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做以往不敢做的事,唱以往不敢唱的歌

最近看了一部韩剧《天空之城》。其实这部剧我没看完,只看了前4集,因为感觉太变态了(亲子关系绝对父权),为了高考不惜一切手段,让我看着难受,感觉变态,所以没继续追。

虽然中国普遍的亲子关系及对待高考的态度没有剧中那么极端,但也是五十步笑百步的事,我们对高考决定命运的想法绝不低于韩国人。《天空之城》中有一个比较重要的配角人物英才,非常能代表一些中国学子的想法及态度——英才是父母眼里的骄傲,考入了韩国令人向往、仰望及仰慕的某医科大学,其社会地位相当于中国的清华、北大。但是,转折来了,英才却没有去学校报到,而是给父母留下了一条信息:这是你们要的大学,我考上了。所以,现在我走了,我要去过自己的生活了……

故事后继的发展我就不在这里多说了,本来我也没看完。但是英才的做法,却代表了很多中国孩子的心态——我学习,甚至工作,都不是为自己而活,是为了父母而活的——父母替我选择培优学校,父母替我选择学习方向,父母替我选择专业,父母替我选择很多很多……于是,有很多貌似很优秀的孩子——他们读了令人羡慕的名校,他们有着令人羡慕的高收入,他们有着让同龄人仰望的社会地位或名气,但是,他们不快乐!

他们甚至觉得人生有什么意义?人活着有什么意义?自己为什么会活着?等等,他们迷茫、失落、焦虑,甚至有轻生的想法。为什么会这样?

答案很简单,因为他们活的不是真的自己。换句话说,他们活的是表面上你看的那个假的他,而不是真实的那个他想成为的他。

英国著名儿童精神分析大师,唐纳德·伍兹·温尼科特(D. W. Winnicott)曾提出过“真自体”和“假自体”的理念。所谓“真自体”和“假自体”用温尼科特的话解释起来比较复杂难懂,如果用我自己理解的说法来解释的话,就是“真实的自我”和“我呈现给别人眼中的自我(潜意识)”。

常常,我们知道我们有时会戴着面具示人,这种不属于“假自体”。温尼科特提到的“假自体”,是作为当事人“我”都不知道自己一直在扮演某个角色,而误以为现在的“我”就是真的“我”。

比如我们绝大多数甚至是百分之百的正常人都想着有一天会成功,这个大众意义的成功就是有钱、有社会地位、有名气。但很多人在追求到他所追求的成功之后,却往往感到莫名的空虚,甚至觉得这个成功很假,想要摧毁他。那么这个想摧毁成功的成功者就是“假自体”,成功并不是真实的他想追求的,而只是在婴儿期,与抚养者的抚养关系中形成的。比如,我只有控制自己不哭,才有奶吃,比如只有我学会控制大小便,才会得到抚养者的爱抚等,于是“我”在潜意识中就形成了要做到一定的事才会活下去,或者,我要讨好别人才会活下去等。由于抚养者的不同,我们也会变成不同的“我”,而不是那个饿了就想吃,困了就想睡的我。这样的我长大后,常常弄不清哪个是真的我,哪个是假的我。

有那么一群看似活得非常好的人,他们在外人眼里读名校,有高收入,有好的伴侣,有好的家庭等,有着别人向往的一切时,他们却陷入了一种或者空虚,或者迷茫,或者抑郁,或者焦虑的情绪中。北大教授徐凯文给这种现象起了个通俗易懂的名字“空心病”。这里提到的“病”不是病理上的如肝病、心脏病这种病,而是一种说法,如“拖延症”“直男癌”等。造成我们得“空心病”的原因就是我们活的是“假自体”,而不是“真自体”。要究“假自体”的原因,则又要追溯到母婴关系,这不是一篇文章而是需要一本甚至几本书才能解决的问题。且我不是专业人士,就不在这里多说了,但我可以告诉你,当你觉得你拥有着正常的人生,却总是感觉活得没意思,又没有得抑郁症的时候,你应该得了“空心病”,即你一直活在别人期望的样子里,而不是活的真实的自我,你活的是“假自体”。

讲到这里,我想起了最近由网络红人papi酱引起的一些争论。

前不久,papi酱在参加一档综艺节目时,与好友聊起了人生排序,在“父母、孩子、自己、伴侣”这些关系中,papi酱的排序是这样的“自己>伴侣>孩子>父母”。

大概是因为papi酱把自己排在了最前面,所以才引起了一些争论,争论无外是这种排序太自私等。

其实我想说,papi酱的这种把自己排在最前面的排法非常科学。papi酱本人有没有学过心理学我不知道,但我只知道她这种排法从心理学角度来说是最正确的排法。

大众之所以认为这种把自己排在最前面的排法过于自私,是因为很多人对“自己”有一个天大的误会,他们误以为凡事只有先想着自己:比如只有一个苹果的时候,自己吃;比如父母、伴侣、孩子生病的时候,自己可以不关心不照顾等,就是把自己排在最前面。其实我想说,这不叫把自己排在最前面,这叫“自私”,叫“冷漠”。

我说的自己,是指真实的自己,是你在了解你自己真正的想法,明白自己想要的是什么的时候,把真实的自己放在第一位。

比如一位把伴侣和孩子放在第一位的女人,无形中,在家里她就扮演了保姆的角色——这是必然,因为她事事以伴侣和孩子为先,那么家庭的大小工作势必由她来完成,于是她就无形中充当了保姆的角色。当她某一天忙里忙外刚拖好地在做饭的时候,发现外面又被孩子弄得一团糟,而男人却只会在一旁刷手机时,她突然就爆发了,感觉自己在这个家没一点地位,一点都不受尊重,就是个侍候人的老妈子等。

而此时的男人和孩子往往还不明所以,这个女人是怎么了?谁招她惹她了?她每天不都是做这些事的吗,今天这是怎么了?

于是一场家庭战争不可避免地爆发了。

假如这个女人还是不明白自己想要的是什么,不把自己的想法排在第一位,在战争平息后,一切又会回到昨日。

只有当这个女人明白,我不要你们帮我做任何家务,是因为出于对你们的爱。我同时希望你们看到我的付出,并且理解我这种付出是出于对你们的爱。所以,你们也应该对我付出相当的关心和爱。

只有当她明白自己其实想要的是家人的关心与爱的时候,并且把这些要求放在第一位的时候,她才会有可能改变用付出来换回报的这种错误想法。而是改成直接用爱来换爱,用关心来换关心。当然,怎么直接用爱来换爱,用关心来换关心,这也是一个需要学习的课题,我会在后面几章里陆续提到。

而在这篇文章里,我想告诉大家,把谁放在第一位都不如把自己放在第一位。

把父母放第一位,你可能就成了传说中的“妈宝男、妈宝女”;把孩子放在第一位,你就成了“提款机”,而你可能培养出了一个“白眼狼”;把伴侣放第一位,你就把自己变成了“老妈子”,而他可能出了轨。

只有当你明白自己想要什么、想成为什么样的人后,把自己的这些想法放在第一位,你才可能成为那个真实的,不再觉得生活似乎有哪里不对劲的“假自体”。而你与其他人相处的关系也会变成健康的关系,继而你追求的幸福和快乐才会来到。 dzLQywy4wA30pLB/fMfsPN3+97YQglXfX7pt4/utiPxOIZ5GgZwbCTDjV/dOSNCp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