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三、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愿景

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我们党向人民作出的庄严承诺。到2020年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实现之时,我们这个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和发展中社会主义大国,将成为工业化基本实现、综合国力显著增强、国内市场总体规模位居世界前列的国家,成为人民富裕程度普遍提高、生活质量明显改善、生态环境良好的国家,成为人民享有更加充分民主权利、具有更高文明素质和精神追求的国家,成为各方面制度更加完善、社会更加充满活力而又安定团结的国家,成为对外更加开放、更加具有亲和力、为人类文明做出更大贡献的国家。

(一)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愿景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绝不能让一个少数民族、一个地区掉队,要让13亿中国人民共享全面小康的成果”;我们要建成的全面小康,就是要有“更好的教育、更稳定的工作、更满意的收入、更可靠的社会保障、更高水平的医疗卫生服务、更舒适的居住条件、更优美的环境”,是“国家物质力量和精神力量都增强,全国各族人民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都改善”的全面小康,是“干部清正、政府清廉、政治清明”的全面小康,是“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的全面小康。具体来说,到2020年全面建成的小康社会,将具有以下鲜明特点。

第一,是多领域协同发展的全面小康。 习近平总书记在强调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的同时,强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建设、国家治理体系的完善和治理能力的提高;强调我们不仅要在物质上强大丰富起来,也要在精神上强大丰富起来;强调全面推进经济、政治、文化建设,“促进现代化建设各个方面、各个环节相协调”。因此,全面建成的小康社会是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五位一体”协调发展的社会。既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又全面推进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及其他各方面建设;既不断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又逐步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全面建成的小康社会,是一个让广大人民群众共享改革发展成果的社会,其所覆盖的人群、涉及的地域是全面的,是包括老少边穷地区在内的所有地区,不让任何一个人、一个阶层、一个民族掉队的全面小康。

第二,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得到全面提高。 全面建成的小康社会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包括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取得重大进展,工业化基本实现,信息化水平大幅度提升,城镇化质量明显提高,农业现代化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成效显著,区域协调发展机制基本形成。党的十八大提出到2020年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其中经济方面的重要指标是实现国内生产总值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目前我国保持7%以上的经济增长率,完全可以提前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需要指出的是,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并不是经济增长速度不重要了。要清醒地看到,我国人口众多,人均国内生产总值比较低,经济增长质量不高,高投入、高消耗、高浪费、低效率的问题依然突出,经济结构不合理,城镇化率比较低,城镇化质量有待进一步提高,发展方式粗放,环境恶化问题没有得到有效遏制。必须通过科学的宏观调控把增长速度保持在合理区间,同时更加注重经济增长的质量,这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客观要求。随着改革的深化,必将进一步解放思想,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激发劳动、资本、技术、管理等生产要素的活力,让一切创造社会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意味着全国各个地区都要迈入小康社会,而不是一部分地区进入小康社会,其他地区还处在贫困状态。在整个社会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情况下,通过产业接替、结构转型升级,缩小区域间的发展差距。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不但要有实体经济的发展,还要有服务业的发展;不但要有城市建设的提质发展,还要有农村和中小城镇的提质发展;不但要拉动城乡居民的生活消费,还要拉动城乡居民的文化消费;不但要有民生投入和公共服务投入,还要有社会建设与治理的投入;不但要有资源开发性投入,还要有环境保护性投入;等等。

第三,社会基本结构形式更加完善。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我国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经济社会发展达到一定高度、发展发育到一定历史阶段时的产物,是一个包含内容极为丰富的社会系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在生产力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的基础上,社会内部经济、政治、文化结构发育更为成熟,各方面制度更加完善定型的社会,是把一个低水平的、不全面的、发展不平衡的小康社会转变为水平更高,发展平衡性、协调性、可持续性更强的小康社会。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就是要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关键一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既是我国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基本结构形式发展发育所达到的一个历史新高度,也是这个社会结构形式不断向前历史性推进的一个新过程。

第四,人与自然的关系更加和谐。 人与自然的关系是人类社会最基本且有着特殊因果的关系。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内含着正确处理好人与自然的关系。党的十八大把生态文明建设作为国家战略,纳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总体布局,明确提出建设“美丽中国”的宏伟目标。习近平总书记站在人类生态文明发展的战略高度,强调生态环境建设关系国家形象和人民生命生活切身利益,强调既要金山银山,又要绿水青山,绿水青山也是金山银山。要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生态环境,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这一系列重要论述,丰富了马克思主义生态观,在实践中也必将推进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健康顺利发展。

第五,人的发展更加全面。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重要思想以及系列讲话始终贯彻着一个基本观点,就是重视人民群众的社会历史地位和作用,坚持人民利益至上,坚持以人为本、为核心。全面建成的小康社会,将实现社会全面进步和人的全面发展,包括提高人的健康素质、科学知识技能素质、精神文化素质以及对真善美追求的心灵审美素养等。全面建成的小康社会是一个见物又见人、见人见精神、有崇高灵魂和追求的社会,它既是人民群众自身创造的结果,也是人的自我完善提高的过程。

第六,民族精神得到极大弘扬。 核心价值观承载着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精神追求,体现着一个社会评判是非曲直的价值标准,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最持久、最深层的力量。全面建成的小康社会,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得到弘扬的社会,特别是培育和造就了一代又一代社会主义新人的社会,实现了以文化人、以文育人的精神“高峰”。

(二)廓清对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认识

第一,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并不意味着没有贫困人口和处于温饱状态的人口。 按照党的十八大要求,扶贫对象大幅度减少,中等收入群体持续扩大。如果大量人口处于贫困状态,显然不能说全面进入了小康社会。但是,任何一个社会,都存在着低收入群体,不可能全社会都是中等收入群体和高收入群体,因为收入高低是相对而言的,没有低收入群体,就不会有高收入群体。因此,我们要大力发展社会生产力,加大扶贫力度,让更多贫困人口尽快脱贫,让更多温饱人口进入小康,即使少量的贫困人口,生活水平也需要大幅度提高。

第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不会改变我国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 我国的生产力发展水平,特别是在科学技术领域与发达国家仍存在较大差距,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仍低于世界平均水平。各个地区之间、城乡之间发展依然不平衡,我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的地位尚未改变。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指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当代中国的最大国情、最大实际。我们在任何情况下都要牢牢把握这个最大国情,推进任何方面的改革发展都要牢牢立足这个最大实际。不仅在经济建设中要始终立足初级阶段,而且在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中也要始终牢记初级阶段;不仅在经济总量低时要立足初级阶段,而且在经济总量提高后仍然要牢记初级阶段;不仅在谋划长远发展时要立足初级阶段,而且在日常工作中也要牢记初级阶段。这就决定了我们的根本任务是集中力量发展社会生产力,始终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动摇,牢牢把握发展是解决中国所有问题的关键。

第三,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不会改变我国社会主义阶段的主要矛盾。

就生产力发展而言,纵向看,我国生产力发展水平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技术进步日新月异,但横向看,与发达国家仍然有不小差距。就人民群众的生活需求而言,在低层次的需求满足之后必然会产生更高层次的需求。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同落后的社会生产这一矛盾将长期存在,只有牢牢抓住这个主要矛盾,才能有效地促进各种社会矛盾的解决。

第四,我国经济保持中高速增长能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 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既是国民经济运行的客观规律,也是对先前过高经济增长速度带来的负面影响的主动应对。党的十八大提出到2020年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其中经济方面的重要指标是实现国内生产总值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目前我国保持7%左右的经济增长率,完全可以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但也要清醒地看到,我国人口众多,人均国内生产总值比较低,经济增长质量不高,高投入、高消耗、高浪费、低效率的问题依然突出,经济结构不合理,城镇化率比较低,城镇化质量有待进一步提高,发展方式粗放,环境恶化问题没有得到有效遏制。我们必须通过科学的宏观调控把增长速度保持在合理区间,同时更加注重经济增长质量,这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客观要求。 4GDSWQDuEZ/tWxKjPQp25W0RydbYvWzF/9wWNcsOHRYPbW1bF1eON0wq8vvJvVPQ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