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专业化发展:语文学科与语文教师

一、专业发展源起专业分工

1.语文具有独立品格

古代中国有“文史哲不分家”的说法存在,这种说法也得到了一些人的认同,但实际情况并非如此简单。

细细想来,从《诗经》《楚辞》“汉乐府”“古诗十九首”“魏晋南北朝诗歌”到“唐诗”“宋词”“元曲”“明清诗歌”直到现代中国的“现代诗歌”甚或“后现代诗歌”,这一条诗歌发展的线索活脱脱地独立存在着,它们或许具有某些史料价值,或许具有某种哲理情趣,但它们就是文学,与历史、哲学保持着清晰的界限。

远古的神话传说,晋朝干宝的《搜神记》,唐传奇,“三言”“二拍”等白话短篇小说,明清传奇,《儒林外史》《聊斋志异》等文言小说,《金瓶梅》,享誉世界的“四大名著”,乃至晚清“四大谴责小说”,等等,这一系列的伟大文学作品也没有被“史学”或“哲学”的漩涡卷吸裹挟,而是以独立的文学品格立世长存。现代中国的诗歌、散文、小说等更是蓬勃生长,散发出文学独有的芬芳,流传后世。

我们可以斩钉截铁地说:古代中国的诗、词、曲、小说等文学形式与“二十四史”等史学著作或《周易》《论语》《老子》等哲学著作,有着迥然不同的社会功用。古代中国的文学,从一开始就具备独立的品格,不是附庸,也并不混沌。

自然,历史或哲学的表达需要借助文学的手段,而语言文字是文学创作、史学记事或哲学表达等都必须采用的载体。《史记》是史学著作,虽然它的文学性很突出,但是它本质上仍然是历史。我们可以说,《史记》文字表达上的有声有色凸显了历史的生动性,凸显了历史的人文性,是文学手段帮助《史记》成为一部伟大的历史著作,但我们不可以说《史记》就是纯粹的文学作品。我们可以鉴赏评价文学手段如何帮助《史记》成为有情有义的历史,但我们不可以把文学说成是与历史混搭的存在。同样,《老子》借助语言文字与文学手段传达哲学观念,它本质上是哲学著作,与文学不属一家。当我们在中学语文教科书中选入某些史学或哲学作品的时候,目的应当是帮助学生看到语文是如何帮助历史或哲学充满生命力,而不应当说那就是语文,因为它们只是借助了语文。

在社会分工日益精细化的今天,学科专业化发展是历史必然。现在,我国在学校教育中所开设的语文、数学、物理、化学、生物、政治、历史、地理、体育、美术、音乐乃至综合社会实践等科目,都有其鲜明的独立性,教育功用也各有侧重。语文作为其中的一门学科,其专业化发展的要求自不待言。

2.语文的特点与功用决定语文学科的本质

汉字广泛适用于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字音字形字义彰显着汉字的特点,而语文规定着使用汉字的基本方式方法。所以,汉字是语文的基本物质形态,汉字的特点规定着汉语文的基本特点,而汉字的功用经由语文世界得到发挥。语言文字、文章、诗歌、戏剧等是语文的外在形式,说理记事抒情交流表达是语文的核心功用,为遣词造句布局成篇而艺术地运用汉字,是语文的基本特点。透过其“特点”与“功用”,我们可以跳出“历史”“哲学”“政治”“科学技术”“生活”等笼罩在语文上的迷雾,直逼语文学科的本质。

现在有许多人,对语文学科的“性质”问题纠缠不休,这实在是一个大大的误区。事物的“性质”会因其所在的环境而发生变化,也会因其适用的“目的”不同而改变。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同样是碳元素,可以组合成普通的石墨,也可以组合成坚硬的金刚石;同样是一块砖头,可以是有用的建筑材料,可以是砸坏房屋玻璃的“凶器”,也可以是戏剧舞台上的道具;那些阿拉伯数字“0123456789”是什么性质呢,是否也有工具性呢?化学学科的性质是什么?历史学科也有人文性,物理学科也不离开数学等学科的支持而具有“综合性”吧!所以,与其纠结于讨论语文学科的性质,不如致力于讨论语文学科的“特点”与“功用”。

循着文学的特点与功用审视语文,我们发现,当西周的采诗者按照官府的要求去倾听并采集民间歌谣的时候,他们一定是感知了“言为心声”的人性本真,想要走进民间文学的领域,寻找其中蕴含的社会政治或世俗生活的心声;而当韩愈强调“文以载道”的时候,他一定是站在一个有抱负的政治家的立场上,呼唤社会政治领域的观念与主张可以借助文学的手段传播。当袁枚大力倡导“性灵说”这一诗歌创作和评论的主张,继承和发展以公安派为代表的“独抒性灵,不拘格套”文学主张的时候,他一定受到了人间性情的感召,关注了自我内心自然流露的声音。文学的特点赋予语言文字强大的社会功能,使之作用于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语文学科把语言文字作用于社会生活各个方面的特点与功用提炼出来,呈现于学校语文学科的教育教学中。

于是我们发现,我们所说的“大语文”概念,其实应该准确表述为“语文大视野”,因为语文可以在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里大放异彩:在社会政治领域、在文化艺术领域、在科学技术领域、在世俗生活领域……我们要有开阔的语文视野,但一定要保持独立的语文精神,独立的语文精神可以保证开阔的语文视野不致成为学科泛化的因由。

语文教师专业化发展的基本要求,就是把握语文学科的“特点”,探究语文学科的“功用”,探究帮助学生熟悉、热爱母语并进而艺术且熟练地使用祖国的语言文字的有效途径,弘扬语文学科的独立精神。

二、专业发展凸显学科精神

1.从语文学科规范看教师专业发展

语文学科规范能够凸显科学精神,提升学科内在品质。诚如医生打针须恪守科学精神避免患者感染而遵循严格的操作程序,军队为提振士气提升战斗力避免成为乌合之众而遵循严格的训练条例,语文学科的学科规范对于凸显语文学科的科学精神、提升语文学科内在品质具有重要意义。对联写作“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的平仄要求促使对联创作外在形式工整,内在含义丰富凝炼,使得对联文化特征鲜明;古典诗歌“押韵”的外在形式要求促使诗歌语言富有音韵美,也使得内在的情感更富抒情性;中国古代所谓的“八股”,其外在形式要求切合普通人的一般思维规律,文章架构“起承转合”的传统要求让文章的意义表达更流畅,前后文的逻辑关系更严谨;元杂剧“四折一楔子”的结构规范以及“宫调”“曲牌”等形式要求,让元杂剧独树一帜,异军突起;西方古典戏剧“三一律”原则,同样促进戏剧语言更加精练,戏剧结构更加合理;现代社会论文写作“题目、关键词、摘要、正文、参考文献”等形式与内容上的要求,同样促进了论文写作健康发展,有效避免了抄袭、编造等不良现象的出现。古代中国诗、词、歌、赋、散文、小说等文学形式的不断涌现与持续革新,无不推动着文学事业的繁荣发展。

基于以上这样的认识,中学语文教师对所任教的语文学科一定要有深刻的认知,能够深入学习学科知识、发现学科规律、把握学科本质、为这个学科的发展提出建设性意见,让语文教学具备科学精神,教学效果更加富有成效。其实,语文教育的革新与进步从来都是中学语文教师的神圣职责。而语文本身的革新与进步是中学语文教师成长进步的源泉之一。教师在教学中对语文教育内容与形式合规律地发扬光大,促进学科建设的深入推进,让语言文学之美广为人知,并且推陈出新,使得语文学科魅力四射,光彩照人。

2.中学语文教师的社会角色与职业担当呼唤专业发展

在中国,中学语文教师有完善的培养体系,针对儿童青少年语文素养提升的工作体系与具有课堂学校背景的特殊沟通交流方式的职业与道德体系。中学语文教师的社会角色极具个性化特征,专业化发展的前景不容置疑。

先说说中学语文教师的培养体系。在中国,有专门的师范学校。师范学校开设的课程,除了本学科的专业课、公共体育、外语等课程之外,还有专门针对教师培养的“教育学”“心理学”“教师伦理学”等学科,帮助引导在校学生具备教师素养。对于非师范专业毕业的学生,如果从教,也需要通过教师资格审查,参加相关测试,取得教师资格证,然后取得教师资格。对于参加工作的教师,需要参加教师职称评定,获得“二级”“一级”“高级”等职称,乃至“特级”等荣誉称号。中学语文教师的培养体系,不仅持续提供教师专业化发展的外部动力,而且不断地为教师发展提供内在养分,改变着教师专业化发展的内在动因。

再看中学语文教师的工作体系。在学校教育体系之下,中小学语文教师面对的都是未成年学生这个特殊群体,这个群体对教师的职业精神有特殊要求,老师不能直接用对待成年人的方式对待学生。教师阐释学科知识的方式也与独立做学问或与成人交流应有不同,教师应站在未成年人的立场思考问题,因材施教。教师教学所用“教材”如何选择、编订、调配、使用,也要根据实际情况灵活变通。教师工作的环境主要在学校,而具体场所基本是在教室,除个人家庭事务或单位事务外,与其他学校的交流或许相对较多,而与学校外部社会的接触相对较少。教师的工作体系具有相对封闭性,那就是人员相对固定,场所相对固定,学习研讨的内容相对稳定,采用的方式方法也具有相对普适性。虽然“开放”的观念是教育者必须具备的品质,但这种“开放”主要体现在看不见的思想内容上,而在教育教学实施的外在形式上,它仍具有保守的特点。

再说说中学语文教师的职业与道德体系。同其他学科教师一样的是,中学语文教师须具备特殊的职业与道德修养。中学生所应学习的语文知识内容与小学不同,与大学中文系也不同;采用的教学方法乃至教学语言,面对中学生时与面对小学生、大学生时也是不同的;中学语文教师的职业要求具有相对独特性。再比如,在“学校”这个未成年人聚集的环境中,如何帮助未成年人健康成长,是一个“良心活儿”,教师须具备特殊的“良心”。另一方面,在面对未成年人的时候,教师的知识理智需与生命情感协通融合,然后作用于学生。许多大学者在面对中学生这个群体的时候竟然施展不了自己的本领,大概就是因为知识理智不足以使自己胜任教职。如果把眼光聚焦到中学这个特殊的阶段,其与小学和大学的差别也是相当明显的,中学语文教师需要认清这种差别。中学语文教师的职业与道德要求,因为学生的特定年龄阶段和学科知识的特定基本内容而具有特殊性。

这里,笔者捎带粗略谈一谈自己对“个人知识”的浅陋看法。“个人知识”能明显反映教师的职业特征,个人知识与个人学术背景有密切关系,受个人实践经验的影响明显,它能决定一个教师的学术品质,而个人学术品质是个人知识的外在表现;个人知识在一定时间范围内具有相对稳定性。教师个人知识的自我铸炼,同样离不开专业发展的强力呼唤。中学语文教师的个人知识一定带有明显的中学特色。

三、中学语文教师专业发展的途径

中学语文教师专业化发展,主要表现为对语文教育教学的规律性、程序性的不懈探索与实践,对合规律的、有效的教育教学行为的不懈探寻,专业化发展就是教育教学经验的成长与发展,以及专业意识的不断内化与升华。总体看来,在教学实践中获得专业化发展是中学语文教师专业化发展的基本特色。

在预习、备课、听课、评课、课程设计、课堂教学、测试评价、统计分析、语文课程的性质功能与特点探究、教学思想研讨、课程资源开发等诸多方面,语文教师都需要寻求专业化发展途径。现就其中几个常见的方面探究如下。

1.教学准备工作

教学准备工作主要包含教师备课、学生预习等内容。

就备课来说,教师需结合学科知识和教学法知识,根据对学生学习情况的科学判断,选取教师与学生交流互动的视角,组织教学素材。教师尤其需要注意选取合理的表达方式与交流方式,帮助学生理解特定的概念,激发学生探究的热情。

就预习来说,须帮助学生发挥自己的个性特长,结合自身学习的兴趣爱好,主动积极地对学习内容做个性化研读。一方面,在预习过程中,不断积累知识,提高能力,增强价值判断;另一方面,要帮助学生学会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探究问难,做好与老师同学交流的准备。把握学生思维特征,有效指导学生预习,也是教师专业化发展的重要课题之一。

笔者曾提出“教师教学预案”这一概念。所谓”教学预案”,就是教师在课堂教学活动展开之前,根据自己的教学设想,针对学生预习作业内容,考量课程内容与课堂呈现方式,对课堂教学活动所做的一个预备性方案。教师在使用“教学预案”的时候,需要根据学生学习情况的变化,适时修正或补充自己的教学思路,在必要时给予学生某些指点,也会在受到学生思路的启发时积极跟进。教师在学生学习过程中承当着导师与助手的双重角色,整个教学过程聚焦课堂研讨,以期呈现出一种教学相长的教学境界。

2.课堂教学方式方法

课堂教学方式方法很多,比如,可从诵读、点评、课外阅读、写作等方面的教学实践入手,探寻语文教学的实践性知识,实现专业发展。

教师应当努力增强自己的教学实践性知识,更加灵活地选择适合相关内容的教学方法,让自己能够从多个角度看到教学大局。这里涉及许多复杂而具体的问题,比如,如何选择合适的课程资源并合理开发使用,如何充分理解课程的目标及关键思想并分步具体实施,如何选择合适的教学策略让教学活动更具科学性,等等。

教学实践中,特定的课程本身会给学生学习带来困难,而不同学生认知水平的差异更可能使得学生的困难呈现不同形式。帮助学生解决这些困难,需要教师选择合理的教学策略。在此过程中,教师尤其需要注意寻找自己的教学系统与学生问题之间的因果联系。

“听、说、读、写”是语文学习的基本内容,听说读写教学实践中师生互动的规律,学生知识吸收消化与兴趣形成和能力转化的规律,学科知识在教学过程中如何呈现的规律,学生老师在学科知识学习过程中情感态度价值观交流碰撞与形成的一般特征与规律,等等,值得我们认真研究。

3.听课与评课

善听在知音。在日常教学中,可通过对听课与评课的有关案例的分析,探寻教学实践性知识。

研究某些教师具有典型意义的教学内容,进而研究其将学科内容转化为教学内容的过程,从中总结出我们可以借鉴的规则,大约是我们听课与评课的要义所在。进行大量的教学案例研究,不仅能帮助教师解剖、观察有价值的教学内容样例,直观欣赏教学实践性知识的呈现方式并探寻其形成过程,还可能为构建教师专业发展模式提供依据。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相互之间的学习借鉴是教师进步提高的有效手段,通过合作学习达到共同进步,也是教师专业成长的有效途径。

比如,我们可从语文教学“深入浅出”“返璞归真”“遵循教学规律、讲求教学格调”“注重课堂节奏”“有趣”等视角,以及基于教师本人的学术背景与实践经验提升学术品质等角度,对教学实践性知识做一些探究。

4.教学测试

一般来说,测试具有评定、诊断、反馈、预测和激励的功能。语文常规测试一般不是为了对学生做出评定,而主要是为了诊断学生学习或教师教学中出现的问题,对教师组织教学的情况和学生主动学习的效果提供反馈信息,对学生的学习前景做出预测,为教师下一步的教学设计提供依据,通过测验激励学生学习,激励教师对自己的教学做出开创性的调整。

作为常规教学的有机组成部分,测试是为教学服务的,日常测试应当坚持测试与促学促教有机结合,力求让测试成为促学促教的有效手段。基于这样的认识,笔者以为,教师专业化发展面临一个不可忽视的问题,那就是教师要学会合理运用测试评价工具。

我们还可特别研究语文教学需要加强统计分析的问题。统计分析的手段运用到语文教学中,将有利于增强语文学科的科学精神,促进语文学科的健康成长。

5.学科本质研讨

从根本上说,对语文学科本质的清醒认识,才是语文教师专业素养提升的基础条件。我们可从学科教学实践操作、学科教育思想与学科教学理念等层面聚焦于语文学科本质的认识与讨论,以期寻找教师专业素养提升的正确起点与准确方向。

另外,语文教师专业素养的高低,不仅取决于教师本人的禀赋与学习生活经历中所积累的基本修养,更取决于教师本人对包括自己在内的众多人的语文教学实践的总结、反思与探究程度。这种总结、反思与探究的方法有很多,比如:叙事的方法、案例的方法、问卷调查、教学文件(教案)分析、深度访谈和课堂观察,等等。以教学实践为基础,理论联系实际,可以获得专业素养提升的智慧。

如果我们希望能够通过一定数量的教学实践研究工作为教师专业化发展提供一些样例,并且期望能为开发教师专业化发展课程提供一些依据,那么可对影响语文教师专业素养形成的要素在实践层面做深入的思考。

(作于2015年7月,学清苑家中) 4Bz7O5F6THrUGx4eBwTiZ1TSAvS0tJGxub0GRcqCJ0B7CyvCXwvsiKkOQZtzirjs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