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总序
明茨伯格的背影

最早接触明茨伯格,是在通用的管理学教科书上读到他的管理者角色理论,大概是在1990年,我在中国人民大学上大学二年级的时候。本科生学管理,因为没有实践经验,其实读什么都是过眼烟云,没有留下什么深刻印象。1999年我到欧洲工商管理学院(INSEAD)读博士时,因为明茨伯格长期担任这所学校的访问教授,我才开始注意认真学习明茨伯格的各种管理理论。那时,他待在INSEAD的时间已经不多了,在印象中,学校里挂着他名字的办公室的门,大多数时候都是锁着的。

初见明茨伯格是一次他给新来的MBA做晚间讲座的时候。那时他的《管理者而非MBA》尚未出版,但他反思MBA的教育方法已经有很多年了。在座的都是MBA,所以,面对明茨伯格那些批评MBA的话,MBA也不示弱,双方唇枪舌剑,妙语连珠。当时的印象是明茨伯格批评问题很尖锐、很严厉,非常不留情面。

参加了INSEAD的国际实践管理教育(IMPM,明茨伯格1996年创立的著名管理教育项目)的项目小组后,我与明茨伯格的接触逐渐多起来。我慢慢发现,生活中的他其实是一个非常随和的人(terribly nice guy),一点管理大师的架子都没有。同时我还发现西方国家很多优秀学者都像孩子一样单纯,所谓的“赤子之心”也不过如此吧,我想这应该与西方成熟的科研体制有关,学者们一般都不需要花什么时间去学习处理各种人情世故。

谈起管理,西方有两个圈子,一个是学术界,一个是大众界,虽然鸡犬之声相闻,却是老死不相往来。例如,这些年大家耳熟能详的德鲁克、柯林斯、彼得·圣吉等人其实都属于大众界,学术界的大师如赫伯特·西蒙、詹姆斯·马奇,估计大多数人也是闻所未闻,而明茨伯格是极少数能够两条战线同时作战的人。我想,这应该与他极强的文字表达能力,能够真正把文章写得深入浅出、雅俗共赏有关。我曾向他请教这个问题,他告诉我,秘诀很简单:好文章是改出来的,不是写出来的!一篇几千字的小文章,他往往也要改上一两个星期。也许世上确实有那种传说中的下笔万言、倚马可待的才子型写手,但很明显,明茨伯格不属于这种类型。

当然,真正给明茨伯格带来学术界地位的是他系统性的管理思想。简单说来,理解明茨伯格的管理思想有三个维度。第一个维度是,他的管理思想属于管理学中强调经验、实证和归纳的英美学派,与此相对的,是管理学中强调理性、推理和演绎的大陆学派。这种倾向的集中体现是他关于管理者角色的研究,代表作是《管理工作的本质》,30年后明茨伯格重写了这本书,也就是2010年出版的《明茨伯格管理进行时》一书。在明茨伯格基于田野调查,提出管理者的角色理论之前,管理学中占统治地位的是法国人法约尔等人奠定的管理功能论,即所谓的“计划、组织、指挥、协调、控制”思想体系,按明茨伯格的说法,这些词其实是同义反复,意思都是控制。

理解明茨伯格管理思想的第二个维度是他强调平等、参与和互动的进步倾向,与这种倾向相对的,是强调管理层权力、崇拜CEO和管理层的超人能力的保守倾向。集中体现他的这种倾向的是他关于战略规划的研究,代表作是《战略规划的兴衰》。在这方面,他的对手包括咨询公司和大众媒体,以及咨询公司和大众媒体的宠儿:各种戴着纸糊高帽的商业英雄或管理大师。所以,他本人不喜欢别人把他叫作“guru”(大师)。如果非要给他一个印度字眼的头衔,他说,他宁愿是一个“swami”(学习者)。

第三个维度是他属于管理学中强调理论与实践良性结合的实践学派,反对的是执意效仿自然科学、试图在大学里把管理学建成一个有着与自然科学一样的学术尊严的专业学科的学院派。这里,他重点提出的是管理也是一种手艺的观点,这种手艺的成分加在科学、艺术的基础之上,就构成了他的管理三元论。他对美式MBA教育模式的批评,就是因为这种MBA教育过分强调管理的科学成分,而忽视了管理中通过想象力才能达到的艺术成分和通过经验才能达到的手艺成分。在这个维度上,明茨伯格的代表作是《管理者而非MBA》。

三个维度同时是他学术生涯的三个步骤、三大战役、三座里程碑,其统一的、一以贯之的核心是他一直强调的一种科学的、人本主义的精神,对于任何摆出权威姿态的东西以及被顶礼膜拜的对象的发自内心的怀疑态度。我曾感慨过,学者一辈子能够打下一座城堡已经是很大的贡献,像他这样,一而再,再而三,不敢说绝后,至少是空前了。

明茨伯格的经验主义倾向秉承的是英美哲学的认识论传统,该传统一直是西方学术界的主体。这其实也是明茨伯格的管理学思想能够迅速进入管理学主流的原因。明茨伯格的平等主义倾向发扬的是以加拿大和北欧为代表的社会民主主义的批判传统,其参照系是美国一贯对金钱和资本、对资本家的能力和权力进行崇拜的传统。他对MBA教学模式的批判,除了与这种批判精神一脉相承,同时也是对美国最近20年过分强调技术与数字倾向的批评,这种倾向与股票和股票市场的力量(市场原教旨主义)的上升紧密相关,美国主流商学院向投资银行业、咨询业提供MBA毕业生,在很大程度上也属于这种市场机制的一部分。

明茨伯格向一架架隆隆运转的大机器发出挑战,费力却未必讨好。总体而言,强调员工、平等、实践的管理学理论不容易像强调领导力、强调理性(不管是“灵光一现”还是各种貌似科学的分析框架)、强调自上而下的战略的那种管理学理论一样得到作为实际控制企业资源的在位者的同情、认同和支持。但是,明茨伯格的理论意义也正在于此:在很大程度上,正因为有一批像明茨伯格这样专做费力不讨好的事情的人,西方国家整个商业系统才能顺利、平衡地运转。

有记者问我明茨伯格理论对于中国企业的意义在哪里,我说,科学的人本主义的意义是跨文化和跨时代的。中国管理界会由于科学精神的缺乏、人文传统的失落,面临比西方更严重的问题。中国企业现在面临的创新能力的匮乏、劳动力密集型产业的死循环、产业升级的无能,背后其实都是科学人本主义的缺乏。所以,我们现在比任何国家、任何时期都更需要明茨伯格的思想。现在,中国的学术圈和企业界对于明茨伯格的了解都非常有限。所以,还需要通过我们的努力,让更多人了解明茨伯格的管理思想,认识到管理的本质不是整人,更不是把人当机器来控制,也不是把人当羊群来驱赶和驾驭,而是尊重、平等、信任、合作和分享。

明茨伯格撰写了一本叫《跨越亚当·斯密与卡尔·马克思》的新书(中文版《社会再平衡》已于2015年出版),他告诉我,他已经为这本书准备了十几年,积累的笔记已经有近一米高了。看来,这个不知懈怠为何物的老将又在向下一个城堡进军了,赤手空拳,然而却又势在必得。他远去的背影之后,是一片片广阔的田野,他所播撒的思想的种子,如今已是一片丰饶的景象。

肖知兴
领教工坊学术委员会主席
欧洲工商管理学院杰出研究员 VZmOqnIHVhY5kAXgM72hQIM9lsoKsey/dpogGZ7D6jVsUKGPrHf6NBhQbTI8BVi6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