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二节

知识共享的相关研究

一、知识共享的作用机理

目前关于知识共享的作用机理归纳起来主要有效果观、过程观、交易观、行为观以及沟通观。效果学派关注的是知识共享所起的作用以及应达到的效果,其代表人物是Senge(1998);过程学派关注的是如何实现知识共享,其代表是Nonaka & Takeuch(1995),交易规则是从市场交易的角度提出知识共享是知识供需双方的交换活动,其代表人物是Davenport & Prusak(1998);行为规则是从行为学角度关注共享个体在共享过程中的行为,代表人物是Bartol & Srivastava(2002);沟通观则认为共享知识就是沟通,代表人物是Jim Botkin(2000)。相应代表学者见表2-1。

表2-1 知识共享主要学术流派代表

资料来源:本研究整理。

Davenport & Prusak(1998)将知识共享视为知识买方和知识卖方在知识市场中透过中介者的交易,买卖双方获取各自所需的知识进而产生效用。这种交易成功的前提是因为双方都认为可从中获得好处,于是知识共享产生。他们同时也强调组织应当承认知识市场机制存在的事实,组织应该提供诱因和充分的时间、空间来鼓励共享,促使员工之间积极交易(共享)其知识。

Senge(1998)将知识共享定义为“协助对方发展有效行为的能力,且知识共享必须与对方互动,并成功地将知识转移到对方,形成对方的行动力”。Senge强调知识共享不仅是一方将信息传给另一方,还包含愿意通过互动帮助另一方学习,把知识转化为另一方的信息内容,其结果是使对方形成新的行动能力。Bresman(1999)等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指出知识转移的成功应该界定在知识接收方成功地积累和应用了新知识。Hendriks(1999)对Senge的知识共享的理解又进一步深化,提出知识共享涉及两个主体:知识的拥有方与知识的需求方,知识的拥有方以演讲、编撰知识系统、建构档案或建立数据库等形式提供知识,而知识的获取方则必须觉察知识的这种表达,并以边做边学、模仿、倾听或阅读等方式来认同,理解这些知识。Hendriks将知识接收者称为知识重构者(Knowledge Reconstructors),他指出知识不像商品可以自由地传递,当个体共享知识时,必然会有一个知识重构行为。Elkjaer(2003)以及Cross & Sproull(2004)也支持了Hendriks的观点,强调知识深深根植于其产生的历史与环境,知识寻求者不仅仅得到答案,而且会在自身物理环境、历史与社会关系的基础上,重新构建其理解。

过程学派最典型的莫过于Nonaka & Takeuchi(1995)提出的SECI模型(见图2-1)。Nonaka & Takeuchi(1995)提出,知识共享与知识的类型有关,可分为四个转化过程:社会化(Socialization)、外在化(Externalization)、内在化(Internalization)和综合化(Combination)。社会化是指从隐性知识到隐性知识的转化过程,外在化是指由隐性知识到显性知识的转化过程,内在化是指从显性知识到隐性知识的过程,综合化是把不同的显性知识结合起来。

图2-1 Noanka & Takeuchi(1995)知识转化SECI模型

Nonaka & Takeuchi(1995)认为知识可以藉由上述四种转化过程在组织成员间共享,若从共享主体的角度来看这四类过程时,社会化、外在化、内在化和综合化都是知识共享过程,都可以帮助知识在人与人之间共享。

Bostrom(1989)认为有效的知识共享是团队间人与人之间的一种相互理解与尊重。Jim Botkin(2000)认为知识共享是网络管理模式的核心所在,共享知识简而言之就是沟通;但为了达到沟通的目的,两者间必须有联系;因此,知识共享就是人与人之间的联系与沟通。他同时指出,这种联系与沟通有不同的程度和规模,如个体、工作小组、企业等。Holtham & Courtney(2001)也认为知识共享是一个沟通的过程,知识不像商品可以自由传递,知识接受者必须具备应有知识并具有重建的行为,才能完成转移。相对于导游群体而言,由于其工作的独立性,如果要实现知识共享更多地需要借助于个体主动互动、沟通或者企业有意识地创造共享的氛围和机会。

二、知识共享的维度

对于知识共享的结构,从目前学者们的研究来看,一些学者主张知识共享是单维的,认为知识共享就是一种行为、意愿或态度,如Cummings(2004)、Bock(2005)等。但因为知识的多维形式,越来越多的学者认为知识共享也具有复杂的结构,所以应进行多维化处理,并提出了各自划分的不同角度,具体如Mcelily、Dass & Mccabe(2000),Haasmr & Hansem(2007)及Hong、Dollw & Revilla(2011)等主张围绕知识内容进行知识共享维度划分;Wang & Wang(2012),Lee(2001),Quigley、Tesluk & Locke(2007)及Reychavi & Weisber(2009)倾向以知识的特征划分知识共享的维度;Davison、Oucx & Martinsons(2013),Zahra、Neubau & Olarran(2007),Taminau、Smit & Delange(2009)则认为应该按照知识的表现形式进行知识共享维度的划分;Kotlars & Oshrll(2005)、Van Woerkom & Sanders(2010)和Teng & Song(2011)等认为应该从知识的驱动原因对知识共享进行维度处理。本书在对王国保(2010)对学者们研究知识共享维度总结的基础上又进行了补充和整理(表2-2、表2-3)。

表2-2 单维知识共享量表

资料来源:本研究根据王国保(2010)整理。

表2-3 多维知识共享量表

续表

资料来源:本研究根据根据王国保(2010)整理。

Ipe(2003)强调了知识价值对知识共享的影响,他认为对于非常有价值的知识,尤其是这些知识威胁到员工自身的地位、个人声誉和职业前景时,员工们可能就不太愿意与同事共享这些知识。这一点在中国文化背景下的员工也不例外。王国保(2010)在总结以上维度划分的基础上,根据中国传统的“教会徒弟饿死师傅”和“留一手”等思想,提出了一般知识共享和关键知识共享两个维度。一般知识共享是指组织内员工与其他组织成员相互交换自己所拥有的对自身利益没有重大影响的各种知识的行为;关键知识共享是组织内员工与其他组织成员相互交换自己所拥有的对自身利益有重大影响的各种知识的行为。通过实证验证,一般知识共享(7个条款)a=0.783,关键知识共享(5个交款)a=0.845,说明这种划分有比较高的可信度。

综上所述,目前对知识共享进行测量已经是越来越多学者青睐的方法,然而,由于研究背景、层次、角度和问题不同,知识共享多维结构在形式、内涵、性质、作用等方面存在巨大差异,相关研究结论也难以相互印证,也反映出目前对知识共享的测量还不存在一个公认的权威测量工具。关于导游人员知识共享的研究,目前国外文献极为有限,而我国正处在大众旅游蓬勃发展阶段,所以导游人员成为旅游业发展中不可忽视的一个群体,同时也说明对导游人员的研究不能忽视中国文化的特征,所以对导游人员知识共享维度的划分应该既考虑旅行社工作流程的特性也考虑导游所处的中国文化背景。

三、知识共享与服务创新

(一)知识共享与创新

知识共享对创新的作用学者们基于不同角度开展了研究,形成了一些研究成果。Nonaka & Takeuchi(1994)就提出企业结合内外知识在组织内广泛的分享及扩散,可创造新产品、制度及服务。Monge et al(1992)通过对美国5家制造企业员工的问卷调查和统计分析,指出群体内部的沟通有助于组织的创新。Lin(2007)在中国台湾排名前1000的企业中随机抽取了50个企业进行问卷调查,研究实证了企业知识共享对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影响,他认为个人、组织和技术三个因素通过知识共享过程影响企业的创新能力。许庆瑞、徐静(2004)认为创新的关键在于有效地共享知识,通过知识共享创造知识实现创新。因此建议在组织中嵌入知识共享平台,有效地提升组织的创新能力,从而使组织有更多的生存与发展机会。朱少英、齐二石、徐渝(2008)以我国部分高新技术企业的研发团队为研究对象,对结构方程模型进行了实证检验,结果发现团队创新绩效受团队氛围与知识共享的正面影响,其中团队氛围与知识共享呈正相关。石晶、卢小宾(2007)以咨询业为研究对象,提出咨询服务创新本质是咨询人员在一定的知识基础上进行的知识创新。咨询人员的知识基础、知识创新能力决定着咨询服务创新的速度、质量、效果。隐性知识共享是提高咨询人员知识创新能力、促进咨询服务创新的重要条件。曾萍、邓腾智、曾雄波(2011)实证研究了组织内非正式知识共享与正式的知识共享,对于组织管理创新都具有积极的影响;组织内非正式知识共享对于技术创新与管理创新均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组织内正式的知识共享对于技术创新有显著的促进作用。林子芬、鲁小静(2013)研究了知识共享与商业模式创新之间的关系,结果显示组织内非正式知识共享与正式的知识共享,均可以显著地促进价值创造模式创新,企业内的知识共享为个人知识、部门知识提供了链接,使现有知识可以根据新的使用者的需要而组合、变化,此时来自某个人或某个团队的方法或思想往往能帮助。韩晶晶、王利(2014)研究了知识管理对物流企业通过服务创新对企业绩效的影响,结果发现知识共享对市场创新的正向影响作用最大,其次是理念创新,而对技术创新的正向作用最小。

关于组织内部隐性知识共享对企业创新的影响一些学者进行了研究。Sajjad et al(2005)认为能够迅速有效地开发和利用知识的企业可以更快地进行创新,并且认为隐性知识是企业创造财富的主要源泉。Tamer et al(2003)也认为隐性知识的高效流动与转移是企业技术创新和保持持续竞争优势的关键。林筠、杨雪、李随成(2008)研究认为企业内部面对面交流程度越高,隐性知识转移程度越高,企业技术创新能力越强;隐性知识向员工个人和组织转移与技术创新均具有显著的正相关关系。他人或另一个团队创造新知识,并由此促进企业的商业模式创新。

旅行社企业是与顾客进行高密度接触的企业,主要是通过员工与游客的互动实现产品的生产,所以旅行社企业的创新应该更多地体现在游客价值体验上,导游人员可以最直接地了解游客对产品价值的反馈,如果导游人员所了解的游客体验信息企业不加以挖掘和整理,这些就是“死”的信息没有价值,如果旅行社企业注意进行正式知识共享并鼓励导游进行非正式知识的共享,这些信息就是变成企业的“知识”,旅行社就可以利用这些知识为游客创造更有价值的体验,实现企业的创新。

(二)知识共享与服务创新

蔺雷、吴贵生(2003)认为团队中的员工要想进行服务创新,必须具备专业知识和技术,这就要积极地分享知识,通过知识共享这个过程,将个人知识转化为组织知识,从而增加团队知识资本的容量,实现个人知识和技能的迅速提高。同时,在新服务提供过程中会遇到各种问题,需要员工进行合作沟通,要求员工具备较强的协作沟通能力。员工之间良好的交流能够最大限度地促进知识共享,以此来促进服务创新。焦玉英、袁静(2008)从WIKI的功能角度,分析了在网络交流平台知识共享与创新服务的作用机理,认为WIKI独特的知识共享功能,通过互动、协作、启发,促使个体知识创造上升到群体知识创新水平,并为群体知识创新的实现提供技术平台、知识源和知识场。蔡翔、舒勇、李硕(2010)认为知识共享主要从员工的专业技术能力、员工的内部交流与合作能力、员工与顾客的交流能力三个方面来影响团队的服务创新能力,推动团队服务创新能力的提升,并提出团队气氛在知识共享与服务创新中发挥作用。陈俊喜、赵雷(2012)认为服务创新过程本质上是服务系统间通过能力交换和相互作用而实现的知识传递和信息转移过程,并运用博弈论研究了服务系统间的知识共享对服务创新的影响,提出服务供应商和顾客间的知识共享决定了服务创新的程度和水平,有效的知识共享是提高知识转移和集成速度、缩短创新时间、提高创新效率的关键要素。

酒店服务创新是学者们研究比较多的领域,从不同角度对酒店员工知识共享与服务创新的关系及其作用进行了研究。Yang(2007)强调饭店行业应引入知识管理战略。Hu、Homg & Sun(2009)实证验证了酒店内团队的知识共享能促进服务创新。许春晓、邹剑(2010)研究了高星级酒店员工知识共享与服务创新关系,发现员工知识共享行为对员工创新意识的影响最强,对员工创新行为的影响次之,对创新环境优化的影响较弱。杨颖(2011)认为酒店内部社会资本对知识共享有正向影响;知识共享对服务创新有正向影响。颜宁(2011)认为团队文化在酒店知识共享与服务创新中起着非常显著的调节作用。唐健雄、施娟(2012)认为通过对高星级酒店组织学习对持续创新能力的影响研究,发现知识共享、知识运用、知识记忆对技术创新、制度创新和支持创新的影响较强,知识获取对制度创新和支持创新的影响较弱;提出饭店必须综合考虑知识获取、知识共享、知识运用、知识记忆等要素对服务创新的影响,才能有效提升饭店持续创新能力,保持领先的竞争优势。

(三)知识共享与个体创新行为

因为知识共享发生在个体层面,所以很多学者对知识共享对个人创新行为进行了研究。曹勇、向阳(2013)从员工认知视角对知识治理进行研究,认为知识共享对员工创新行为具有正向影响。员工通过与更多的合作者共享知识,能够获得更多沟通交流的机会,从而也为自己扩大了获取知识的范围,更有利于自身创新行为的提升。林子芬、孙锐(2013)从内部社会资本视角对员工个体创新行为进行实证研究,结果显示知识共享对员工创新行为具有直接显著影响,知识共享在内部社会资本三个维度(关系维度、认知维度和结构维度)与员工创新行为关系中扮演重要的中介作用。宋亚非、师展、冯殊伦(2014)以一线员工为对象,研究了组织承诺和个体创新行为的关系,结果显示,组织承诺和个体创新行为之间存在显著的正向关系,知识共享在二者之间发挥了中介作用。王仙雅等(2014)认为组织氛围显著影响员工知识共享行为,员工隐性知识共享行为显著影响自身的创新绩效。

综上所述,知识共享对企业创新的影响研究成果比较丰富,但关于知识共享对服务创新的研究明显不足。但文献显示随着国家服务创新战略的提出,近两年知识共享与服务创新的研究开始引起关注。就现有的研究文献来看,对企业与外部网络比如顾客、供应链、战略联盟等知识共享与服务创新的关注比较多,对企业内部知识共享对服务创新的研究还比较少。在基于知识共享的旅游企业服务创新研究中,酒店服务创新比较引起关注,而旅行社服务创新则明显地受到冷落。另外关于知识共享与服务创新的作用机理虽然学者们进行了分析,但多是从某一个或两个中介变量进行了研究,还缺少用一个概念性的框架来解释知识共享与服务创新间的中介作用。 /ughYVmib1Tl1g4L8ZB0X56rh4M4qqDTkzY/m0kaLbdxxthtqrKVyjVe+jc51YBS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