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生活质量指数相对稳定,城市居民获得感增强
——2018年中国35个城市生活质量报告

中国经济实验研究院城市生活质量研究中心

中国经济实验研究院城市生活质量研究中心2018年继续对35个城市生活质量进行跟踪调查,本次调查是2011年以来的第8次年度调查,并通过统计分析和计算得出了评价2018年中国城市生活质量的主观满意度指数和客观经济指数,该指数在2018年第十二届中国经济增长与周期论坛上发布。本报告是2018年度中国35个城市生活质量指数的调查结果。本次调查选取的城市样本仍旧是35个,通过随机电话调查和网络调查得到调研数据。2018年3—5月,100多名调查员工作2个月,共产生有效随机样本12878个。

一、对2018年城市生活质量调查的说明

本次调查在调查方法、指标体系设置以及样本选取等方面基本延续了以往的做法,但主观指标体系做了较大的调整。根据我国居民通信习惯的变化,本次调查采取电话调查和网络调查相结合的方法。电话调查采用电脑辅助电话调查(CATI)的方法对移动电话用户进行调查。按照样本分布,首先选取35个城市号码段,再根据后4位号码随机抽样,生成本次调查使用的样本库。网络调查先根据IP号段对35个城市进行甄别,在有效调查问卷中随机抽取样本。两者相结合,充分保证了本次调查空间分布的合理性和广泛性。

2018年中国城市生活质量体系仍然分为主观满意度指数体系和客观指数(社会经济数据指数)。主观体系指标构成有较大的变化。2017年主观满意度指标包括生活水平、生活成本、人力资本、社会保障、健康水平等5个指标。为了进一步与国际接轨并进行国际比较,我们对主观指标体系进行了较大调整,以更好地反映当前城市居民的生活质量及获得感。2018年主观指标体系调整为4个主观满意度指数,分别为消费者信心、教育质量、健康水平、医疗服务,分别反映了城市生活质量的某一特定方面。其中,消费者信心指数是采用密歇根消费者信心指数计算方法获得,在国际上具有可比性。问卷开发人员将美国1966年第一季度的结果定为100,因此分值若高于100,则说明消费者信心强于美国1966年第一季度。教育质量指标根据教育部发布《教育部关于推进中小学教育质量综合评价改革的意见》的教基二〔2013〕2号文件中“建立健全中小学教育质量综合评价体系”的五个指标简化。健康水平利用美国疾病控制与预防中心(CDC)开发使用的健康度量指标,即过去30天中身体或心理不够健康的天数。若相加得到天数大于30天,则设为30天。天数数值越大,说明身体或心理在过去30天越不健康。

客观指数延续了以往的指标体系设置,仍然包括5个分指数,即生活水平指数、生活成本指数、人力资本指数、社会保障指数、生活感受指数。5个客观社会经济数据分指数涵盖了20个社会经济数据指标,基本上反映了我国现阶段城市居民生活质量的各个方面。5个客观分指数延续了以往调查方法,包括20个社会经济指标,所有指标的取值均来自官方公布的数据,保证了指数的客观性和权威性。

二、主观调查显示较为满意,城市居民获得感强

城市居民生活质量的主观满意度指数分别从消费者信心、教育质量、健康水平、医疗服务等四个方面得到说明。

(一)消费者信心指数

表1是2018年全国35个城市居民消费者信心调查结果。根据该表,2018年,全国35个城市消费者信心指数加权平均值为115.48,35个城市的消费者信心指数全部超过100,显示了消费者对当前以及未来的个人收入水平、收入预期、经济形势、经济前景等有着充分的信心。美国2018年4月底和5月初的密歇根消费者信心指数为98.8,低于中国35个城市消费者信心指数加权平均值。

表1 2018年中国35个城市居民消费者信心指数

续表

从地区分布来看,排在前10位的城市分别是:上海(122.84)、济南(122.56)、沈阳(121.14)、长沙(120.53)、南昌(120.52)、贵阳(119.73)、南宁(118.88)、合肥(118.60)、青岛(118.09)、广州(117.99)。其中,东部地区城市5个,中部地区城市3个,西部地区城市2个。排名后10位的城市分别是:天津(112.76)、石家庄(112.73)、重庆(112.33)、长春(112.19)、杭州(112.13)、成都(111.12)、银川(110.81)、海口(109.75)、南京(108.71)、西安(104.44)。其中,东部地区城市4个,中部地区城市2个,西部地区城市4个。

根据QLICC体系,消费者信心指数由个人收入变化、未来收入预期、对国家经济形势1年和5年判断、购买耐用消费品时机选择等5个分指标构成,城市居民消费信心的强劲主要是基于居民对自己未来收入水平以及对未来1~5年我国经济保持良好发展的信心。

另外,按不同的分类标准,不同性别、年龄、学历以及是否在职的居民的消费者信心有所不同(见表2)。在不同性别中,女性的消费者信心略高于男性;不同年龄段中,20~29岁居民的消费者信心最高,50~59岁居民的消费者信心最低,由此可以看出面临的生活压力有所不同,消费者信心存在一定的差异;不同学历中,大专及以上居民的消费信心强于大专以下,由此看出,在经济下行的情况下,学历较高的居民的生活处境相对较好;按是否在职来看,在职居民的消费者信心高于非在职居民,由此看出处于工作状态的居民心态较为乐观。

表2 不同性别、年龄、学历、是否在职的消费者信心情况

续表

(二)教育质量满意度指数

表3是2018年全国35个城市居民教育质量满意度指数调查结果。教育质量指数主要衡量居民对学校是否注重素质教育的认识,分数100代表“非常注重”,75代表“注重”,50代表“一般”,25代表“不注重”,0代表“非常不注重”。由该表可知,2018年全国35个城市居民教育质量满意度指数加权平均值为69.37,介于一般(50)和满意(75)之间。教育质量满意度指数的3个细分指标分别为您认为学校是否注重学生的品德发展教育、是否注重学生身体和心理素质的全面发展、是否注重培养学生的兴趣特长等。从全国35个城市3个指标的平均值来看,城市居民认为学校在注重学生的品德教育方面做得最好,分值为70.96;其次为注重学生身体和心理素质的全面发展,分值为69.11;最后为是否注重培养学生的兴趣特长,分值为69.26;均处于一般(50)和满意(75)之间。

表3 2018年中国35个城市居民教育质量满意度指数

从地区分布来看,排在前10位的城市分别是:济南(74.58)、乌鲁木齐(74.14)、兰州(72.94)、天津(72.91)、南宁(72.65)、呼和浩特(71.94)、厦门(71.58)、贵阳(71.56)、太原(71.47)、昆明(71.24)。其中,东部地区城市3个,中部地区城市1个,西部地区城市6个。排在后10位的城市分别是:哈尔滨(67.91)、上海(67.59)、郑州(67.30)、北京(67.02)、西安(66.81)、青岛(66.76)、合肥(66.50)、海口(65.41)、广州(64.54)、杭州(64.22)。其中,东部地区城市6个,中部地区城市3个,西部地区城市1个。北京、上海、广州等3个教育最为发达的一线城市的排名分列第29位、第27位和第34位。总体来看,西部地区城市居民对教育质量的满意程度要强于中东部地区。对此,笔者认为,其原因在于东部地区教育竞争的激烈程度要显著强于西部地区,教育竞争的压力会降低东部地区居民对教育质量的满意程度。

除针对35个城市居民对教育质量的满意度进行调查外,研究中心还对学业负担、无法进入重点或热门中小学的最主要障碍、课外教育支出等3项指标的居民感受情况进行调查统计。

表4显示了2018年中国35个城市居民对子女学业负担的满意度情况,指数越高代表学业负担越轻,100为最轻,0为最重。35个城市调查结果的平均值为29.94,处于一般和较重的区间,接近较重的状态。其中,青岛得分35.82,位列第一名;西安得分25.66,位列第35位。相比较而言,青岛居民认为子女学业最轻,西安居民认为子女学业最重;但绝对来讲,总体都认为子女的学业较重,学生减负任重而道远。

表4 2018年中国35个城市居民对子女学业负担满意度指数

续表

表5显示了2018年35个城市居民对于学生或子女无法进入重点学校的最主要障碍认知状况。总体来讲,全国有33.5%的受访者认为学区不同是主要的入学障碍,选择户口不在本地的占19.2%,择校费太高的占到了17.4%,学生成绩不高的占17.1%,其他的占到了12.8%。由此看来,学区房和户口属地问题是影响学生进入重点中小学的两大因素,成绩并非重要的原因,教育的均衡发展与公平性问题还有待改进。

表5 2018年35个城市居民对学生(或子女)无法进入重点或热门学校的最主要障碍认知情况

续表

表6显示了2018年全国35个城市居民对子女课外教育支出满意度调查表,得分越高代表认为子女课外教育支出越低,100为最低,0为最高。35个城市居民的平均值为28.77,介于较高(25)和合适(50)之间,接近较高的状态。多项调查表明,子女课外教育支出已经成为家庭支出的重要负担。

表6 2018年全国35个城市居民子女课外教育支出满意度调查

表7显示了不同人群对于子女教育质量满意度差异状况。从性别角度来看,男性女性对于子女教育质量的满意度基本一致;从不同年龄段的人群来看,30~39岁年龄段人群对子女教育质量满意程度最高,20~29岁和40~49岁人群对子女教育质量满意程度最低;从学历来看,大专以下的居民对子女教育质量的满意程度显著高于大专及以上的居民,由此看来,学历较高的居民对于子女教育质量的要求也相应较高;按是否在职来看,在职人群对于子女教育质量满意程度高于非在职人群。

表7 不同性别、年龄、学历、是否在职的居民对教育质量满意度情况

(三)健康满意度指数

表8是2018年中国35个城市居民健康状况满意度指数调查结果。健康状况调查主要体现城市居民对自己健康情况的感知,100代表非常好,0代表差。根据该表,全国35个城市居民健康满意度指数加权平均值为64.48,介于好(50)和很好(75)之间。美国2018年6月的一项调查结果是61.6分。中国35个调查城市,有28个城市的得分高于美国数值,有7个城市低于美国数值。因此,从居民自身认知的角度来讲,中国城市居民的健康状况总体上要好于美国城市居民。

表8 2018年中国35个城市居民健康状况满意度指数

续表

从地区分布来看,排在前10位的城市分别是:青岛(70.58)、昆明(69.34)、合肥(69.33)、贵阳(69.20)、深圳(69.11)、太原(68.09)、哈尔滨(67.88)、北京(67.70)、西安(67.58)、济南(67.45);其中,东部城市4个,中部城市3个,西部城市3个。排在后10位的城市是:沈阳(62.58)、重庆(61.97)、武汉(61.95)、西宁(61.67)、兰州(61.56)、海口(60.83)、石家庄(60.10)、广州(59.32)、银川(56.64)、杭州(53.91);其中,东部城市4个,中部城市2个,西部城市4个。

此外,我们还利用美国疾病控制与预防中心(CDC)开发使用的健康度量指标,即过去30天中身体或心理不够健康的天数,对35个城市居民的健康情况进一步开展调查,调查结果如表9所示。根据该表,2018年35个城市居民过去30天中身体或心理不够健康的天数平均值为5.5天,即35个城市居民在过去30天平均有5.5天认为自己在身体和心理上处于不健康状态。与我们调查同时进行的美国最新调查的数据为6.6天,健康指数低于中国35个城市平均值。35个城市中有26个城市健康指数高于美国,即这26个城市居民健康状况高于美国;有1个城市与美国相等;8个城市低于美国。从地区分布来看,南京居民身体和心理不健康天数最低,为3.4天,长春最高,9.7天。在排名前10名的城市中,东部地区城市7个,中部地区城市2个,西部地区城市1个;在排名后10名的城市中,东部地区城市3个,中部地区城市4个,西部地区城市3个。总体来讲,东部城市居民的健康状况相对较好。

表9 2018年中国35个城市居民过去30天中身体或心理不够健康的天数

续表

此外,表10呈现了不同性别、年龄、学历、是否在职的居民对健康状况满意度情况调查结果。从性别划分来看,男性的健康状况要略好于女性;分年龄段看,总体越年轻健康状况越好,但40~49岁年龄段的人群健康状况最差,可能与中年时期工作生活压力较大有关;从学历来看,大专及以上群体的健康指标要低于大专以下的群体,可能与大专以上群体的工作性质很大的关系;从工作状态来看,在职群体的身体和心理健康指标要好于非在职群体,由此看来适度的工作有利于身心健康。

表10 不同性别、年龄、学历、是否在职的居民对健康状况满意度情况

续表

(四)医疗服务满意度指数

表11是2018年全国35个城市居民医疗服务满意度调查结果。医疗服务满意度主要衡量城市居民对医疗机构服务质量和医疗费用个人担负部分的满意程度,100代表非常满意,0代表非常不满意。根据该表,2018年全国35个城市居民医疗服务满意度指数加权平均值为65.31,介于一般(50)和满意(75)之间。从两个细分指标来看,35个城市居民对医疗机构服务质量的满意程度(67.66)略高于医疗费用个人担负部分(62.88)。

表11 2018年全国35个城市居民医疗服务满意度指数

续表

从地区分布来看,排在前10位的城市分别是:北京(70.58)、南宁(69.85)、宁波(69.49)、济南(69.43)、厦门(68.90)、郑州(68.57)、成都(67.80)、青岛(67.52)、沈阳(66.65)、呼和浩特(66.55);其中,东部地区城市6个,中部地区城市1个,西部地区城市3个。排在后10位的城市分别是:兰州(63.54)、深圳(63.32)、太原(63.24)、哈尔滨(62.83)、昆明(62.52)、上海(62.33)、西宁(61.22)、南京(60.20)、贵阳(59.43)、海口(57.36);其中,东部地区城市4个,中部地区城市2个,西部地区城市4个。

此外,我们同样对不同类别群体对医疗服务满意度情况进行调研,表12呈现了不同群体的医疗服务满意度调查结果。从性别区分来看,男性对于医疗服务的满意度略高于女性;从年龄段划分来看,各年龄段总体差距不大,40~49年龄段对于医疗服务满意度略低;从学历划分的角度,大专及以上群体对医疗服务的满意度要略低于大专以下的群体;从工作状态看,在职群体对医疗服务满意度略高于非在职。

表12 不同性别、年龄、学历、是否在职的居民对健康状况满意度情况

三、生活质量客观指数保持稳定,城市居民生活有保障

与往年一样,2018年城市生活质量客观指数是通过统计和计算35个城市官方公布的20个客观经济指标得出,数据反映的是2017年的经济状况,在统计和计算客观指数时,所有涉及人口的数据,均采用各城市的常住人口数而非户籍人口数,也不是市辖区人口数。这样可以更准确地反映一个城市的生活质量,计算结果如表13所示。2014—2018年,35个监测城市生活质量客观指数均值分别为57.87、55.84、54.75、54.98和54.85。从动态角度观察,继2015年和2016年连续下降后,2016—2018年连续三年保持稳定。

表13 2018年中国35个城市生活质量客观指数

续表

通过横向比较,我们发现,北京连续7年位列生活质量客观指数榜首。连续7年排名前10位的城市还有深圳、南京、广州、上海、西安;连续7年排名后10位的城市有哈尔滨、南宁、福州、西宁、郑州、重庆。另外,2015—2018年,郑州、西宁和重庆3个城市的居民生活质量客观指数连续4年低于50分,根据城市生活质量客观指标体系的赋值标准,3个城市的生活质量是令人不满意的。

分区域看,客观总指数排名前10位的城市是:北京(67.05)、杭州(61.79)、南京(60.28)、深圳(59.50)、昆明(58.99)、广州(58.54)、西安(58.34)、武汉(58.25)、上海(57.79)、贵阳(57.54);其中,有6个东部城市,1个中部城市,3个西部城市。排名后10位的城市是:太原(51.53)、兰州(51.03)、哈尔滨(50.74)、南昌(50.57)、合肥(50.49)、南宁(50.34)、西宁(49.19)、重庆(48.92)、福州(48.26)、郑州(46.55);其中,有1个东部城市,5个中部城市,4个西部城市。东部城市生活质量整体上依然高于中西部城市,但同时部分城市存在主客观指数的反差。

(一)生活水平客观指数

根据QLICC体系,生活水平客观指数是通过计算35个城市的收入水平、生活改善指数两个一级指标所属的消费率、人均财富、人均可支配收入以及人均消费增长、人均财富增长、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等6个二级指标得出的。2018年35个城市生活水平客观指数的计算结果如表14所示。该指标构成与经济增长情况具有密切的联系,尽管2018年中国宏观经济呈现出“稳中有变”的态势,但研究中心开展此项调研时,中美贸易争端尚未发酵,中国宏观经济保持平稳增长态势,因此35个城市居民生活水平的客观指数加权平均值为54.30,高于2017年的52.86,2016—2018年连续三年呈现增加的态势。

表14 2018年35个城市居民生活水平客观分指数

2018年,有19个城市的分值高于50分,16个城市低于50分,与2017年基本保持一致。从地区来看,城市生活水平客观指数排名前10位的城市中,有8个东部城市,1个中部城市,1个西部城市;排名后10位的城市中,有2个东部城市,3个中部城市,5个西部城市。由此可以看出,生活水平客观指数存在显著的地区差异。需要指出的是,西安、海口、重庆3个城市居民的生活水平指数上升较快,分别上升17位、14位、13位;合肥、郑州、南昌、福州4个城市居民的生活水平指数下降较快,分别下降10位、11位、10位、22位,福州从2017年的第13位下降至2018年的第35位。自研究中心开展城市生活质量调查以来,北京、上海、广州、深圳等4大城市连续8年位列生活水平客观指数前10位;南宁、西宁等2个城市连续7年、太原连续5年位列后10位城市中。

(二)生活成本客观指数

根据QLICC体系,城市生活成本客观指数是通过计算每个城市的房屋销售价格指数、通货膨胀率、房价收入比等3个二级指标得出的。2018年35个城市生活成本客观指数及其排序情况如表15所示。

表15 2018年35个城市居民生活成本客观分指数

2013—2018年,全国生活成本客观指数加权平均值分别为58.67、53.84、54.58、58.74、57.17和52.53,相比于2017年,2018年生活成本指数下降明显,即表明生活成本有所上升。究其原因可能有两点:第一,2016年全年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保持温和上涨,但较2015年有明显上升;第二,2016年主要城市的房价涨幅较大。

分区域看,城市间生活成本存在着较大差异,生活成本最低的城市依然是昆明市。在排名前10位的城市中,有2个东部城市,2个中部城市,6个西部城市;昆明、长沙、呼和浩特、银川、西宁等5个城市已经连续6年排名前10位。在排名后10位城市即生活成本较高的城市中,有9个东部城市,1个中部城市,没有西部城市。生活成本最高的城市是深圳,连续4年位列最后一位。排名后10位城市中,北京、上海、深圳和杭州4个城市已经连续6年名列其中。总体上看,东部地区生活成本绝对高于西部地区。

(三)人力资本客观指数

根据QLICC体系,城市人力资本客观指数是通过计算每个城市的教育提供指数、教育文化娱乐支出比2个二级指标得出。2018年35个城市的人力资本客观指数的计算结果如16所示。2013—2017年35个城市人力资本客观指数加权平均值分别为57.78、57.33、57.34、56.98和56.92。2018年35个城市人力资本客观指数加权平均值为57.03,相比于2017年,保持稳中有升的趋势。但总体而言,数值变化较小,人力资本客观指数是一个相对稳定的指标。分区域看,排名前10位的城市中,有4个东部城市,3个中部城市,3个西部城市;排名后10位的城市中,有4个东部城市,1个中部城市,5个西部城市。

表16 2018年中国35个城市居民人力资本客观指数

(四)社会保障客观指数

根据QLICC体系,社会保障客观指数的分值是通过计算每个城市的社保覆盖率、基本医疗保险覆盖率、失业保险覆盖率3个二级指标得出的。2018年35个城市社会保障客观指数如表17所示。2018年35个城市社会保障客观指数加权平均值为52.62。从动态变化看,2013—2016年社会保障客观指数持续下降,2016—2018年呈现一定的回升态势,但改善程度不大,三年的分值分别为50.43、50.49、52.62。35个城市社会保障客观指数的分值有21个城市低于50分,与2015—2017年基本持平。社会保障客观指数依然未能明显提升的主要原因在于,尽管国家比较重视民生保障体系建设,但经济发展态势依然是筑底阶段,就业市场还有待改善。值得注意的是,社会保障客观指数依然存在较大的地区差异。排名前10位的城市都是东部城市;排名后10位的城市中,东、中、西部城市的比例为2∶4∶4。

表17 2018年中国35个城市居民社会保障客观指数

(五)生活感受客观指数

根据QLICC体系,生活感受客观指数是通过计算每个城市的3个一级指标即生活便利指数、生态环境指数、收入差距感受指数及其所属的6个二级指标的数值得到的。2018年35个城市生活感受客观指数的计算结果如表18所示。2018年35个城市生活感受客观指数的加权平均值为57.77,处于满意区间。从动态变化看,2013—2017年,生活感受客观指数平均值分别为53.67、55.57、56.17、57.54、57.49,整体上呈稳中有升,近三年基本持平。分区域看,排名前10位的城市中,有6个东部城市,2个中部城市,2个西部城市。排名后10位的城市中,有5个东部城市,2个中部城市,3个西部城市。整体来看,35个城市间最高分值和最低分值的差距仍然悬殊,从二级指标来看,表明城市间交通提供能力、万人影剧院数、医疗提供能力、人均绿地面积、空气质量、基尼系数等方面存在较大差距。

表18 2018年中国35个城市居民生活感受客观指数

四、购房意愿普遍较低,住房市场堪忧

此次研究中心新增了购房意愿专项调查,调查问题为您认为现在是否是购买住宅的好时机?答案:①好的时机;②不确定;③不好的时机。调查结果如表19所示。35个城市的平均值为46.88,即整体来看,受访者认为目前并不是购房的好时机。分地区来看,35个城市中,只有9个城市的得分超过50分,即倾向于认为目前是购房的好时机。济南的受访者回答好时机的比例高于其他选项;杭州、深圳排名后两位,选择不是好时机的人较多,占比分别为44.5%和42.6%。

表19 2018年中国35个城市居民购房时机选择调查结果

另外,不同的人群对于购房时机的选择也有所差别。如表20所示,从性别划分来看,男性和女性居民都认为当前并非买房时机,但女性的乐观程度略高于男性;从年龄划分来看,20~29岁人群倾向于认为当前是买房的好时机,随着年龄增大,认为不是好时机的意愿越强烈;从学历划分来看,大专以下和大专及以上人群都不认为当前是买房的好时机,但相比较而言,大专及以上人群较为乐观;从是否在职来看,无论是否在职,都不认为当前是买房的好时机,但在职人群较为乐观。

表20 不同性别、年龄、学历、是否在职的居民对购房时机选择的调查结果

之所以受访者总体认为当前不是购房的好时机,其主要原因在于近两年来中央政府对住房市场的调控力度不断加强,坚持“房子是用来住的,不是用来炒的”。2018年初部分城市房地产市场出现过热苗头、投机炒作有所抬头等情况,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印发《关于进一步做好房地产市场调控工作有关问题的通知》,重申坚持房地产调控目标不动摇、力度不放松,并对进一步做好房地产调控工作提出具体要求。 在这样的调控背景下,由于之前房地产价格上涨幅度较大,市场普遍认为在高压调控态势下,房价将会有所回落,因此当前并非购房的好时机。

当前,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时代,经济发展所面临的国内外环境发生了巨大变化,经济结构调整、高质量发展的效果初步显现:宏观经济运行平稳,生活质量指数总体稳定,居民获得感强。但是,地区和城市间的生活质量存在较大差距,生活成本进一步上升,优质教育资源的相对短缺,依然是我们面临的巨大挑战。然而,经济发展面临不确定性时,信心比黄金货币更重要,35个城市居民的消费者信心指数超预期对中国未来经济发展具有重要的支撑作用。党的十九大以来,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发展之间的矛盾,这就需要按照高质量发展的要求,推动经济转型升级、持续健康发展,并在此基础上不断提升教育质量、医疗服务等公共服务水平,为居民身心健康和生活质量水平的提升并最终实现美好生活提供强有力的保障。 MALDGEMZM2MXcyLcYHTgzyh0GssOyFQhjTlt4QKMbPdj9eYtr9i2rB+209CQiJ1B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

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