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我终于复学了!村里人在议论,说我又“踢脸”去了。是的,我一定要将这个脸“踢”下去。为什么非要顺着别人的议论转向和投降呢?我应当走自己的路。这次重新入学将是我人生的一个转折点。

——摘自余宝善日记

谈起1988年10月复学的事,宝善仍禁不住激动。一个从未离开学校的学生,是很难体会出学习生活的幸福的,而失学两年半的宝善,却对重返校园梦寐以求。

经过好一番折腾,终于感动了上苍。礼泉县某乡一所初级中学,向这名已经17岁的求学者敞开了温暖的怀抱。

乡间的中学,条件自然比较简陋一些,但在余宝善眼里,这里魅力无穷。为了纪念这次难得的复学,他特地在校门的影壁前拍了一张彩照:一个戴近视眼镜的小伙子,夹着一摞厚厚的笔记本,而那雪白的影壁上写着“志存高远”等字样,还有一丛密密的冬青树。

与以往的读书生活不同,这里到底不是他家所在的乡,这里到处都是陌生的面孔,让他略略有一种孤独感。不过,经过在社会上闯荡磨炼的宝善,不仅已经不惧怕这些,而且跃跃欲试,准备大显身手干一场呢。

他心里明白,自己已经不是一名普通的初中生了,而是比别人落后了一大截儿,必须做出突出的成绩,才会搏出自己的地位。为此,他经常暗暗地分析自己的优势与劣势,寻找突破口。最后,他还是与以前一样,毫不犹豫地选择了文学写作和新闻写作。一些默默无闻的年轻人,骤然间声名鹊起,成为著名的作家。这些信息的冲击波,每每使他热血沸腾,羡慕不已。他时时都在梦想着这一天。

宝善一时充满了信心,他新买了一个粉红色塑料封皮的日记本,在开篇写下《不要叹息》一文。文中写道:

立在湖边,湖水温柔,恬静得像一个少女,而我心中羞愧的感觉却越来越大地弥漫开来。我为什么要整日让叹息缠绕我呢?实际上,我是多么幸福啊!我并没有被关在监狱里失去自由,用不着像囚徒手扶铁窗,发出渴望自由的叹息;我并没有生病,健全的四肢可以使我自由跑跳,用不着像白发苍苍的老人回忆过去那样,发出渴望青春的叹息;我并不孤独,无数亲人围绕在我身旁,关心着我,保护着我,用不着像被生活抛弃了的人那样,发出渴望温暖的叹息……

我为什么要叹息呢?噢,好可怜的我呀!眼前的湖水尽管平静,却总有微微的涟漪。是呀,再平静的湖水,也会有波动;再平坦的道路,亦总会有坎坷。期望生活一帆风顺的人,永远不会幸福!

像悟到了生活的真谛,我忽然感到异常的轻松。我深深地吸了一口气,又轻轻地呼出来。啊,生活就是这样,永远不必叹息。湖水变得更加清澈,映出一个清晰的我。

……

他像获得了新的生命,他像披甲上阵的士兵。为了纪念这个光荣难忘的时刻,更为了时时激励自己奋发不屈,他还为自己起了一系列笔名,如“山野俊夫”“高陵宝”等等。

入学不久,他偶然读到一份《中学生导报》,看到该报招聘小记者的消息,顿时激动起来。自己不是一直盼望当记者吗?现在机会来了,岂能不全力一争?

当天晚上,他就给中学生导报社写了一封长长的信,其中,既有他的报名信,有《聘用后的工作计划与设想》,还有对该报的长篇建议。

他写道:

如果被聘用了,我将满怀激情地去完成编辑部交给的采访任务,将当地的新闻和读者对贵报的意见,及时地、准确地、实事求是地向编辑部通报。

从现在开始不断地钻研有关书籍,如《写作》《采访技巧》《心理学》《唐诗三百首》《列夫·托尔斯泰文选》《鲁迅论写作》《新闻学》,“走向世界丛书”,以及达尔文的《物种起源》、李时珍的《本草纲目》等。古今中外无不涉猎,风土人情无所不读,从濡(茹)毛饮血到今之社会主义国家,从无垠的宇宙到原子核,努力使自己的写作知识与本领与日俱增。

同时,我要积极锻炼组织才能和社交能力。充分利用节假日,采访当地的先进人物和知明(名)人士,并向周围的同学宣传贵报,引导他们都来关心支持贵报。

总之,不懈地采访与写作是我的宗旨,勤奋、刻苦、努力、顽强搏击是我的座右铭!

我坚信自己:一定能胜任并超额完成编辑部交给的各项任务。

是的,充满必胜的信心!

……

这封长而热情如火的信,署名即“高陵宝”。试想,哪家报刊接到此类信件,能不欣然接纳?果然,《中学生导报》回信了,聘请高陵宝为本报小记者,让他寄三元钱办理手续。

三元钱对宝善来说,可不是小数字,但为了实现自己的理想,他硬从微薄的生活费里挤了出来。从此,他常常拿着小记者证到处采访,那份认真、那份自豪,仿佛真是一名专业新闻工作者。他甚至刻蜡版,为自己油印了小记者专用稿纸。

他成了一个真正的写作狂!

他的信念是:以山里人的顽强,创作山里人的巨著;以山里人的激情,描绘山的清秀和水的柔静;以山里人的豪情,歌唱山的雄伟壮丽。

他买来一摞摞最便宜的灰白纸,订成了一个个文稿本,抄写下自己的一篇篇作品,并命名为《稚嫩集》。两年时光,竟然写满了整整13本!

在校园里,他写下师生们开垦荒地栽果树的报道,写下描写乡村中学生用起花伞的特写《悬游的花朵》,写下赞颂花园晨读的《校园中最美的一角》,也写下《如此的补习班,持政者应归家卖红薯》的批评文章。

在农忙季节里,他写下系列文章《看场记》《碾场记》《扬场记》,写下民工为开辟旅游专线修筑公路的新闻,写下描写家乡苹果丰收的抒情散文。

在更开阔的范围里,他还写下一批访问记,如《孜孜不倦采风人——访陕西农民诗人吕进》《祝你腾飞——访渭南铁路廿局在南庄乡设的经济部门经理》《热情大方的交谈是打开被采访者心扉的金钥匙——访西安仪表厂干部高志良》《梦幻与现实——访西北大学历史系学生高天云》等等。其中,尤其引人注意的,是他来到自己曾当过民工的西北大学,采写了《张岂之谈成才——访中国思想文化研究所所长、西北大学校长张岂之》。从民工到记者,这个变化怎能不叫宝善感到骄傲呢?

一天,宝善又外出采访。当他骑车路过镇上一个小书店时,便走了进去。如唐僧逢寺庙必拜一样,他是逢书店必进。

书店里只有一个姑娘,正趴在柜台上看书。宝善一眼即发现,她看的是一本文学书,脱口赞道:

“看来,你不光开书店,还是文学爱好者啊!”

那姑娘一愣,抬起了头,聪慧的大眼睛里闪动着询问的神情,脸上露出了微笑。宝善习惯性地掏出采访证,放在姑娘面前。姑娘认真地看后,询问的神情变成了惊喜:

“噢,你是中学生记者呀!”

姑娘那满是羡慕的话语,让宝善感到舒服。听姑娘问自己是怎样当上记者的,他竟不知不觉地口若悬河起来,将如何家贫、如何辍学以及如何重新树立生活的勇气、如何磨炼文学表现力,从头道来,犹如登台演讲一般。那姑娘听得如醉如痴,一会儿替他悲伤,一会儿替他高兴。宝善似乎第一次发现自己的魅力,格外活跃。

交谈中得知,那姑娘名叫贾秀梅,在高中读二年级,是一名诗歌爱好者,每日中午会来这里帮忙。宝善一时兴起,从采访夹中抽出一纸条,写下一句赠言:“愿你成为文学园地里一颗璀璨的明珠!”礼尚往来,贾秀梅也回赠他一段话:“人生的道路坎坷不平,它虽然使你受尽苦难,但它也造就了你。祝你成为一位诗人!”姑娘还答应帮他进急需的书。

从这一天起,宝善的日记和《稚嫩集》里,时常出现贾秀梅的名字,称她“具有一颗美的心灵”。

一年的紧张忙碌过去了。余宝善的辛苦没有白费,他已经成为中学里的名人,全校几乎没有一个人不知道他。就连乡里的富翁写信,有时也慕名来求他帮忙。学校有的班级,甚至邀请他去谈写作的体会。

看到自己的文章变成了铅字,听着周围人的悄悄赞叹,宝善自然是深感欣慰,但他并没有盲目陶醉。相反,由于成功的艰难,他的自卑心理常常复萌,这使他不得不分出精力来与之搏斗。

他在日记里写道:

我要当真正的大记者、大作家,可是,我的写作技巧、知识水平和思想深度还不够。写作的失败、挫折、痛苦和迷茫已经够多了。

每个作家的开始都是极度痛苦的、苦恼的,因为他们最初寄出的稿件往往石沉大海。因此,我要苦苦地追求,使自己成为一名作家。它是荆棘,我要开辟;它是悬崖,我要跳下。我要凭着自己的毅力,在苦海中奋斗。不急于成名,但也要不停地用功,做一个不虚度年华的人。由于过去的辍学,我有沉重的失落感,但我再不能沉沦了。留在我脚下的是一串歪歪斜斜的脚印,但自信是事业的立脚点,是成功的强大支柱。信念的火炬永远燃烧。

我无时不在做着当真正大记者的梦,也许我的梦会破灭,彻底破灭。我望着碧空如洗的蓝天,心情极其沉重。也许,我对成为记者和作家的追求,具有过于浪漫的色彩,幻想的成分太多了,但我不甘心认输,我仍在追求。

……

一天的交谈里,我发现宝善的心被自信与自卑撕扯着,这使他时而兴奋不已,时而又垂头丧气,心绪总处于一种焦虑不安的状态中。

晚饭过后,风停了,天地间的空气仿佛突然凝固了一般。再在窑洞里闷着,实在忍受不了了,我提议道:

“咱们去看看唐王陵,怎么样?”

他也讲累了,爽快地答应了,去推那辆吱吱乱叫的自行车。这一次,他执意要载我,说路途危险怕摔进暗沟里,我也只好客随主便。

我们沿着弯弯曲曲的小路,一直向九峻山的北峰驶去。大约半小时后,借着朦胧的月光,已经可以看见唐王陵那庞大的轮廓。

这唐王陵随着距离的远近,给人视觉上的变化差异是巨大的。从遥远处看,它像一个弱小的婴儿,向游客晃动着胖胖的小手;稍近一些看,它像一口大钟,似乎时时撞击着人们的心;再近些看,它变成一垛高高的城墙,是一座皇宫的大门;最后,走到它的跟前,又会感到这是一座坚不可摧的黑色堡垒,又像一个巨大的黛黑色大斗,激起人丰富的想象力和强烈的诱惑感。

“嘿,这唐太宗生不寻常,死也惊人!”

听我发此感叹,宝善也无限感慨,说:

“我从这里走了不知多少遍,每次的感觉都不一样。我愧对古人啊!”

我不知该如何劝他,一时语塞。唐太宗已经埋在这里1300多年了,他的影响还会存在多少年呢?一代更比一代强,固然是历史发展的大趋势,但古人的杰出创造,今人若不励精图治,就一定能超越吗?就不会有某些退化现象吗?当然,敢与唐太宗相比,也表明宝善自视甚高。

又起风了,唐王陵发出令人恐怖的声音,似乎李世民的幽灵醒过来了。我们注视着这特殊的帝王之陵,一时毛骨悚然。 a4GmBWToLs3ZGWduDbhna2GoQDDqgQOVZ2uMeJEUnJHrFvHE1jQI9FAOZ6KjKj9X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