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语文“预习作业”的教学价值实践探索

多年来,我校语文组在教学中加强对预习作业的指导与使用,取得了一定的教学效果。总结并反思预习作业的价值与作用,形成如下一些认识,罗列于此,敬请方家指教,以帮助我们加深认识,改进工作,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

一、为什么做预习作业

由于中国客观条件限制,学校普遍进行大班教学,班级学生数量一般都在45人以上。在这样的班级里,老师对学生一对一因材施教的难度很大,但是我们又必须“带着镣铐跳舞”,力争在这样的大班教学中也能关注到每一位学生,这就要求我们找到老师和学生能够及时互动的有效平台。这个平台需要具备以下特点:①学生能够全员参与;②老师能在较短时间内了解每一位同学学习、思考的实际情况;③不同学生能在较短时间内把各自的想法集体传递给老师;④师生通过这个平台形成互动,进而分别调整教学与学习策略;⑤这个平台不受无关信息干扰,有利于学生专注思考;⑥这个平台上传递的信息应先于课堂教学。

我们找到了一个平台,那就是“预习作业”。学生将预习情况以书面语言的形式呈现出来,就形成了预习作业。所有学生都把自己独立思考的具有个性化的问题以作业的形式交给老师,老师可以在较短时间内对这些问题进行归纳分析,形成教学策略。

这个平台,大约古已有之。现在重新审视,发现它具有如下特点。

其一,预习是学生主动学习的开端,也是进行深度思考、研究的前奏。做好了预习作业,也就意味着启动了思考的程序,开启了探究的航程。从这个意义上讲,预习作业是学生主动学习的思维起点。

其二,预习意味着对所学内容先期进行主动研究,这是学生主动学习的理想状态之一。教师根据学生预习研究的进度与深度设计教学内容,将自己的教学建立在充分了解学生现状的基础之上,也就自然而然地将课堂建成了师生对话的平台。教师和学生聚焦于预习中呈现的问题,“解决问题”也就顺理成章地成为课堂的主要功能之一。

其三,学生在预习作业中提出的问题,正是需要老师帮助他们解决的问题,也是需要老师在课堂上与学生沟通、交流的焦点所在。有了预习作业,老师就能了解到学生研究的程度与水平,据此调整自己的教学,解答学生的问题,顺应学生的需要,走进学生思维的脉络,找到与学生逻辑思维的交汇点。可以说,预习作业是课堂学习的逻辑焦点。

其四,如果没有预习作业,或者预习作业做得很草率,学生课堂学习的起点就会自然降低,课堂所需时间就会自然增多,课堂效率也就会变低。我在教学实践中明显感受到:预习作业的质量直接影响乃至决定着语文课堂的质量。

二、预习作业的格式与做法

我们建议,预习作业可以有较为固定的格式,例如:①新字词、新句式;②新常识;③新问题、新思考、新探究。这个格式其实就是基础知识和问题探究两个部分。之所以把新字词、新句式与新常识分开,是为了把基础知识做得更细致、更扎实一些。

预习作业的重点是“新问题、新思考、新探究”。这部分内容分为三个部分:一是提出新问题;二是对新问题做初步解答;三是对某些自己特别感兴趣的内容做一些探究,比如文章的线索是什么,或者对作者所使用的某一项典故进行探究,对与课文相关或者课文里提到的某一部书做拓展研究,诸如此类。

预习作业做在一个专用的本子上,不要做在一张孤零零的纸上,也不要做在网络平台上。做在某一张纸上,容易丢失;做在网络平台上,彼此的思维容易提早受到影响,也容易受到网上其他无关信息的干扰,更不利于学生练习写字。专用的本子将预习作业积攒起来,能帮助学生看到自己思维进步的轨迹,或者思维因偷懒而退步的实际证据,有利于督促学生进步。

学生做预习作业,步骤大致如下。

其一,一般要先看课文与课下注解,把课文里面的新字词、新句式列出来。新字词只要注音解释就可以了,新句式可以加上一句点评或赏析,还可以对自己感兴趣的语言进行仿作。

例如,学生对《师说》所做的仿作。

呜呼,天才之不存也久矣,欲人之学习也难矣。向之天才,其出人也远矣,犹且努力学习焉。今之凡人,其下天才也亦远矣,而懒于学习,是故强亦强,弱亦弱。强者之所以愈强,弱者之所以愈弱,其皆出于此乎?爱子女,买参考书以辅之,于其身也,则厌学焉。惑矣!参考书之不做,教科书之不看,或买焉,或弃焉,条件优越而不用,吾未见其聪也。

仿作的意义在于读与写的结合及相互促进,这大约也应是预习作业的重要价值之一。

其二,学生要把学习到的新常识固化下来,主要是文学、文化常识。这部分内容主要看课下注解,也可以是自己研读、拓展的材料。兹举一例如下。

学习郁达夫《故都的秋》这篇文章,有学生在预习作业中列举了《沉沦》《春风沉醉的晚上》《北平的四季》等数篇自己已经阅读过的文章,并且对《北平的四季》做了初步解读(节选)。

作者并没有急于写四季,而是先从北平的美开始写起。层层递进,感情逐渐增强,之后自然而然写起了北平冬季之美。作者写冬季的美,总结起来就是三五知己,在冰天雪地的漫漫长夜中,在温暖的家中谈笑风生。显出诗人的浪漫情怀,与那十分纤细的敏锐的感官……回顾他写《故都的秋》时的心境……

其三,新问题、新思考、新探究。学生首先需要把自己新发现、新遇见的问题罗列出来,然后做初步思考,并针对自己的思考做初步探究。初步思考可以是有理有据的思考,也可以是感性的设想,甚至是幻想性质的思考;初步探究主要是为自己的初步思考寻找证据,或者寻找理论支撑。此部分内容在下文有较多呈现,兹不赘述。

需要指出的是,如果学生预习作业做得草率,老师需要帮助学生加强对预习作业的认识,端正态度,掌握方法,下决心做好。

三、老师如何批改和使用预习作业

教师批改预习作业,主要有三项任务:一是检查基础知识落实情况,确保学生不是简单应付;二是登记没有提出问题的学生名单,督促并鼓励他们下次提问;三是对全班学生提出的问题进行汇总与归类,揣度学生提出问题时的思维起点。

以上三项任务,第一项和第二项容易完成,不再赘述。第三项是工作的重点,下面重点说一说。

教师使用学生的预习作业,一个重要的方面就是据此了解学生的思维起点,揣度学生的思维方式。举个例子来说,有学生问:

“女之耽兮,不可说也”句中,“说”为何一定是通假字?这里把“说”当作跟别人说,同后文意思也不相悖,甚至同“兄弟不知”还有呼应,岂不更好?

学生提这个问题,关注了上下文,还做了相应的思考,难能可贵。但学生对文本的研读,还不够细致、深入。在课堂上,我和学生共同分析,注意到《氓》的这一节是从“桑之未落,其叶沃若”谈起,主要谈的是“耽”的后果,这个后果不是不能对别人说,而是难以自拔。

以这个问题为契机,我们顺理成章地谈及了人们对“桑之未落,其叶沃若”“桑之落矣,其黄而陨”的三种解说:①“女孩的年轻貌美”和“女孩的年老色衰”;②“那个男子的花言巧语”和“那个男子的无情和冷漠”;③“爱情的热烈与投入”和“爱情的破裂与死亡”。从诗句内容分析,第③种说法显然更为合理。

对于解决更深层次的问题,揣度学生的思维方式,对我们的课堂教学尤其具有重要意义。例如,有学生问:

《故都的秋》如此清、静、悲凉,一点都不积极向上,我们为什么还要把它当作名篇来学习?

这个问题很复杂,学生的确动了脑筋。但单从文章的字面上分析,这个问题不太容易得到较为满意的答案,我于是就着这个问题,鼓励学生做进一步的探究学习,最后形成了“郁达夫的性格与其文学风格的关系”研究专题。兹摘取两段如下。

(1)家庭的因素造成他怕羞、畏缩,成就了一个性格忧郁的郁达夫。郁达夫青年时代在日本留学十年。在日本,这种性格继续成长着。期间,郁达夫忧伤的性格中又增添了不少对国家民族的忧虑和自卑感。此外,中国传统文人大都具有悲秋情节,郁达夫也受到了这个传统的影响。《故都的秋》这篇文章悲凉的特点,大约正是作者这种悲凉的性格与文化传统的综合。郁达夫将自己所经历过的情感融入自己的作品中,流露出其性格中的悲凉、凄清之感。

(2)郁达夫曾说:不知拥护、爱戴、崇仰的国家,是没有希望的奴隶之邦。这句话体现了他的爱国热情,也表现了隐埋在他内心的激昂性情。郁达夫没有享受江南的风情之秋,而是从青岛赶到北平,来感受壮烈、悲凉之秋,在破屋陋院中淡然地享受着这生命终结的北平之秋——与那北平当时风雨飘摇的现状多么吻合——并愿以生命的三分之二保留住祖国的北国之秋。他,一定怀揣着一颗深沉的爱国之心!

综上所述,关注学生预习作业中提出的问题,关注学生思维的起点与走向,有助于老师结合学生思维的实际情况,引领学生做更为深入的探究研讨。

预习作业的使用,需遵循以下原则。

原则一:学生不做预习作业老师不讲课。如果学生预习作业完成的情况整体不好,我就停下来,用正常上课的时间做预习作业,其中有一个必要的项目,就是把课下的注解转移到课文文字行间里,文言文这样做尤其有必要。现代文则要求学生查找作者背景等有关资料,并对文章内容做简要分析。作文课也是一样,学生一定要对自己所写的内容进行必要的搜寻,找到一个恰当的表现角度,展示自己独有的个性,写出自己独有的思想。

原则二:课堂教学一定用学生的预习作业作为起点。课堂教学一定要有针对性,从解决学生在预习作业中提出的问题入手。这样做,一方面尊重了学生预习的成果;另一方面也会进一步调动学生做预习作业的积极性。用学生的预习作业作为课堂教学的起点,还有助于加快课堂教学的节奏,直接抓住学生思维的焦点。

比如,我校高1308班王雨菲同学,在预习作业中谈及《故都的秋》中的标点符号的使用问题,有如下发现。

这篇文章的标点符号使用,不平常之处有三点:第一,使用了较多分号;第二,很多应该用句号的地方使用了逗号;第三,应该使用顿号隔开的地方也使用了逗号。

篇幅所限,举一例如下。

“屋角,墙头,茅房边上,灶房门口,它都会一株株的长大起来……”在前三处,使用顿号为佳。

就着这个问题,我鼓励同学们对《故都的秋》中的标点符号与表情达意的关系做了进一步探究,揭示出郁达夫写作此文时的一些情绪状态。

可以看出,作者起初还能以较为平和的心态来开始作文,可能到了后来越来越激动,标点的使用便不再那样讲究……

还有同学就着这个问题对语文教材提出了建议。

对这几处错误使用的标点,编入高中语文教材时,编者是不是应该略做修改呢?

原则三:课堂教学的思路一定要以学生的问题为先导。有些时候,老师或许有比较得意的教学设计,为确保教师的教学设计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能一步步渐入佳境,以学生在预习作业中提出的问题为先导十分必要。预习作业就像一座桥梁,一端是学生的现有思维水平,另一端正是最近发展区。课堂教学引领学生从预习作业启程前行,走上探索未知的旅程。这是使用预习作业的程序性问题,需要有条理,不能乱了程序。

原则四:以训练学生的思维为出发点。一般需用深入的探究拓展,而非直接的解说,解决预习中提出的问题。预习作业中有些问题具有较高的探究价值,我们有时能够以此引领学生做一个乃至多个系列的思维训练。直接告知学生答案,无疑是十分生硬的,也会浪费探究得到答案的缘由的机会,不利于帮助学生达到“触类旁通”“举一反三”乃至“融会贯通”的学习境界。事实上,我们解答预习作业中的问题的时候,常常会自觉地到文本中寻找依据,并从相关背景处寻求帮助,一般也不会直接告知学生答案。例如,《氓》中为什么用“桑”来起兴?

我鼓励学生们阅读文本寻求答案,同学们很快就联系到“抱布贸丝”,女孩要采桑养蚕吧!“桑”,是那个女孩熟悉的事物,是她生活的一部分。这也正印证了“风”采自民间的特点。

对学生预习作业中出现的这类比较“简单”的问题,老师万万不可轻视,因为有时,我们还可以借此机会拓展一些内容,比如在学习《氓》的时候,就有同学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

为什么《诗经》创作的那个时代普通百姓的文化水平都那么高,都会写诗?比如《氓》中的那位女士,《采薇》中的那位士兵。

这个问题看起来很幼稚,因为学生显然对《诗经》没有做必要的了解,不明白《诗经》成文的过程:民间歌谣,官家采录。但我们可以从学生的这个问题出发,鼓励学生继续了解《诗经》的来由,了解时代背景,并进一步扩展到了解后来汉乐府诗歌的来源,也就水到渠成,不生涩了。

四、预习作业的效应

对学生而言,预习作业不仅是一项“作业”,也是一个展示自己思维个性的舞台。在做过一定次数的预习作业以后,老师引领学生回顾自己的预习作业本,学生将会发现自己思维发展的某项曲线,或者某一突出特点,发现自身思维的某种优势或不足。如果把某几位同学的预习作业放在一起比较,相互取长补短,必定能够促进彼此的进步。

对教师而言,使用预习作业,意味着增加了一次和学生对话的机会,而且是以书面语言表达的高智商的对话,是一种经过了思考以后的思想碰撞,容易缩小师生之间因思维习惯不同而形成的差距,形成一种思维合力,推动课堂高效运转。而学生的奇思妙想,也不断地撞击着老师的思维模式,提醒老师永不懈怠,不断进步,到达教学相长的美好境界。

对课堂而言,预习作业常常是课堂的有效切入点与关键突破点所在,是课堂的有效预热手段之一。有了预习作业,课堂就有了师生的“共同语言”,课堂交流的渠道因之顺畅,流水不腐,户枢不蠹,课堂也就鲜活起来了。

(作于2013年11月) URPuZswvigDnxlWWVA3f+fRkKmXoPjSkPEekr7qgLHZopWBHQYA3a0VUb3YWyo2r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