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主要标志和重点任务

党的十八大对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任务进行了具体论述。报告指出,不失时机深化重要领域改革,坚决破除一切妨碍科学发展的思想观念和体制机制弊端,构建系统完备、科学规范、运行有效的制度体系,使各方面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加快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完善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完善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更大程度更广范围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完善宏观调控体系,完善开放型经济体系,推动经济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发展。加快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从各层次各领域扩大公民有序政治参与,实现国家各项工作法治化。加快完善文化管理体制和文化生产经营机制,基本建立现代文化市场体系,健全国有文化资产管理体制,形成有利于创新创造的文化发展环境。加快形成科学有效的社会管理体制,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健全基层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网络,建立确保社会既充满活力又和谐有序的体制机制。加快建立生态文明制度,健全国土空间开发、资源节约、生态环境保护的体制机制,推动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现代化建设新格局。

(一)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主要标志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主要标志是完成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要求,是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五位一体的全面小康。

在经济方面 ,主要是加快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适应国内外经济形势新变化,加快形成新的经济发展方式,把推动发展的立足点转到提高质量和效益上来,着力激发各类市场主体发展新活力,着力增强创新驱动发展新动力,着力构建现代产业发展新体系,着力培育开放型经济发展新优势,使经济发展更多依靠内需特别是消费需求拉动,更多依靠现代服务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带动,更多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管理创新驱动,更多依靠节约资源和循环经济推动,更多依靠城乡区域发展协调互动,不断增强长期发展后劲。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道路,推动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工业化和城镇化良性互动、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相互协调,促进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一是全面深化经济体制改革。核心问题是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更加尊重市场规律,更好发挥政府作用。二是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科技创新是提高社会生产力和综合国力的战略支撑,必须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要坚持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以全球视野谋划和推动创新,提高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能力,更加注重协同创新。深化科技体制改革,推动科技和经济紧密结合,加快建设国家创新体系,着力构建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三是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以改善需求结构、优化产业结构、促进区域协调发展、推进城镇化为重点,着力解决制约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重大结构性问题。四是推动城乡发展一体化。加大统筹城乡发展力度,增强农村发展活力,逐步缩小城乡差距,促进城乡共同繁荣。坚持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和多予少取放活方针,加大强农惠农富农政策力度,让广大农民平等参与现代化进程、共同分享现代化成果。五是全面提高开放型经济水平。加快转变对外经济发展方式,推动开放朝着优化结构、拓展深度、提高效益方向转变。创新开放模式,促进沿海内陆沿边开放优势互补,形成引领国际经济合作和竞争的开放区域,培育带动区域发展的开放高地。坚持出口和进口并重,强化贸易政策和产业政策协调,形成以技术、品牌、质量、服务为核心的出口竞争新优势,促进加工贸易转型升级,发展服务贸易,推动对外贸易平衡发展。提高利用外资综合优势和总体效益,推动引资、引技、引智有机结合。加快走出去步伐,增强企业国际化经营能力,培育一批世界水平的跨国公司。统筹双边、多边、区域次区域开放合作,加快实施自由贸易区战略,推动同周边国家互联互通。提高抵御国际经济风险能力。

在政治方面 ,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和推进政治体制改革。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做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以保证人民当家做主为根本,以增强党和国家活力、调动人民积极性为目标,扩大社会主义民主,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发展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更加注重改进党的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保证党领导人民有效治理国家;更加注重健全民主制度、丰富民主形式,保证人民依法实行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更加注重发挥法治在国家治理和社会管理中的重要作用,维护国家法制统一、尊严、权威,保证人民依法享有广泛权利和自由。把制度建设摆在突出位置,充分发挥我国社会主义政治制度优越性,积极借鉴人类政治文明有益成果,绝不照搬西方政治制度模式。一是支持和保证人民通过人民代表大会行使国家权力。善于使党的主张通过法定程序成为国家意志,支持人大及其常委会充分发挥国家权力机关作用,依法行使立法、监督、决定、任免等职权,加强立法工作组织协调,加强对“一府两院”的监督,加强对政府全口径预算决算的审查和监督。二是健全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制度。完善协商民主制度和工作机制,推进协商民主广泛、多层、制度化发展。通过国家政权机关、政协组织、党派团体等渠道,就经济社会发展重大问题和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实际问题广泛协商,广纳群言、广集民智,增进共识、增强合力。三是完善基层民主制度。健全基层党组织领导的充满活力的基层群众自治机制,以扩大有序参与、推进信息公开、加强议事协商、强化权力监督为重点,拓宽范围和途径,丰富内容和形式,保障人民享有更多更切实的民主权利。四是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推进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坚持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保证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加强重点领域立法,拓展人民有序参与立法途径。推进依法行政,切实做到严格规范公正文明执法。进一步深化司法体制改革,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司法制度,确保审判机关、检察机关依法独立公正行使审判权、检察权。深入开展法制宣传教育,弘扬社会主义法治精神,树立社会主义法治理念。五是深化行政体制改革。继续简政放权,推动政府职能向创造良好发展环境、提供优质公共服务、维护社会公平正义转变。六是健全权力运行制约和监督体系。确保决策权、执行权、监督权既相互制约又相互协调,确保国家机关按照法定权限和程序行使权力。坚持科学决策、民主决策、依法决策,健全决策机制和程序,发挥思想库作用,建立健全决策问责和纠错制度。凡是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决策都要充分听取群众意见,凡是损害群众利益的做法都要坚决防止和纠正。推进权力运行公开化、规范化,完善党务公开、政务公开、司法公开和各领域办事公开制度,健全质询、问责、经济责任审计、引咎辞职、罢免等制度,加强党内监督、民主监督、法律监督、舆论监督,让人民监督权力,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七是巩固和发展最广泛的爱国统一战线。高举爱国主义、社会主义旗帜,巩固统一战线的思想政治基础,正确处理一致性和多样性的关系。坚持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的方针,加强同民主党派和无党派人士团结合作,促进思想上同心同德、目标上同心同向、行动上同心同行,加强党外代表人士队伍建设,选拔和推荐更多优秀党外人士担任各级国家机关领导职务。

在文化方面 ,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须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高潮,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发挥文化引领风尚、教育人民、服务社会、推动发展的作用。一是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深入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学习教育,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凝聚社会共识。广泛开展理想信念教育,把广大人民团结凝聚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之下。大力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深入开展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丰富人民精神世界,增强人民精神力量。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二是全面提高公民道德素质。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加强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教育,弘扬中华传统美德,弘扬时代新风。推进公民道德建设工程,弘扬真善美、贬斥假恶丑,引导人们自觉履行法定义务、社会责任、家庭责任,营造劳动光荣、创造伟大的社会氛围,培育知荣辱、讲正气、作奉献、促和谐的良好风尚。深入开展道德领域突出问题专项教育和治理,加强政务诚信、商务诚信、社会诚信和司法公信建设。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注重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培育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积极向上的社会心态。深化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广泛开展志愿服务,推动学雷锋活动、学习宣传道德模范常态化。三是丰富人民精神文化生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提高文化产品质量,为人民提供更好更多精神食粮。四是增强文化整体实力和竞争力。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推动文化事业全面繁荣、文化产业快速发展。

在社会方面 ,在改善民生和创新管理中加强社会建设。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重点。在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上持续取得新进展,努力让人民过上更好生活。加快推进社会体制改革。一是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坚持教育优先发展,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教育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着力提高教育质量,培养学生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办好学前教育,均衡发展九年义务教育,基本普及高中阶段教育,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推动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积极发展继续教育,完善终身教育体系,建设学习型社会。二是推动实现更高质量的就业。贯彻劳动者自主就业、市场调节就业、政府促进就业和鼓励创业的方针,实施就业优先战略和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加强职业技能培训,提升劳动者就业创业能力,增强就业稳定性。健全人力资源市场,完善就业服务体系,增强失业保险对促进就业的作用。三是千方百计增加居民收入。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努力实现居民收入增长和经济发展同步、劳动报酬增长和劳动生产率提高同步,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四是统筹推进城乡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坚持全覆盖、保基本、多层次、可持续方针,以增强公平性、适应流动性、保证可持续性为重点,全面建成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五是提高人民健康水平。坚持为人民健康服务的方向,坚持预防为主、以农村为重点、中西医并重,按照保基本、强基层、建机制要求,重点推进医疗保障、医疗服务、公共卫生、药品供应、监管体制综合改革,完善国民健康政策,为群众提供安全有效、方便价廉的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服务。六是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改进政府提供公共服务方式,加强基层社会管理和服务体系建设,增强城乡社区服务功能,强化企事业单位、人民团体在社会管理和服务中的职责,引导社会组织健康有序发展,充分发挥群众参与社会管理的基础作用。

在生态建设方面 ,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坚持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的方针,着力推进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从源头上扭转生态环境恶化趋势,为人民创造良好的生产生活环境,为全球生态安全做出贡献。一是优化国土空间开发格局。按照人口资源环境相均衡、经济社会生态效益相统一的原则,控制开发强度,调整空间结构,促进生产空间集约高效、生活空间宜居适度、生态空间山清水秀,给自然留下更多修复空间,给农业留下更多良田,给子孙后代留下天蓝、地绿、水净的美好家园。二是全面促进资源节约。节约集约利用资源,推动资源利用方式根本转变,加强全过程节约管理,大幅降低能源、水、土地消耗强度,提高利用效率和效益。三是加大自然生态系统和环境保护力度。实施重大生态修复工程,增强生态产品生产能力,推进荒漠化、石漠化、水土流失综合治理,扩大森林、湖泊、湿地面积,保护生物多样性。加快水利建设,增强城乡防洪抗旱排涝能力。四是加强生态文明制度建设。把资源消耗、环境损害、生态效益纳入经济社会发展评价体系,建立体现生态文明要求的目标体系、考核办法、奖惩机制。

(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主要任务

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以下简称《建议》),提出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阶段的指导思想、主要目标、重点任务、重大举措,描绘了未来五年发展的宏伟蓝图,是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第一个百年目标、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纲领性文件。《建议》强调,实现“十三五”时期发展目标,破解发展难题,厚植发展优势,必须牢固树立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五大发展理念是“十三五”乃至更长时期我国发展思路、发展方向、发展重点的集中体现,也是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发展经验的深刻总结,集中反映了我们党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规律认识的深化。五大发展理念,进一步明确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和任务。

第一,实现创新发展。 推动经济保持中高速增长、迈向中高端水平。实现到2020年国内生产总值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必须保持一定的经济增长速度。初步测算,“十三五”时期,国内生产总值每年平均增长速度需保持在6.5%以上,主要经济指标平衡协调,才能实现翻一番目标。即使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之后,相当长时间仍需保持一定的增长速度,才能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实现“双中高”,要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深入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打造增长新引擎。必须把创新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不断推进理论创新、制度创新、科技创新、文化创新等各方面创新,让创新贯穿党和国家一切工作,让创新在全社会蔚然成风。一是紧紧抓住科技创新这个“牛鼻子”,发挥科技创新在全面创新中的引领作用。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最根本的是要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最紧迫的是要破除体制机制障碍,最大限度解放和激发科技作为第一生产力所蕴藏的巨大潜能。要坚持战略和前沿导向,加强基础研究,强化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重视颠覆性技术创新,加快突破新一代信息通信、新能源、新材料、航空航天、生物医药、智能制造等领域核心技术。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和主导作用,形成一批有国际竞争力的创新型领军企业。二是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加快实现发展动力转换。优化劳动力、资本、土地、技术、管理等要素配置,激发创新创业活力。推动基础设施、网络经济、蓝色经济等领域创新发展,释放新需求,创造新供给,拓展发展新空间,增强经济发展新动能。三是推动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蓬勃发展,建设现代产业新体系。四是深化科技等相关领域改革,强化创新发展的体制机制保障。加快形成有利于创新发展的市场环境、产权制度、投融资体制、分配制度、人才培养引进使用机制,造就一批又一批领军人物和创新人才。坚持和完善基本经济制度,毫不动摇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毫不动摇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持续推进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激发市场活力和社会创造力。五要创新和完善宏观调控方式,保持经济运行在合理区间。按照总量调节和定向施策并举、短期和中长期结合、国内和国际统筹、改革和发展协调的要求,创新调控思路和政策工具,进一步完善以财政政策、货币政策为主的政策体系,在区间调控基础上加大定向调控力度,更加注重扩大就业、稳定物价、调整结构、提高效益、防控风险、保护环境,提高综合国力和竞争力。

第二,实现协调发展。 注重解决发展不平衡问题,着力增强发展的整体性。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正确处理发展中的重大关系,重点促进城乡区域协调发展,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促进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在增强国家硬实力的同时注重提升国家软实力,不断增强发展整体性。一是统筹东中西、协调南北方,推动区域协调发展。继续实施西部开发、东北振兴、中部崛起、东部率先的区域发展总体战略。重点实施“一带一路”建设、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建设三大战略,加强顶层设计,制定路线图和时间表,争取获得早期收获。加快构建要素有序自由流动、主体功能约束有效、基本公共服务均等、资源环境可承载的区域协调发展新格局。二是健全城乡发展一体化体制机制,推动城乡协调发展。坚持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推进城乡要素平等交换、合理配置和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促进农业发展、农民增收,提高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水平。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深化户籍制度改革,着力提高户籍人口城镇化率,努力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常住人口全覆盖。三是坚持深度融合、良性互动、相互协调,推动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以信息化牵引产业结构升级,通过信息技术和产业深度融合,推动技术创新、产品创新、商业模式创新和管理创新。以新型工业化、城镇化带动农业现代化,以农业现代化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夯实工业化、城镇化基础。四是坚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推动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加快文化改革发展,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五是坚持军民结合、寓军于民,推动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融合发展。加快形成全要素、多领域、高效益的军民深度融合发展格局,增强先进技术、产业产品、基础设施等军民共用的协调性。加强全民国防教育和后备力量建设,密切军政军民团结。

第三,实现绿色发展。 注重解决人与自然和谐问题,建设天蓝、地绿、水清的美丽中国。良好生态环境,是提升人民生活质量的重要内容,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应有之义。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坚持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现代化建设新格局,积极推进美丽中国建设,开创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新时代。一是有度有序利用自然,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按照人口资源环境相均衡、经济社会生态效益相统一的原则,控制开发强度,调整优化空间结构,划定农业空间和生态空间保护红线,构建科学合理的城市化格局、农业发展格局、生态安全格局和自然岸线格局。落实主体功能区规划,推动各地区依据主体功能定位发展。二是全面节约和高效利用资源,推动低碳循环发展。强化约束性指标管理,对能源和水资源消耗、建设用地等实行总量和强度双控,加强高能耗行业能耗管控,实施全民节能行动,促进节能、节水、节地、节材、节矿,全面提高资源利用效率。推进能源革命,加快能源技术创新,建设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现代能源体系。按照“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减量化优先”的原则,推进生产、流通、消费各环节的循环经济发展。三是加大环境治理力度,实现生态环境质量总体改善。推进多污染物综合防治和环境治理,实行联防联控和流域共治,打好大气、水、土壤污染防治“三大战役”。坚持城乡环境治理并重,工业污染源必须全面达标排放,加大农业面源污染防治力度,千方百计确保食品安全,加快解决人民群众反映强烈的环境问题。四是加强生态保护和修复,筑牢生态安全屏障。坚持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实施山水林田湖生态保护和修复工程,构建生态廊道和生物多样性保护网络。对重要生态区、脆弱区,要合理退出人口和产业,降低经济活动强度。开展大规模国土绿化行动,完善天然林保护制度,扩大退耕还林还草,系统整治江河流域,推进荒漠化、石漠化、水土流失综合治理。五是健全生态文明制度体系,用制度保护生态环境。健全法律法规,完善标准体系,建立自然资源资产产权制度和用途管制制度,推行生态保护补偿机制,严格生态环境监管制度和政绩考核制度,加快建立系统完整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引导、规范和约束各类开发、利用、保护自然资源的行为。

第四,实现开放发展。 注重解决发展内外联动问题,进一步提升开放型经济水平。顺应我国经济深度融入世界经济的趋势,坚定不移奉行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充分考虑国内国际经济联动效应,积极应对外部环境变化,更好利用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努力把我国开放型经济提升到新水平。一是完善对外开放战略布局,加快培育国际经济合作竞争新优势。创新开放模式,促进沿海内陆沿边开放优势互补,形成各有侧重的对外开放基地。坚持进出口平衡,推动外贸向优质优价、优进优出转变。发展服务贸易,建设贸易强国。坚持引进来和走出去并重、引资和引技引智并举,放宽外商投资准入限制,支持企业走出去,推进国际产能合作,深度融入全球产业链、价值链、物流链。二是形成对外开放新体制,完善法治化、国际化、便利化的营商环境。保持外资政策稳定、透明、可预期,健全有利于合作共赢并同国际贸易投资规则相适应的体制机制。全面实行准入前国民待遇加负面清单管理制度,促进内外资企业一视同仁、公平竞争。提高自由贸易试验区建设质量,在更大范围推广复制。三是坚持共商共建共享原则,推进“一带一路”建设。“一带一路”建设是扩大对外开放的重大战略举措。要秉持亲诚惠容,以“五通”即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民心相通为主要内容,以企业为主体,实行市场化运作,推进同有关国家和地区多领域互利共赢的务实合作,打造陆海内外联动、东西双向开放的全面开放新格局。四是深化内地和港澳、大陆和台湾地区合作,促进共同繁荣发展。提升港澳在国家经济发展和对外开放中的地位和功能,深化两岸农业、文化、教育、科技、社会等领域交流合作。五是积极参与全球经济治理,积极承担国际责任和义务。推动国际经济治理体系改革完善,促进国际经济秩序朝着平等公正、合作共赢的方向发展。加快实施自由贸易区战略,致力于形成面向全球的高标准自由贸易区网络。坚持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公平原则、各自能力原则,积极参与应对全球气候变化谈判,落实减排承诺。主动参与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为发展中国家的发展和世界的共同繁荣创造更好的国际环境。

第五,实现共享发展。 解决社会公平正义问题,不断增进人民福祉。人民生活水平和质量普遍提高。发展的目的是为了让人民过上好日子,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也主要以人民生活水平和质量是否普遍提高为衡量标准。要坚持共享发展,在经济平稳增长的基础上,促进居民收入持续提高,健全公共服务体系,着力解决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不断增进人民福祉。一是增加公共服务供给,提高公共服务共建能力和共享水平。坚持普惠性、保基本、均等化、可持续方向,从解决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入手,完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努力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全覆盖。加快社会事业改革发展,坚持教育优先发展,促进起点公平和机会公平。增加财政转移支付,重点向中西部、农村和贫困地区倾斜。完善社会保障制度,兜住兜牢人民群众生活底线。坚持计划生育的基本国策,全面实施一对夫妇可生育两个孩子政策,促进人口均衡发展,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二是实施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最艰巨的任务是农村贫困人口脱贫。根据各地区的不同情况,因人因地施策,提高扶贫实效。扩大贫困地区基础设施覆盖面,因地制宜解决通路、通水、通电、通网络等问题。实行低保政策和扶贫政策衔接,对贫困人口应保尽保。三是持续增加城乡居民收入,形成合理的收入分配格局。坚持居民收入增长和经济增长同步、劳动报酬提高和劳动生产率提高同步,完善市场评价要素贡献并按贡献分配的机制。实施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鼓励以创业带就业,推动实现更加充分、更高质量的就业。健全再分配调节机制,实行有利于缩小收入差距的政策,明显增加低收入劳动者收入,扩大中等收入者比重,形成两头小、中间大的橄榄型收入分配结构。

(三)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要着力补短板

从我国发展实际来看,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要着力补短板。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实现更有质量效益的发展。发展仍然是解决当代中国所有问题的钥匙。 当前,我国经济总量居世界第二,已经进入中等收入国家行列。同时,我们也要看到,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仍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人均国内生产总值排在世界80位左右,经济技术水平与发达国家相比还有较大差距。按照年收入2300元的中国扶贫标准,2014年底还有7017万农村贫困人口。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是兴国之要,发展仍然是解决一切问题的基础和关键,必须坚持发展这个硬道理,努力把中国自己的事情办好。但发展必须讲求质量和效益。这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内在要求。要更加注重科技创新,强化创新驱动,加快形成经济发展的新动力,以提高科技进步贡献率、劳动生产率、资源配置效率来支撑发展。

第二,要打赢脱贫攻坚战。 脱贫攻坚事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事关巩固党的执政基础,是促进全体人民共享改革发展成果、实现共同富裕的重大举措,是体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重要标志。打赢脱贫攻坚战意味着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底线目标的实现,我国农村贫困人口与全国人民一道迈入全面小康社会,这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本标志。要把习近平总书记的“六个精准”理念落到实处。通过贫困识别建档立卡,把贫困人口是谁、在哪里、什么原因致贫等搞清楚,解决“扶持谁”的问题;强化一线扶贫力量,解决“谁来扶”的问题;通过引导贫困群众参与脱贫规划制定,做到项目跟着规划走,资金跟着项目走,项目资金跟着贫困人口走,因村因户因人分类施策,开展教育、健康、金融、劳务协作等行业精准扶贫十大行动,实施易地扶贫搬迁、整村推进、扶贫小额信贷、职业教育培训等精准扶贫十项工程,解决“怎么扶”的问题。还要通过明确贫困退出标准、程序和核查办法,严格规范贫困退出,确保贫困人口、贫困村、贫困县稳定脱贫、有序退出,解决“如何退”的问题。

第三,要补齐社会治理和公共服务的短板。 在我国的现代化建设中,经济建设取得了长足进步,但社会建设相对滞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社会进步和公共服务更加完善的社会。特别是随着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社会意识日趋多元,社会利益深刻调整,社会矛盾交织复杂,阶层固化、环境治理等社会问题日益突出,对社会治理带来新挑战。以互联网为代表的信息技术快速发展,社会互动及舆论传播方式发生巨大变化,政府主导下的传统治理模式难以适应社会转型的需求,正确处理和化解日益复杂的社会矛盾,维护安全稳定的社会秩序任务更加突出。同时,公共服务供给总量不足、渠道单一、资源配置不均衡等结构性矛盾问题日益显现。一方面,公共服务供给需求不断增长。特别是在人口老龄化加剧、全面二孩政策实施等新的形势下,城乡居民对教育、医疗、养老、社保、文化、体育等领域的公共服务刚性需求显著增加,对公共服务供给总量提出了更高要求。另一方面,公共服务供给标准亟待提高。特别是个体需求多样化、个性化的差别更为明显,对公共服务结构优化提升提出了更高要求。

第四,要补齐重点群体服务的短板。 没有重点群体的小康就没有全面小康。随着社会加速转型和社会结构变迁,围绕老年人、残疾人、外来人口、低收入群体、就业创业群体等重点群体的民生问题日益凸显。与之相对应的是,我们的社会养老服务体系还存在总量不足、结构失衡、质量不高、要素保障不完善、管理制度不够健全等问题,需要花大力气做好相关工作。 UGbQ3taGmfCEPEaPjn8khShIIWXSpWuSzVf4iY9etf6dMKrHkH9Y6Q1tuDzDXEPI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