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你那么懂事,别人自然不在意你的想法

有时我们总是觉得活着很累,大概是因为我们总是做些违心的事吧。比如明明内心有一百个不愿意,也笑着说:“好的,可以。”明明内心有一百个委屈,也笑着说:“没关系,不用在意。”明明内心有一百个想法,也笑着说:“我无所谓,你们随意。”

…………

这个从来不敢表达,几乎不敢说“不”的人是不是你?

这个委屈得要死,孤独得要死的人是不是你?

偶尔夜深人静的时候,尤其在刚刚受了委屈的时候,你也会想,为什么你会变成这样?或者,为什么事情会变成这样?以前大家不是都很喜欢我的吗?

可是亲爱的你,大家现在依然很喜欢你呀,大家只不过不再在意你的想法罢了?

为什么会这样?

因为你太懂事了呀!

你懂事地照顾了别人的情绪,你懂事地照顾了别人的想法,你懂事地照顾了别人的委屈……当你做这一切都成为自然,当你周围的人都认为你照顾他们是一种自然时,你自己都不照顾自己的时候,别人自然也不会照顾你。

心理学中对这种人有一种称呼,叫“讨好型人格”。

讨好型人格形成的最根本原因在于:他们在原生家庭中没有得到过父母“无条件的爱”。

在他们还是婴幼儿的时候,父母对他们的爱都是有条件的,只有当他们满足父母的需求:比如不哭、好好吃饭等。只有他们表现出父母期望的样子时,他们才能得到父母的关爱和赞赏——夸奖他们是个乖宝宝、好孩子,给他们想要的食物、玩具或照顾。

当孩子违背父母的需求和期望的时候,就会被父母大肆地否定、批判,甚至是打骂。在这个时候因为对于幼儿而言父母无疑是他们心目中最大的权威,并且他们的生存与安全感是完全来自父母,所以他们会对此形成很大的心理阴影,为了逃避或不再受到这种被父母否定或打骂的痛苦,他们不得不隐藏起自己的真实需求和感受。在他们既没有迎合父母的期望也没有违背父母期望的时候,他们也很少能得到父母的关注和爱。一个幼儿是很难独自面对和承受自己的孤独感的,这个时候他就会刻意地想去做些什么来迎合父母的期望和需求,从而能够获得父母的关注和赞赏(此段文字来源网络)。

久而久之,这就形成了他的一种习惯,甚至他会逐渐把父母的需求“内化”为自己的需求,因为在他的认知里:满足了父母的需求就等于满足了自己的需求。

而这也成为他对今后所有亲密关系的认知蓝本:我是没有价值的,我是不值得被爱的,真实的我无法获得别人的认可和关注。只有当我不断地满足别人的需求和期望的时候,我才能获得别人的关注和爱。

如果说我们小时候在成长的过程中,因为父母没有给我们足够的关爱与照顾,以至于让我们在无形中变成了“讨好型人格”,是我们当时的年龄意识不到的,尚情有可原,那么,当你长大成人,当你意识到你的想法、你的情绪没人顾虑的时候,为什么你不去改变呢?

如果说幼儿去讨好父母从而获得爱与关注,其实是为了生存,那么一个有独立思想的成年人,继续维持自己的“讨好型人格”虽然有认知蓝本的原因,但更多时候其实是一种懒惰行为。

因为在他们的认知中,对于获得别人的认可与赞赏的途径,“讨好别人”是一种最简捷最易实施的方式。

他们的内在心态太过无力和空虚,他们从一开始就直接忽略了他们其实可以通过努力工作、做出成就、提升自己的能力等这些方式来得到别人的欣赏和认可,从这个层面上来讲他们是很懒惰且不求上进的,他们和那些幻想着通过买彩票发大财然后衣食无忧的人在本质上是没什么区别的。

在他们看来,“讨好”别人是获得别人认可的最容易的途径,你只需要多说几句好话,装出善良无害的样子别人就会认同你了,别人就会夸奖你了。

但是像这种廉价的认同与赞赏不过是用来填补他内心里一时的空虚和不安全感,因为廉价,所以来得容易,去得也容易。醉心于追逐这种廉价的认同和赞赏,只会令“讨好者”越来越依赖和沉迷于那种内心的空虚得到暂时满足的假象之中而无法自拔。

明明你在室友乱穿你都舍不得穿的新大衣时,心里痛得要命,却不敢对她说:“这件衣服是我攒了三个月的饭钱才买下来的,自己都舍不得穿,你要穿自己买去,穿我的干吗?”而是对她说:“哦,你穿吧,我今天正好不穿,注意点别弄脏了。”为什么会这样,因为你这样说了后,你的室友可能会搂着你的脖子说:“宝宝你最好了,我就喜欢你这么大方。”然后还可能随手给你一个香吻,于是,你认为你得到了室友的认可和友谊,从而将这种相处模式继续维持下去。

这些行为,从表象上看是自己不敢拒绝,其实深究起来,是一种懒惰行为,是一种懒得去想如何满足自己的愿望(不借大衣给室友)的情况下,还要让室友喜欢你的方法的懒,毕竟这种既要拒绝她,又要让她不讨厌你的方法挺难想的。于是,你在潜意识里就告诉了自己,算了,让她穿吧。我委屈一下而已,但是从此就能得到她对我的喜欢啊!

真的是这样吗?

且不说你这样一味委屈自己,去讨好别人,是否能真的获得别人对你的喜欢(毕竟人心有两样,一种知道感恩,一种不知道),我们就算你这样做了后能讨得别人对你的喜欢,又怎样?

当你讨好他人的想法成为你固定的与他人相处模式后,他们从此以后会在乎你的想法吗?

这个工作没完成,周一必须得交,谁加班?让你来啊,因为你为了讨别人喜欢,你肯定不会拒绝的。你拒绝了,我就不喜欢你了呀!

家里的晚饭谁做?孩子谁带?生病的老人谁照顾?你来呀!因为你不这样做,你就不是一个好妻子好妈妈好女儿,我就不喜欢你了!

这次旅游去爬山吧?你的脚有问题,爬不了山?可是谁在乎,你肯定会同意的,大不了你在山脚下等,不上山就是。

今天晚上去吃麻辣烫吧?你的胃不太好,吃不了刺激食物?可是谁在乎,大不了你不吃啥,在一旁喝点饮料……

当你的“讨好行为”已经成为一种习惯,成为你人格模式的一种。不仅仅你会否定自己的想法与意志,别人也会否定你的想法与意志。

这一点其实是大多数人的心理或认知问题很难被改变的最深层次的原因。

因为在我们的意识层面,是我们的行为习惯、我们的思维习惯、我们的认知习惯等构建成了我们的人格模式。我们的人格模式一旦形成就会变得十分的稳固,因为人格模式将我们的各种习惯和行为等全部联系并且杂糅在了一起。在我们的认知层面中,我们即便只是想改变人格模式中一个非常小的点,那感觉起来却是我们要将自己全盘否定,我们要将自己的整个人格模式全部改变。

但是我们要意识到,这种自我认知只是我们意识层面对自己的一个固化的定义,实际上并不存在一个固定的“自我”,也不存在你改变了身上的某个习惯某个点你就不是你了这回事。

固化的自我认知只是为了维持我们的情绪、思维、意识等保持在一个稳固的、不会轻易崩溃的状态中,意识到了这一点你就能明白,坚持固化的自我认知实际上是对自我的限制,同时我们也完全可以改变我们身上的任何方面,这并不会影响我们“是谁”。

我们可以试着改变自己,试着拒绝别人的要求,试着说出自己的想法,试着告诉别人我现在不高兴……

只有当你试着表达自己的时候,别人才会在乎你的感受。人都有趋利避害的本性,当你那么懂事、什么都以他人为重的时候,他人即使意识到了你可能受的委屈,但抱着你反正不会介意、不会怪罪的想法,从而去满足自己的私心。

所以,委屈也好,不开心也好,都是因为你太懂事了。 PoUecjymlo2B/zfXcRlHUqaNGn7MbVnEJO4wGpisLXZ2JVnUMIsvqpbMr1zB+Kca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