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一、中央关于小康社会重大论述的演变

“小康”蕴含了几千年来中国人民对殷实生活的美好向往,是中国式宽裕社会的象征。“小康”一词最早见于《诗经•大雅•民劳》中“民亦劳止,汔可小康”。意思是说,老百姓终日劳作不止,最大的愿望就是过上安康的生活。这里“小康”是指介于温饱和富裕之间的生活水平,是一种社会生活稳定、丰衣足食、国泰民安的状态。把“小康”作为一种社会模式,最早始于西汉时期的《礼记•礼运》,作者借孔子把人们经历过的社会模式分为两种,一种是夏代以前那种“大道之行,天下为公”的“大同”社会,另一种是夏、商、西周时期那种“大道既隐,天下为家”的“小康”社会。“小康”社会是比“大同”社会低一层次的社会模式,在这种以“天下为家”为特征的小康社会中,人们“各亲其亲,各子其子,货力为己,大人世及以为礼,城郭沟池以为固”。可见,古人眼中的“小康社会”是一种财产私有、生活宽裕、家庭和睦、上下有序、讲究礼仪的社会状态。

(一)把小康作为国家现代化建设的目标

党的第一代中央领导核心毛泽东同志在1949年6月30日为纪念中国共产党成立二十八周年而撰写的《论人民民主专政》一文中,曾经多次谈到中国人世代追求的“大同”境界,并论证了“到达大同的路”即实现“大同”的具体途径。他明确指出,当年“康有为写了《大同书》,他没有也不可能找到一条到达大同的路”,只有“经过人民共和国到达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才能“到达阶级的消灭和世界的大同”。新中国成立后,毛泽东在领导中国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明确提出了“四个现代化”的发展目标和“两步走”战略步骤,强调第一步首先建立一个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第二步全面实现农业、工业、国防和科学技术的现代化。

首次把小康引入作为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目标的是邓小平同志。邓小平在1979年12月会见日本首相大平正芳时说:“我们要实现的四个现代化,是中国式的四个现代化。我们的四个现代化的概念,不是像你们那样的现代化的概念,而是‘小康之家’。到本世纪末,中国的四个现代化即使达到了某种目标,我们的国民生产总值人均水平也还是很低的。要达到第三世界中比较富裕一点的国家的水平,比如国民生产总值人均一千美元,也还得付出很大的努力。就算达到那样的水平,同西方来比,也还是落后的。所以,我只能说,中国到那时也还是一个小康的状态。”

1982年党的十二大首次正式提出了“小康”的概念,并将其确定为经济建设目标。十二大报告中指出,“从1981年到本世纪末的20年,我国经济建设总的奋斗目标是,在不断提高经济效益的前提下,力争使全国工农业的年总产值翻两番,即由1980年的7100亿元增加到2000年的28000亿元左右。实现了这个目标,整个国民经济的现代化过程将取得重大进展,城乡人民的收入将成倍增长,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可以达到小康水平。到那个时候,我国按人口平均的国民收入还比较低,但同现在相比,经济实力和国防实力将大为增强。只要我们积极奋斗,扎扎实实地做好工作,进一步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这个宏伟的战略目标是能够达到的。”并提出,“通观全局,为实现上述经济发展目标,最重要的是要解决好农业问题,能源、交通问题和教育、科学问题。”从此,建设小康社会正式成为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建设社会主义的一个阶段性目标。

1985年,邓小平在会见外宾时说:“我们有个雄心壮志,从80年代起,到本世纪末,用20年的时间初见成效,把中国建设成为一个小康社会。”邓小平同志用“小康”一词来定义中国社会化进程中的一个特殊阶段,把建设小康社会作为一个阶段性的任务。从此,“小康之家”“小康社会”的概念开始被广泛运用。在提出“小康社会”概念之后,邓小平还围绕小康社会构想,提出了实现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的“三步走”发展战略。1987年4月,他在会见外国客人时指出:“我们原定的目标是,第一步在80年代翻一番。以1980年为基数,当时国民生产总值人均只有250美元。翻一番,达到500美元。第二步是到本世纪末,再翻一番,人均达到1000美元。实现这个目标意味着我们进入小康社会,……我们制定的目标更重要的还是第三步,在下世纪用30年到50年再翻两番,大体上达到人均4000美元。做到这一步,中国就达到中等发达国家的水平。”

(二)提出向小康目标迈进的战略任务

根据邓小平的上述设想,1987年中国共产党的十三大正式确立了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三步走”发展战略,即第一步从1981年到1990年,国民生产总值翻一番,解决人民的温饱问题;第二步从1991年到20世纪末,国民生产总值再翻一番,人民生活达到小康水平;第三步到21世纪中叶,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人民生活比较富裕,基本实现现代化。十三大报告提出,“最重要的是走好第二步。实现了第二步任务,我国现代化建设将取得新的巨大进展:社会经济效益、劳动生产率和产品质量明显提高,国民生产总值和主要工农业产品产量大幅度增长,人均国民生产总值在世界上所占位次明显上升。工业主要领域在技术方面大体接近经济发达国家七十年代或八十年代初的水平,农业和其他产业部门的技术水平也将有较大提高。城镇和绝大部分农村普及初中教育,大城市基本普及高中和相当于高中的职业技术教育。人民群众将能过上比较殷实的小康生活。”在分析实现第二步奋斗目标的有利条件和困难矛盾的基础上,报告提出,必须着重解决好三个重要问题。一是把发展科学技术和教育事业放在首要位置,使经济建设转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轨道上来。二是保持社会总需求和总供给基本平衡,合理调整和改造产业结构。三是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的广度和深度,不断发展对外经济技术交流与合作。应该说,“三步走”的战略部署使小康社会成为看得见、摸得着的社会计划,给了广大人民实现小康社会的希望,为在党的领导下,广大人民团结一致地建设小康社会指明了方向。

1992年党的十四大召开,提出向小康目标迈进的战略任务。江泽民同志在报告中指出,“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在邓小平同志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指导下,我们党和人民锐意改革,努力奋斗,整个国家焕发出了勃勃生机,中华大地发生了历史性的伟大变化。社会生产力获得新的解放。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不断巩固。十一亿人民的温饱问题基本解决,正在向小康迈进。”在90年代改革和建设的主要任务中,十四大提出,“要在九十年代把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事业推向前进,最根本的是坚持党的基本路线,加快改革开放,集中精力把经济建设搞上去。同时,要围绕经济建设这个中心,加强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和精神文明建设,促进社会全面进步。”在发展速度上,十四大报告提出,“九十年代我国经济的发展速度,原定为国民生产总值平均每年增长百分之六,现在从国际国内形势的发展情况来看,可以更快一些。根据初步测算,增长百分之八到九是可能的,我们应该向这个目标前进。在提高质量、优化结构、增进效益的基础上努力实现这样的发展速度,到本世纪末我国国民经济整体素质和综合国力将迈上一个新的台阶。国民生产总值将超过原定比1980年翻两番的要求。主要工农业产品产量显著增加。产业结构和地区经济布局比较合理。科学技术和管理水平有较大提高,一批骨干企业接近或达到国际先进水平。人民生活由温饱进入小康。建议国务院对‘八五’计划做出必要的调整,并着手研究制订‘九五’计划。”

1997年党的十五大在世纪之交召开,对小康目标进行了具体化。在经济体制改革和经济发展战略上,提出“从现在起到下世纪的前十年,是我国实现第二步战略目标、向第三步战略目标迈进的关键时期。我们要积极推进经济体制和经济增长方式的根本转变,努力实现“九五”计划和二零一零年远景目标,为下世纪中叶基本实现现代化打下坚实基础。在这个时期,建立比较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保持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是必须解决好的两大课题。要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改革方向,使改革在一些重大方面取得新的突破,并在优化经济结构、发展科学技术和提高对外开放水平等方面取得重大进展,真正走出一条速度较快、效益较好、整体素质不断提高的经济协调发展的路子。”在确定奋斗目标上,党的十五大将第三步目标进行了具体化。即到21世纪的第一个十年,实现国民生产总值比2000年翻一番,使人民的小康生活更加富裕,形成比较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再经过十年的努力,到建党100周年时,使国民经济更加发展,各项制度更加完善;到新中国成立100周年时,基本上实现现代化,建成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国家。至此,邓小平提出的“三步走”战略在实践中不断发展和完善,更加具体化,也更具有操作性。

(三)提出建设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

2002年党的十六大召开,提出了建设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目标。改革开放已经二十年有余,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在十六大上,江泽民作《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的报告,这是第一次将“小康社会”写入党代会的报告主题。党的十六大的主题是,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全面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继往开来,与时俱进,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为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而奋斗。报告指出:“经过全党和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努力,我们胜利实现了现代化建设‘三步走’战略的第一步、第二步目标,人民生活总体上达到小康水平。城乡居民收入稳步增长。城乡市场繁荣,商品供应充裕,居民生活质量提高,衣食住用行都有较大改善。社会保障体系建设成效明显。‘八七’扶贫攻坚计划基本完成。”这既是对改革开放成绩的肯定,也是对“三步走”战略完成情况的报告。但报告也指出,“必须看到,我国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现在达到的小康还是低水平的、不全面的、发展很不平衡的小康,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仍然是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我国生产力和科技、教育还比较落后,实现工业化和现代化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城乡二元经济结构还没有改变,地区差距扩大的趋势尚未扭转,贫困人口还为数不少;人口总量继续增加,老龄人口比重上升,就业和社会保障压力增大;生态环境、自然资源和经济社会发展的矛盾日益突出;我们仍然面临发达国家在经济科技等方面占优势的压力;经济体制和其他方面的管理体制还不完善;民主法制建设和思想道德建设等方面还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巩固和提高目前达到的小康水平,还需要进行长时期的艰苦奋斗。”在此基础上,报告提出,“综观全局,二十一世纪头二十年,对我国来说,是一个必须紧紧抓住并且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根据十五大提出的到2010年、建党一百年和新中国成立一百年的发展目标,我们要在本世纪头二十年,集中力量,全面建设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使经济更加发展、民主更加健全、科教更加进步、文化更加繁荣、社会更加和谐、人民生活更加殷实。这是实现现代化建设第三步战略目标必经的承上启下的发展阶段,也是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扩大对外开放的关键阶段。经过这个阶段的建设,再继续奋斗几十年,到本世纪中叶基本实现现代化,把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国家。”

对“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目标,报告进行了详细说明:一是在优化结构和提高效益的基础上,国内生产总值到2020年力争比2000年翻两番,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明显增强。基本实现工业化,建成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更具活力、更加开放的经济体系。城镇人口的比重较大幅度提高,工农差别、城乡差别和地区差别扩大的趋势逐步扭转。社会保障体系比较健全,社会就业比较充分,家庭财产普遍增加,人民过上更加富足的生活。二是社会主义民主更加完善,社会主义法制更加完备,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得到全面落实,人民的政治、经济和文化权益得到切实尊重和保障。基层民主更加健全,社会秩序良好,人民安居乐业。三是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明显提高,形成比较完善的现代国民教育体系、科技和文化创新体系、全民健身和医疗卫生体系。人民享有接受良好教育的机会,基本普及高中阶段教育,消除文盲。形成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四是可持续发展能力不断增强,生态环境得到改善,资源利用效率显著提高,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推动整个社会走上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报告对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经济建设和经济体制改革,政治建设和政治体制改革,文化建设和文化体制改革,国防和军队建设等都进行了具体部署。

2007年召开的党的十七大依旧以建设小康社会为奋斗目标。会上,胡锦涛作了《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的报告。大会的主题是: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继续解放思想,坚持改革开放,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报告提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是党和国家到2020年的奋斗目标,是全国各族人民的根本利益所在。全党必须坚定不移地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带领人民从新的历史起点出发,抓住和用好重要战略机遇期,求真务实,锐意进取,继续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完成时代赋予的崇高使命。在新的发展阶段继续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报告提出,要继续努力奋斗,确保到2020年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并提出了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新要求。一是增强发展协调性,努力实现经济又好又快发展。转变发展方式取得重大进展,在优化结构、提高效益、降低消耗、保护环境的基础上,实现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到2020年比2000年翻两番。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更加完善。自主创新能力显著提高,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大幅上升,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居民消费率稳步提高,形成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的增长格局。城乡、区域协调互动发展机制和主体功能区布局基本形成。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取得重大进展。城镇人口比重明显增加。二是扩大社会主义民主,更好保障人民权益和社会公平正义。公民政治参与有序扩大。依法治国基本方略深入落实,全社会法制观念进一步增强,法治政府建设取得新成效。基层民主制度更加完善。政府提供基本公共服务能力显著增强。三是加强文化建设,明显提高全民族文明素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深入人心,良好思想道德风尚进一步弘扬。覆盖全社会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基本建立,文化产业占国民经济比重明显提高、国际竞争力显著增强,适应人民需要的文化产品更加丰富。四是加快发展社会事业,全面改善人民生活。现代国民教育体系更加完善,终身教育体系基本形成,全民受教育程度和创新人才培养水平明显提高。社会就业更加充分。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基本建立,人人享有基本生活保障。合理有序的收入分配格局基本形成,中等收入者占多数,绝对贫困现象基本消除。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社会管理体系更加健全。五是建设生态文明,基本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循环经济形成较大规模,可再生能源比重显著上升。主要污染物排放得到有效控制,生态环境质量明显改善。生态文明观念在全社会牢固树立。

(四)首次提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2012年党的十八大首次提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报告提出,“综观国际国内大势,我国发展仍处于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我们要准确判断重要战略机遇期内涵和条件的变化,全面把握机遇,沉着应对挑战,赢得主动,赢得优势,赢得未来,确保到2020年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宏伟目标。”十八大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绘制了蓝图,并提出了更加具体的要求。“根据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实际,要在十六大、十七大确立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基础上努力实现新的要求。一是经济持续健康发展。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取得重大进展,在发展平衡性、协调性、可持续性明显增强的基础上,实现国内生产总值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大幅上升,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工业化基本实现,信息化水平大幅提升,城镇化质量明显提高,农业现代化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成效显著,区域协调发展机制基本形成。对外开放水平进一步提高,国际竞争力明显增强。二是人民民主不断扩大。民主制度更加完善,民主形式更加丰富,人民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进一步发挥。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全面落实,法治政府基本建成,司法公信力不断提高,人权得到切实尊重和保障。三是文化软实力显著增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深入人心,公民文明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明显提高。文化产品更加丰富,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基本建成,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中华文化走出去迈出更大步伐,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基础更加坚实。四是人民生活水平全面提高。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总体实现。全民受教育程度和创新人才培养水平明显提高,进入人才强国和人力资源强国行列,教育现代化基本实现。就业更加充分。收入分配差距缩小,中等收入群体持续扩大,扶贫对象大幅减少。社会保障全民覆盖,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住房保障体系基本形成,社会和谐稳定。五是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取得重大进展。主体功能区布局基本形成,资源循环利用体系初步建立。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源消耗和二氧化碳排放大幅下降,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显著减少。森林覆盖率提高,生态系统稳定性增强,人居环境明显改善。”这一系列目标的提出,解决了人民群众最关心的问题,构建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美好愿景。

2012年11月15日,刚刚当选中共中央总书记的习近平说:“我们的人民热爱生活,期盼有更好的教育、更稳定的工作、更满意的收入、更可靠的社会保障、更高水平的医疗卫生服务、更舒适的居住条件、更优美的环境,”“孩子们能成长得更好、工作得更好、生活得更好”。他用朴实的语言,道出了人民心中的梦想,拨动了海内外中华儿女的心弦。这个梦想,是人民对民族复兴的美好憧憬,是对全面小康的群众表达,是党的十八大描绘的全面小康蓝图的生动呈现。

至此,中国共产党对建设小康社会的认识又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从“建立小康社会”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再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一个个战略目标的提出,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对小康社会孜孜不倦的追求,也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的优良品质。形成了全面、系统、完善的小康社会建设理论,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新要求成为我国国家战略的新部署。“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提出,解决了“三步走”战略中如何圆满完成第二步这一重要问题,将建设小康社会的发展目标进一步细化,而将“建设”转变为“建成”,更加体现了建设小康社会的阶段性,即在全国人民的共同努力下,我国建设小康社会已经进入收官阶段,但仍需要朝着目标不断努力。“建成”二字有着强大的凝聚力,带给广大人民以无限的信心和动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中国人民必须紧密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必须以更大的信心和勇气,以更多的智慧和努力,投入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伟大事业之中,早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bkAaOEoAjv5+5JyYpjoAKYDp116qwL1m0xP0EL8ksK6gAdNPp14WaF6gdOQ3CdFb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