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人的世界之三:人是如何行动的

在教“考古学史”的时候发现,杰出的考古学家早年或是爱好收集(如汤姆森、皮特-里弗斯),或是有语言天赋(如谢里曼、柴尔德),或是训练出视觉方面的才能(如步日耶、柴尔德),或是具备超常的“驴友”热情(如斯蒂芬、皮特里)。这些我都没有,不免怀疑自己是不是很适合这个行当,然而我还留在这个领域里,可能是因为我对于人本身比较有兴趣。对于考古学家而言,大抵没有什么比人本身更让人着迷的。我们要研究人,当然首先要了解人,了解人是怎么进化的,人是怎么行动的。这就是我待在这个圈子的理由。

最近读了本书,《隐形的逻辑:乌合之众背后的模式研究》( The Social Atom ,即《社会原子论》),作者是马克·布坎南(Mark Buchanan)。他质疑经济学的第一假设“理性的经济人”,认为人之行动的模式并不完全是理性的。类似的书其实有不少,《怪诞行为学》也是一本。布坎南的书告诉我们人的另一面:人是自适应的,人与周围有密切的关联,我们许多时候做事,并不是因为更合乎理性,而仅仅因为别人都这么做。股市的波动遵循的不是经济学定律,更像物理学的活动,因为人并不理性。

对此我有一点点个人的体会。《一转念:用经济学思考》列举了一组数据:从1985年到2006年,中国内地学生留美获得博士学位的有51000余人,90%都留在了美国,剩下的10%中,有人移民加拿大、欧洲、澳大利亚,最不济也是中国香港,所以真正回中国内地的人是极少的。之所以如此,是因为外面有更好的研究条件与生活条件,以及其他软环境,总之,所有人都是基于理性的考虑而留在美国的。

然而事实并非如此,我在美国南卫理公会大学(SMU)待了六年,接触到的留学生数以百计,留在美国的的确是大多数,但我的体会是,相当多的人留在美国并没有从事研究工作,何谈更好的研究条件,移民加拿大也没有做研究,仅仅是找了个工作而已。学考古的更是如此,绝大部分留下来的都没有做考古研究,而是换了专业,比如去学计算机、工商管理硕士(MBA)、会计等能够迅速找到工作的专业。我很怀疑经济学的分析,理性的人想法不会这么单一,不会只计算到手的钱,而会考虑整体效益,尤其是关键方面的效益,文化生活的满足跟物质上的满足一样重要。对于考古学研究而言,回国也是正确的,生活在国外还是要经常回国来看材料。我并不认同那本书所信奉的理性分析,因为它与事实并不相符,大多数人做出选择时并没有完全遵从理性,而是遵从了社会潮流。

人的行动理由中除了理性、感性之外似乎还有社会性,至少可以说它潜伏在理性与感性下面。心理学的实验一再证明这一点,虽然受试者言之凿凿地认为自己是经过深思熟虑的,结果证明他们都受到了周围环境的严重干扰。的确,当身边百分之八九十的人都向一个方向行动的时候,你要坚持自己的看法无疑是非常困难的。

在我看来,高等教育最重要的目的就是让人能够独立思考。我注意到一个有趣的现象,有些中了彩票发大财,或是城市中拿到高额土地赔偿的人,会很快把钱花光,重新坠入贫困之中。这些人大多没有受过很好的教育,结果是他们非常容易受到周围环境的干扰,似乎极度依赖周围的社会关系。高等教育除了让人能够有一技之长、经济上自立之外,就是能够发展一点独立思考,在人人都视某物为圭臬的时候保留一点自己的看法。

社会的束缚是巨大的,我们处处都会受到周围人群的影响,在研究之中,还会受到文化背景、历史过程、身份认同(民族、国家、宗教、种族、地域)等因素的制约。人具有理性、感性,但是何曾独自行动? 3x155KltUqmIHQlfvI5EqOha2Kza/18RKcKKh/lCfWtDmUjY92B1HjxRdG2D2PQ+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