她肯定会宠爱骄纵孩子,而孩子也很难独立,很难发展与他人合作的能力。母亲成功发展出与孩子之间的关系后,她的下一项任务就是让孩子对父亲产生兴趣。为此,她自己首先要对丈夫感兴趣。此后,母亲还必须将孩子的兴趣扩展到周围的社会生活中,要让孩子对家里的其他孩子、朋友、亲戚以及所有人感兴趣。如此来看,母亲有两项任务:她要让孩子有相信他人的最初经验;她要准备好把孩子的信任和友谊扩展到全人类身上。
如果母亲只一味要求孩子对自己感兴趣,那之后孩子就会排斥所有让他对别人产生兴趣的做法。孩子会一直寻求母亲的帮助,让母亲分散注意力的人都会成为孩子的敌人。在这样的孩子眼中,母亲对自己的丈夫或家中其他孩子的关怀,都是对自己权益的剥夺。孩子会产生这样的看法:“我的母亲就是我的,绝不能被其他人抢走。”大多数现代心理学家都会误解这种情况。例如,弗洛伊德学派关于俄狄浦斯情结的理论认为,这种孩子会爱上自己的母亲,想和自己的母亲结婚;同时会憎恨自己的父亲,想杀死父亲。如果我们能理解孩子的发展过程,这种错误就不会发生。只有在想得到母亲全部注意力,想摆脱其他人的孩子身上,才会出现俄狄浦斯情结。这种欲望并非性欲,而是支配母亲,完全掌控母亲,让母亲成为自己仆人的欲望。只有那些被母亲娇惯,对世界上其他一切都毫无兴趣的孩子才会有这种欲望。在极少数的情况下,只和母亲有联系的男孩子,才会想和母亲恋爱结婚。但这种态度背后的意义是,除了自己的母亲,孩子无法和其他人合作。孩子不会相信世界上还会有其他人会成为自己忠心的仆人。因此,俄狄浦斯情结只是错误教育造成的人为结果。我们无需以此假设乱论是出于本能,也实在不必想象这样的变态心理在本源上与性欲有任何关联。
如果母亲只把孩子束缚在自己身边,那她就相当于把孩子放在危险的环境中,因为孩子和母亲没有联系后,麻烦会随即而至。例如,孩子去上学或和其他孩子在公园玩耍时,孩子的目标会一直是和自己的母亲在一起。无论如何,孩子都不想与母亲分开,他会希望母亲时刻待在自己身边,占有母亲的全部思想,让母亲只关心他一个人。孩子可以使用的手段很多:可能会成为母亲的宝贝,一直软弱、撒娇、博取同情;可能会动不动就哭泣或生病,显示自己需要照顾;可能会非常易怒,和母亲抗争,博得注意力。在问题儿童之中,我们发现了成千上万种被宠坏的儿童,他们都非常努力地想博得母亲的注意,想抗拒环境提出的每一个要求。
很快,孩子就会熟练地找出使用哪种方式最能有效地吸引母亲的注意力。被宠坏的孩子通常会非常害怕独处,尤其害怕在黑暗中独处。孩子其实并不是害怕黑暗,而是想利用恐惧让妈妈更亲近自己。晚上,被宠坏的孩子通常会在黑暗中大喊。这时,如果妈妈走进房间问他:“你害怕什么?”孩子就会回答:“太黑了。”但如果母亲明白孩子的用意,就可以继续问:“我进来之后就不那么黑了吗?”黑暗本身并没有那么重要,孩子对黑暗的恐惧只是因为他不想和自己的母亲分开。这样的孩子和母亲分开之后,他就会全面调动自己所有的情绪、力量和精神状况,创造出母亲必须接近自己,与自己再次联系的情境。他会叫喊、呼唤、不肯睡觉或用其他和自己过意不去的方式让母亲来到自己身边。总会让教育家和心理学家注意的方式就是恐惧。个体心理学中,我们的目的不是找到恐惧的根源,而是找到恐惧的目的。所有被宠坏的孩子都会感到恐惧,正是因为恐惧,他才能吸引别人的注意,才能使这种情绪成为自己生活方式的一部分。他们会以此保证自己与母亲再次获得联系的目标最终实现。胆小的孩子一定是已经被宠坏而且希望继续受宠的孩子。
有时,被宠坏的孩子会做噩梦,会在睡梦中大声哭泣。这是大家都已经熟知的症状,可只要我们继续认为睡眠和清醒是对立的,那就永远不能理解这种症状。然而,睡眠和清醒并非对立的状态,而是同一种东西不同程度的表现,这正是错误的根源。在孩子的睡梦中,他可能会和清醒时采用一样的行事方式。他的目标是改善自己的境遇,进而影响自己整体的身心状态。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积累了一定经验之后,他就会找到实现目标最有效的方法。尽管孩子在睡梦中,他的想象和记忆也会发挥作用,进入心灵,帮他完成目标。有过几次经验之后,被宠坏的孩子就会发现,如果想再和母亲建立联系,让自己恐惧的东西就是最强有力的武器。即使长大之后,被宠坏的孩子也会在梦中有焦虑感。为了得到母亲的注意,在梦中害怕是屡试不爽的工具,于是,久而久之,也就习惯成自然了。
这种利用焦虑的情况非常普遍。我们要是听到哪个被宠坏的孩子夜里从不惹麻烦,那才真的应该感到奇怪。吸引别人注意力的小动作很多,有的孩子会说自己的睡衣不舒服;有的孩子会吵着要喝水;有的会说害怕强盗或野兽;有的只有在父母坐在床边时才能睡觉;有些会做噩梦;有些会摔下床;有些则会尿裤子。我认识一个被宠坏的小孩,她似乎晚上从不会惹麻烦。她的母亲也说孩子夜里睡得很熟,从不做梦,也不会半夜惊醒,反正就是根本不会惹麻烦。这个孩子只有在白天才会惹是生非。这一点着实让人奇怪。我说了好多能吸引母亲注意力,让母亲靠近孩子的症状,但母亲一直都说这个小女孩从没有类似的表现。最终,我恍然大悟。于是我问孩子的母亲:“孩子在哪里睡觉?”母亲回答:“在我的床上。”
被宠坏的孩子都盼着生病。因为生病的时候,他们就会比平常更受宠。通常,孩子们在患病后才会表现出问题儿童的症状。不仔细考虑的话,可能会觉得生病让他变成了这样,然而,这实际上是因为他痊愈之后,记起了自己所享受的优厚待遇。如果之后母亲没有像他生病时那样照顾他,他就会成为问题儿童,用这种方式报复自己的母亲。有时候,一个孩子会注意到其他孩子生病时成功地成为了众人的焦点,所以他也会希望自己生病,甚至会亲吻生病儿童,希望自己也能被传染。
有个女孩曾经住了四年医院,医生和护士们一直都非常喜欢她。女孩出院回家后,开始父母也很宠爱她,但几个星期之后,父母对她的关注变少了。如果这个女孩想要什么东西却没有得到满足,她就会吮吸手指说:“我还在医院里呢。”通过这种方式,小女孩是在提醒别人自己生过病,还想继续之前生病时那种随心所欲的生活。在成人的世界里,我们也能看到同样的行为——这些人会经常谈到自己之前得过的病,或者说到他们之前做过的手术。不过,从另一方面看,我们也会发现,有些问题儿童生病之后会变得和正常儿童一样,安分守己。我们之前已经说过,器官缺陷对孩子来说是额外的负担,但我们也说过:器官缺陷不是性格不良的必然原因。因此,我们不免想知道,身体上的缺陷得到弥补之后,是否会带来性格上的改变。有一个男孩,是家中的次子,他撒谎、偷盗、逃学、残酷且叛逆。老师根本对他束手无策,只会说这种孩子应该被送进少管所。这时,孩子得了髋部结核,整整裹了半年的石膏。他康复之后,忽然成了家里最乖的孩子。我们并不相信,疾病对他有这样的效果。之后,我们清楚地发现,他身上发生的这种变化是因为他认识到了自己之前的错误。他之前总觉得父母更喜欢哥哥,根本不重视自己。但在他生病的过程中,他发现自己成了众人关心的焦点,别人都会照顾他,关心他,帮助他。于是,他幡然悔悟,最终放下了自己总是被人忽视的想法。
有人认为,要补救母亲所犯的诸多错误,最好的方法就是让母亲不再照顾孩子,把孩子送到养育儿童的机构,请护工照顾——这种想法简直荒唐至极。如果我们要找人代替母亲的角色,也要找能够完成母亲各种职责的人——这个人要像孩子的亲生母亲一样对孩子感兴趣。然而,最简单的方法还是训练孩子的亲生母亲。在孤儿院长大的孩子通常会对他人缺乏兴趣,因为没有人帮助孩子,让他们能与别人建立联系。之前,有人曾对生活在寄养机构的孩子身上进行过一项实验。这些孩子的发展不是很好,于是实验者会让护工和修女给予孩子一对一式的照顾;或者让孩子们到领养家庭中去,让养父母对孩子视如己出。如果选择的养母比较好,孩子就会有很大进步。如此,养育这种孩子最好的方法就是帮他们找到能代替母亲或父亲角色的人,让他们拥有家庭生活。由此可见,如果我们让孩子们离开自己的亲生父母,那就应该为他们寻找能完成父母各项任务的人。母亲的关爱和兴趣至关重要。很多人生失败的人都是孤儿、私生子、被遗弃的孩子或离异家庭的孩子。众所周知,继母难当,因为孩子会抗拒继母。这一矛盾并非不可调和,很多人都能成功解决这一问题。但通常大多数继母都不了解情况。也许母亲去世后,孩子会逐渐亲近父亲,深受父亲的宠爱。有了继母之后,他们会觉得父亲的关怀被剥夺了一部分,所以会转而攻击继母。如果继母觉得自己必须反击,那么孩子就真的是到了无望之境。要是继母出手反抗,那孩子就更是会奋力抗争。可与孩子的抗争通常都会演变成必输的局面,因为你永远无法打败孩子,也无法靠争执让孩子学会合作。在这些抗争中,首先示弱的才会笑到最后。如果要强硬地从孩子们手里得到他们不想给予的东西,那等着你的一定是失败。如果我们意识到,合作和关爱不能强求,那就不会有无谓的紧张感,也不会做无用功。
家庭生活中,父亲和母亲的地位同等重要。开始,父亲和孩子的关系可能并没有很亲密,所以父亲的影响可能要过一段时间才能显现出来。我们上文提到过,要是母亲未能让孩子的兴趣扩展到父亲身上,就会带来诸多不良后果。总而言之,这样的孩子在发展社会感过程中会遇到严重的障碍。如果父母的婚姻生活不幸福,那么对孩子来说,这种情况就非常危险。孩子的母亲可能觉得自己无法让孩子的父亲参与到家庭生活中,也有可能更希望独自抚养孩子。可能父母双方都会想利用孩子为自己争取利益,每个人都想让孩子与自己更亲近,让孩子更喜欢自己而不是对方。如果孩子发现父母双方存在某种不和谐,他们会熟练地让父母相互争夺自己。如此一来,父母双方会形成一种竞争,看看谁更能管好孩子,谁更会宠爱孩子。在这种氛围中成长的儿童,肯定不会有合作精神。孩子最初体验到的合作就是父母之间的合作。如果父母之间都不能好好合作,那怎么可能教会孩子合作?此外,孩子还能从父母的婚姻中得到对婚姻及两性关系的第一印象。如果父母的婚姻不幸福,那么,除非后来孩子的第一印象得以矫正,否则孩子就会对婚姻也会有悲观的看法。孩子成年之后,他们依旧会觉得婚姻最后注定会有不幸的结果。他们会试图避开异性,或者会觉得自己追求异性的行动根本不会成功。父母的婚姻若不和谐,未能成为社会生活的产物,未能为社会生活做准备,那么孩子在这一方面也会遇到严重的挫折。婚姻的意义在于两个人为了共同的幸福、孩子的快乐以及社会的福祉结合在一起,如果婚姻在其中某一方面未能成功,那么可以说,这场婚姻与生活的要求不一致。
婚姻双方是合作伙伴式的关系,因此不存在谁统治谁的情况。这一点我们已经耳熟能详,但非常值得进一步详细讨论。在整个家庭生活中,权力和威势并不重要。如果其中一方特别突出,或比另一方更受重视,都是不好的现象。如果父亲的脾气比较暴躁,而且总对家中的其他成员颐指气使,那么男孩就会对男人有错误的认识,女孩更是会深受其害。孩子之后的人生中,他们会认为男人都是暴君,婚姻在孩子们眼中也会是一种奴役或附属关系。有时,他们会以性欲倒错的方式避开异性,保护自己。如果母亲在家庭中占主导地位,对其他家庭成员喋喋不休,那么情况就完全不同了。女孩可能会模仿自己的母亲,变得尖酸刻薄、吹毛求疵;男孩子则会采取防守状态,害怕批评,时刻警惕想让自己臣服的情况。有时,家庭里不只有妈妈一个人是暴君,姐妹或姨妈也会加入进来,管束男孩。这种情况下,男孩就会变得保守,再也不想参与到社会生活中,因为他害怕所有的女人都会一样唠叨、挑剔,所以他压根不会想接触异性。没人喜欢被人批评,但如果一个人的生活目标是逃避批评,那他与社会之间的所有关系都会受到干扰。他看待每件事情的时候,都会根据自己的统觉表进行判断:“我是要做征服者还是要被人征服?”有些人仅会把自己与别人的关系看作是决定胜负的机会,对这种人来说,友情就是天方夜谭。
父亲的职责可以用以下几句话总结。他必须证明自己面对妻子、孩子和社会时,能扮演好丈夫、好父亲和好搭档的角色;他必须能妥善解决生活中的三大问题——职业、友谊与爱情问题;他必须和妻子平等合作,共同照顾、保护自己的家庭;他必须明白,女人在维护家庭中的作用绝不能被贬低。他的任务不是贬低孩子母亲的地位,而是与之合作。尤其是面对金钱问题时,更要强调这一点:就算丈夫是家庭经济的主要来源,他也要记得这是要夫妻共同分担的事。身为丈夫,绝不能表现出自己是在施舍他人的样子。理想的婚姻中,男人挣钱养家只是家庭分工的结果。很多父亲会利用自己在家庭中的经济地位作为控制家庭的手段。一个家庭中,不应该是一方统治另一方的状态,必须要避免每一个让人感到不平等的可能。每一位父亲都应该知道这一事实:我们的文化过分强调了男人的优越地位,这样他结婚后,妻子总会多少害怕自己会被统治,处于劣势。男人应该知道,不能因为妻子是女人,不能因为妻子无法像他一样挣钱养家,就认为妻子比自己低一等。如果家庭生活有真正合作的氛围,谁赚钱养家,钱该归谁的问题就不会存在。
父亲对孩子有重大影响,很多孩子一生都把父亲当做崇拜的对象,可还有一些孩子则会把父亲当做假想敌或最大的仇敌。惩罚对孩子来说弊大于利,体罚尤其如此。不能以友善方式进行的教育本身就是错误的教育。遗憾的是,家庭中惩罚孩子的任务通常由父亲进行。这种情况之所以会让人感到遗憾,主要有以下几点原因:首先,这会让母亲确信,女人无法真正教育自己的孩子,女人非常软弱,需要强有力的肩膀给予支持。如果母亲告诉孩子:“等你爸爸回来再收拾你”,那她实际上是让孩子把男人当做终极权威以及生活中真正的掌权者;其次,这会破坏孩子与父亲的关系,让孩子害怕父亲,而不会把父亲当做好朋友。也许有些女人会担心,如果自己亲自动手惩罚孩子,那自己就会失去孩子的爱,但无论如何,解决这个问题的方法不是把惩罚的责任推给父亲。要知道,孩子们也会同样责怪自己的母亲,因为是母亲找来了这个会惩罚自己的人。很多女人还在用“告诉爸爸”这种方式威胁孩子,让孩子听话。那么这些孩子又会怎样揣度男性在生活中的地位呢?
假如父亲以积极的方式应对生活中的问题,他就会成为家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会成为好丈夫和好父亲。他必须与人为善,广交良友。如果父亲能交朋友,那么他就相当于让自己的家庭成为了自身周围环境中社会生活的一部分。他不会离群索居,不会被传统思想所束缚。家庭之外的影响总会走进家庭之中,父亲要为自己的孩子指明获得社会感以及与他人合作的道路。然而,夫妻双方没有共同的朋友才是一种真正的危险。夫妻应该拥有同样的社交生活,不能因为各自的友谊而貌合神离。当然,我说的不是夫妻双方必须寸步不离,从不单独出门,但他们在一起相处的过程必须要非常顺利。例如,如果丈夫不想向自己的朋友们介绍妻子,那么肯定会导致某些问题。这种情况说明,男方社交生活的中心在家庭之外。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有件事非常重要,那就是让孩子们知道,自己的家庭只是社会的一个单元,在家庭之外,依然有很多值得信任的人。
如果父亲和自己的父母、兄弟和姐妹都相交甚好,这就预示着父亲有很强的合作能力。当然,父亲有一天终将离开自己的家人,成为独立的个体,但这并不意味着他应该与自己最亲近的人断绝关系。有时,两个仍旧依赖父母的人结婚之后,会非常重视自己与之前家庭的关系。他们说到“家”的时候,指的还是之前和父母一起生活的家。如果他们各自还想着,自己的父母才是家庭生活的中心,那他们就无法建立真正属于自己的家庭生活。这个问题事关所有人的合作能力。有时,男方的父母会心生嫉妒,希望全盘了解儿子生活的每一个细节,还会给儿子建立的新家庭带来许多麻烦。儿媳会觉得自己不被尊重,会因为丈夫父母的干涉大为光火。男方父母的做法可能是正确的也可能是错误的。如果结婚之前,男方的父母对这桩婚姻并不满意,那么婚后就更有可能出现这种情况。但儿子结婚后,男方的父母便只有一条路可走了——他们必须尽己所能,保证儿子婚姻的幸福。如果家庭的差异在所难免,那么丈夫就必须体谅其中的难处,不必为此太过烦恼。丈夫必须把父母的反对当做是父母的错误,尽力证明自己的观点才是正确的。夫妻双方都不必把自己的想法告诉各自的父母,但如果所有人都可以合作,如果妻子可以体谅丈夫的父母是为了自己和丈夫的利益和幸福着想,那么所有事情都会非常顺利。
每个人最期待父亲完成的任务,也是最明确的任务就是让父亲解决职业问题。他必须接受专业的职业训练,必须能够供养自己和自己的家庭。在这一点上,可能妻子和孩子会以后会为他提供帮助。但在我们当前的文化中,家庭经济状况的重任始终主要落在男人肩上。为了解决这一问题,他必须工作,必须勇于担当,必须了解自己的职业,知其利弊。此外,他还必须与他人合作,赢得别人的好感。不仅如此,他自己的态度还将影响孩子面对职业相关问题的方式。因此,身为父亲,他必须找到成功解决这一问题的方法——找到对全人类有益,能为全人类福祉做贡献的工作。丈夫本人认为自己的职业是否有用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工作本身必须有用。我们无需听取丈夫的一面之词。无疑,如果他认为自己是利己主义者,那绝对是一种遗憾,但如果他的工作能增进全人类的福祉,那其他的也就无关紧要了。
此后,我们要解决爱情的问题——这一问题有关婚姻,有关建立幸福快乐的家庭。在这一问题上,丈夫要做的主要工作就是关心自己的另一半,而且一个人对另一个人是否有兴趣,旁人很容易就能看出来。如果丈夫对妻子有兴趣,那他自然会爱屋及乌,自然会把另一半的幸福当做自己的目标。感情不仅能说明双方的兴趣,在我们看来,很多感情都能说明夫妻之间是否和谐。丈夫必须成为妻子的伙伴;必须尽己所能,让妻子的生活舒适富裕;必须保持乐观,让妻子心情愉悦。要是夫妻双方把他们共同的幸福置于各自的幸福之上,他们就能找到真正的合作。每一方对另一方都要比对自己更有兴趣。
在孩子们面前,丈夫对妻子的感情不应表现得特别露骨。的确,夫妻之间的感情绝不能与二人对孩子的感情相比。这二者是完全不同的东西,彼此不会相互抵消。不过,有时候,如果夫妻双方过度表达了自己对对方的情感,孩子就会觉得自己的地位降低了。孩子会变得善妒,希望和父母一较高下。夫妻不应该轻率对待性关系。因此,在解释与性相关的内容时,父亲应该教育儿子,而母亲应该教育女儿,不过,夫妻二人要记得,除了孩子想知道的内容,除了他们当时可以理解的事物,否则不要主动提供过多信息。我认为,很多父母现在都倾向于向孩子解释过多他们尚且无法恰当掌握的内容,可这样就会激起他们对这些的兴趣和感觉。如此一来,孩子们就会觉得与性相关的事无关紧要,就会轻视这些事。与之前那种对孩子撒谎、隐瞒性知识的行为相比,这种方式好不到哪里去。因此,最好的方法是先了解孩子们想要知道什么,再回答孩子的问题,而不是从自己的角度出发,强迫他们接受我们认为众所周知的事情。我们必须赢得孩子的信任和孩子的情感,让孩子相信我们想和他合作,想帮他一起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如果我们这样做,就绝不会错得太离谱。有的时候,父母还会害怕孩子们会从玩伴处听到负面的性信息,但实际上这也是杞人忧天。如果孩子在合作与独立方面接受了良好的训练,那与朋友谈论某件事情就不会有任何坏处。通常,孩子会比自己的长辈更小心。如果孩子不想接受错误的观点,那么“道听途说”的消息永远不会伤害他。
在当代社会中,男人总有更多的机会体验社会生活,了解社会体系的利弊,明白自己国家及世界上的各种道德关系。男人的活动范围比女性的活动范围更大。因此,父亲也有责任在出现问题时,为妻子和孩子提供建议。男人不应该因自己丰富的经历而得意忘形,或以此谋利。因为男人不是家庭教师,他应该像朋友一样为妻儿提供建议,避免引起任何反感的情绪。如果其他家庭成员同意自己的观点,那么男人也应该感到开心。如果妻子没有经受过良好的合作训练,对丈夫的做法表示抗拒,那么丈夫也不应该坚持自己的观点,或动用权威,而是应该寻找其他方法,消除妻子的抗拒之心——丈夫一定要知道,争吵不可能带来成功。
夫妻之间也不应该过度强调金钱的问题,也不应该因此而争吵。女人通常不会出门挣钱,因此在金钱问题上,她们比自己的丈夫更为敏感。如果有谁批评女人不会精打细算,太过铺张,那么她们就会深受伤害。经济方面的问题应该在家庭财政状况允许的范围内,通过合作的方式解决。无论是妻子还是孩子,如果大肆挥霍,给父亲压力,让他支付承受能力范围外的经济压力,都是非常不妥当的行为。从一开始,大家就应该就花销等事宜进行协调,这样就没有人会觉得一方依赖于另一方,或者有谁受到亏待。父亲不应该有用“金钱为孩子未来铺路”的想法。我之前曾读过一本很有意思的小手册。手册是一个美国人写的,其中,他描述了这样一个故事:一位白手起家,后来家财万贯的父亲想让子孙后代都免受贫穷的限制。于是,他便向律师咨询如何才能完成自己的心愿。律师问他想保障多少后代才能满足他的愿望,他回答说十代子孙。“很好,你可以实现自己的愿望,”律师说,“但你知道吗,第十代子孙身上的血统可能来自于五百多个人身上,也就是说,有五百多个家庭都能说你的子孙也是他们的后代。这种情况下,他们还能算是你的后代吗?”从这个例子里,我们看到这样的事实:我们为子孙后代做的事,就是为全社会做的事。因为我们永远无法逃避自己与其他人的联系。如果家里没有谁趾高气扬,那肯定会有真正的合作。父母双方必须齐心协力,共同协商有关孩子教育的每件事情。如果一个家庭里有多个孩子,那么父母必须要平等对待这些孩子。偏爱某个孩子非常危险,这一点是重中之重。如果一个人觉得失落,那么他童年时,肯定曾觉得其他孩子更受偏爱。有的时候,这种感觉并不准确,但如果家中真正有平等的气氛,就不会有这种感觉了。如果家人重男轻女,那么女孩子不可避免会有自卑情结。孩子们非常敏感,表现良好的孩子也可能因为怀疑其他孩子深受偏爱而走上完全错误的生活道路。有时候,某个孩子的成长会比其他孩子更快,或者更招人喜欢,这种情况下,父母很难做到不偏爱。孩子的父母最好能有一些经验和技巧,避免表现出对某个孩子的偏爱。否则,成长较快的孩子就会给其他孩子带来阴影,让其他孩子觉得沮丧;其他孩子可能也会心生嫉妒,怀疑自己的能力,他们的合作能力也会深受影响。不偏爱某个孩子这件事必须付诸于行动。父母双方必须观察,孩子心里是否怀疑父母偏心。
接下来,我们要讨论的是与家庭合作同等重要的另一件事,即孩子之间的相互合作。只有孩子觉得彼此平等的情况下,人类才会准备好对全世界有兴趣;只有男孩和女孩之间彼此平等,两性之间的关系才不会遇到严重问题。很多人会问:“同样是在一个家庭中成长的孩子,为什么是差距会这么大?”有些科学家试着用不同的遗传情况来解释,但实际上这也是一种迷信。我们不妨把孩子的成长和小树的成长作比较。如果一棵树能汲取更多的阳光和养料,那这棵树就会成长得很快,就会影响其他树木的成长。这棵树会遮蔽阳光,根须会尽力伸展,汲取大部分营养,其他的树就会营养不良,无法长成高大的树木。同样的道理也可以用于解释家庭成员的关系。我们已经知道,无论是父亲还是母亲,在家庭中的地位都不应太过显眼。通常情况下,如果父亲是成功人士,且非常优秀,那孩子就会觉得超越父亲简直是天方夜谭。这样,孩子的成长过程就会充满挫折感:他们的人生兴趣也会大受阻碍。因此,名人的孩子有时会让自己的父母以及全世界都失望——这样的孩子没有看到超越父亲或母亲的可能。如果一个父亲在事业上非常成功,他决不应该在家庭中强调这一点,否则孩子的发展就会受到阻碍。
孩子之间相处时也应该注意同样的事情。假如某个孩子太过优秀,那他很可能会夺走大多数孩子应得的注意力和宠爱。对他而言,这种情况非常有利;但其他感受到这种差距的孩子就会心怀不满。如果一个人不得不屈居人下,那么他必然会对此种情况心存怨怼,恼怒烦躁。优秀的孩子可能会影响其他孩子,显然其他孩子很可能在成长过程中得不到足够的心灵滋养。表现良好的孩子不会停止对优越感的追求,因为这种追求绝不可能停止。然而,他们的追求可能会转变方向,变得不实际或不符合社会需要。
在孩子出生顺序的利弊方面,个体心理学开辟了一片广阔新天地。简化其内容后,我们可以这样假设:父母之间合作情况良好,都在尽力培养自己的孩子。但每个孩子在家庭中的地位仍会有很大差异,且每个孩子都是在全新的环境中成长的。我们必须再次强调,哪怕是同一个家庭里的两个孩子,他们所处的环境也会大不一样。由于每个孩子都会根据自身所处的环境调整自身,所以每个孩子都有其各自的生活方式。
家庭里的长子都曾有过一段身为独生子的时光,可第二个孩子出生时,长子便突然不得不适应新的环境。通常情况下,长子都会得到大量的关怀与宠爱,已经习惯了自己唯我独尊的生活。然而,突然之间,长子毫无防备的情况下,他就发现自己的地位不保。另一个孩子出生了,他已不再是家中最受关注的那一个。这种情况下,长子必须和另一个竞争者分享父亲和母亲的关怀与照料。这种改变会带来重大影响——很多问题儿童,例如神经症患者、罪犯、酗酒的人、变态等,他们的人生都是从环境改变带来的困难中开始的。大多数情况下,长子对另一个孩子的降生感触颇深,他们被剥夺某种特权的感觉铸就了他们的生活方式。
除了长子之外,家中的其他孩子也有可能在同样的情况下丧失自己的地位,然而他们的感受并不会像长子那样强烈。这些孩子已经有了同其他孩子合作的经验,他们从没有独享关怀的经历。但对长子而言,另一个孩子的降生会带来翻天覆地的变化。如果长子真的因为新生儿的出世而备受冷落,那我们根本不可能期望他可以平静地接受这种现实。这种情况下,我们不能怪责长子心存怨念。当然,只要父母仍能让长子感受自己的爱,能让他知道自己地位稳固,那这种情况就不必非要以悲剧告终。有一点尤为重要:如果长子对新生儿的到来准备充足,接受过与他人合作的训练,愿意一起照顾新生儿,那这些问题就都可以避免。通常情况下,长子都是措手不及。新生儿从长子手里夺走了父母的关怀、怜爱和赞美。长子之后会一直想让妈妈回到自己身边,会绞尽脑汁想重新获得关注。有时,我们会发现,由于每个孩子都想独占恩宠,母亲就会在两个孩子之间疲于应付。长子更会运用力量的优势,也总能想出新点子。如此,我们可以推测长子会有怎样的举动。如果我们和他处于相同的境遇,和他有一样的目标,那么我们也会做同样的事。我们会不断给母亲找麻烦,跟母亲做对,培养自己让母亲根本无法忽视的顽劣脾性。处于这种状态中的长子也是如此,直到最后耗尽了母亲的耐心。他会尽一切可能抗争,极尽恶劣之能事。可这时的母亲早已厌倦了他做的一切,他也由此真正体会到了没有人关爱的滋味。孩子这般挣扎就是为了博得母亲的爱,可他的所作所为却只会适得其反,让自己失去了母亲所有的爱。他觉得自己是被母亲冷落,可真正导致这种后果的却是他自己的种种行为。这时,孩子反而更理直气壮了,他会说:“我就知道是这样。”全世界只有他是正确的,别人全都有错。他仿佛陷入了沼泽之中:越是死命挣扎,就陷得越深。一直以来,他对自身境遇的判断终于得到了印证。周围一切都证明了他才是对的,这种情况下,他怎么可能轻易放手?
每个孩子的反抗都是个案,我们必须详细了解每个个案的背景。如果母亲也会反击,那孩子的脾气就会暴躁易怒,粗鄙狂野,尖酸刻薄,不守规矩。孩子和母亲的反目,也是父亲让孩子恢复往日受宠地位的机会。孩子渐渐对父亲有了兴趣,试图赢得父亲的注意和关爱。长子通常都会比较喜欢父亲,总是和父亲处于同一阵营。如果一个孩子喜欢父亲胜过母亲,那我们就可以肯定地说,孩子的情况已经进入了下一阶段。开始,孩子和母亲的关系会更为密切,但现在,母亲已经失去了孩子的爱,因为孩子为了与母亲抗争,已经把自己的爱转移到了父亲身上。更喜欢父亲的孩子,通常都经历了某种不幸:孩子觉得自己受到了轻视,觉得自己坐了冷板凳——他无法忘记这种感觉,因而整个人生以这种感觉为基调。
这种抗争将会旷日持久,有时会持续一生。孩子们在这个过程中学会了一件事,无论出于何种境遇,争斗和抵抗都会继续。或许他找不到志同道合的人,感到非常无助。他确信自己再也不能赢得关爱,于是就会变得暴躁、保守,无法与人合作。孩子会训练自己独自相处,他所有的动作和表现都与过去有直接关系——过去的时光才是他的关注点。因此,长子通常会以这种或那种方式表现出对过去时光的兴趣。他们喜欢回望过去,谈论过去,对逝去的时光无限崇拜,对未来无限悲观。有时,眼见大势已去的孩子,看到自己统治的小小王国不复存在的孩子,会更加理解权力和威势的重要性。这样的孩子长大之后,会喜欢成为某种权威,会过分夸大规矩和法律的意义。大家都应该按照规矩办事,而所有的规矩都必须得到遵守,且权力应该掌握在有资格掌握它们的人手中。我们可以理解,儿童时期的这种影响会让孩子有极度保守的倾向。这种人为了让自己找到舒适位置,就总会怀疑其他人在后面追着自己,想取代他的位置,把他拉下宝座。
长子的地位会带来特殊的问题,但如果应对妥当,这些问题也会转化为优势。假如家中的第二个孩子出生之前,长子已经接受过与他人合作的训练,那长子绝不会受到丝毫伤害。在诸多长子之中,我们还发现有些人会喜欢保护他人,为他人提供帮助。这样的长子接受的训练是模仿自己的父亲或母亲。通常,他们在年幼的孩子之中扮演父亲或母亲的角色,照顾他们,教导他们,觉得自己对其他孩子的福祉负有责任。有些这样的人长大后会很有组织才能。尽管努力保护别人的欲望有可能演变成希望别人依赖自己或统治别人的欲望,但这终究还是积极正面的例子。从我自己在欧美研究的经验来看,问题儿童中占比最大的是长子,其次就是最小的孩子。处于两端位置的孩子会带来极端的问题,这也算是很值得研究的现象,然而我们的教育现在还未能解决长子成长中遇到的困难。
次子的地位完全不同,这种地位与其他孩子的地位不能进行比较。自次子出生之日起,他便和另一个人共享父母的关心,因此,次子通常比长子更擅长与人合作。次子的生活环境中有更多人参与,如果长子对次子没有任何敌意,从没有压制过次子,那么次子的生活环境就会非常舒适。次子地位与长子的地位都非常重要,但其背后的原因不同。在次子的童年时期,始终有一个领跑者存在。长子无论在年龄还是身体发育方面都领先次子,因此次子的生命中一直有一个竞争者,他必须穷极所能迎头追赶。典型的次子非常容易辨认,他所有的行为都显示出他仿佛在参加一场比赛,有位竞争者领先他一两步,于是他必须紧追慢赶,力图超越。次子时时刻刻都处于备战状态。他接受的训练是超越自己的哥哥。《圣经》中的例子给了我们不少微妙的心理学暗示:次子的经典形象通过雅各被刻画得惟妙惟肖。雅各想要奋勇争先,取代以扫,想打败以扫并超越他。次子之所以焦虑不安,是因为知道自己居于人后,想要设法超越。通常情况下,次子都会成功,因为他总比长子更有天赋。言已至此,我们也不能确定遗传在这种发展中有任何作用。如果次子的进步更快,只能说明他接受的训练更多。次子长大离开家庭之后,他通常也会利用领跑者,与他认为优于自己的人比较,并致力于超过这个人。
实际上,这些特征在性格所有表现中都有迹可循,我们不仅能在一个人清醒时能看到,也可以轻而易举地在他的梦中发现这些特征。举例来说,长子通常会梦见从高处坠落的场景。他们身居高位,但不能确定是否能保住自己的地位;相反,次子通常会梦见自己处于竞争之中。他们会跟在火车后面跑,或者会参加自行车赛。如果一个人经常会梦到匆忙追赶的情景,那我们就可以推测,这个人应该是家中的次子。
然而,我们必须强调,这些规则并非无法变通。一个孩子的行事风格像长子并不代表他一定是长子。我们要考虑的是整个情境,并非单纯的出生顺序。在孩子较多的家庭里,之后出生的孩子也有可能成为长子的样子。例如,两个孩子接连出生后,过了很久第三个孩子才来到人世,而这之后又有两个孩子出生。这种情况下,第三个孩子就会表现出长子的特征,而第四个或第五个孩子就会有次子的特征。通常情况下,只要两个孩子接连出生,且与家中其它孩子年龄相差较大,那么他们就会分别表现出长子和次子的样子。
某些时候,长子会在竞争中失败,那么他的人生就会出现问题;某些时候,长子保住了自己的地位,压制了次子的成长,那么惹麻烦的通常就是次子。如果长子是男孩,而次子是女孩,那么长子的处境就会非常艰难。长子要承受被女孩子打败的风险,而在我们当前的文化中,他可能会觉得自己颜面扫地。男孩和女孩之间的紧张感比两个男孩或两个女孩之间的紧张感更严重。在这种争斗中,女孩有先天的优势,因为十六岁之前,女孩子的身体和心灵发育都会比男孩更快。所以,哥哥很可能会放弃竞争,变得懒惰颓废。他会用恶作剧或其他低级手段攻击妹妹,吹牛或撒谎就是常见的方式。我们几乎可以确定,这种情况中,胜利的通常是女孩子。我们会看到男孩会踏上歧路,可女孩却能轻而易举地解决问题,取得惊人的进步。实际上,只要提前知道问题可能带来的危险,并未雨绸缪,那么这种困境完全可以避免。只要一个家庭真正是平等合作的共同体,没有任何竞争,没有任何值得孩子耗费精力与之对抗的假想敌,那么所有不良后果统统可以避免。
只要有弟弟妹妹的孩子,其地位都会受到威胁,但家中最小的孩子却没有这种烦恼。虽然最小的孩子没有弟弟或妹妹,但却有许多竞争者。他一直是家里的小宝贝,可能也是最受宠的那个。于是,其他受宠爱的孩子身上有的毛病,也会在他身上表现出来。此外,由于最小的孩子受到的刺激最多,由于他有太多竞争的机会,所以通常会比其他人进步更快,能超越前面所有人,以一种不同寻常的方式发展自身。从古至今,最小的孩子的地位从未改变。在最古老的故事里,最小的孩子超越其兄长或姐姐的故事屡见不鲜。《圣经》故事中,成为征服者的通常是最小的孩子:约瑟一直被当作家中最小的孩子,可十七年后,便雅悯取代了他的地位。但便雅悯在约瑟的生活中并没有太大影响。约瑟的生活方式就是最小的孩子典型的生活方式。他总是想确定自己的权威,即便在梦中也是如此。其他人必须臣服于他,而他必须是众人之中最闪耀的一颗星。约瑟的哥哥们都明白约瑟的感受,他们日夜和约瑟在一起,对他的态度一清二楚。哥哥们都能感受到约瑟在梦中激发出的感觉。他们都害怕约瑟,都不想跟他接触。然而,约瑟还是从最后一名变成了第一名。之后,约瑟成了家里的中流砥柱。最小的孩子通常是家里的支柱——这绝非偶然。人类一直都知道这一点,世间流传着许多有关家中最小的孩子的故事。实际上,家中最小的孩子处于非常有利的环境中,因为母亲、父亲和哥哥都会帮助他。此外,还有很多事让他雄心勃勃,刻苦努力,不必担心有人会从后面攻击他或分散他的注意力。
然而,我们之前说过,问题儿童中占比第二大的就是家中最小的孩子。这种现象通常是因为家庭成员的溺爱。被宠坏的孩子根本无法独立,他已经丧失了通过自己的努力获得勇气的能力。最小的孩子总是雄心勃勃,但大多数有野心的孩子都非常懒惰。如果一个孩子有野心,却没有勇气,那必然会变得懒惰。要是目标太高,那么结果制定目标的人也会看不到实现目标的希望。有的时候,最小的孩子根本不会承认自己有什么野心,但这是因为他希望在各方面都超过别人,他要无拘无束,目空一切。如果我们能理解最小的孩子身上的自卑感,那这一点也就不难理解了,毕竟在他的生活环境中,每个人都比他年长,比他强壮,比他经验丰富。
独生子也有自己的问题。他一直有个对手,但这个对手并不是兄弟姐妹,而是自己的父亲。母亲总是特别宠爱独生的孩子,害怕失去他,所以想让他永远处在自己的保护之下。于是,独生子有了一种“母亲情结”,总喜欢待在母亲身边,想把自己的父亲赶出家庭。假如父亲和母亲可以共同努力,让孩子对父母双方都感兴趣,那么这种问题就可以避免。大多数情况下,父亲总是不如母亲更关心孩子。长子的情况和独生子非常相似:他们都想打败自己的父亲,而且喜欢比自己年龄大的人。通常,独生子都非常害怕自己会有弟弟妹妹。如果世交的朋友说:“你马上要有弟弟妹妹了,”那他肯定会对这种可能深恶痛绝。独生子想一直成为众人的焦点,他会把这当作理所当然的事。如果地位受到了挑战,那他就会觉得老天不公。在之后的人生中,由于他不再是众人注意力的中心,就会遇到很多困难。可能会影响长子发展的另一点是,他一出生就进入了某种小心翼翼的环境。如果父母由于身体原因不能再生育,我们就只能尽力解决独生子可能会遇到的各种问题。但可以生育更多孩子的家庭可能也只会要一个孩子,因为孩子的父母胆小、悲观,觉得多生孩子会带来无法承受的经济负担。于是,在这样的家庭中,焦虑感非常明显,因此孩子也会受到严重影响。
如果孩子出生的时间相差太久,那么每个孩子都会带有独生子的特征。这并不是很理想的情况。经常有人问我:“你认为孩子的年龄差距在多大比较好?”“是生完一个之后马上继续生,还是等一段时间之后再生?”从我的经验来看,最佳年龄差在三岁左右。如果孩子三岁时,弟弟或妹妹出生了,那他就能与新生儿合作,因为他已经能够理解,一个家庭中可以有多个孩子。如果孩子只有一岁半或两岁,那我们和他就这件事的交流会比较困难,因为他还不能理解我们为什么这样做。所以我们也就不能让他做好准备,面对即将发生的事情。
如果一个男孩周围的环境中都是女孩,那他也会面临一段艰难的时光。由于周围都是女性,而且父亲大部分时间都不在家,所以他看到的只是母亲、姐妹或女仆。这个男孩子会发现自己和周围的人都不一样,因此会在孤独中长大,尤其女人们都联合起来一起攻击他的时候,这一点就会更为明显。男孩身边的女人们可能觉得自己必须教育他,或者女人们想证明作为男孩也没什么可骄傲的,因此,男孩就会遭遇大量的抗拒和敌意。如果这个男孩子既不是家中最大的孩子,也不是最小的,那情况就可能更糟糕了——这会让他背腹受敌。如果这个男孩是长子,那他很可能会面临被某个妹妹紧追不放的危险;如果这个男孩是家中最小的孩子,那他可能会成为宠物一样的存在。在众多女孩中长大的男孩通常都不太讨人喜欢。如果他能参加社交活动,能与其他孩子做朋友,那这个问题便可迎刃而解。否则,被女孩包围的男孩,在言谈举止中也会和女孩一样。都是女性的环境与男女混合的环境完全不同。如果哪栋公寓可以让住客随意装饰,那你肯定能发现,如果是女性居住的话,房间必定干净整洁,房间里的所有色彩都会经过精挑细选,一切细节都会经过深思熟虑;若是男性居住其中,那房间就不会特别整洁,房间里可能会杂乱无章,喧哗吵闹,就连家具也是破损的。在女孩之中长大的男孩很可能会有女性的特征和品味,对生活也有这女性化的观点。
另一方面看,成长在女性之中的男孩也可能会强烈反抗,并非常重视自己的男子气概。于是,他会时时刻刻堤防着,免得自己被女性驾驭。他会觉得自己必须坚决维护自身的不同之处及优越性,所以一直都如履薄冰一般。这种孩子会朝着极端的方向发展,不是特别强壮就是特别软弱。这种情况并非经常发生,所以非常值得研究、调查。而且我们进一步探讨之前,也必须研究更多案例。同样地,在男孩之中成长起来的女孩不是特别具有女性化的特征,就是非常有男性化的气质。通常情况下,这种环境中长大的女性终其一生都会觉得不安全,也会感到非常无助。
我研究成年人的案例时,总会发现他们童年早期留下的印象均不可磨灭。在家庭中的地位在他们的生活方式上留下了无法抹去的烙印。发展中遇到的诸多困难,起因都是家庭中的竞争,或缺乏合作的情况。放眼四周的社会生活,自问为何竞争和合作是最明显的两方面,我们就会发现,所有人以成为征服者为目标,都想超越他人——实际上,不只社会生活如此,我们身边的一切都是这样。这一目标就是童年早期教育的结果,是儿童在家庭生活中没有感受到平等的地位而极力竞争的结果。这种不足之处只能通过训练孩子更好地合作而得以改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