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二节
金融风险管理理论

一、金融风险概述

2008年,美国次贷危机迅速波及全球金融市场,导致全球金融市场剧烈震荡,主要股市大幅下挫,恐慌心理和信心危机笼罩整个市场。金融风险再度引起极大关注,充分认识目前我们所面临的金融风险,并采取措施积极应对,成为当今全球经济发展的重要课题。

(一)金融风险的含义及相关概念

1. 风险

风险客观地存在于现实生活中的各个方面,对于时刻面对诸多不确定性的金融行业,风险更是无处不在。关于风险,有许多不同的定义,众多学者对其所下的定义也不统一。最早提出经济学上风险概念的是美国经济学家海恩斯(Haynes,J.),1895年他在 Risk at an Economic Factor 一书中提出“风险……,它意味着损害的可能性”。美国著名经济学家富兰克·H.奈特(Knight,1921)所著的《风险、不确定性与利润》一书最早进行了有关风险与不确定性关系的研究,他认为,不确定性是经济行为人面临的直接或者间接影响经济活动的无法充分准确加以分析的各种因素,风险则是由于不确定性因素而造成损失的可能性。

2. 金融风险

将风险的概念以及不确定性的概念应用于金融领域,正像人们对风险的定义一样,对金融风险的定义,理论界和实务界也一直没有一个确切的定义。有人认为,金融风险就是人们在金融活动中所发生的损失或损失事件;也有人认为,金融风险就是发生在金融领域的风险;还有的人认为,金融风险是一种经济损失的不确定性等。我们认为,最后一种观点似乎更符合风险的范畴,即金融风险是一种可能性,更靠近金融风险的本质。

金融风险就是指在金融活动中由于不确定性的存在造成的金融参与者的损失,这里的不确定性一般被认为与经济行为人面临的直接或间接影响经济活动的无法充分准确地加以分析、预见的各种因素有关。

根据金融参与者的不同范围,金融风险又有狭义和广义之分。狭义的金融风险仅指银行、信托投资公司、证券公司、保险公司等金融机构在其经营活动中所遭受的损失不确定性,所涉及的主体范围比较小。而从广义来看,金融风险涉及的范围非常大,指个人、企业、金融机构以及政府等所有参与金融活动的交易主体遭受损失的可能性,其本质是指金融资产损失和盈利的不确定性。

金融风险的来源广泛,如利率、汇率、资产价格及信用状况等的变动,且这些变动一般是不可预测的,正是由于这些金融风险很多来自于金融变量,因此金融风险是客观存在的。并且这些不确定性所导致的风险所引起的损失往往是巨大的,会给投资者或一个地区甚至一个国家带来灾难性的结果。

(1)金融风险是一种客观存在

不管人们是否意识到,金融风险都是客观存在的。例如,2008年美国次贷危机在爆发危机之前,人们没有意识到风险的存在,但并不意味着没有风险。

(2)金融风险不等于经济损失

金融风险并不一定等于经济损失,一项投资活动,可能会给投资者带来收益,也可能带来损失。所谓“高风险,高回报;低风险,低回报”就是这个道理。

(3)金融风险产生的必要条件是经济活动的不确定性

在与损失相关的客观状态中,如果人们能够准确地预测到损失将会发生以及损失会达到的程度,人们就可以采取准确无误的方法来应对,这就不存在什么金融风险,因为结果是确定的;如果肯定不会发生,也不存在金融风险,因为其结果也是确定的;只有当损失无法预料的时候,或者说,在损失具有不确定性的时候,才有金融风险的存在。

(二)金融风险的特征

金融风险不同于普通风险,除具备一般风险的客观性、可控性、可避免性之外,它还具备自己的独特之处。

1. 可控性

金融风险是客观存在的,从根本上说,这种不确定性是无法消除的,因而风险总会存在,但可以想方设法去认识它、了解它,从而对其加以预测和控制,将其降低到人们可承受的范围内。随着金融理论的发展、金融市场的规范以及新金融工具的不断出现,一方面,金融机构通过各种手段来增强抵御风险的能力,另一方面,政府也通过加强外部监管与行业自律,逐步规范金融风险管理体系。

2. 扩散性

金融行业与其他行业关系密切,在国民经济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金融风险不仅关乎金融机构的生存和发展,更关乎国民经济的健康发展,一旦金融行业的风险集中爆发,不仅会造成金融行业内部的连锁反应,也会造成其他行业的派生反应,影响整个经济。此外,金融行业不仅向社会提供信用服务,而且还在为社会创造信用,通过贷款创造派生存款,因此,我们认为金融风险具有成倍扩散的效应。另外,当今社会的金融行业已经不仅仅停留在吸收存款和发放贷款,现代社会的飞速发展和各种金融工具的推广,赋予了金融更为广泛的内容,各种金融衍生工作如雨后春笋般不断涌现,随之而来的是更高的金融杠杆效应以及更大的风险暴露,其扩散性不言而喻,已经发生的几次金融危机已经很好地验证了这一点。

3. 周期性

金融机构都是在一定的货币政策指导下运行的,而货币政策有其周期规律性,即宽松期和紧缩期。在政策宽松期,放款和投资等环节的矛盾相对而言会比较缓和,这个时候影响金融业务安全性的因素逐渐减弱,金融风险相对较少;而在政策紧缩期,金融业之间以及金融与经济之间的矛盾加剧,影响金融业务安全性的因素逐渐增强,金融风险就比较大。此外,金融风险的周期性还体现为其与经济的周期性密切相关。

(三)金融风险的分类

依据不同的划分标准,金融风险可以被划分为不同的类型,不同类型的金融风险有着不同的特征,从不同角度对金融风险进行分类,可以使我们对金融风险有更深刻、更全面的理解和认识。

1. 根据风险能否分散

可将金融风险划分为系统风险和非系统风险。

系统风险又称市场风险,也称不可分散风险,描述投资的总风险中不能用投资组合的方法分散掉的部分。系统风险之所以不可规避,是因为它来源于经济中影响众多投资收益的因素。例如,许多投资的未来收益都依赖于国民经济的状况、中央政府的财政政策、利率水平、经济中广泛使用的商品价格等因素。

非系统风险,又称可分散风险,是指由个别因素所引起的资产组合收益率的变动性,它与经济、政治和其他影响所有证券的系统因素无关。通过分散投资,非系统风险可以被降低,如果分散是充分有效的,则这种风险还可以被消除。

2. 按照风险的来源

可将金融风险划分为市场风险、信用风险、操作风险、流动性风险等。

市场风险是指由于市场的变化给金融机构的资产或金融交易商的交易带来的风险,市场风险主要包括利率风险、汇率风险和投资风险等。利率风险是指由于市场上利率变动导致当事人受到损失的可能性。汇率风险又称外汇风险,是指由于汇率的变动使得某一经济活动的主体受到损失的可能性。

信用风险是指由于交易对方(债务人)信用状况和履约能力的变化导致债权人的资产价值遭受损失的风险,信用风险是最普遍、最基本的金融风险形式。例如,当一家公司的信用等级下降时,其发行的公司债券的市场价格也会下降,债券投资人就会遭受损失。

流动性风险是指经济实体由于资产流动性的不确定变化所造成损失的可能性。保持良好的流动性是金融机构经营管理的一项基本准则,但是由于流动性与盈利性之间往往存在矛盾,即流动性越高,盈利性越低,故金融机构需要在流动性与盈利性之间寻找一个合理的平衡点。

操作风险包含的内容很多,包括由于金融机构的业务经办人员和管理人员有意或无意的操作失误造成的损失,由于信息系统、报告系统、内部风险监控系统失灵而导致的风险均属于操作风险。政策风险是指各种金融业务由于国家有关部门出台的法律、法规、行业政策而引起的经营不稳定,从而导致的风险。

3. 按照金融风险产生的原因

可以分为自然风险、经营风险和社会风险。

自然风险就是指由于自然因素引起的金融业遭受损失的不确定性的风险,如地震、雪灾、火灾等自然灾害造成金融企业的经济损失,虽然这些自然灾害引起的损失对企业或者对整个金融业来说不一定很严重,但是这些损失往往是突然出现的,具有明显的不可预测性。

经营风险主要是指作为微观的经济主体,各个金融机构在货币经营和信用活动中,由于自身的经营策略、经营方法、具体操作行为的选择而引起的风险,这种风险可能会为企业带来可观的利润,也有可能使企业遭受巨大的损失,因此为各个金融企业所关注。

社会风险主要是指社会体制变革、社会动乱、社会资金的供求关系、国家法律法规的实施、宏观经济政策的出台、商业犯罪行为等因素所带来的风险。

4. 根据金融风险产生的形态

可以将风险划分为有形风险和无形风险。

金融有形风险就是指看得见的、可以预测、能够计量的风险。如金融企业在经营过程中可能发生的逾期贷款、呆账贷款、应收利息,一些固定资产的折旧等都属于有形风险。金融无形风险则是指看不见、无法预测、难以计量的风险。

二、金融风险管理

(一)金融风险管理的概念

风险管理的意识由来已久,风险管理研究始于20世纪20年代的美国、德国等西方发达国家,起源于对于企业风险的研究,探讨风险费用的处理以及风险发生后如何迅速恢复企业财务的稳定、企业的活力和对资源的有效利用。从20世纪中期开始,风险管理的概念开始广为传播。最初的风险管理仅指危害性风险的管理,自20世纪90年代之后,风险管理才逐渐发展为包括了危害性风险管理和金融风险管理的整合性风险管理。

风险管理是一种全面的管理职能,用以对某一组织所面临的风险进行评价和处理。而具体到金融领域,金融风险管理是指各类经济主体在筹集和经营资金的过程中,通过对各种金融风险的认识、衡量和分析,以最低成本即以最经济合理的方法来实现最大安全保障、获得最大收益的一种金融管理方法。

1. 金融风险管理的目标

前面已经介绍过,金融风险就是指在金融活动中由于不确定性的存在造成的金融参与者的损失。而金融风险管理的目标无非就是通过处置和控制风险,达到最大限度地防止和降低金融风险所造成损失的可能性,确保筹资活动和经营活动正常进行。具体而言,金融风险管理的目标有以下几方面:

(1)确保资金安全性

实现资金安全性是金融风险管理的基本目标,尤其是对以负债经营为主的金融机构而言,只有保证安全性,才能够在资金安全的条件下,通过经营、运作,实现企业的生存和发展。

(2)实现利润最大化

与任何普通企业一样,金融机构的经营目标也是实现利润最大化,这是金融机构实施风险管理的最终目标。资金安全性这个基本目标是为这个最终目标服务的,没有安全性,那么利润就无从谈起;反过来,利润最大化又是资金安全的归宿,无法实现利润,那么资金安全也就失去了意义。

2. 金融风险管理的一般步骤

金融风险管理的一般步骤是金融风险管理的程序,是风险管理的中心内容,具体包括以下步骤:

(1)金融风险识别

人们在想方设法对付金融风险之前,首先必须意识到它的存在并对之有清醒的认识。金融风险识别是金融机构和风险管理人员对所面临的以及潜在的金融风险加以判断、归类整理并对风险的性质进行鉴定的过程,它是金融风险管理的第一步,也是非常关键的一步,它要解决的问题是:哪些风险应予以考虑,金融风险的类别、产生原因、可能引发的后果。对金融风险的识别还要通过一些系统化的、科学的方法,如风险清单分析、财务报表分析等。

(2)金融风险衡量

金融风险衡量是指在风险识别的基础上,通过对所收集的大量的详细损失资料加以分析,运用概率论和数理统计,估计和预测金融风险发生的概率和损失程度。金融风险衡量的内容主要包括损失频率和损失程度两个方面,在对它们进行充分分析后,选择有效的工具来处理风险,实现用最小的费用支出获得最佳风险管理效果的目的。

(3)金融风险管理对策的选择

金融风险管理对策,即风险管理方法的选择是指在金融风险分析和金融风险衡量的基础上,根据金融风险管理的目标和宗旨,选择金融风险管理方法的某一种或者方法组合,以便有效地处理各种风险。金融风险管理对策主要分为两大类:金融风险控制法和金融风险财务处理法。金融风险控制法主要是指避免、消除风险或减少金融风险发生频率及控制风险损失扩大的一种风险管理方法;金融风险财务处理法主要是将风险自留,通过提留风险准备金事先做好吸纳金融风险成本的财务安排来降低金融风险成本的一种风险管理方法。

(4)金融风险管理效果评价

金融风险管理效果评价是风险管理的最后一步,也是非常重要的一步。它主要是分析、比较已经选择并实施的金融风险管理方法的效果与预期目标的契合程度,在此基础上对金融风险管理方法进行调整和修正,以保证风险管理方法适应新的变化。

(二)金融风险管理的一般方法

1. 趋势分析法

趋势分析是金融分析中经常使用的一种分析方法,根据惯性定律,当长期平衡的状态突然向某一方向发生变化时,就有一个变化的过程,应该顺势操作,即所谓顺势而为。当趋势在一个方向进行了一段过程后,看是否矫枉过正或趋势减缓。如果矫枉过正,物极必反、否极泰来,这时必须逆势操作。其操作过程为:先利用有关数据、图表和曲线等资料将某种汇率、利率、期货或股票指数等未来状态进行描述,用来研究引起有关风险的关键因素及其后果影响程度,然后再研究某些因素发生变化时,又将产生怎样的风险,会造成什么损失。可见,这种方法主要在于考察风险范围及其事态的发展趋势。

2. 环境分析法

环境分析法主要指从国内外政治经济环境考虑产生金融风险的有关因素,如果一个国家社会稳定,经济稳步增长,通货膨胀率、失业率、外债总额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重和短期外债占外债总额的比重等指标控制在一定范围内,那么宏观环境上带来的金融风险就很小。否则,应该密切注意在宏观环境上带来的金融风险。

3. 财务分析法

财务分析法是指按照公司的资产负债表、现金流量表和损益平衡表等财务资料,对公司的负债情况、生产经营情况和管理情况进行认真的分析研究、发现并找出潜在的风险,这些潜在的风险是由直接风险和间接风险构成的。前者是指资产本身可能遭到的风险损失,后者是指因遭受风险所引起的生产中断和资金的经营借贷活动中断而带来的损失。

4. 分解分析法

分解分析法是指将一个复杂的因素分解为多个比较简单因素的一种分析方法,这些因素一般是有着比较复杂的关系,从这些复杂的因素关系中,分析可能存在的风险及潜在的风险威胁。具体过程是:先将风险分解为系统风险和非系统风险,然后再将系统风险分解为市场风险、利率风险、汇率风险、通胀风险和政治风险,这些风险影响证券市场的整体运动趋势,不能通过投资分散组合加以消除。将非系统风险分解为财务风险、经营风险、流通风险、违约风险和事件风险,这些风险可能通过投资分散组合加以削弱。最后,对每一种风险再进一步分析。

5. 数量分析法

数量分析法是指利用历史的和近期的有关数据对金融资产的风险和收益进行定量分析,以达到规避风险增加收益的目的。数量分析的方法主要有:回归分析法、线性规划方法、随机控制方法、VAR方法、CAPM方法和APT方法等。例如,在我国的上海证券交易所,各种股票价格的变动就受上海证券交易所综合指数的影响。证券的市场风险可由CAPM模型描述:

其中,r f 表示无风险利率, E r M )和 分别表示证券市场所有证券的平均预期收益及其方差,E( r i )和 σ iM 分别表示证券 i 的预期收益及其与 r M 之间的协方差, β i = σ iM / 。式(1)的经济意义是,每种证券的风险收益均与它们的市场风险大小成正比,其比例系数[ E r M )- r f ] / 表示单位市场风险所带来的收益,称为风险升水;式(2)的经济意义是,证券 i 的预期收益对市场平均预期收益的敏感程度,当市场综合指数变动一个单位时,证券 i 的收益将变动 β i = σ iM / 个单位。据证券收益的这一 β 系数理论,任何证券市场的价格又可表示为如下模型:

r i = α i + β i r M + ε i

其中, ε i 表示拟合误差。一般假定E( ε i )=0,cov( ε i ,r M )=0。描述证券 i 风险大小的方差 满足 。其中 ε i 的方差。

6. 全面风险管理(ERM)

最近美国提出了全面风险管理ERM(enterprise-wide risk management),基本思想是对整个机构内各个层次的业务单位,各个种类的风险的通盘管理。全面风险管理指建立和实施整个企业范围的风险管理系统,要求成功的整合分析。

企业全面风险管理是一个涉及多个学科、涵盖方方面面的系统工程,由此构建的ERM框架应该是一个多维的、立体的、连续的管理方案和过程。要构建这样一个管理框架,必须要遵循以下原则:

(1)多维度目标评价体系原则

ERM是以增加股东价值为导向的,而股东价值的多维性决定了ERM必然是一个多目标决策活动,因此要有全面的目标评价体系,以满足具体情况下不同层次、不同价值取向的需要。要实现多目标的风险管理,需要对企业的目标进行完整的表述,形成全面的目标评价体系,并且使用适当的综合目标分析方法来帮助制定决策。

(2)多种管理机制配套原则

ERM要求有一个综合的独立于其他业务部门之外的风险管理机构,这个机构负责制定针对公司所有风险活动的方针政策,并直接向CEO报告;ERM还要求有一个综合的风险转移策略,该策略在公司整体范围内整合所有类型风险,在充分考虑了各种风险的“天然对冲效应”后,将管理层认为无用的剩余风险通过衍生品或保险转移出去;ERM是管理的攻击性武器,它需要把风险管理整合到公司的业务流程中,通过支持和影响定价、资源配置以及其他业务决策来优化企业绩效。因此,ERM是一个涉及公司治理、内部控制、部门管理、组合管理、权益方管理以及数据和技术资源管理在内的综合框架,其中任何一方面的失误都会影响到整个ERM的效率,某些关键失误甚至会导致整个ERM系统失效。

(3)经验借鉴和因地制宜相结合

ERM框架构建的目的是为了更准确地反映企业的风险暴露情况,更高效地管理公司的风险敞口,保证公司的稳健经营和价值增长。要实现这个目标,一方面在框架主体上要充分吸收和借鉴国外ERM框架的成功经验,这些经验从较高视角诠释ERM框架主体结构适用于不同国家不同行业的现代企业;另一方面,在涉及具体风险评估和制度配套上还要立足于中国的实际情况,充分考虑国内消费者独有的文化、习惯、消费心理特征,充分考虑行业和企业的风险管理现状以及所面临的独特经济、金融和监管环境,立足于中国实际和发展趋势设计出来的ERM框架,才更具有现实意义。

ERM代表了国际先进银行风险管理的最佳实践,符合《巴塞尔新资本协议》和各国监管机构的监管要求,已经成为现代商业银行谋求发展和保持竞争优势的重要基石。 r1QSfzdhc3swFSKSlaa441gG+2a+r2fcG9xeBnCQrgRmNCTiPhaOpNroHKtZNdJA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