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2020年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承载着中华民族数千年的期盼,也是我们党对人民、对历史做出的庄严承诺和光荣使命。目前距2020年这个重大历史节点还有3年,届时如何向全国人民和全世界宣告我国全面建成的小康社会,小康社会建成后我国社会向何处去,已成为广大干部群众以及国际社会高度关注的问题,应预为之谋。为确保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的如期实现,科学、客观、准确地反映我国在这一重大历史节点的社会发展景象,有必要开展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程的评估,这有助于统一各方面思想认识,凝聚力量,圆满实现既定任务,确立新阶段发展战略目标与路径。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党对人民、对历史提出的庄严承诺,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环节。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以来,紧紧依靠人民,带领人民为了更美好的生活进行艰苦卓绝的奋斗,为了人民的梦想付出巨大牺牲,书写了感天动地的壮丽史诗,彻底结束了近代中国内忧外患、积弱积贫的悲惨命运,开启了中华民族不断发展壮大、走向伟大复兴的光辉旅程。30多年的改革开放进程使我国综合国力显著增强,国际地位大幅提升,但同时面临的挑战也日益增多,压力不断增大。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任务的提出正是我们党根据经济社会发展实际,在十六大、十七大确立的建设小康社会目标基础上努力实现的新要求,是经济、社会、生活、文化和资源环境等全面发展的社会理想。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毫不动摇地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勇于实践、善于创新,深化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形成一系列治国理政的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为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深化改革开放、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提供了科学理论指导和行动指南。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大意义,指出为实现中华民族百年振兴的梦想,确保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在发展平衡性、协调性明显增强的基础上,实现国内生产总值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大幅提升;人民民主不断扩大;文化软实力显著增强;人民生活水平全面提高;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取得重大进展。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必须以更大的政治勇气和智慧,不失时机地深化重要领域改革,坚决破除一切妨碍科学发展的思想观念和体制机制弊端,构建系统完备、科学规范、运行有效的制度体系,使各方面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
开展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评估,是做好正确宣告如期实现既定目标的需要。到2020年向全社会宣告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将进一步巩固党的执政地位,增强党的凝聚力和向心力,彰显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和比较优势,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显著提高我国的国际地位和影响力。改革开放以来,从中央到各级地方都相继多次提出过不同的小康目标要求,中央国务院各部门各系统也都制定过各种不同的目标及指标体系。由于各地方发展基础不同、工作进展不同,有的地方认为本地区早已提前实现了小康目标,对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全面新要求认识不足;有的地方感到有些方面的差距和压力还很大,对如期实现小康社会目标信心不足;有的地方在建设小康社会进程中注重数量指标,忽视质量与结构指标;有的干部群众认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就应该达到同样的发展水平和生活水准。而全国各地区差异大,发展不平衡,对全面实现小康社会目标必然存有不同视角、体验和认识,届时以什么样的内容与指标,如何向社会宣告实际进展,是需要尽早研究的紧迫问题。
未来三年是迈向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体制机制问题能不能解决好,风险因素能不能控制好,决定了中国能否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真正建成全面小康社会。而对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进行合理科学的评估,对未来三年及今后的工作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评估结果可以指导政策的有效制定,确立稳定化政策和改革体制机制的联动路径,从而既能有效地稳定增长,又能防范金融风险;可以指导如何建设更加成熟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如何通过要素价格改革和国企改革激活微观经济,如何通过反垄断法实施和知识产权保护来激励创新;如何改善收入分配机制,通过税收体制改革提高劳动报酬比重;如何通过规模削减制度成本和交易费用,减轻经济主体的显性税收和隐性负担,更加公平地参与到经济发展过程中来;如何通过推动现代服务业发展,使供给和需求机制进一步协调;如何全面加强政府准入制度和政府公共服务体系建设,让天空更蓝,食品、水和土壤更安全;如何通过提升教育、健康和社保水平,让人们得到更全面的发展,从而有利于克服短板,控制风险,全面实现小康社会目标。
目前,“十二五”规划的实施已收官,“十三五”规划已经出炉。利用公开的数据资料,总结分析宏观经济、产业经济、区域经济、科技创新、民生发展和绿色发展等方面的“十二五”规划实施效果,对照实际效果与规划目标的差异,进一步探究各项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实施的成败得失,提出相应解决方案,可以为科学合理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供参考。
根据评估结果,可以参照2011—2013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以下简称《纲要》)中设定的大多数预期性指标和约束性指标的变化看其是否都符合或好于《纲要》的预期,节能减排等方面的约束性指标是否都得到很好落实。另外,城镇登记失业率、第三产业增加值比重、人口总量等指标设定是否合理,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的评估中,可以考虑对就业、产业结构、创新、人口结构等方面的定量指标进行重新考量和设计,从而构建更加科学合理的指标体系。在宏观经济运行方面,GDP增速、就业和物价的变化趋势显示经济波动总体是否平稳,经济是否在合理区间内运行,总需求结构是否呈现不断优化的演变趋势。在产业结构方面,服务业增加值占比和研发支出占比的目标值等指标是否实现预期值,可以指导目前的产业结构调整政策,优化经济升级路径。在区域结构方面,近年来中西部地区的经济发展速度一直高于东部地区,但地区间发展差距是否出现收敛迹象,区域结构调整的目标也不能仅仅定位于各区域经济发展水平的均等化。在科技创新方面,评估结果可以从定量角度看,“十二五”规划实施以来我国的科技创新能力提升与创新型国家建设是否都取得明显进步,《纲要》设定目标的完成情况是否总体良好。一些制约科技创新能力提升、阻碍创新驱动发展的深层次问题与障碍是否依然存在等。
另外,可以评估“十二五”规划实施在就业、社保、收入分配和人口等方面的主要指标变化总体是否符合《纲要》的要求,就业的两个预期性指标和人口总量的约束性指标的设定是否合理。社保和收入分配方面的制度建设的设定是否合理,怎样进一步进行优化设计等。“十二五”规划实施的绿色发展状况如何,土地、水资源以及化学需氧量和二氧化硫等污染物排放指标的完成进度可好,此外,非化石能源发展、节能、二氧化碳减排的进度是否达到要求。“十三五”期间在节能减排方面的制度需要更加有效的监督约束机制。评估采取目标管理式的评估考核方式,即首先考察设定的各项预期目标是否能够如期实现,如果不能实现,则找到背后的制约因素,并提出改进措施;如果可以实现,也要分析原因,找到潜在风险点。
跨入21世纪,2002年党的十六大《关于中国共产党章程(修正案)的决议》首次提出了三大历史任务,即“实现推进现代化建设、完成祖国统一、维护世界和平与促进共同发展,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其中,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建议》,充分体现了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治国理政的大战略、大布局、大手笔(一是“五位一体”总体布局,二是“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三是“五大发展”新理念),清晰地描绘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宏伟蓝图。
基于十八大报告提出的新目标,如2020年实现国内生产总值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等目标,结合《可再生能源发展“十二五”规划》《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2006—2020年国家信息化发展战略》《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卫生部贯彻2011—2020年中国妇女儿童发展纲要实施方案》《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全国城镇体系规划纲要(2005—2020年)》《文化产业振兴规划》《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决定》《全国林地保护利用规划纲要(2010—2020年)》《国家环境保护“十二五”规划》《大气污染防治条例》等相关规划目标,考虑目前我国的实际情况,科学合理确定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评价指标体系各指标的目标值。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期望目标中,经济发展方面多数指标实现难度不大,十八大提出的“实现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必须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的要求,使收入差距扩大的趋势逐步得到扭转,但是缩小收入分配差距难度很大,需要付出艰辛的努力;在经济发展水平提高、分配体制变化的情况下,人民生活指标有望完成目标,需要重点关注农村人口、外来务工人员、城镇未就业居民等弱势边缘群体的保障问题,加快实现社会保障的城乡一体化和全国一体化,使尽可能多的人口真正享受到社会保障带来的好处;文化指标方面,需要与城市产业转型、旧城区改造有机结合,同时,因地制宜,对历史文化资源开发再利用,促进文化与科技的有机融合,成为经济增长的重要着力点;民主法制指标的实现对构建依法治国社会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生态文明方面的目标对于实现绿色发展,建设美丽中国有巨大的指导意义。
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难点在于一些可持续发展指标和公平、平等指标上。因此,为了顺利完成目标,未来需切实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继续进行发展模式创新和制度创新,加快结构调整步伐,适当平衡各种利益关系,重视改革中出现的外部性问题,最大限度地创造就业机会,增加对可持续发展方面的投入,降低经济增长对自然资源的依赖程度,促进经济、资源、生态环境在发展中保持动态协调,建设和谐稳定的社会。
从实现“总体小康”到“全面小康”建设,是中国人民在党的领导下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伟大历程。小康社会的来临极大地改善了人们的生活水平与生活质量,表明中国人关于“小康”的古老梦想正在成为活生生的现实。小康社会的主要目标与内涵,是可以量化与测定的。引导与评估各地全面小康社会建设的进程,建立科学的小康社会指标体系,正确选择小康社会的指标与目标值,对于促进各地科学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导向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