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临高台

千里常思归,登台瞻绮翼 。才见孤鸟还,未辨连山极 。四面动清风,朝夜起寒色 。谁识倦游者 ,嗟此故乡忆

①临高台:乐府题名,属鼓吹曲辞。按:诗题下原注:“时为随王文学。”总题为《同沈右率诸公赋鼓吹曲名先成为次》,同作者有沈约、范云、王融、刘绘等人。

②瞻:向上仰看。绮翼:飞禽类羽毛有文采者。

③极:穷尽。

④寒色:清寒冷落的景色氛围。

⑤倦游者:厌倦游宦生活的人。

⑥嗟:忧叹、感叹。

这是谢朓当时的一首作品。(本章所录谢朓作品系年多参考曹融南《谢朓事迹诗文系年》、陈庆元《谢朓诗歌系年》。)作这首诗时,谢朓已经有新的任命。永明八年(490)八月,齐武帝之子、随王萧子隆任镇西将军、荆州刺史,谢朓被任命为萧子隆镇西府中的功曹,随即又转为文学。(文学是官名,主管文教之事。)但是虽已入随王府,却并未即刻前往荆州;赴荆州是在翌年春天。永明八年的秋末冬季,他仍在建康。这首《临高台》便是与沈约、王融等诗友的唱和之作。

此诗写游子思乡,登高临望。三至六句即台上所见景色,妙在景中含情。

孤鸟还巢,表明是黄昏时分了,那是最容易惹动愁思的时候,何况鸟归而人不归。此时此际,他乡游子,情何以堪!《诗经·王风·君子于役》已经用黄昏景象表现怀念远人的情绪:“鸡栖于埘,日之夕矣,羊牛下来。君子于役,如之何勿思!”那是家中人思念游子,这里是游子思念家乡,但意境有相似之处。从高台上放眼远眺,但见青山连绵,不知其极,笼罩于苍然暮霭之中,越发显得无边无际,更让游子兴起乡路迢迢、欲归无由的哀怨。传为李白所作的《菩萨蛮》云:“寒山一带伤心碧。”又云:“玉阶空伫立,宿鸟归飞急。何处是归程?长亭更短亭!”那是一首脍炙人口的词,而其构意已于谢朓此诗见之。未必是后人有意模仿前人,而是相似的情与景相凑泊,不期然而然地形成了相似的意境。

五、六两句中,“四面”句写楼台之高迥,楼高则四面来风;“朝夜”句写秋意渐浓,秋深则景象萧瑟。“寒色”二字,包含甚多:秋风之瑟瑟,秋叶之潇潇,淡烟寒草之衰飒,风铃雨铎之凄清……读者自可展开想象。岁云暮矣,犹自飘零为客,能不倍感孤凄!结尾的“谁识”二字,愈加见出游子的孤独。

此诗共八句,中间四句对偶。(五、六句对得不工,因为“四面”与“朝夜”不能算是对偶。)开头两句点出思归登台,中四句接写登台所见,结尾呼应开头。从结构上说,全篇完整匀称,与唐以后的八句律诗已较接近。但是其声律尚未符合律诗的粘对规则,用仄声韵也与一般律诗不同。

当时歌咏此题的诸位作者各逞巧思,较短量长。我们不妨给他们裁判一下。沈约所作云:

高台不可望,望远使人愁。连山无断绝,河水复悠悠。所思暧何在?洛阳南陌头。可望不可至,何用解人忧!

也是一首佳作。全诗语言明朗流畅,正符合沈约本人“文章当从三易”的主张。在构思上与谢朓那首有相似处,也用山水无极写出愁思不可断绝。但就全诗而言,似不像谢朓那首多以景写情,而是直抒胸臆,浓烈的相思之情一气奔泻。语言也比谢朓那首显得浅易。因此全诗似更率直些,甚至有点儿民歌气息。

王融的《临高台》云:

游人欲骋望,积步上高台。井莲当夏吐,窗桂逐秋开。花飞低不入,鸟散远时来。还看云栋影,含月共徘徊。

与谢朓、沈约所作不同的是:全篇纯是咏物,几乎都是绘形写景,而没有情感的抒发。三四句应是描写楼台藻井、绮窗所饰图案的美丽,同时也使人联想到窗外的景物,这种双关手法称为“映带”,显得纤巧。五六句写楼台之高。末二句写入夜之后高台沐浴月光、影随月移的景象。细细体会的话,觉得诗写得很美,很细腻,可就是缺少情感力量。齐梁诗有不少是属于这一路的,它们多为咏物之作。还该注意的是,此诗八句,中间两联对偶,与谢朓那首一样,形式上已接近唐人五律。而其对偶之工整,音律之和谐,还超过谢朓那首;加以语言明朗,结构匀称,也正是“圆美流转如弹丸”的。 tzdDb/FYtYOBii0usXATOg8qs60vCPC1vFYDpP6kpt5LE+fjp2ZE7FC5Clej31JK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