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一节

知识和知识的分类

一、知识

哲学层面上一般认为知识是人类的主观世界对客观世界的概括,是人类对实践活动的认识和经验的总结。因此从哲学角度看知识是客观的、理性的真理。但现实中由于研究的目的不同,对知识的理解角度也不同,因此目前对知识的定义并没有统一。通过对学者们从管理学角度对知识定义的梳理,本研究认为知识主要具有以下几个属性:

第一,知识是能促进人们进行有效行动的信息。如Peter F. Drucker(1999)认为知识是一种能够改变某些人或某些事务的信息——这既包括使信息成为行动的基础的方法,也包括通过对信息的运用使某个个体(或机构)有能力进行改变或进行更有效的行为方式。Wllg(1994)认为知识是吸收信息后,个人透过经验、价值观和信仰的整合应用与判断力的思考,从而产生反应和行为。第二,知识是有价值的经验和智慧。如Nonaka(1994)认为,知识是一种有价值的智慧结晶,它可以以资讯、经验心得、抽象的概念、标准的作业程序、系统化的档案、具体的技术等方式呈现出来,知识呈现的形式虽然有多种,但在本质上必须具备创造附加值的效果,否则就不能被称为知识。Ruggles(1996)认为知识是融合信息、经验、价值标准和常规而成的混合体。第三,知识是可以转化或转移的。如Starbuck(1992)认为知识为专业技能的存量。Holtshouse(1998)认为知识是一种“流量”,知识可以在知识的提供者与需求者之间相互交流。Davenport & Prusak(1998)认为知识是一种流动性质的综合体,其中包括结构化的经验、价值、情境信息和专家知识,它所构成的框架可以不断地评价和吸收新的经验和信息。他们指出在许多组织中,知识往往是嵌入在日常的例行公事、流程、实践和规范中。 本研究认为 知识是能够帮助员工完成与工作相关的任务 提高员工能力的信息 规则以及专业技能和经验的集合体

二、知识的分类

吴江(2000)认为知识分类是知识积累和知识创新的重要前提,它能克服知识的局限性和零乱性,使知识系统化、条理化,如果不对知识进行分类,人们就难以找到知识积累和知识创新的规律,难以提出和发展新兴学科和边缘交叉学科,因而难以确保知识的不断积累和不断创新。因此研究知识管理和知识分享首先要了解知识的分类。Polany(1966)是最早将知识区分为隐性知识(Tacit Knowledge)及显性知识(Explicit Knowledge)的。Polany认为隐性知识属于个人知识,是可以意会但是无法明确描述的知识,需要借助人际互动和亲身体验才能彼此共享的知识。显性知识是指那些容易借助语言、文字、数字、符号加以表达及传递的知识。他同时指出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并不是相互独立的实体,他们是一个连续统一体,两种知识可以相互转换。Polany的知识分类得到大多数学者的认可并被称为经典知识分类,使知识结构理论有了发展。一些学者在Polany知识两个维度的基础又进一步进行了细分,比如,Johannessen(1999)等在Polanyi研究基础上,将知识细分为四类,除了将知识分为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之外,还包括系统化知识和关系型知识。所谓系统化知识是指可以通过学习而获取的理论知识、研究方法等,而关系型知识是指可以在实践中累积的关于社会化和人际交往等方面的知识。Scharmer(2001)提出知识可以分为外显知识、内隐知识和自我超越知识。外显知识是可以形式化的,通过图文、语言等进行表达的知识。内隐知识往往是个人的、直觉的、不清晰的知识。自我超越知识是事情尚未明朗、具体化前就可以感受到它的存在的感应能力。但是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研究的深入,学者们根据研究视角不同对知识又进行了不同分类,根据文献梳理,本研究归纳出目前关于知识分类主要基于以下角度。

(一)按拥有知识的主体范围划分

Nelson & Winter(1982)根据知识所有者的类别把知识分为个体知识、群体知识和组织知识三种。他们指出知识的完整性和复杂性与知识所涉及的人员的多少有关,一个组织的行为准则、工艺流程、经营运作、战略计划、对外部环境的认知和反应等知识都被组织整体所有。Small & Sage(2005)认为,组织知识就是关于个体、群体、组织和跨组织的经验、价值观、信息和专家洞察力的一个动态混合体。Spender(1996)在认同将知识分为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的基础上,进一步对知识存在的范围进行了界定。他认为知识主要存在于个人和社会两个范围。并且指出,社会知识不局限于个人范围,而是以规范、价值观和基本假设的形式存在于组织文化中,这种隐性的知识集合对任何组织来说都是宝贵的财富。Spender(1998)将隐性知识和显性知识分别与个人层面知识(行动和智力型知识)和集体层面知识(内涵和文化知识)建立了框架。

(二)按知识的功能和作用划分

OECD(1996)在《以知识为基础的经济》报告中将知识分为事实性知识(Know-what)、原理性知识(Know-why)、技能性知识(Know-how)、人际知识(Know-who)。Zack(1999)将组织内知识分为叙述性知识(Declarative Knowledge)、程序性知识(Procedural Knowledge)和成因性知识(Causal Knowledge)。叙述性知识描述事物的概念、分类、符号,这是组织内有效沟通和知识分享的基础。程序性知识是组织内拥有的共同的程序性的显性知识。成因性知识是事件发生的原因与作用机理,通常存在于组织经验中。Nonaka(1994)在研究知识的转换和利用过程中,将知识分为四类:经验型知识、常规型知识、系统型知识、概念型知识。经验型知识是指个人技术专能和主观感觉(如:关怀、友爱、信任、安全感、热情、紧张),通过体验才能分享的知识。常规型知识是日常工作技能、组织常规、组织文化通过组织行为和实践才能体验的知识。系统型知识是指档案、说明书、手册、专利系统化或程序化的知识。概念型知识是指设计、品牌通过形象和语言表述准确的知识。Hew & Hara(2007)将知识分为书本知识(Book-knowledge)、实践知识(Practical Knowledge)和文化知识(Cultural Knowledge)。书本知识是指纯事实,比如状况、政策、标准和出版物等;实践知识是指书本知识在实践中的应用,比如在网页设计中使用某种设计标准和政策;文化知识是关于事情会是怎样的,包括个人对实践的信念和实践中的职业责任。

(三)按照知识的作用域划分

魏圆圆(2011)按知识的作用域不同,将知识分为共性知识和个性知识两大类,又称为常识性知识和领域性知识。常识性知识:通用通识的知识,人们普遍知道的、适应所有领域的知识。领域性知识:面向某个具体领域的知识,是专业性的知识,只有相应的专业人员才能掌握并且用来求解有关的问题。例如专家经验。Zack(1999)把知识分为一般性知识(General Knowledge)和特殊性知识(Specific Knowledge)。一般性知识具有公开性,只要花费一定时间即可获得,成本较小,也容易传送。相反,特殊性知识属于个人的专业知识或经验,需要较多的时间和成本才能获取,不易相互传送。Boisot(1998)将知识分为四类:一是公共知识,即通过编码可以传播的知识;二是常识,即不通过编码也能广泛传播的知识;三是个人知识,即不容易扩散的知识;四是专有知识,即通过编码也较难传播的知识。

(四)按照知识的重要性和时效性划分

Bhatt从组织角度将知识分为前景知识(Foreground Knowledge)和背景知识(Background Knowledge)。前者属于显性知识,易获取、编码和模仿;后者属于隐性知识,取决于组织过去的历史和周围环境,两者结合形成组织的核心能力。韩明华(2011)根据知识对企业的重要程度把知识分为基本知识(Basic Knowledge)、发展中知识(Promising Knowledge)、核心知识(Core Knowledge)和过期知识(Outdated Knowledge)。基本知识是指完成企业各种活动所必需和最基本的知识,这类知识在所有相似的企业中都是可以获得的;发展中知识是指那些仍处于萌芽阶段,但却无疑会引发企业重大经营变革的知识;核心知识是在Pathalad & Halnel(1990)提出的企业核心竞争力(Core Competences)基础上,作为核心竞争力的标志就是企业的核心知识;过期知识是指那些几乎不再被应用于经营过程的知识。

(五)根据知识是否容易转移和传播划分

Hedlund(1994)将知识分为认知知识、技术型知识和嵌入型知识等三类。认知型知识是指主观感觉和体会到的经验,所以常常是不准确规范的带有一定的片面性,因此难以转移又是必不可缺少的知识;技术型知识是在认知型知识上获得的有规范、有规律的知识,技术型知识在相同环境中可以适用,是属于可转移的知识;嵌入型知识是通过文字或符号难以转移给他人的知识,存在于个人与组织的关联之中的知识。Blackler(1995)在Spender框架基础上又提出了第五种形式的知识,并称之为“编码”知识,该知识通过组织内的标志(Symbols)和符号传递。他认为不同类型的组织会对其中某一种形式的知识有偏好。Boisot(1987)将组织内部的知识划分为可编码典型的知识(随时可以传递的知识)、不可编码的非典型的知识(不能随时传递的知识)、可传播的知识(易于分享的知识)以及不可传播的知识(不易于分享的知识)。

综上所述,目前对知识的分类角度不同划分方法很多,Nonakai & Takeuehi(1995)认为虽然基于不同的划分标准,知识属性会有不同的分类结果,但根据知识的可呈现度将知识分为隐性知识和显性知识是知识管理领域中最为流传的分类结构。除此之外,知识是否可以被利用和传播或转移也是学者们比较关注的划分方法。 本研究认为Polany 1966 的知识分类是对知识属性的经典分类 但知识的意义在于被使用和交流 因而按照知识是否可以被转移和传播来划分也是一种重要的划分方法和角度 kw8Hn2pqgQLAywrnCNdK6MM4H2oq3xTL5bUYm/t/Bc1kiWHgUEkTEXb4/OpA++iS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