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五、“一带一路”建设是构建全球治理新模式的积极探索,有利于塑造一套符合人类社会包容发展、共享发展和可持续发展的新理念、新秩序和新规则

当今世界是一个多元化、多极化、多样化的世界,不同国家因不同的历史传统、文化基因和宗教信仰,选择了不同的社会制度和发展道路,处在不同的发展阶段。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世界经济将在纠结和矛盾交织中颠簸前行,全球经济力量从传统的发达经济体向新兴经济体转移的趋势将会持续,从长期来看,新兴市场国家将会持续增加在全球GDP中的比重,即便近期部分国家的经济表现不佳。中国倡议携手推进“一带一路”建设,与更多的国家和地区携手共建命运共同体、利益共同体、责任共同体,将为世界经济增长激发新的动力和活力,并将成为引领世界经济增长的重要力量。

“一带一路”创造了一个面向未来的开放发展与合作发展的新载体、新平台和新渠道,通过与更多国家的共同行动,不断产生合作发展的集成效应,成为引领新全球化的重要力量。习近平主席指出:“当今世界是一个变革的世界,是一个新机遇新挑战层出不穷的世界,是一个国际体系和国际秩序深度调整的世界,是一个国际力量对比深刻变化并朝着有利于和平与发展方向变化的世界。”“一带一路”建设是中国关于建立“新型国际关系”构想的伟大实践,是对现有国际政治规则的突破和完善。今日之世界面临着日益复杂和更加紧密联系的全球性问题,“二战”后,以美国等西方发达国家为主导建立的国际秩序、国际制度、国际规则和国际规范,是在广大发展中国家处于弱势地位的情况下、以不合理分工为基础的国际经济体系、贸易体系和金融体系,已经不能反映变化着的世界,亟须进行改革。中国既是战后国际秩序的接受者、参与者和受益者,更是全球构建更为公平、公正和包容新秩序的参与者、建设者和贡献者,中国在全球治理体系改革中的作用和贡献既是独特的,也是重大的。中国提出“一带一路”建设,旨在推动国际政治秩序改革和创新,是中国关于构建以“新型合作发展伙伴关系”为核心推动形成处理国际关系新路径的贡献,也是中国把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合作共赢的和平理念体现到国际经济关系中的伟大实践。

中国倡导并推动的“一带一路”建设,以正确的义利观、安全观、发展观和世界观,展现了中国的大国责任与担当,在与国际体系和世界更多国家的双向互动中“改变自己,影响世界”,在治理区域合作中中国反对大国以权力损害小国利益,中国倡导并积极推动的“一带一路”建设,超越“冷战思维”下形成的处理国际关系的逻辑和做法,不对原有的规则和秩序进行颠覆性破坏或摧毁,而是在遵守既有规则和秩序的同时提出修改并完善的方案,在基本不触动原有国际体系中守成集团既得利益的前提下,重在进行增量改革和改进,在避免系统性风险的同时创造新的经济增长点。中国目前已与67个国家、5个地区或区域组织建立了72对不同形式、不同程度的伙伴关系,基本上覆盖了世界上主要国家和重要地区,充分展示了中国和平发展惠及各国的良好形象,创造出良好的外部环境,这些也是“一带一路”建设得以顺利推进的重要基础。

在推进“一带一路”建设进程中,中国特别重视依托和发挥周边国家与我国地缘相近、人缘相亲、文缘相通,投资和经贸联系紧密、互动密切的优势,秉持“亲诚惠容”新理念,强化与周边国家的利益纽带,既为自身发展创造和平、稳定的周边环境,又使我国发展更多地惠及周边国家,实现共同发展。特别是对于各自选择的制度和道路不相互否定,对于中国倡议的国际新兴规则和体系,注重保持足够的开放性和包容性,推进其与既有国际体系中的已有规则保持联系、沟通和对话,形成互补、共生的格局,同时又不囿于传统体制机制的约束。通过携手推进“一带一路”建设,为大部分处于工业化初中期阶段的沿线国家平等合理融入全球产业链和价值链提供新的契机,促进商品、服务、信息、资本、技术和人才在沿线国家之间共享、流动和组合,使全球财富结构、产业结构和地区结构更加合理,世界地缘政治经济外交格局更加合理,从这个意义上说,“一带一路”将成为沿线国家共享经济的大平台、大通道和大舞台。

目前,“一带一路”重大倡议已经得到了联合国和一些区域、次区域国际组织的积极参与和响应,这也说明“一带一路”符合全球治理新理念,有利于全球治理新体系的形成。应该指出,越是在逆全球化思潮抬头时,我们越要把握经济全球化的大势,顺应并发掘促进经济全球化发展的不竭动力。一些经济全球化、自由贸易倡导者走上保护主义、封闭主义和孤立主义的道路,意味着“双输”或“多输”。一国经济发展对全球经济发展的依赖程度越来越强,除国家利益外,共同地区利益和全球利益明显增多。“事有必至,理有固然”。不同意识形态、不同发展程度的国家,不管是否愿意,都将或早或迟、或主动或被动地卷入经济全球化进程中。

(执笔人:陈文玲,国经中心总经济师、执行局副主任、学术委员会副主任、国务院研究室原司长、研究员、博士生导师。本文为理论诠释,建立在几年持续研究的基础上,虽然发表在2017年《人民论坛·学术前沿》,但根据出版内容需要特别移至第一部著作,特此说明) lHhcWO97ku5CvhEXt6OE339s+Qtp8GiijfvsSvQkA8TC6J7MEV1vB/0BHKD7AMN5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