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前言

二十世纪初,新文化运动中最热闹的是小说革命。1902年,梁启超发表《论小说与群治之关系》,公开亮出小说能“改造国民”“改造社会”的观点。吴趼人更是“发大誓愿,编撰历史小说”。而完成这一“誓愿”的却是一位蜗居在小镇上的平民知识分子,他就是蔡东藩。

他把历史当作了一面镜子,以便透过它来观照当下的生活。所以,坚守着“以正史为经,务求确凿;以逸闻为纬,不尚虚诬”的求实原则,经十年的含辛茹苦,先后出版了十一部历史演义,总其名曰《历朝通俗演义》,为我们提供了一部浩瀚而通俗的中华通史。百年时间里,这部通俗演义一版再版,销量远超千万册,可谓是前不见古人,后未见来者了。或许,他没有盛大的“立德”、“立功”之举,即便是这部“立言”之作,虽以史实为骨架,却是以“浅近之词”来演述故乘;虽借“说部体裁”演说故事,却没有以虚构来丰满血肉,因此史学史、文学史鲜见其踪迹,《辞海》也查不到其为何许人。他位卑而名不显,最终沉寂在民间,终老于乡野。但我们无法忘却在那动荡的年月里,他一介柔弱的书生,一介贫困的书生,以一支秃笔践履着“即古证今,惩恶劝善”以助通俗教育、国家思想的拳拳赤子之心。

他写尽了中国历史,自己的历史却成了谜。因其“普通”,因其“民间”,尽管他的历朝通俗演义遍布大大小小的图书馆,他的生平事迹却还是那么模糊,他自己的“史料”还是难以搜寻,哪怕是一张照片,一份简历,更谈不上系统的有深度有广度的研究了。

历史常会湮没一些本不该湮没的人物,蔡东藩就是这样的一个典型。幸甚的是,在走过历史的风风雨雨之后,如今的家乡人并没有忘记他,东藩亭,东藩路,东藩小区,东藩小学……“他”戴着一副眼镜,端坐在文化广场上,默默地注视着一个小镇的美丽蝶变。“他”拿着一卷书,站立在校园里,沐浴在琅琅的读书声中。学术研讨会举办了,临江书舍修缮了,东藩文学奖设立了,他已经融入家乡人的文化生活之中。我想,历史总是公允的。

同乡后辈,孤陋寡闻,初知蔡东藩已逾而立。惭愧而起,徜徉于逼仄的弄堂,瞻仰着临江书舍;走访于前辈乡贤,聆听蔡东藩的故事;搜求于书店、档案馆,查寻着蔡东藩的史料。近三年的时间,编成拙作,不揣谫陋,不及深究,希翼能弥补没有一部关于蔡东藩生平事迹传记的这一缺憾。文后所附大事年表,本诸考证,摒弃逸闻,求实存疑,与前文不能一一相勘,请读者谅之。

邵燕祥先生说,自古以文章鸣世的人,可以分为文以人传与人以文传两种。前者最终难免云烟过眼的命运,后者虽时空远隔,仍有如晤对。蔡东藩是属于人以文传的。

二月河先生说,判断任何一部书的社会价值只有两个量化的标准,一是它拥有不拥有读者,二是它拥有不拥有时间。蔡东藩的通俗演义做到了“两个拥有”,它还将“拥有”下去。

小说可以“益世道人心,为治化之助”,小说更应表达对人生的解释。希翼明天,能更广、更准地追溯到属于蔡东藩自己的历史,“丰满”他的人生,让后人陶熔其中,获取更多的人生启迪。 MgfySt9PcZnCNfJrWP/ks9Sy4znlDApnSHN0nYxrEUULZRehAUdKCV3dR/3pZVqv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

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