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二、积极推进“一带一路”建设,不是中国的“个人独奏”,而是沿线国家和地区的“集体大合唱”

“一带一路”倡议合作是多层次的。沿线涵盖了中亚、西亚、中东、东南亚、南亚、北非、东非等60多个国家和地区,并辐射东亚以及西欧。“一带一路”构想一旦变成现实,将构建起世界上跨度最长、最具发展潜力的经济走廊,成为世界经济最具活力和最具发展潜力的地区。目前,已经有60多个沿线国家和国际组织对参与“一带一路”建设表达了积极态度,“集体大合唱”的歌声越来越嘹亮。

“一带一路”不是单一国家的计划,更不是把一个国家利益凌驾于其他国家和地区利益之上甚至全球利益之上的帝国再造计划。共同推进“一带一路”建设总的思路是:以沿线国家和地区的相互开放、合作发展、互利共赢为根本宗旨,以“政策沟通、道路联通、贸易畅通、货币流通和民心相通”为核心内容,以基础设施互联互通为关键和抓手,以重点国别、重点园区、重点经济带和重点项目开发开放为先导和重点,将中亚、西亚、南亚、东南亚、东北亚与欧洲乃至非洲部分区域连接起来,促进团结互信、平等互利、包容共鉴、合作共赢。共同努力将“一带一路”打造成沿线国家的利益共同体、命运共同体、责任共同体和情感共同体,打造成普惠的、充满动力和活力的经济带,携手走和平合作与共赢发展之路,展现“丝绸之路”曾经的繁荣辉煌与新时代的人文精神,维护世界和平稳定、促进世界共同发展,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和人类更加美好的世界梦。

(一)与沿线国家和地区共同构建全方位对外开放新格局

推动“一带一路”建设,是党中央、国务院根据国际国内形势深刻变化,统筹国际国内两个大局、推动构建以合作共赢为核心的新型国际关系、推动国际秩序和国际体系朝更加公正合理方向发展、推动建设人类命运共同体作出的重大决策,是我国百年来首次提出具有全球视野的对外和平发展倡议,是维护我国海权和路权的核心倡议,对于我国构建更高层次的开放型经济新体制,形成全方位开放新格局,具有重大深远的意义。

1.勇立时代潮头,“一带一路”应运而生,这是我国对外开放进程中的标志性事件

当今世界,国际形势继续发生深刻复杂的变化,全球经济仍处于深度调整中。发达经济体与新兴经济体对世界增长的贡献继续分化,主要经济体经济增速出现分化,金融货币政策已呈分化,实体经济与虚拟经济加重分化,政治结盟与经济结伴开始分化。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后,新兴经济体成为拉动世界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成为世界经济中最大的亮点,中国因素则成为影响世界新格局的重要变量。中国发展与世界新格局交织在一起,与时代发展的潮流融汇在一起,与人类共同的命运联系在一起,敢于担当、敢于探索、敢于在百舸争流的大时代勇立潮头,这既是对中国大国崛起的严峻挑战,也是中国的重大机遇。

中国与世界的关系发生着历史性变化:中国已成为全球第2大经济体、第1大贸易体、产值第1的制造业国家、外汇储量第1且具有强劲资本输出能力的金融大国、第3大对外投资国和创新驱动能力日强的国度,中国企业进入了全球通商时代。中国经济在持续年均两位数增长30多年后进入新常态,即使增速在7%左右,也仍然是世界上增长最快的主要经济体,仍然是拉动世界经济增长的重要力量。中国2014年境外投资额达到1400亿美元,成为资本净出口国,未来5年投资额将超过5000亿美元,伴随着投资的产业输出能力、技术输出能力、工程承包能力和配套服务能力将进一步释放。未来5年,中国将进口10万亿美元商品,出入境人数将达到7亿人次。中国声音、中国方案、中国工厂、中国市场、中国服务、中国流动人群的消费能力,正汇成不可阻挡的强大力量,使文明古国焕发出神采和魅力。

当今中国经济与世界经济高度关联,中国更加需要世界,世界也更加看好和期待中国。麦肯锡咨询公司估计,今后20年内,全球需要57万亿美元投资于电力、公路、港口和供水等基础设施。亚洲开发银行统计,到2020年,亚洲各国国内基础设施投资需要8万亿美元。目前,世界银行的实收资本为2200亿美元,亚开行未偿贷款仅有530亿美元,这对全球和亚洲的基础设施建设需求是杯水车薪,中国充裕的外汇储备和投资能力无疑是需求者的渴盼。不仅如此,建立国际经济新秩序的需求越来越迫切,创造和平发展、携手发展、可持续发展国际环境的需求越来越迫切,对已形成的区域一体化安排存量进行优化整合的需求越来越迫切。大时代需要大格局,大格局需要大智慧,大智慧需要大担当。习近平主席提出了“一带一路”重大倡议,得到60多个国家和国际组织的响应;中国提出的亚投行应运而生,得到57个国家的响应。“中国声音”和“中国方案”开始被更多的国家和地区接受,中国梦与沿线国家及其他各国人民的美好梦想息息相通,一个古老大国的胸襟和风范必将造福中国人民,必将造福更多的国家和人民。

2.树立崭新理念,共商共建共享,构建以“五通”为核心内容的对外开放的全新格局

中国与更多国家携手建设“一带一路”,形成内外联动、海陆统筹的对外开放新布局,使古老的“丝绸之路”拓展为现代版的国际“大合唱”,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建设“一带一路”的核心内容是“五通”,“五通”是共建国际化、社会化、信息化、共享化的更有效率和效益的“大流通”,是通向更加美好未来的“中国梦+”,是通达造福更多国家和人民的正确路径,中国将与沿线国家共同开创开放开发的崭新格局。

一是政策沟通,形成相向而行的共同战略和政策选择,为沿线国家相互开放创造更好的外部环境。取得推进“一带一路”建设的共识,构建沿线国家多层次政府间经济发展战略、宏观经济政策、重大规划项目对接的机制,形成趋向一致的战略、决策、政策和规则,结成更为巩固的“命运共同体”,大家朝着一个统一、共同商定的目标“齐步走”,这无疑将成为世界当代发展史上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二是设施联通,形成“硬联通”与“软联通”共同推进的立体化经济走廊或通道,共享亚太地区经济发展机遇。历史上,任何一个国家和地区,创造性的连接都会使区域经济联系发生巨变,惠及更广阔的地域。“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软、硬基础设施互联互通进程已经开启,新欧亚大陆桥经济走廊、中巴经济走廊、孟中印缅经济走廊、中蒙俄经济走廊等,将依托国际大通道,以沿线中心城市为支撑,以信息化先导的国际通关、换装、多式联运有机衔接,贯穿亚、欧、非,连接三大洋,把活跃的东亚经济圈、发达的欧洲经济圈和具有更广阔发展潜力的国家结成携手发展的“利益共同体”。

三是贸易畅通,形成更为自由和便利的自由贸易网络体系,挖掘贸易新增长点。新形势下,经济全球化进程受阻,从关贸总协定到世界贸易组织(WTO),推进的贸易投资便利化和自由化受阻。推进“一带一路”的重点内容是投资贸易合作,旨在突破各种形式的新贸易保护主义和投资保护主义及其各种壁垒。中国将积极同沿线国家和地区共同建设自由贸易网络体系,拓宽贸易领域;共同优化产业链、价值链、供应链和服务链,促进沿线国家和地区产业互补、互动与互助;共同探索新的开放开发之路,形成互利共赢、多元平衡、安全高效的开放型经济体系。为我国改革发展稳定争取良好的外部条件,使我国发展更多地惠及周边国家。

四是资金融通,形成顺应世界经济格局的金融新规则,构建支持更大范围开放的金融体系。世界银行、国际基金货币组织、亚洲开发银行都表示了与亚投行合作的态度,亚投行正在激活国际金融体系和秩序的变革,改写国际体系变革的方式。金砖国家银行筹建,上海合作组织金融机构开展磋商,“丝路基金”加快组建。中国与沿线国家和地区本币互换和本币结算的步伐加快,中国—东盟银行联合体、亚洲开发银行、上合组织银行联合体务实合作不断深化,以银团贷款、银行授信等方式开展多边金融合作。中国支持沿线国家政府和信用等级较高的企业以及金融机构在中国境内发行人民币债券,支持符合条件的中国境内金融机构和企业在境外发行人民币债券和外币债券,鼓励在沿线国家使用所筹资金。在世界舞台上,一场“化蛹为蝶”超越意识形态的金融开放合作正在进行时。

五是民心相通,增强文化认同感,构筑“一带一路”开放建设的社会根基。文化的影响力超越时空、跨越国界,中国更高层次的开放是获得沿线国家和地区及世界各国的文化认同,具有中国智慧的“中国议题”“中国方案”和“中国声音”被拥戴。要使“一带一路”建设得到更多国家和地区的响应,必须立足于各相关国家多元文明的群体性复兴,通过提升文化的相互开放水平,推动不同文明交流碰撞,形成更具宽容精神的共同文化和永恒价值,汇聚和释放文化促进发展的强大正能量,实现更有效率、更具包容性的增长。在开放和碰撞中,提炼出当代中国价值观念的核心理念,形成自己的文化精神,弘扬跨越时空、超越国度、富有永恒魅力、具有当代价值的世界文化新精神。

3.展开腾飞“双翅”,超越历史赢得未来,更加从容自信地走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道路上

习近平主席在2014年中央外事工作会议上指出:“当今世界是一个变革的世界,是一个新机遇新挑战层出不穷的世界,是一个国际体系和国际秩序深度调整的世界,是一个国际力量对比深刻变化并朝着有利于和平与发展方向变化的世界。”“一带一路”是中国对外开放新的里程碑,是中国面临这样的世界展开的“双翅”,必将飞向更加广阔的天空。

在国内外新形势下,推动“一带一路”建设是中国关于建立“新型国际关系”构想的伟大实践,是中国把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合作共赢的和平理念体现到国际经济关系中的伟大实践,是掷地有声地塑造新时期中国外交理念与格局的伟大实践。近代以来国际体系的重大变革,基本上都摆脱不了“修昔底德陷阱”,都是对原有秩序的毁灭性破坏后的重建。今日之世界面临着日益复杂和更加紧密联系的全球性问题,以美国等西方发达国家为主导建立的国际秩序、国际制度、国际规则和国际规范,是在广大发展中国家处于弱势地位的情况下、以不合理分工为基础的国际经济体系、贸易体系和金融体系,已经不能反映变化着的世界,亟须进行改革。中国是战后国际秩序的接受者和受益者,又是全球包容性新秩序的参与者、建设者和贡献者,中国在全球治理体系改革中的作用和贡献既是独特的,也是重大的。改革开放是中国走向世界的动力、推力和定力,中国大国崛起得益于周边国家的积极参与,得益于与世界上更多的合作伙伴形成了利益共同体,也得益于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结为命运共同体。

中国超越冷战思维下形成的国际关系,在国际上占据了更加灵活主动的地位,目前已经与67个国家、5个地区或区域组织建立了72对不同形式、不同程度的伙伴关系,基本上覆盖了世界上主要国家和重要地区。中国倡导并推动的“一带一路”建设,以正确的义利观为沿线国家和地区提供公共产品,展现中国的大国责任,在与国际体系和世界更多国家双向互动中“改变自己,影响世界”,在世界的坐标系中,以更加积极、更加开放、更加自信的姿态走向更加美好的未来。

(二)与沿线国家和地区共同建设经济通道和廊带

古代连接东西方的交通道路,有海陆两途。陆路东端起自中国渭水流域,向西沿河西走廊,进入中亚、南亚、西亚,乃至欧洲、北非,在公元前2世纪已经形成。在东西方交往的漫长岁月里,大量中国的丝和丝织品皆经此路运销西方,故19世纪70年代德国地理学家、地质学家李希霍芬(Richthofen,Fendinand Von)在《中国旅行记》(第1卷)中称之为“丝绸之路”。海路则因之被称为“海上丝绸之路”。中国提出的现代陆路和海上丝路的走向,如《推动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愿景与行动》中所提出的:

丝绸之路经济带的重点方向是根据“一带一路”走向,陆上依托国际大通道,以沿线中心城市为支撑,以重点经贸产业园区为合作平台,共同打造新亚欧大陆桥、中蒙俄、中国—中亚—西亚、中国—中南半岛等国际经济合作走廊;海上以重点港口为节点,共同建设通畅安全高效的运输大通道。中巴、孟中印缅2个经济走廊与推进“一带一路”建设关联紧密,要进一步推动合作,取得更大的进展。通过与沿线国家和地区共同建设“一带一路”,将逐步贯通和连接亚太和欧洲两大经济圈,贯穿亚、欧、非大陆,一头是活跃的东亚经济圈,另一头是发达的欧洲经济圈,中间的广大腹地国家经济发展潜力巨大。“丝绸之路经济带”重点畅通中国经中亚、俄罗斯至欧洲(波罗的海);中国经中亚、西亚至波斯湾、地中海;中国至东南亚、南亚、印度洋。

“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重点方向是从中国沿海港口过南海到印度洋,延伸至欧洲;从中国沿海港口过南海到南太平洋。不久的将来,这个充满生机和活力的“带”和“路”,一定能成为世界上最具发展潜力的经济合作带和共同发展之路,同时为各国各方携手应对各种传统和非传统安全威胁创造有利条件,从行动上改变历史上“国强必霸”的逻辑以及现实区域合作中大国以权力损害小国利益的问题。“中国创意”“中国方案”“中国倡议”,充分展示出中国和平发展、合作发展、和谐发展的真诚,充分展示出中国将自己的发展与惠及各国发展结合起来的广博胸怀,从而给沿线国家带来巨大的共同发展机遇和福祉。

(三)将与沿线国家和地区共同推动基础设施互联互通

在历史上,任何一个国家和地区,创造性的连接都会使区域经济联系发生巨变,惠及更广阔的地域。“一带一路”建设是沿线各国开放合作的宏大经济愿景,各国携手努力,朝着互利互惠、共同安全的目标相向而行,就能使区域基础设施更加完善,形成安全高效的陆、海、空通道网络,互联互通达到新水平。预计未来几年,沿线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将在以下地域取得较快进展。

1.新亚欧大陆桥经济走廊

新亚欧大陆桥沿桥综合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已取得重要进展。连云港作为新亚欧大陆桥的东桥头堡和新丝绸之路的东端起点,是中国中西部地区最便捷、最经济的出海口。目前,我国已经形成了以部分东部沿海港口及若干内陆城市为桥头堡,以港口后方铁路为通道,以阿拉山口、霍尔果斯、二连浩特,以及满洲里为主要出境口岸的多条亚欧国际运输线路。其中,连云港陆续开辟了至横滨、釜山、新加坡、雅加达、曼谷等港口的多条海上直达航线,连云港—霍尔果斯等公路干线竣工、精河—伊宁—霍尔果斯等铁路工程稳步推进,基本形成点线协调交通顺畅的中亚运输网络。中国天津陆桥和连云港陆桥较为稳定,重庆亚欧大陆桥,即“渝新欧”国际大通道发展势头良好。而作为与日、韩隔海相望的青岛,也在积极创建新欧亚大陆桥,并旨在建成“一带一路”东西双向开放的桥头堡,积极建设青—韩(青岛—韩国)“门到门”跨境物流高速公路,充分利用胶州铁路集装箱中心站,成为沟通陆海丝绸之路的综合交通枢纽。从当前和未来的发展看,乌鲁木齐、西安、武汉、重庆、南宁、郑州等内陆港,都将是“新欧亚大陆桥经济走廊”的重要战略节点。广西是中国与东盟海陆相连的省区,海岸线达1595千米,与东盟“一湾连七国”,拥有防城港、钦州、北海等北部湾良港。北部湾港开辟了至新加坡、曼谷、海防、胡志明市、巴生等港口的多条国际直达航线,并建立以钦州为基地,覆盖东盟国家47个港口城市的中国—东盟港口城市合作网络。

2.中巴经济走廊

巴基斯坦的地理位置堪称“交通要道”,具有重要的地缘优势。2013年上半年,中巴两国高层互访后,双方启动“中巴经济走廊”规划建设事宜,基础设施建设、投资、能源是中巴经济走廊联委会讨论的重点问题,双方都在积极推进喀喇昆仑公路、加达尼和塔尔能源项目、瓜达尔港口运营、卡拉奇—拉合尔高速公路等项目等,加快建设“中巴经济走廊”。这条经济走廊使中国西南、西北地区经新疆与南亚区域连接起来。

3.孟中印缅经济走廊

积极推动“孟中印缅经济走廊”建设,并向西北延伸经巴基斯坦、伊朗、土耳其进入欧洲,形成“第三亚欧大陆桥”,逐步形成泛亚铁路网的西线经济走廊,将中国经缅甸与泰国、马来西亚、新加坡乃至印度尼西亚连接起来。这些交通线路的建设将推动并形成这个地区基础设施建设的高潮,增加各国的就业,逐渐形成这些交通网络服务和相关产业的集群,并由此通过产业集聚和辐射效应带动沿线国家的经济发展,提升相互依存度。目前,已经形成BCIM(孟中印缅)经济走廊及GMS(大湄公河次区域经济合作)开放两翼。云南北上可连接“丝绸之路经济带”,南下可连接“海上丝绸之路”,是中国唯一可以同时从陆上沟通东南亚、南亚的省份,具有“东连黔桂通沿海,北经川渝进中原,南下越老达泰柬,西接缅甸连印孟”的独特区位优势。其中云南作为中国通往东南亚、南亚国际大通道的枢纽,以及中国、南亚与东盟3大市场的联结点,将是建设“孟中印缅经济走廊”的重要战略节点省份和城市,从而更好地发挥“西南开放桥头堡”的作用。此外,域外的曼德勒、吉大港等也是重要节点。

4.中蒙俄经济走廊

打造中蒙俄经济走廊必须首先加强公路、铁路等互联互通建设。蒙古国是中国的战略性矿产进口国,也是中国商品的重要出口国之一,和中国的经贸关系密切。目前蒙古国正加紧规划建设连接俄罗斯、俄罗斯太平洋港口的铁路运输网,建设与之连接的经济走廊,形成更紧密的中蒙俄合作发展格局,是“一带一路”建设的重点。共同建设哈尔滨—满洲里—俄罗斯—欧洲路径,以满洲里、绥芬河口岸对接俄罗斯和欧洲市场,拉动欧亚经济带沿线共赢发展,将俄方铁路沿线、港口盘活,形成辐射我国沿海各港口和珠江三角洲、长江三角洲、环渤海湾海铁联运和陆路货源地,为日本、韩国经我国海铁联运过境出口欧洲(俄罗斯)货源提供新通道。除此之外,还需要同俄罗斯跨欧亚大铁路、蒙古国“草原之路”倡议进行对接。

(四)与沿线国家和地区共同促进贸易投资自由化、便利化

推进贸易投资便利化,逐步形成以点带线,从线到片,促进形成互利共赢、多元平衡、安全高效的开放型经济体系,为我国改革发展稳定争取良好的外部条件,使我国发展更多地惠及周边国家。消除投资和贸易壁垒,构建区域内和各国良好的营商环境,积极同沿线国家和地区共同商建自由贸易区,将激发和释放合作潜力。加快实施自由贸易区战略,形成以“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为重点、面向全球的自由贸易区网络。同“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商建共建自由贸易区,消除投资和贸易壁垒,构建区域内和各国良好的营商环境,使我国与沿线国家合作更加紧密、往来更加便利、利益更加融合。预计将有几个重点区域可以更快地见效。

1.中国—东盟自贸区

中国—东盟自贸区是中国最早建立的区域合作平台。东盟与中国陆海相连,历史上是中国移民下南洋,筚路蓝缕进行开拓的国度,是华侨华人最集中的地方,是海上丝绸之路的最重要支撑点。近期的建设重点是在扩大从东盟进口解决贸易逆差的同时,推进深化战略互信、拓展睦邻友好,聚焦经济发展、扩大互利共赢两点政治共识,以及政治、经贸、互联互通、金融、海上、安全、人文7个重点领域合作(即“2+7”合作进程),全面提升中国—东盟自贸区质量和标准,打造中国东盟自贸区升级版。充分发挥地缘优势,在农业、渔业、能源、金融等基础产业领域加强对话和合作,建立和健全地区供应链、产业链与价值链,通过产业互动和互补,提升东盟与中国产业在全球的竞争能力。提高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水平,启动中国—东盟自贸区升级版谈判,争取到2015年双方双向贸易额达到5000亿美元,今后8年双向投资1500亿美元,力争2020年双方贸易额达到1万亿美元,让东盟国家更多地从区域一体化和中国经济增长中受益。

2.中国—南亚区域合作联盟

南亚区域合作联盟(以下简称“南盟”)是世界上重要的区域合作组织,2004年确立了建立自贸区的目标。2012年该地区总人口约15亿人,区域面积近500万平方千米,有4亿中产阶级,经济总量超过1.5万亿美元,南盟正日益成为全球一支重要的经济力量。以建设中巴经济走廊和孟中印缅经济走廊为重要切入点,可以辐射南亚地区。近期内重点提升中巴自由贸易安排水平,启动孟中印缅经济走廊合作机制,建设昆明—曼德勒—达卡—加尔各答的铁路或高速公路。打通中国新疆与巴基斯坦瓜达尔港以及中国云南与缅甸皎漂港的交通线,使中国与中亚、南亚经贸关系更加畅通。

3.中国—海湾合作委员会

海湾合作委员会(以下简称“海合会”)是西亚最重要的区域组织,由西亚社会最稳定的国家组成,通过海合会辐射西亚地区是理想选择。该区域能源资源丰富,是我国液化天然气(LNG)进口的主要来源地。该区域人口约7000万,面积近400万平方千米,2012年经济总量近1.5万亿美元,进出口贸易规模为1.2万亿美元,人均消费水平高、市场潜力巨大。重点方向是推动中国—海合会自由贸易协定谈判进程,尽快签署自由贸易协定。推动中国与海湾国家合作由能源领域合作转向产业链合作,加强双方在新能源等领域的合作,与阿拉伯联合酋长国合作建设迪拜人民币境外交易中心,推动人民币国际化。

4.中国—欧盟

欧盟是世界上最大的区域经济组织和经济最发达和规模最大的经济体,是海上丝绸之路和陆上丝绸之路的终点。欧盟已成为中国最大的出口市场、进口来源地和最重要的经济伙伴。中国与欧洲的冰岛和瑞士签署了自由贸易协定,但都不是欧盟国家。今后,中国和欧盟合作的重点方向,是推动中国—欧盟投资协定谈判进程,争取尽快启动中国—欧盟自贸区谈判,实施以市场为导向的自贸区战略。中欧合作由贸易向投资和技术研发等重要领域转移,全面深化中欧战略经济伙伴关系。提高中国与欧洲区域合作的水平,争取到2020年双方贸易额达到1万亿美元。

5.中国与俄罗斯的区域合作

力争2020年双方贸易额达到2000亿美元。中国与俄罗斯签订的一系列战略合作决定,特别是未来20年能源合作的4000亿美元大单和东西线输油管道实施,将使中俄经贸关系迈上新台阶。与中亚经贸合作是中国与周边国家合作的重点,已经开创了良好局面,“一带一路”与欧亚联盟对接与交融,将使中国与俄罗斯及中亚的经贸关系更加密切。

(五)与沿线国家和地区共同推进和深化金融合作

中国倡导的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得到了除亚洲国家的英国、德国、法国、意大利、澳大利亚、卢森堡等57个国家和地区的响应,世界银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亚洲开发银行都表示了与亚投行合作的态度。金砖国家银行和上海合作组织金融机构也在筹建之中,中国在亚太经济合作组织(APEC)会议上提出设立“丝路基金”,也将发挥独特的作用。中国与沿线国家和地区本币互换和本币结算的步伐正在加快,中国—东盟银行联合体、亚洲开发银行、上合组织银行联合体务实合作不断深化,以银团贷款、银行授信等方式开展多边金融合作正在推进。中国支持沿线国家政府和信用等级较高的企业以及金融机构在中国境内发行人民币债券,支持符合条件的中国境内金融机构和企业可以在境外发行人民币债券和外币债券,鼓励在沿线国家使用所筹资金。中国与沿线国家的金融监管合作日益紧密,推动签署双边监管合作谅解备忘录,将逐步在区域内建立高效的监管协调机制。

(六)与沿线国家和地区形成互补互动的区域产业布局

“一带一路”将重塑区域产业布局,优化产业链、价值链和供应链,推动上下游产业链和关联产业跨国界、跨区域协同发展,共同提升区域产业的配套能力和综合竞争力。全面系统地推进沿线国家和地区在APEC、“10+6”等框架下的价值链合作,提升所有成员,特别是发展中成员在全球价值链中的位置,共同营建有利于全球价值链发展的核算体系与政策环境。重点建设一批跨境工业开发区、产业园区和农业示范园区。鼓励有条件的中国企业到沿线国家设立研发中心,既充分利用国外的科技资源和人才,也推动具有比较优势的中国技术、中国标准“走出去”。设立海外营销和服务网络,开发适应当地市场需求的产品,实现产品价值链从低增值加工制造环节向高增值的研发设计、营销服务环节延伸,提高服务质量,加强沿线国家产业价值链共享。探索投资合作新模式,未来10年我国对沿线国家的对外直接投资累计达到约4000亿美元,占我国对外直接投资总额的30%。鼓励合作建设境外经贸合作区、跨境经济合作区等各类产业园区,促进产业集群发展。开展农林牧渔业、农机及农产品生产加工等产业的合作,推进海水养殖、远洋渔业、水产品加工、海水淡化、海洋生物制药、海洋工程技术、环保产业和海上旅游等产业的合作。促进沿线国家加强在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新能源、新材料等新兴产业的深度合作。加大煤炭、油气、金属矿产等传统能源资源勘探开发合作,积极推动水电、核电、风电、太阳能等清洁、可再生能源合作,推进能源资源就地就近加工转化合作,形成能源资源合作上下游一体化产业链。扩大服务业相互开放,推动区域服务业加快发展。

(七)与沿线国家和地区促进民心相通

民心相通是“一带一路”建设的社会根基,文化的影响力超越时空、跨越国界,文化是“一带一路”的灵魂,唯有增强各方的文化认同感,才能更好地推进“一带一路”建设。中国要充分发挥中华文化的魅力,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阐释好中国特色,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推动“一带一路”国家不同文化融合发展,促进人类各种文明之花竞相绽放。“一带一路”不仅要强调经济交流、安全促进、制度建设,更要突出文化融合,促进民心相通,为“一带一路”建设奠定坚实的民意基础、社会基础和文化基础。“一带一路”建设的着眼点要立足于各相关国家多元文明的群体性复兴,通过提升文化的相互开放水平,推动不同文明交流碰撞,形成更具宽容精神的共同文化和永恒价值,汇聚和释放文化促进发展的强大正能量,实现更有效率、更具包容性的增长。“一带一路”建设不是某个国家的单赢,而是所有参与国家的多赢与繁荣,加强文化融合要形成共同的价值取向和文化认同,进而形成推动人类进步的和平观、义利观、历史观、发展观。加强“一带一路”文化融合还要消除文化障碍,突破“冷战思维”“凉战思维”和零和博弈的定式,破解西方文化的排他性,增强东方文化的亲和力和感召力,把“中国梦”和“一带一路”各国人民过上美好生活的共同愿望和“一带一路”发展的广阔前景对接起来。在5000多年文明发展进程中,中华民族创造了博大精深的灿烂文化,要使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基因与“一带一路”各国的文化相适应、与各国社会相协调,共同以各国人民喜闻乐见、具有广泛参与性的方式推广开来,把跨越时空、超越国度、富有永恒魅力、具有当代价值的世界文化新精神弘扬出去。中华文化要提炼出当代中国价值观念的核心理念,形成自己的文化精神,使之成为“一带一路”建设不可缺少的新文化元素。中国每年向“一带一路”国家提供1万个政府奖学金名额,资助“一带一路”国家优秀人才6000次来我国研修培训,支持国内高校在条件适合的国家开办国际大学或分校;鼓励中资机构、社会组织参与孔子学院建设,发挥孔子学院综合文化平台的作用;吸引“一带一路”国家的优秀大学在华开办分校或分支机构。与“一带一路”国家互办文化年、艺术节、电影周等活动;加强文化产业合作,互设文化中心,积极开展文化贸易;与“一带一路”国家联合打造具有丝绸之路特色的国际旅游精品线路和旅游产品,简化往来手续,扩大旅游规模。共同以文化产业融合共同推动相关产业发展。结合“一带一路”辐射区内的文化产业特色,通过发展传统文化、民族文化与建筑设计、工业设计、影视制作、文化旅游相融合,提升各国文化作品的科技含量,共同打造有国别特色和核心竞争力的文化品牌与产品,推动更多产业的融合发展。 0xMf5E+08pVkd1dj/VSQIRUkIadZywZVmz4XvHntSlGNj5kNhhP02bCk3ampxgdy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