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一、求举觅官(768年—803年12月)

韩愈早年和当时一般士大夫家庭出身的年轻人一样,怀抱壮志,求举觅官;但在现实环境中,却走过了一段相当坎坷的道路。

韩愈于唐代宗大历三年即公元768年生于长安。韩氏系出颍川(今河南许昌市),籍隶河南河阳(今河南孟州市),但他的家庭在河阳似无产业。他的父亲韩仲卿,是当时典型的文人官僚,曾任县令等地方官,和著名诗人李白、杜甫有过交往。晚年在朝廷任秘书郎,这是秘书省里掌管四部图书、不具实权的“闲曹”。韩愈父辈的经历、地位大体与他类似:有名望,善文辞,但都屈居较低的官职。

唐代是中国封建制度发生巨大变革、统治阶级各阶层权力再分配的时期。这一时期没有门第、权势依恃,依靠政能文才进身的所谓“庶族”势力急剧上升,他们通过科举得以跻身统治阶级上层,有些人更封侯拜相。这一阶层从总体看是当时促进社会前进的积极力量。唐代的众多文人均属于这一阶层,韩愈也不例外。这种社会地位决定了韩愈一生思想和行事的基本立场。

韩愈有着良好的家学渊源。他聪明早慧,七岁读书,十三能文。但自幼就很不顺利。他出生时“安史之乱”刚刚平定不久,强藩跋扈,吐蕃、回纥内侵,宦官程元振等弄权,各地民变蜂起。在这种形势之下,统治集团内部斗争更形尖锐。这些都直接影响到幼年韩愈的生活。他更遭遇家庭不幸:出生未满两个月,母亲去世;三岁父亲去世,就养于长兄韩会和嫂夫人郑氏。大历十二年(777),韩愈十岁的时候,韩会在朝依附的权臣元载败灭,受牵连贬官岭南,韩愈随同南行。这是他第一次南下贬所。不久后韩会病殁,韩愈随同嫂夫人郑氏扶灵柩返回河阳故里。幼年韩愈这些年所经受的艰难困顿可以设想。

建中二年(781)“河北三镇”再度大规模叛乱,很快波及中原。大概韩家在宣州(今安徽宣州市)有产业,郑氏遂率领百口之家远赴江南避难。虽然这一时期韩愈处在艰苦、动荡的环境中,却潜心向学,胸怀大志,特别是对儒家“古训”的倾心,对“古人”文章的偏好,已经培养起来。

贞元二年(786),十九岁的韩愈来到长安求贡举。但直到贞元八年,屡试不第。贞元三年,唐王朝与吐蕃在平凉会盟,吐蕃劫盟,韩愈的堂兄韩弇作为唐会盟使、朔方节度使浑瑊的判官死于劫难。中唐名将、封北平王的马燧当时主和戎之议,韩弇是他的部下。基于这一层关系,韩愈“应进士贡在京师,穷不自存,以故人稚弟拜北平王于马前……王轸其寒饥,赐食与衣”(《殿中少监马君墓志》)。这里所谓“穷不能自存”等等,并非夸张之词。后来韩愈在给友人的信里回忆说:

仆在京城八九年,无所取资,日求于人以度时月。当时行之不觉也。今而思之,如痛定之人思当痛之时,不知何能自处也。(《与李翱书》)

从这段叙述可见他当时境遇之落拓和心情的惨淡。不过即使身处困境,他仍然勤学不辍,结交友朋,学业更加精进,对现实和人生也有了更深切的认识。

贞元八年,兵部侍郎陆贽知贡举,号称得人,二十五岁的韩愈擢进士第。按唐时制度,进士及第要经过吏部铨选,才能释褐进入仕途。这一步韩愈又很不顺利。所谓“三举于吏部,卒无成”,三应博学宏词选皆落第。贞元十一年正月,无奈之下,他直接三度上宰相书,但没有得到回复,失望之下,遂东归故里,再到洛阳。

次年七月,兵部尚书董晋出任汴州(今河南开封)刺史、宣武军节度使。韩愈应征入幕,为观察推官,例带京衔,为秘书省校书郎。这也是不得已而为之。当时朝廷仕途艰难,颇有些不得志的士大夫到方镇寻求出路。至十五年二月,董晋死,死前已预知汴州必乱,遗命既殓即行。韩愈护丧西归。不出所料,董晋一死,镇兵即作乱,韩愈以从丧得免。离汴时妻子不及随从,乱起,逃难至徐州(今江苏徐州)。徐州是武宁军节度使张建封治所,韩愈与之有旧。韩愈西行至洛,匆忙东归,赶赴徐州,与家属相聚。建封辟署他为节度推官。在建封幕府,他遇事敢言,为建封所不满,不得已又离开徐州。不久,建封死,徐州兵变,韩愈再次幸免于难。这几年动荡不安、危机四伏的藩镇幕僚经历,给予他十分痛切的感受。

十六年冬,韩愈赴洛阳参选;次年,得四门博士,这是国学四门学的学官。至十九年冬,升任监察御史,这是检察机关御史台的属官,但不久即遭严贬为连州阳山(今广东阳山)令。这是他第二次踏上南贬长途。这一年他已经三十六岁。纵观这些年的经历,尽管他志高才大,无论是求举,还是觅官,都是坎坷多艰,患难不断。但经过这些年的历练,他的思想和文章写作都已相当成熟,已确立起人生的基本方向和创作的基本路线。

以下选录作品,就从在徐州幕僚时期开始。 GZL1YKfifpketuYefuKDSV8kLeHsTR7ckywCmKAlJ0KqkiStlnIG8Eb28LYd5XTv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