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序一

语文教师的书架或书桌上总会见到一两本教学经验谈之类的书籍,这类出自一线教师之手的教学经验谈,在一般读者眼中是属于专业学问,难以触碰;而在专业人士眼中,它们又多似学术含金量不足的东西,似可说是食之无味、弃之可惜的鸡肋,在他们看来,这类立足操作和应用的经验,至多属于工艺方技之术,难言其学问。于是,这些似学问又非学问的教学经验大多未被教育研究者认真对待,更遑论进入教育科学的学术殿堂了,它基本上是默默地在专业教师圈子内流传,此种状况透露出我国教育研究领域的重大缺陷:理论与实践相脱节,重理论,轻实践;重理念,轻经验。

实践经验之于学科教育教学的意义可以说怎么强调都不为过,只要是亲历教学工作的人,一定会产生这样一种认知:教育特别是基础教育实质上就是由一系列经验性的活动和行为组成的,无论你具备多么充足的教育教学理论,一进课堂就会发现,你该说什么、你该做什么是按照另一种程序进行的,就像游泳,一下水就会发现你在岸上知道的东西基本上都无法用,水性的世界才是你要面对的。处在实际的教育教学场景之中,一如面对实实在在的水世界,你不可能仅凭教学理论和理念这类后台运行的东西展开教学,你需要应用性的、操作性的程序。教学经验正是对这种程序的探索与发现。如果说教育教学理论是基础教育这棵大树的主干,那么教学经验就是它的枝叶,教学活动有声有色地呈现、日新月异地变化,都有赖于经验的成长和绽放,这些得自教学实践的智慧有如随风飘散的花粉,携带着一个个发现的创意,衍化出一个又一个新的教学事件,变成一堂一堂的语文课。事实上,任何一个时期、任何一个国度,基础教育的质量、水平、功效、风貌都是由各种各样的教学经验支持并造就的,可以说,经验就是教育教学的生命线。

当然,实践经验的重要性并不等于每一种具体经验的正确性,教育教学实践性经验的正确性和价值取决于其体现教育教学规律的水平,取决于依存于这些规律而产生的应用、操作程序的发现和创造。探索教育教学规律获得的理念、思路和理论视野,无疑是酝酿、摸索、提炼实践经验的重要背景,缺少清晰、透彻的理念和原理,将使实践及实践经验的发现和研究失去深广的空间,导致许多实践经验处于朦胧不明难以言说的状态,或者停滞于低水平、简单化的境地,这也就是多年来我们的教学经验研究数量甚巨但质量不高的深层原因。所幸这种状况正在发生改变,特别是母语教育教学学科,从20世纪末的大反思以来,语文这一看似最简单而实际上最复杂的学科进入了全方位、全系统重新认识、重新构建的新阶段,从学科教育目标到特点,从课程内容到学习方式方法,一系列新概念、新原理、新模型的探讨,初步呈现出一个以语文素养为教育目标的原理框架。正是在新语文教育教学的理论语境中,一批展现着理论视角又具有突出实践取向的教育教学经验研究成果涌现出来,赵谦祥、程红兵、余映潮、李卫东、吴泓、王君……这些响亮的名字以及他们创造的实践经验已成为语文教育的一道风景,同时也标志着语文教育教学经验研究的新高度。研读这些成果,你会发现,这些来自教学实践基层的经验,不仅立足实在的教学事实之中,而且他们所揭示的教育教学程序总是深刻地触及学科教育整体的规律性认识,这些成果不仅展示着经验本身,而且还是对经验的反思,这个特点应该是这一阶段语文教育经验研究的共性,这种特点和质量表明教育教学经验探讨已经自觉地上升到了教育教学研究的高度,经验研究已经进入了教育学教学论研究的范畴,它不再是教学论的派生物,而是一种新的教学论——学科教学的实践知识。

在体现这一特点和品质的研究成果中,我们遇到了邱道学老师,遇到了《走专业化发展之路——语文教师专业化发展的实践与思考》一书。该书题域是如何实现专业化发展,回答却不同寻常,邱老师无意从学理上进行系统阐述,而是着眼于语文教师常规工作中的几个关键点:备课、发现、听课、探讨、测试、取经,通过展现一组组的实践个案,由一个一个的教学事件——故事、创意、教学经历、反思,总结一个个的教学经验,思考并回应了语文教师如何实现专业化发展这一问题。从教师专业化发展这一主题来看,该书的思路是从专业发展的内涵上进入的,其题旨是,对于语文教师自身来说,专业发展的不二法门,就是对语文教育教学的规律性、程序性的不懈探索与实践,就是对合规律的、有效的教育教学行为的不懈探寻,专业化发展就是教育教学经验的成长、发展。这一认识和思路从学理逻辑上看,实属常理,并无新意,显示这一思路质量的是书中展开的语文教育教学实践经验及其思考的深度。

翻阅该书,你会发现它与常见的语文教育教学经验谈不同,它不是把视线停留在时下教育学关注度较高的热点、焦点问题上,也不是按“学院派”的经验总结模式提供主流理论话语的经验印证,而是平实地呈现出语文教学的日常景观、常规形态,真实地叙述他和他的同事们手中一个个的“实验”,再现他对语文教学复杂工程的点点滴滴的发现和感悟。或许你会认为这一大堆语文教学的实践个案和反思并没有一个惊天动地的宏大主题,似乎都是些日常教学事态中的“杯水风波”,但我认为,对语文教育改革和教学经验研究而言,比大主题、大动作更难,也是更需要的,是在常态系统工程内一系列问题、一系列环节上富有实效的实践和改造。毕竟,一种教育教学的经验生态的系统创建和形成才是任何改革的理想境界。邱道学老师的实践和思考属于这一层面,是这个过程中的一处风景。

显然,是否呈现出实践的新鲜经验是判别常态教育教学研究质量的试金石。邱道学老师的书中呈现的不是常态语文教学各种场景的平面描写,而是渗透着研究视角和发现教学叙事。“问题意识”和“程序性发现”是两个重要特质。请允许我对这两点略作展开。

首先是问题意识,该文集涉及语文教学的方方面面,不论是某一课、某一单元的教学设计,还是教学反思;不论是某个教学活动环节,还是教学方式方法的实践,在每个考察的对象中都能发现研究者的问题意识,是这些问题导出了实践和思考。在他提出的一系列问题中,我认为,更有价值的不是那些较大的问题,而是较深的问题,不在于那些热点问题,而是那些隐性的问题。例如,书中也提出了语文阅读中如何进行对话的问题,高中语文选修课的设计和实施问题,这些大而热的问题固然重要,但它们已成为语文教学界共同的问题,而一些深层、隐性问题的发现,更显示作者的眼光和深度。相信读者会对作者与他的同事们一起实施的“预习作业”“预·备”型文言教学策略实验感兴趣,这一实验的设计与实施就应对着一个语文教学的隐而不显的问题:语文课堂教学的内容和任务如何确定?这一问题的指向,就不是简单地强调预习环节的作用,也不是把预习不适当地放大为主导环节,而是让预习中的问题成为有效的教学内容的来源,这一指向合理地坚持了课堂教学的主导地位,又打开了语文教学内容开放性构成之门。

又如,用读书小条培养学生课外阅读习惯的实践中隐匿着一个十分关键的问题:对于中学生的语文学习习惯的养成而言,外力的控制引导是否必要?如何拿捏控制的度?课外阅读这一语文学习的重要内容为什么长期以来总是难有成效,反思起来,与人们对阅读规律及其习惯养成规律的认识有关。阅读规律告诉我们,兴趣是阅读的发动机,而兴趣是自然的,不能由外力控制生成,强按牛头不喝水;习惯养成规律又告诉我们,人成长过程中的学习习惯一定需要外力控制和引导,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在这两种认识之下产生的课外阅读策略,往往是一控制就死,一放开就消亡,很多学校、老师、家长都面对着这样一个两难选择。第三种选择来自一个新的问题:什么控制能够保留自主性,又受到引导?问题的这种问法就已经包含着一种整合地看待阅读习惯培养的思考,这一思考比之后他们创造出来的办法更为根本、更有意义。

以上两例,已让我们看到邱道学老师的语文教育教学经验研究的水准,他的问题意识是有力度的,而且,他多是在常规教学形态的框架和环节上提出问题。诸如:书面语言表达能力的培养从哪儿做起?诵读的必要性何在?阅读评点习惯如何培养?诗歌鉴赏能力培养的切入点在哪里?小微写作训练的意义何在?获取阅读信息的基本途径是什么?测试对语文学习的意义等,这些问题使他的实践和思考探入语文教学的地表。

其次是程序性的发现。教育教学经验研究的目标无疑是程序性方式方法的探讨和发现,在这方面,邱道学老师的文集显现了他和他的同事们辛勤的努力,当然也呈现了不少亮点,这些亮点表现出来的教学智慧营构着一种可称作语文教学的微观世界。基础教育教学说到底要靠微观的程序才能真正运转起来,微观程序的发现和构建使教育教学展现一种微观世界,犹如生态系统,是它决定着教育和教学的质量,决定着每个在其中受教育的孩子得到了何种滋养。这种教育和教学的生态系统当然不是自然天成的,它是一代代教育工作者、教育教学研究者努力探索和构建起来的。从这个意义上看,我们当下的现实远不够理想,我们的教育教学生态远未形成良性的、健康的生态,功利主义的雾霾和虚无主义、物质主义、娱乐主义的污染一再冲击着教育,侵袭着教育教学的肌体,使原本就发育不良的教育教学生态更加脆弱,基于这种背景,我更加深切地关注教育教学微观程序的探索与发现。我们有理由相信,唯有微观程序的探索、发现才是造成教育教学生态的根本,而健康的生态不仅是实现教育理想之必需,当然也是抵御各种污染之必需。新课程改革中,我们看到了这一进程的成果,邱道学老师和他的同事们的探索也是其中的朵朵浪花。让我们看看他的“小纸条”改变学生课外阅读的实验。

每个学生每天交给老师一张小纸条,内容:记录每天阅读的书籍类型(分为名著类、科技类、通俗类、作业类四部分)、时间,每个月统计每个学生小纸条上的数据,形成坐标曲线图,呈现阅读的数量、类型和时间的变化。这一看似简单得不能再简单的办法,隐藏着一个很不简单的教学程序。首先,学生每日填报小纸条并不显示强控制,因为老师并未对阅读内容和类型及时间提出要求,这里保留着学生自我管理、自主选择的空间;其次,面对组内、班内同学及老师,每个小纸条的主人会受到某种督促,这种督促也是自然发生的,并没有明显的、强势的外部压力,属于柔性的压力;最后,阅读类型的导向也是隐性的,并不显示规定的选择。但是,根据学生阅读发展的规律,加上类型提示的暗示导向,学生会自动地由作业类、通俗类,发展到科技类、名著类,因为只要时间保证,只要阅读的习惯初步形成,读者定会沿着由易到难、由浅入深的方向发展。事情果然按照设想的那样,一年下来,奇迹出现了,学生的课外阅读量、阅读内容都大为改观,最重要的是学生的阅读习惯由此而基本形成。一张小纸条发现了阅读习惯养成的重要程序:弱压力、柔性控制下的自我管理、自我选择。一张小纸条竟能产生如此巨大的作用,竟能解决中学生阅读习惯养成、阅读质量难以提高的重大难题,设计者、探索者的智慧和用心十分令人钦佩。

邱道学的文集中,此类探索教育教学程序的经验还有很多,有时我们会觉得这些微小的发现人人可为,一张小纸条改变课外阅读,用写对联来提高学生书面表达能力,教学生评点文章、写读书报告等,似乎平淡无奇,我想说,语文教育和教学的进步不能指望一两个重大举措,一两个灵丹妙药,它更需要的正是这类看似小小不言的程序,需要由这些程序连缀而成的一种常态,一种氛围,一种习惯。从这一点上看,邱道学老师的探索给我们一线老师一个启示:语文教学既要从大处着眼,更须微小处见精神。

与邱道学老师相识是十多年前了,那时他在首都师范大学攻读教育硕士,我作为他的毕业论文指导教师,与他有过一些深度的交流。他2005年毕业,倏忽十年,在我的印象中,他一直是一副朴实、诚恳而多有机智的小伙子形象,我常感到奇怪,为何岁月在他脸上竟没有留下刻痕,一直都是那么年轻、饱满而执着。与他的学术交往始终感觉到有一种距离,我们之间的对话常常是尽力在体察对方的意思,有时颇感周折,有时有电光石火般的对撞,也常有心有灵犀般的契通。后来,我明白了,我们俩,一个在岸上,一个在水中,他像水中泳将,希望我能从高处给他一些提醒和指点,而我深知一个不下水的教练的局限,所幸,我们总是能在相隔中找到相融的东西,于是,我们就一直在这种距离中谈论着语文……

业内有言,世界上最难做的事是教育,而语文更是难中之难。我深知,只有热爱语文教育的人,只有把生命投入到这个学科教育的人,才真正有资格说这句话。因为,他们——热爱语文教育的老师们的潜台词是:我们“痛并快乐着”,因为我们是探索者。

邱道学老师是一个探索者,他的文集是他探索的脚印,他嘱我作序,我很荣幸,但深惮不是最解其中三昧的人,唯有勉力为之。

朱贻渊
2015年3月10日
于北语顶楼书房 p8mbMRBml66oGrxVU/+P4+wXCPV/sOzH7QvDnO0oem3HEs99c0g7o6EkW4hCCAOp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