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说贵妃妹妹忤旨被遣送回家,杨国忠心中顿生惊骇,不知她闯下怎样大祸让龙颜如此不悦,便早早派人去门前迎接。远远地,宫车从喧闹的街道缓缓行驶而来,车中的杨贵妃伤心不已,哭成了泪人。
〔仙吕过曲〕〔望吾乡〕 (丑引旦乘车上) 无定君心,恩光那处寻?蛾眉忽地遭攧窨 ① ,思量就里知他怎?弃掷何偏甚!长门隔,永巷深。回首处,愁难禁。
①攧窨(diān yìn):挫折。此指被遣送。
长门,指长门宫,乃失宠皇妃居所,意同冷宫。据史书记载,汉武帝时的陈皇后倍受宠幸,但因嫉妒武帝另一宠妃卫子夫,故“挟妇人媚道”,惹怒圣颜,被废贬居长门宫,后因司马相如的一篇《长门赋》得以再幸。王安石《明妃曲》有云:“君不见咫尺长门闭阿娇,人生失意无南北。”而杨贵妃与陈皇后的遭遇是如此相似,由妒而被疏,从最骄尊的宝座堕入了最冰冷的角落。“永巷”,指宫女居住之处,往往宫廷中有罪受惩的宫女在此关押,如吕后当年就把戚夫人囚于永巷。此处,一个“隔”字、“深”字,透露出杨贵妃内心的百般凄凉,“隔”的是富丽堂皇的宫殿以及昔日的娇贵宠幸,“深”的是内心无法排遣的寂寞失意。“君心无定”,自己的命运就是这样不为自己掌握。“回首处愁难禁”,不可回头去看,因为回头看到的只有无尽头的忧和那排山倒海的愁。
陪送杨贵妃回杨府的是唐明皇身边的侍臣高力士,将贵妃送进府后,他赶紧将事情的原委告诉了杨国忠。原来,杨贵妃猜疑到了唐明皇与虢国夫人的暗结罗带之事,一向处于娇惯独尊地位的她容忍不了唐明皇除宠爱自己之外还属意于其他女子。因为不太谙知世事,她任着性子无礼顶撞了唐明皇,没想到这可惹恼了唐明皇,一气之下命人送出宫去。为了从中周旋,高力士教杨国忠朝门谢罪,以谢圣恩,焦急无奈的杨国忠只得连连称是。因为这一贬,不但让杨贵妃自己失去荣华富贵的日子,还可能牵连至他的亨通官运,乃至导致整个杨家的衰败。经深思熟虑,他觉得得为妹妹的过失作些补偿性的努力。
“君恩如水付东流,得宠忧移失宠愁。莫向樽前奏《花落》,凉风只在殿西头。”(李商隐《宫辞》)被遣回哥哥府中的杨贵妃,此时,内心充满了伤感:
〔中吕引子〕〔行香子〕 (旦引梅香上) 乍出宫门,未定惊魂,渍愁妆满面啼痕。其间心事,多少难论。但惜芳容,怜薄命,忆深恩。
这段唱词描写了杨贵妃被遣回杨府时的惶恐和不知所措,从宫中到杨国忠府中,她满脸都是悲伤和哭泣的痕迹。宠辱盛衰一时间。记得昨日还是浓情蜜意、卿卿我我的比翼鸟,今朝便成了凄凄切切、无情无义的散鸳鸯,闭上眼睛是笑闹,睁开眼睛是冷清,杨贵妃感到了一种深深的失落和悲哀。这种愁怀对谁讲呢,有谁会细细去体会呢,又有谁会给予最真心的安慰呢?罢,罢。还不如上高楼去看看吧,在那里也许可以看到熟悉的皇宫和挥不去的记忆,即便是“西宫渺不见,肠断一登楼”,也要到楼上去领略“高处不胜寒”的孤独。
〔榴花泣〕凭高洒泪,遥望九重阍,咫尺里隔红云。 叹 昨宵还是凤帏人,冀回心重与温存。天乎太忍,未白头先使君恩尽。 (梅指介)呀,远远望见一个公公,骑马而来,敢是召娘娘哩!(旦叹介) 料非他丹凤衔书,多又恐乌鸦传信。
登高遣怀是文人学士的老传统。陈子昂的《登幽州台歌》便是千古流传的经典,一句“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抒发了那么深沉而沧桑的历史慨叹,给后人留下了无尽的感慨与思索。在诗词曲等艺术样式中,写到借登台或登楼而望以抒情的更是不胜枚举,比如李商隐《代赠二首》其一:“楼上黄昏欲望休,玉梯横绝月中钩。芭蕉不展丁香结,同向春风各自愁。”又如晏同叔《蝶恋花》:“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都描写了高楼凭望的意象,其共同特点,都蕴含着孤独、寂寞、惆怅而深刻的人生况味。此处作者构思杨贵妃登高台西北望皇宫,突出了杨贵妃对唐明皇的深沉爱恋,对宫廷生活的依依不舍,似乎还有一些对自己被遣出宫遭遇的不甘心。种种复杂的情绪交织在心头,登台依然难以排解,杨贵妃不禁把怨恨的对象指向茫茫苍穹,慨叹道:“天乎太忍,未白头先使君恩尽。”她责怪老天把一对鸳鸯拆散,对天的这一责问表现了杨贵妃对生存际遇的不满,对天之安排的质疑,以及对一己命运的幽怨。正在她怀着满腔愁肠登台抒概时,远远看到一位公公驰马飞奔而来。这会是谁呢?他又会带来什么消息呢?杨贵妃的内心疑团百结。是“丹凤衔书”报喜道吉,还是“乌鸦传信”示悲言凶?对于一个处于逆境之中的人,她的心绪是如此的复杂和脆弱,她恐慌还会有什么更糟糕的不幸,但是在担心的同时她又急切地盼望着好运的到来,盼望着唐明皇收回成命再将她迎接回宫。
来者,正是遣送贵妃出宫的高力士。据《资治通鉴》卷二一六载,高力士其实是唐朝政治舞台上一个不可忽视的人物,他“承恩岁久,中外畏之。太子亦呼之为兄,诸王公呼之为翁,驸马辈直谓之爷,自李林甫、安禄山辈皆因之以取将相”。但在本剧中,作者为了减少线头,使情节集中,矛盾更加突出,故有意只把高力士塑造成沟通唐明皇和杨贵妃二人的一个中介,让他从中穿针引线,从而一步步推演李杨爱情故事,这样,整个剧情、结构,便更加简洁,紧凑。
自早晨将杨贵妃遣出宫去,唐明皇心中一直闷闷不乐,独坐宫中,长吁短叹。善于察言观色的高力士马上洞悉皇上不快的原因,驰马飞奔杨府,将唐明皇的心事告之杨贵妃,希望她不那么任性执拗,赠以信物,再和皇上重修旧好。知道了高力士的来意,杨贵妃心中又喜又悲。喜的是唐明皇还对自己念念不忘,总算也是个感念旧情的人;悲的是唐明皇宠爱自己却又遣送自己出宫,以至自己饱受了遭遣的冷落,相思的痛苦,离别的悲哀。踌躇中,赠送何种信物于皇上才能表达自己的一片思念和真心呢?悲喜交加之间,杨贵妃倍生感慨:
〔喜渔灯犯〕〔喜渔灯〕思将何物传情悃, 可 感动君? 我想一身之外,皆君所赐 ,算只有愁泪千行,作珍珠乱滚; 又 难穿成金缕, 把 雕盘进。 哦,有了, 〔剔银灯〕 这一缕青丝香润,曾共君 枕上并头相偎衬,曾对君镜里撩云。 丫鬟,取镜台金剪过来。(梅应取上介)(旦解发介)哎,头发,头发! 〔渔家傲〕 可惜你 伴我芳年, 剪去 心儿未忍。只为欲表我衷肠, (作剪发介)剪去 心儿自悯。 (作执发起,哭介)头发,头发! 〔喜渔灯〕全仗你寄我殷勤。 (拜介)我那圣上呵 ,奴身、 止 鬖鬖 发 数根 ① ,这便是 我的 残丝断魂。
①鬖(sān)鬖:下垂貌。辛弃疾《行香子·云岩道中》词:“岸轻乌,白发鬖鬖。”
以什么明白表达自己的一片爱心,使龙颜转悦,挽回旧情,这让杨贵妃有些为难。除受之于父母的一己之身外,其他各种东西几乎都是皇上赐予的,但这些珠宝首饰冰冷而没有生命,难以让唐明皇明了自己的情怀。那为相思而苦的千行愁泪,晶莹如珍珠一般,凝聚的都是爱,闪亮的全是恋,然而却又无可系穿。左思右想,看来只有满头的青丝才能寄托自己的情意。这丝丝秀发,融凝了往日的浓情温存,散发着淡淡的玉兰馨香。于是,杨贵妃狠了狠心,剪下一缕青丝——分明亦是一片浓浓的情思,托高力士捎与唐明皇。在我们这个强调伦理孝道传统的国度,头发有着特别的意义。古人云: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可轻弃。而古代女子一般只在与相爱的男子别离时,才会剪青丝以赠,既表达自己的爱意,又可让男子睹物思人,时时提醒其切莫移情别恋,“好凭缕缕青丝发,重结双双白首缘”。本段唱词非常优美动人,在细节上描写得颇为细腻,把杨贵妃剪发前的对镜自怜、犹豫,剪后“执发而叹”的怜惜及对断发的寄托等,叙述得自然真挚、款款情深。同时,作者在心态描写上亦极用力,深入细致地刻画了杨贵妃曲折、细腻又缠绵多情的内心世界,把她遭遣的失意、自悲的哀伤、获宠的新望以及对唐明皇的思恋等都淋漓尽致地表现了出来。
高力士携发而去,秦国夫人和虢国夫人来访。看到贵妃妹妹以泪洗面、伤心欲绝的样子,善良的秦国夫人既心疼又同情,安慰了几句后自己忍不住也掉下泪来。惟有虢国夫人幸灾乐祸,说了些冷嘲热讽的话。“但见泪痕湿,不知心恨谁”(李白《怨情》),杨贵妃对姐姐的嘲讽既没理会,也不言语——此刻的她,已没有兴趣来为自己的遭际辩解了,“总有万语千言,只在心上忖”。剧中这里同时刻画了杨贵妃与虢国夫人的神情:一个默然不语,一个讥讪得意。在鲜明的对比中,虢国夫人的刻薄讥嘲投射了其内心的嫉妒狭隘,反则增添了观者对处于弱势境遇的杨贵妃的同情,更能谅解她因为任性娇嗔而遭遣的不幸。
却说唐明皇将贵妃遣回后,心中颇为不快。往常与妃子如胶似漆,形影不离,花树下携手而行,椒房内卿卿我我,殿堂内琴瑟共鸣,其乐融融。而如今,孤身独影,闭眼想见,全是她的桃花粉面;静耳听时,全是她的欢声笑语,睁开眼际,周围一片金碧辉煌的冷寂。昔日与妃子同饲的白鹦鹉“雪衣女”此时亦变得无精打采,想必也是在思念妃子吧。但是君令不是戏言,圣旨一下便不可轻易更改了。更重要的是,男人的自尊,身为一国之君,他怎愿轻易妥协于一个女子?这种种顾虑让唐明皇虽有悔意,空有哀叹,却左右为难。当其心烦之时,一内监奉后宫之命送膳食,被唐明皇派人棒打发入净军所;又有一内监受太子诸王之遣来请赏梨园新乐,被唐明皇发去当伙夫。这两个细节的插入,生动真实地表现了唐明皇的满腹怨怒,焦躁不安,烦闷的情绪无法排遣,只得迁怒于人。作为大唐皇帝,唐明皇拥有生杀予夺的大权,没人可以和他顶撞、可以忤逆他的意旨,而杨贵妃却驳了他的面子,扫了他的威风,让他感到难堪和无奈。对杨贵妃他一贯娇宠,这种宠爱让他陷得越来越深,也牢笼了他的思想和情感。只要心爱的妃子一刻不回到身边,他就一刻不会平静下来。后宫嫔妃和太子王公的所有努力,只能是徒劳。
心烦不安的唐明皇走出宫门,面对熟悉的瑶阶芳草,对杨贵妃的思念之情顿生。这时,高力士觉得时机已成熟,该把杨贵妃的断发呈于皇上了。看着杨贵妃为情而断的青丝,得知妃子心有悔意,唐明皇不禁百感交集,泪水不由从脸上滑过,滴落在青丝间,充满了深情和怜爱,真乃“人生自是有情痴,此恨不关风与月”(欧阳修《玉楼春》)。看到唐明皇似乎还有些许顾虑,高力士立即进言:杨贵妃是“有罪而出,悔过召还”,况一早送出至暮时召还,并无他人知晓。这样一来,唐明皇的顾虑消除了,忙派高力士前往杨府迎召。不过同时,他还有着内心的顾虑:
〔下小楼〕喜得玉人归矣, 又愁他 惯娇嗔,背面啼, 那时 将何言语饰前非! 罢,罢,这原是寡人 不是,拼把百般亲媚,酬他半日分离。
这里生动描写了唐明皇在爱情中的宽容和真挚,自然而诚恳。身为皇帝的他,愿意为赢得妃子的开心不惜放弃男性的尊严和骄傲,这需要豁达开阔的胸怀,亦表现了他对和杨贵妃的爱情是何等的重视。妃子又回到身边了,正所谓“金风玉露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秦观《鹊桥仙》)。见面的一刹那,两人激动深情的泪水交织在了一起,好像满园的芬芳齐吐,暖暖的春风中洋溢着无尽的甜美和灿烂。虽只短短的一昼,然而他们却像分别了好久好久,也许这就是“小别胜新婚”吧!有情人的双手又紧紧地握在了一起。而且,因为这次分别,唐明皇和杨贵妃更加珍惜彼此之间的感情,比以前也愈发恩爱了许多。
在描写唐明皇复召杨贵妃这一段情节中,剧中主要用了集曲曲牌〔十样锦〕,内含〔绣带儿〕〔宜春令〕〔降黄龙〕〔醉太平〕〔下小楼〕等十个曲牌的片段,曲曲折折、委委婉婉地叙述了唐明皇丰富复杂、矛盾冲突的内心世界,也将一个对爱情怀有美好理想的君王形象通过一连串极富表情达意之能的曲调展现了出来。类似于唐明皇一样执着于爱情的形象在历代君王中颇为少见,大多数帝王要么把女性当作释放欲望的安慰,抒发情感的寄托,或是男权威严的表征,难以与唐明皇的真心相许、珍视爱人相匹。可以说,洪昇在剧中对唐明皇内心世界的表现是相当出色的,他剖析了一颗渴望爱情而浮躁不安的灵魂,真实地描摹了唐明皇微妙的情感变化和难释的重重顾虑。明人张琦尝于其《衡曲麈谈》中说:“曲也者,达其心而为言者也,思致贵于绵渺,辞语贵于迫切。”洪昇写曲即是写人之心,情辞动人而活脱跳跃,唐明皇和杨贵妃的动情之心在分分合合中得到了曲折细腻地表现,正如吴舒凫所评:“写有心事人如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