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寂寞中的坚执

在90年代商品经济和大众文化的红尘滚滚而来,一些人或永久或暂时地弃诗而去的时候,偏偏有另一些人对诗痴情不改。他们像不断推石上山的西绪弗斯,为捍卫人类的最后的精神领地而搏斗着,心甘情愿地充当寂寞的诗坛的守望者。他们恪守自己的审美理想与做人原则,排除种种俗念的干扰,在心灵上保持了一块净土,以自己的辛勤劳作为90年代的诗坛播撒了片片新绿,他们的形象也开始在世纪末的夕阳的余晖中显现出来。

在提及这些寂寞的诗坛守望者的时候,我们当然不会忘掉那些坚持终身写作,且向晚愈明的老诗人。郑敏和牛汉是被青年批评家誉为“世纪之树” 的。郑敏的组诗《诗人与死》是因“九叶诗人”唐祈因医疗事故而死,引发出的对诗人与死亡的思考:“是谁,是谁/是谁的有力的手指/折断这冬日的水仙/让白色的汁液溢出”,“诗人,你的最后沉寂/像无声的极光/比我们更自由地嬉戏”——仅从组诗开头与结尾所引的这几行诗,即可悟到,诗人所写的并非局限于唐祈个人的悲剧,而涉及一些知识分子的命运。融合中西的跳脱的意象,绵长真挚的激情与深刻的思辨达到了完满的统一,很难想象这会流自一位七十余岁老人的笔下。牛汉以他牛一样的个性,一种坚韧不拔的人格力量屹立于诗坛。他的长诗《空旷在远方》,展示了一位饱经沧桑的诗人参透人生后旷达的胸怀、自由的心灵,那种惠特曼式的激情和旺盛的生命力令人赞叹。李瑛的诗集《生命是一片叶子》,收了他于1992—1994年间所写的110首诗。也许是离休了,“无官一身轻”吧,诗人在读者面前袒露出他的孩子般真诚的内心。风格上则在保持了李瑛式的细腻明净的同时,又增添了几分童趣。这创作上的“晚年变法”,也许预示着李瑛创作的一个新阶段的到来。老诗人苏金伞多年来身体一直不好,而他在86岁高龄写出的缅怀青春期爱情的诗篇《埋葬了的爱情》,袒露着一颗赤子之心,天真无邪,澄澈空明,人与诗俱达到一种炉火纯青的境界。

在寂寞中坚持执着的当然不只是老诗人,不少青年诗人在商潮涌动、金钱诱惑面前也表现了自己的操守。翟永明在她的散文《1995年笔记》中曾有这样一段自白:“七月,大姐从北京回来,带回一份40集电视剧的合同和丰厚的稿酬,着实让人眼馋。大姐劝我写点电视剧挣钱。于是有几天坐卧不安,有几天摩拳擦掌,及至铺开稿纸,却发现,我自始至终热爱的,写起来趁手的,从中获得无限乐趣的,依然只有那些‘鬼诗’而已。”翟永明为了她的“鬼诗”,拒绝了金钱的诱惑,她对诗的思考更深入了,我们从她的《盲人按摩师的几种方式》《脸谱生活》等新作中,可以看出她已从80年代的“黑夜意识”中走了出来,着眼于更广阔的人生,其对生命体味之细、其对人生洞察之深,跃上了她的诗歌之路的一个新高度。西川毕业于北京大学西语系,他的同学绝大多数都出国了,但他为了诗,留在了国内。他原在新华社的《环球》杂志社工作,在文人下海的热潮中,他也离开了《环球》,但他不是去待遇优厚的外企公司,而是去更加清贫的一家美术院校教书,为的是能有较充裕的时间读书写作,也为的是能与美术院校的青年艺术家有较多的交流切磋的机会。透过他的新作《另一个我的一生》《远方——给阿赫玛托娃》《降落》等,我们可以听到为80年代读者所熟悉的“西川体”出现了新的变奏。

事实上,像翟永明、西川这样的抱定“终生写作”宗旨的诗人还有许多,尤其是那些在社会上并没有“诗人”的名声,但是却无限眷恋着缪斯的青年,他们默默地读书写作、体察人生,在寂寞中面对自己的灵魂,寻求一种与心灵对话、与世界对话的方式。

正是由于诗人们在极端窘困的状态下的精诚劳动,90年代才出现了一批扎扎实实的作品并涌现了一些新人。诗人写作从整体上而言,也显示出不同于80年代的新的形态。 IAEaZ1GyV9W+AyO8jY97b5sLVdVmOHr9XWQt5GSP20rNWc/e9eaysAX8Ip/Kvyz0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