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笔者对“参与式”学习进行了探究,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的全过程,让学生在参与中生动活泼地学习,在学习中积极主动地参与,认真而富于创造性地思考,体验学习的乐趣,探索成功的道路,实现自我的价值,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学生参与的动机多种多样,每一种动机都可能形成一种强大的动力,推动学生积极参与到学习中来。当然,这些动机还需要老师发现、激励和引导,才可能被有效激活,进而达到最佳状态,最终成为学习的动力,帮助学生取得较好的学习效果。
古人早就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如果能用趣味性激发学生的热情,那么学生将乐于参与到学习中来。在教学中,我对趣味性有一些初步的认识,简述如下。
(1)调节气氛。如果课程内容有趣,例如,一个出乎意料的小说结尾,一个独到的见解、一个生动的比喻,甚至一个巧妙的情节;或者课堂的参与方式有趣,如生动的讲解、自由的发言、亲身的体验,严肃而又活泼的风格等,课堂的气氛必定融洽。这样,课堂学习氛围将得到较好调节,从而收到较好的课堂教学效果。
(2)引领学生思考。趣味的作用绝不能停留在调节课堂气氛的层面,而应该上升到引领学生思考的高度。“有趣”能激发学生灵感的火花,激起学生探究的愿望——一个趣味性强的话题,可以让学生在有趣的氛围中探索。
(3)延伸、拓宽与加深的功能。这是“有趣”的最高境界。所谓“延伸”,就是兴趣的延展和持久;所谓“拓宽”,就是这种兴趣能引领学生积极学习,拓宽知识视野;所谓“加深”,就是在兴趣的推动下,能对某些问题进行较为深入的研究。下面举一个实例进行说明。
在为学生讲解鲁迅的诗《自题小像》“灵台无计逃神矢,风雨如磐暗故园。寄寓寒星荃不察,我以我血荐轩辕”时,学生们不知道“灵台”“方寸”这两个词的含义。我问学生,是否记得孙悟空的师父菩提祖师所住的那座山的山名。很多读过《西游记》的同学也未能答上来。我告诉同学们,那山叫作“灵台方寸山”,还顺便提到古人为山川取名的一些讲究。同学们显然没有提防鲁迅和《西游记》还能有关系,课堂气氛活跃起来。说实话,许多高中学生对鲁迅都有隔膜,学习鲁迅的文章,他们向来有一种畏难和抵触情绪,而这次课上,他们显然对鲁迅多了一些亲切感。《西游记》和鲁迅也能建立联系,无论如何是让学生感到意外的,他们因此而兴味盎然。那次课后,有很多同学都阅读了《西游记》中我所提到的有关章节,有部分同学还一鼓作气读完了整部小说。而最为让人高兴的是,还有同学对“灵台”“方寸”做了一番研究,搜集了大量的例句,做了有趣的解说。这,也许正是“有趣”所带来的延伸、拓展和加深的功能吧。
我们的课必须对学生“有用”,如果我们的课程脱离学生的知识需求,脱离学生的生活实际,脱离学生的思想实际,脱离学生的情感需求,那么,我们的课程必定成为没有用的东西,最终被学生冷落。“学以致用”固然不是完全的真理,但让学生在每一节课都能有所收获,也许是较为切合实际的做法。这“收获”,也许可以算作对“有用”的最好注解。在教学实践中,我对此深有感触。这里,我愿意谈三点感受。
(1)充实学生的知识,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对中学生来说,学习基本知识和掌握基本技能始终是主要的任务。学习新知识,温习旧知识,对新问题进行思考,对旧问题有了新的视角,凡此种种,每一堂课都应该能充实学生的知识。如果学生在课堂上能有新的收获、新的感悟,语文能力得到提高,学生会喜爱这样的课堂。
(2)丰富学生积极健康的情感。语文具有审美的特点,具有熏陶的功能,语文课堂应该用“美”和“情”来面对学生,帮助学生获得审美与精神的享受。中学生的人生经验尚不丰厚,而我们的语文和语文课堂具有丰厚的社会背景;中学生人生体验不深,我们的文学作品和语文课堂具有深邃的人生体验;中学生的情感日渐丰富,我们的语文课堂能引导他们为日渐丰富的情感寻找积极健康的方向。我为学生讲授《孔雀东南飞》,讲到“两家求合葬”“自名为鸳鸯”时,和同学们一起,从文本出发,了解到焦家和刘家的后悔之意,联想到梁祝化蝶,联想到罗密欧朱丽叶,感受到爱情的忠贞与神圣,感受到爱情的责任与崇高……我以为,这样的课堂,就是充盈着积极健康的情感的课堂,就是对学生有用的课堂。
(3)提升学生的思想认识水平。中学生的思想正处于走向成熟的阶段,他们对社会事物有自己的认识,但一般又不够成熟。如果我们的语文课堂能帮助他们提高对社会事物的认识,让他们感觉到自己的进步和成熟,那么,学生将对我们的课堂充满热情。这就要求我们,不能脱离社会生活的实际上课,对学生来说,我们的语文课应该有其积极的文化意义、积极的思想意义、积极的社会意义。比如,我曾为同学们讲过“文学典故”选修课,有同学在课后这样写道:“‘典故’选修课帮我建立了一种感觉,那就是一种文化意识。面对近在咫尺的圆明园(我校紧邻圆明园东侧),我终于有了一种文化冲动,不再‘没有感觉’;我将不再从旅游所到之处购买玩具和珠宝,而代之以书籍和文艺;我对现实生活的认识似乎高远起来,我感觉到,每一座房屋都有文化,人们的每一个举动都有文化,我开始注意大街上的广告牌,注意每一座建筑物,我似乎看到文化正统率生活前进,我正洗去自己思想上的‘俗气’。这种感觉越来越细微,深入我思想的每一个角落;这种感觉越来越强烈,武装我思想的每一个细胞。”思想认识的提高,将成为学生参与学习的强大动力。
有的学生喜欢福尔摩斯,这是因为福尔摩斯缜密的思考和准确的判断吸引着他们。如果我们能让学生感受到思维的快乐,他们会努力地投入到思考中去。以下是我的主要方法。
(1)讲解与介绍。在学生初步了解的基础上详细讲解与介绍,这种方式快速迅捷,能让学生用最短的时间了解主要内容,把握问题的全貌。如果老师准备充分,讲解生动活泼,这种方式一般都会受到学生的欢迎,哪怕偶尔来一次“满堂灌”。当然,讲解与介绍的形式多种多样。比如,讲授《陌上桑》时,我在学生熟读的基础上,根据文本,为学生介绍叙事诗,讲解文章结构“赞罗敷”“观罗敷”“戏罗敷”“斥使君”“夸夫婿”,探索罗敷的外在美与内在美,揭露使君的轻薄与丑陋,彰显罗敷的美丽人格。学生在这样的讲解与介绍中获取思考与认知的快乐,对课文产生了极大的兴趣。
(2)头脑风暴,共享智慧。比如,对同一个问题,让每一位同学都把自己的见解表达出来,全班同学一起倾听,一起讨论,一起总结。这样,每一个同学都能从全班同学那里获取智慧,得到提高。学生的思维水平,将在同学的欣赏与共鸣中得到提高;老师的思维水平,也会在这热烈的气氛中,教学相长。共享智慧的形式多种多样,比如,我们为全年级同学创办了《作文交流周刊》,把各个班推荐的优秀作文刊登在上面,这样不但激发了同学们的创作热情,也有效增进了同学之间的交流。
(3)表现自我,张扬个性。比如,学生所熟悉的领域、学生有所研究的话题,学生独特的感受等,课堂要给学生充分表达自我的机会,给学生充分展示自我的舞台。中学生正值青春年华,有较强的自我表现的欲望,如果我们的课堂给他们张扬个性自由,他们的积极性将得到充分提高。比如,写作文的语言风格,有同学在这方面有独特之处,我便积极地给予评说,鼓励他们形成特有的语言个性,让他们写作的积极性持续保持高涨。再比如,有同学喜爱苏轼,我们便利用合适的机会,鼓励他为同学们介绍苏东坡,不仅展示了他个人的风采,也带动了其他同学研究的积极性。
成就感会带给学生持久的动力。一个思想的火花,一篇在班级公开发表的文章,成功破解一道难题,一次竞赛获奖,一场有意义的辩论会,老师同学们一个赞许的目光……都能激励学生继续努力。在这方面,我觉得有三点特别重要。
(1)真诚肯定学生。如果生活在批评和失败中,学生大多会情绪低落;如果生活在褒扬和成功中,学生一般会情绪高涨;如果在失败后获得成功,学生更会充满欣慰和快乐。比如写一篇作文,对基础比较差的同学,哪怕整篇作文错误百出,但只要有一个词用得好,我也会把这个词拿出来向同学们介绍,说这个词用得如何如何好,这样,这位同学就会看到希望的曙光,继续努力参与到学习中来。如果某位同学的思想有一个闪光点,我们也应该把这个闪光点尽情展示,为他们参与到学习中来鼓劲加油。
(2)为学生创造机遇。好的课堂应该能为学生创造成功的机遇。比如课堂的发言,要有公平和鼓励的原则,让全体同学都有机会参与,不能只局限于少数同学。课堂上,尤其要注意照顾好“弱势群体”,发挥好“强势群体”的辐射作用。为学生创造机遇是一门艺术,具体的做法需要我们用心去发现。我曾经遇到一位同学,学习基础差,没有什么特长,也不愿和同学们交流,课堂上也很沉默,整天形单影只,一个人在班级里“独处”。怎么办呢?我请她为参加背诵课文比赛的同学计时或数错别字出现的次数,鼓励她做评判输赢的裁判。经过一段时间的锻炼,她成了背诵比赛的积极参与者。
(3)注重整体效果。成就感应该属于整个班级,不能只属于某一位同学;成就感带动的是集体进步,不能在成就个别人时冷落大多数人。比如,我曾经尝试过一种方式,叫作“我们一起读名著”,就是在每一堂课前三至五分钟(另外还有专门的读书汇报课),请一位同学为全班同学介绍《三国演义》等名著,每节课两集,目的是帮助不爱读名著的同学熟悉名著,读名著,研究名著,同学们积极参与到读书活动中来,全班同学轮流上阵,或介绍,或评论,或抒情,效果很好。一学年下来,我国古代四大名著基本介绍完毕,所有的同学都了解了名著的概貌,很多同学对名著还进行了较为深入的研究,效果很好。
在上课前,为满足学生课堂参与的需要,我们需要做一些前期的准备工作,老师们对这些常规工作大都比较熟悉,我在这里只做简略的叙述。
引导同学们做好参与的心理准备,特别是要求同学们各自进行独立思考,是做好心理准备的关键。
(1)酝酿。老师在课前要做好宣传鼓动工作。比如,布置学生完成好预习的任务,明确课上将要解决的问题,组织学生进行初步的思考或梳理工作等。总之,为学生的积极参与做好铺垫。
(2)组织。课堂有较强的灵活性,同时还必须有一定的程序约束。比如,人员分组、时间约定、讨论的方向和发言的安排、对“弱势群体”(如不爱发言的同学)的鼓励办法、对“强势群体”(如表现欲强烈的同学)的关注和利用、对课堂组织形式的安排等。总之,做好组织工作,使课堂秩序井然,效率高,形式活泼而不至于繁杂混乱。
(3)目标。课堂要解决什么问题,课堂教学的目标是什么;如何鼓励学生对问题发表见解,教学要达到什么目的,大概能给学生带来哪些收获……对这些问题,老师要心中有数。
在课程开始前和课程进行中,围绕课程目标,我们要准备大量的材料。比如作业讲评课,老师必须掌握学生作业情况,对学生的作业进行深入的分析研究,在课程开始前将材料分门别类地组织好,对讨论的话题有较为深入和全面的把握。总之,课堂上要用到什么样的材料,课前要有相应的准备,不能上无准备的课。细致的准备工作也是课堂成功的关键所在。
学生的参与,离不开老师的指导;老师的参与,一定要结合学生的需要,和学生一起参与。教学相长的过程,必定是师生沟通的过程,师生共同参与的过程。参与的方式多种多样,没有固定的模式,但有基本的规律。我在这里简略叙述一些基本做法,仅仅是为了抛砖引玉,期望大家提供更好的范例,供我们共同交流学习。
认真读书,是学生与文本对话、与作者对话的重要前提。读课文,才能有机会了解课文,有机会体味课文,有权利评价课文。在读书时,我一直坚持诵读的方法,主要要求有三点:①精神必须饱满,做到眼到、口到、手到、神到;②领诵和听诵,把握要领,营造气氛;③响起每一个人的声音,言为心声,直抒胸臆。总之,真心读书,带着饱满的情感读书。要让学生真切地感受到,读书的声音就代表着对课文的理解和把握。我校选用周正逵先生主编的语文教材,高一学习《文言读本》,我们坚持诵读教学,效果很好。当然,轻声读和默读等方式也很重要,适时应用,收效奇特。
听写与默写是帮助学生集中注意力,全身心参与学习的重要方法。听写的时候,学生不仅要注意听,还要诉诸笔端,对其注意力集中的程度要求很高,对手脑的协调配合也有很高的要求。默写的效果,正如朱熹所说,“使其言皆若出于吾之口”“使其意皆若出于吾之心”,是真正的参与。也许有人认为这个办法过于原始,过于笨,但实际上,中学生还是需要这种办法的。北京高考考试大纲规定学生必须背诵一定数量的古诗文,我用听写与默写的办法检查学生背诵,比以前单纯用口头背诵的方法要求学生,效果好得多。
实践方式多种多样,比如学生亲身观察、亲手操作、实地考察、动手作图等。我们曾经让学生写“今天我洗袜子”“我骑自行车”“今天我值日”“我游圆明园”等类型的作文,也利用学校军训、农训、各类文学社、小记者团等机会指导学生实践活动,很受学生欢迎。实践的过程,不仅是亲身体验的过程,也是知识融入生活的过程,理论实践结合的过程,是语文学习必不可少的环节之一。
交流包括口头交流、书面交流、肢体语言交流等几个方面,可以在个人之间、小组之间、班级之间进行。可以是书面语言交流,如黑板报、小报或作文比赛;也可以是对文本理解和把握程度的交流,如对问题的争论、诗歌朗诵比赛等。
讨论要讲求效率,注重实效,任务明确,有条不紊,积极思考,有所发现。讨论的方向和目的要基本清楚,在讨论的过程中要注意随机应变,并且做好相应的记录。在讨论的过程中,要注意避免跑题甚至胡乱发言的现象。讨论最好在单位时间内完成,并在此过程中形成某些结论。讨论主要在小组内部进行,注意搞好协调组织工作。
针对不同的观点,或者针对同一问题的不同理解,也可以采用小组间辩论的方式,可以组织辩论赛;辩论可以是课堂上自由的发言,可以用论文宣读的方式来进行;在辩论之前,要组织学生进行较为深入的调查研究工作,并提醒学生注意文明礼仪的要求,防止在发言中出现胡乱发言的现象,或出现人身攻击的语言。辩论过程中同样要做相应的记录,并最好设置一位威信较高的裁判。
体验有多种方式,比如情景剧、录像片等,也可以是亲身体验。体验和想象是分不开的,从某种程度上说,想象其实也是在寻找一种体验的感觉。比如,有同学把《谏太宗十思疏》中的“十思”画成连环画,有同学把《邹忌讽齐王纳谏》改编成三幕话剧,有同学把容易混淆的字编成顺口溜来识记(如“点 戍 横 戌 戊 中空,变成十字读作 戎 ”),凡此种种,可以发掘出很多学生感兴趣的思路。
不管是书面表达还是口头表达,老师都要注意给学生展示的机会。展示,一则可以为学生带来成就感;二则可以用相对固定的形式把学生的学习成果保存下来;三则可以让这些成果发挥更长时间和更大范围的影响而不至于很快就从同学的视野里消失;四则可以营造良好的班级学习氛围。我曾经办过班级小报,也曾经把同学们历次创作的优秀作文编辑起来,编辑成《优秀作文及诗词作品汇编》,不仅大大激发了同学们创作的热情,还成为同学们毕业后最好的纪念品之一。班级小报、黑板报、钢笔书法竞赛、团刊、优秀随笔展览、优秀作文宣读、运动会稿件等,有很多种形式,都能激发同学们参与的激情。
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总结规律,也有很多值得研究的地方。我曾经为同学们分析过“现代文阅读中简答题的审题与作答”,主要做法是:首先把同学们所作答案全部汇集起来,然后对这些答案进行分类,找出这些答案的优点或者缺点,再将这些优点和缺点分别归类,探究这些优、缺点产生的原因。做完这些工作以后,我把这些分好类的答案和优、缺点分别展示出来,提供给学生,帮助同学们认识这些优、缺点产生的原因,引导同学们学会审题,学会作答。这样做有几个方面的好处:第一,同学们关注自己所做的答案,他们参与的热情很高;第二,所有同学都审视别人的答案,与自己的答案做对比,在比较中发现自己的优势或不足;第三,所有同学都开阔了眼界,发现了新思路,总结了规律,得到了提高。问题与规律总是密不可分的,不能单纯为了解决问题,更不能空讲问题,而要从学生所做的答案出发,总结规律。
老师与学生对话,学生与学生对话,师生与文本对话,思想与行为对话,理想与现实对话,时间与空间对话,问题与答案对话……对话的方式很多,一切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为原则。对话的过程其实就是研讨的过程。我们学校每到高二年级上学期都要进行小论文的答辩活动,小论文的写作、讲评与答辩的过程,其实就是对话与研讨的过程,同学们对自己喜爱的领域进行研究,彼此切磋交流,气氛热烈。
个人不能脱离集体但又必须展示自己的个性,集体必须团结一致但又必须照顾到每一个人。对于内向而沉默寡言的同学,我们要有适当的照应;对于反应机敏而口齿伶俐的同学,我们也要有适当的控制和利用。参与是个体的参与,也是集体的参与,我们要注意个人和集体的有机结合,让集体为培养和发展同学的个性服务,让每一位同学为集体的成长增色。
每次课结束的时候,我们要对课程做一个小结。小结的方式也多种多样,比如一言心得、卷面小测验、学生汇报、问卷调查、成果展示、长期效果观察等,据实际情况而定。
实践证明,“参与”是调动学生积极性的最有效的方式之一。从被动参与到主动参与,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被调动,热情被唤醒,思维被激活,“做学习的主人”意识逐步建立,学习效率提高,学习实际收获增多,真正感受到学习的快乐。当然,在课堂参与的过程中,老师必须做大量的工作,深入了解学生,仔细研究问题,认真组织协调,做一位融知识、智慧和热情于一体的高瞻远瞩的老师。
不注重学生参与甚至排斥学生参与的课堂,将是死气沉沉的课堂,也必定是没有前途的课堂;而不讲求方式方法,不做充分的准备,随意参与,信马由缰的课堂,将是缺少效率的课堂,也必定是少有收获的课堂;只有经过精心组织,目标明确,同学们积极参与的课堂,才会是有活力的课堂,能带来丰硕成果的课堂。
(作于2005年9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