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洪北孔”是中国戏曲史上的“双星”,洪昇创作的《长生殿》和孔尚任创作的《桃花扇》在当时及后世都有广泛的影响。《长生殿》是中国戏曲史上“文学性”和“舞台性”两擅其美的“压卷之作”。洪昇(1645—1704),字昉思,号稗畦,又号稗村、南屏樵者,钱塘(今杭州)人。出身于“累叶清华”的官宦之家,但家境已趋中落。他做过二十来年的太学生,旅食京华十余载,终未获一官半职。康熙二十八年(1689)八月,因在佟皇后丧期内观演《长生殿》而被言者所劾,革去国子监学生籍,株连者近五十人,时人有诗云:“可怜一曲《长生殿》,断送功名到白头。”此后洪昇往来于吴越之间,寄情山水,过着放浪潦倒的生活。康熙四十三年(1704),应邀往游松江、江宁,归途至浙江乌镇时不慎因夜醉失足落水而死。洪昇才情超脱,为人疏狂孤傲,不事权贵,“每白眼踞坐,指古摘今”(徐麟《长生殿序》),故“性直与时忤,才高招众忌”(王泽弘《送洪昉思归武林》),一生潦倒。洪昇诗文词戏曲兼擅,但主要成就在戏曲创作上,其诗集今存《稗畦集》《稗畦续集》和《啸月楼集》,其散文、词作则大多散佚。洪昇的剧作,有名目可考者十二种,但仅存《长生殿》传奇和杂剧《四婵娟》。其余《沉香亭》《舞霓裳》《回龙记》《回文锦》《闹高堂》《青衫泪》等均佚。《四婵娟》之形式与思想均承徐渭《四声猿》而来,由四个单折的短剧合成,以古代才女为对象,分别写了谢道韫、卫夫人、李清照、管夫人四才女的故事。今人刘辉辑有《洪昇集》,由浙江古籍出版社1992年出版。
洪昇创作《长生殿》有一个过程,历十余年,凡三易其稿。他在《长生殿·例言》中说:“忆与严十定隅坐皋园,谈及开元、天宝间事,偶感李白之遇,作《沉香亭》传奇。”其时大约在康熙十四年(1675),这部作品是洪昇借李白抒写自身怀才不遇的身世之感。四年后,洪昇以《沉香亭》手稿请教友人毛玉斯,毛以为“排场近熟”,因而删去前人较多表现的李白故事,增入“李泌辅肃宗中兴”的情节,强化了作品的兴亡之感,更名《霓裳舞》。“后又念情之所钟,在帝王家罕有”,于是“专写钗盒情缘,以《长生殿》题名”。《长生殿》问世后,“诸同人颇赏之,乐人请是本演习,遂传于时”。徐麟《长生殿序》评价说:“一时朱门绮席,酒社歌楼,非此曲不奏,缠头为之增价。”吴人《长生殿序》亦说:“爱文者喜其词,知音者赏其律,于是传闻益远。蓄家乐者攒笔竞写,转相教习。优伶能是,升价什百。”甚至西川、南越也竞演《长生殿》,洪昇由此名声大噪,红遍大江南北。以致“儿童妇女莫不知有洪先生者”(康熙《钱塘县志》卷二一)。就是在其落魄江南、余生萧条之际,洪昇仍因《长生殿》而受到士林的敬重,康熙四十三年(1704),洪昇应江南提督张云翼之邀往游松江,演出《长生殿》。江宁织造曹寅闻讯,致简盛邀洪昇赴江宁,特地在织造府演出《长生殿》全本。金埴在《巾箱说》中记载了这一盛况:“(曹寅)乃集江南北名士为高会,独让昉思居上座,置《长生殿》本于其席,又自置一本于席。每优人演出一折,公与昉思雠对其本,以合节奏。凡三昼夜始阕。两公(指张云翼、曹寅)并极尽其兴赏之豪华,以互相引重,且出上币兼金赆(礼物)行。长安传为盛事,士林荣之。”当然,这未曾料想已是洪昇一生最后的荣光了。
唐明皇与杨贵妃的故事是中国文学中非常熟悉的题材,安史之乱后,民间就开始流行这一故事,并逐渐为文人所采纳,白居易《长恨歌》、陈鸿《长恨歌传》是唐代传写李、杨故事的优秀作品,在后世影响深远,以后诗歌、小说、说唱、戏曲等多种文学形式反复袭用、传写不绝。宋代乐史《杨太真外传》的描写比较详尽,为后代的戏曲创作提供了较多的素材;元明以来,戏曲史上就有元人白朴的《梧桐雨》杂剧、明人吴世美的《惊鸿记》传奇等作品,影响较大。在上述作品中,有的着重描写其宫廷生活,有的则侧重其爱情生活,而一些成熟的作品往往将爱情与宫廷政治的描写结合起来。其中对洪昇创作《长生殿》影响最大的是白居易的《长恨歌》和白朴的《梧桐雨》,《长恨歌》首次将李杨爱情传说与安史之乱的背景联系起来描写,并以深深的同情突出了李杨爱情的悲剧性,《梧桐雨》则在颂扬其爱情的同时,有意识地通过其宫廷生活突出了历史的兴亡之感。洪昇创作《长生殿》有其历史的传承性,他正是以上述作品为基础,同时又作出了创造性的发挥,在情感表现与艺术价值上达到了同类题材的最高水平,在当时与后世均影响巨大。清人焦循说:“(《长生殿》)荟萃唐人诸说部中事及李、杜、元、白、温、李数家诗句,又刺取古今剧部中繁丽色段以润色之,遂为近代曲家第一。”(《剧说》卷四)诚非溢美之辞。
与同类题材的作品相比,《长生殿》在情感思想上最大的特色在于它的丰富性与复杂性,这突出地反映在洪昇对于“情”的理解及其表现上。洪昇酷爱汤显祖的《牡丹亭》,《长生殿》一问世,时人称其为“一部闹热《牡丹亭》”,洪昇即引“以为知言”(《长生殿·例言》)。故对“情”的赞美是两部作品的一个明显共性,然则与《牡丹亭》相比,《长生殿》之“情”却有着更为丰富复杂的内涵,且看洪昇在第一出《传概》〔满江红〕词中的表述:“今古情场,问谁个真心到底?但果有精诚不散,终成连理。万里何愁南共北,两心那论生和死。笑人间儿女怅缘悭,无情耳。 感金石,回天地。昭白日,垂青史。看臣忠子孝,总由情至。先圣不曾删郑卫,吾侪取义翻宫徵。借《太真外传》谱新词,情而已。”可见,洪昇在作品中所要表达的“情”是一个复杂的内涵,他既要赞美生死不渝、“精诚不散”的男女之情,又要颂扬“感金石,回天地。昭白日,垂青史”的忠臣孝子之情,并将这两个层面的“情”有机地融合起来。于是,“情”在《长生殿》中便获得了抽象意义上的提升,男女之情与伦理道德融合为一种泛情化的色彩,而这正是洪昇的所谓“情至”理想。故在《长生殿》中,洪昇一方面大胆地讴歌了李杨之间忠贞不渝的爱情,有意“净化”了以往在民间传说中李杨爱情的“秽迹”,将“钗盒情缘”理想化,使之升华为一种不朽的至情。尤其是在下卷中,更是突出了李杨之间的刻骨相思,并以在天国的最终团圆作为收束。同时,洪昇又将李杨爱情置于安史之乱的广阔背景中加以描写,突出了在这一特殊的历史事件中人心的向背,着意刻画了郭子仪、陈玄礼、雷海青、李龟年等忠臣孝子形象,鞭挞了杨国忠、安禄山等叛臣贼子。在洪昇看来,前者是为“情至”,后者是为“情孽”,是“情至”的反面。而男女之间生死不渝的“至情”与臣忠子孝的“坚贞”的结合,恰是洪昇心目中“至情”理想的完整内涵。《长生殿》所要表达的正是这种对“至情”的赞美和颂扬。然而,洪昇把这种“至情”理想化了,同时也虚拟化了,“天国”重合是这种虚拟化的表现,而“兴亡梦幻”更是表现出了洪昇内心的苦痛。故我们不能把《长生殿》简单地视为一部表现男女情爱的名剧,它还寄寓了“乐极哀来,垂戒来世”的道德训诫意义,洪昇在作品中更想表现的其实是通过爱情在历史动荡中的夭折及所带来的苦痛,来渲染一种个人遭际无法抗拒历史命运的悲伤和哀痛。也许,作品中李龟年的一段唱词实际表达的正是洪昇内在的心声:“唱不尽兴亡梦幻,弹不尽悲伤感叹,大古里凄凉满眼对江山。我只待拨繁弦传幽怨,翻别调写愁烦,慢慢的把天宝当年遗事弹。”(《弹词》〔转调货郎儿〕)
作为明清传奇的一部“压卷”之作,《长生殿》在艺术上非常成熟。《长生殿》的艺术结构宏大,全剧五十出,以杨贵妃之死为界,分为上下两卷,卷各二十五出,场面壮丽,情节曲折,但针线绵密,极尽悲欢离合之致。尤其是李杨之间的爱情描写,以“金钗钿盒”这一爱情信物为贯穿线索,由合而分,由分而合,且在李杨的离合过程中,巧妙地将宫廷内外的政治社会生活有机地融合在一起,可谓精心布局,颇具匠心,显示出作者杰出的创作才能。在曲辞音律方面,《长生殿》也是独步当时,其曲辞优美清丽,善于化用前代名句和民间俗语,化俗为雅,化雅为俗,可谓雅俗相间,且有着浓烈的抒情色彩。如《闻铃》一出借风雨声表现唐明皇缠绵悱恻的内心情感,深得传统诗词之艺术奥趣。“白杨萧瑟雨纵横,此际孤魂凄冷。鬼火光寒,草间湿乱萤。只悔仓皇负了卿,负了卿。我独在人间,委实的不愿生。”(〔武陵花〕第二支)把唐明皇内心的悔恨和凄苦表现得淋漓尽致。而《弹词》一出李龟年的唱词则连用俗语和叠字,生动地表现出了安史之乱中变起仓促、香销玉殒的凄惨图景。《长生殿》的唱词还注意对人物内心的刻画,杨贵妃的“痴情”、唐明皇的“悔恨”、李龟年的“苍凉”,都在曲词中表现得恰到好处。《长生殿》在音律上更为时人及后世所称道,洪昇早年受知于著名音韵学家毛先舒,曾撰写过《诗骚韵注》六卷,本身对音律颇有研究,创作《长生殿》时,又特请《九宫新谱》的编者徐灵昭帮助“审音协律”,故《长生殿》音律精工,更无遗憾。总之,《长生殿》作为一部古典名剧,它在艺术上的成就使得其在中国戏曲史上享有崇高的地位。清道光年间的梁廷柟在其《曲话》中评价说:“钱塘洪昉思昇撰《长生殿》,为千百年来曲中巨擘。以绝好题目,作绝大文章,学人才人,一齐俯首。”《长生殿》不仅在文学史上广为流传,在舞台上也是常演不衰,至今仍是戏曲舞台上的优秀保留剧目。《定情》《絮阁》《惊变》《埋玉》《闻铃》《弹词》等,更是在戏曲舞台上名闻遐迩,保持着长久的艺术生命。
最后我们谈一下本书的撰写情况,本书选取了《长生殿》中的二十四出加以注评,选择的标准一方面是《长生殿》中比较著名的出目,同时又兼顾作品所表现故事的完整性。在撰写过程中,参阅了时贤的注本和研究论著,在此不再一一列出,特深致谢意。正文二十四出的注评出自我的两位博士研究生杨再红、徐坤的手笔,我仅完成了《导言》部分,并对正文作了一定的修订,不敢掠美,在此也特为表出。
谭帆
2004年5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